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疾病41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
简要病史
例1,女,27岁。间断性头痛及抽搐1个月。例2,男,40岁。右侧肢体无力1个月。例3,男,47岁。阵发性头痛、头晕、意识欠清半个月。
CT与MRI所见
例1,CT平扫(图1-41-1A),左额顶部近(侧脑室三角区)处等、低密度混杂肿物(箭),灶周轻度水肿。T 1WI(图1-41-1B),肿物呈低信号(箭),内见裂隙状及三角形更低信号,邻近脑实质受压移位,中线结构轻度弧形右移。T 2WI(图1-41-1C),肿物呈稍高及高信号混杂,边缘清楚(箭),内见少量流空信号,瘤周轻度水肿信号(箭头)。矢状位增强T 1WI(图1-41-1D),肿物呈不均匀斑片状、结节状及块状强化(箭)。例2,增强MRV MIP图(图1-41-2),左额顶部明显强化的椭圆形肿物,边缘浅分叶(箭),局部矢状窦边缘形态不整(箭头)。例3,矢状位增强T 1WI(图1-41-3),右侧中颅窝不规则肿物(箭),明显强化,边缘分叶,向后累及同侧后颅窝(箭头)。
图1-41-1A
图1-41-1B
图1-41-1C
图1-41-1D
图1-41-2
图1-41-3
最后诊断
均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
病理与临床特点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细胞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haemangiopericytoma)既往称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也称脑膜血管周细胞瘤及血管外皮瘤、血管母细胞型脑膜瘤,WHOⅠ~Ⅲ级,为血管外皮细胞肉瘤样转化所致,属于脑膜间叶组织来源肿瘤,与脑膜瘤无关,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1%以下及脑膜来源肿瘤的2%~4%。镜下肿瘤细胞密集,常见出血,富含血管及网状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波形蛋白、Ⅷa因子、Leu-7及CD34(+),脑膜瘤标志物EMA(-),间变活跃,Ki-67平均指数(MIB-1)为5%~10%。好发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为43岁。男性较多。临床表现与肿瘤所在部位有关,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CT与MRI特点
①部位及形态:常位于大脑镰、小脑幕及静脉窦附近,幕上枕部较多见,脑室内也不少见,以侧脑室三角区较多。其他少见部位包括颅底、脑神经,罕见于脑实质内。肿瘤呈边缘清楚的分叶状,基底部贴附于脑膜,半数以上可见脑膜尾征。肿瘤常较大,呈球形,也可呈斑块状,一般>4cm;②CT平扫呈等或高密度,邻近脑实质可见水肿,肿瘤内常见囊变与坏死所致的低密度区。邻近颅骨可见侵蚀。一般无钙化及颅骨侵蚀。增强扫描明显及不均匀强化;③MR检查显示为不均匀T 1等或低信号、T 2/FLAIR高信号,瘤周及肿瘤内可见流空信号,瘤周水肿呈长T 1长T 2信号,占位征较明显,压迫或阻塞脑室则可见脑积水。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及囊变区为低信号。MRV显示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部分肿瘤侵入或阻塞静脉窦。MRS可见mI增高;④约1/3可见颅外转移,术后复发率为50%~80%。
鉴别诊断
①脑膜瘤,为本病主要需要鉴别的疾病,脑膜瘤以女性多见,肿瘤一般边缘较光整、坏死少见,常可见钙化,邻近颅骨者可见内板增生或侵蚀,脑膜尾征粗大;②脉络丛乳头状瘤,常见于20岁以下,肿瘤边缘分叶较多而细小,合并脑积水,增强扫描显著强化;③硬脑膜转移瘤,常为多发病变,骨质破坏明显,有原发肿瘤病史(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最常见),可合并脑实质及柔脑膜转移;④脑膜淋巴瘤,常为脑膜弥漫性及多灶性肿块,肿块较均匀,密度较高,T 2信号较低,无血管流空信号;⑤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位于深部脑实质,肿瘤界限不清,密度及信号不均,可见出血,呈不规则花环状强化;⑥跨颅窝生长者需与三叉神经瘤鉴别,后者常见囊变,伴颞骨岩部受压及颅底孔道扩大;⑦脑膜孤立性纤维瘤,边缘清楚,可伴骨质增生;⑧结节病,常为多灶性,无颅骨侵蚀,伴柔脑膜增厚及强化。
简要讨论
本病发病部位及形态、强化特点均形似脑膜瘤,与脑膜关系密切,边缘常见分叶,肿瘤内及瘤周常见流空信号,但常无钙化及颅骨侵蚀,mI增高有助于诊断。因此,当颅内肿瘤形似脑膜瘤而不具备脑膜瘤典型表现,出现明显流空信号时,应考虑本病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