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论断的缘起
学会论断
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事业有成。但是,教育也可以让我们对生活大失所望。当过学生的人都明白,我们必须“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生”。你必须努力拼搏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必须意志坚定、刻苦自律,才能在这个“利己”的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你内心的感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表现,你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够牢。也许你具备极好的个人品质,比如善良、有爱心、慷慨,但这些在考试的时候都派不上用场,也不能证明你是个“优秀”的人。人们不会用你的真实品质来衡量你,而是看你的脑袋能吸收和记住多少知识和信息,不论这些知识和信息对你和你的人生是否有用。
你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落差越来越大,你学会了把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外在表现上。由于人们一直以你的外在表现来评价你,从来不看你的个人品质,所以你也开始用这种标准来评断自己。每当考试不及格时,你就会产生羞耻感和罪恶感,因为你已经潜移默化地相信,记得牢不仅能让你考得好,还能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老师、父母和整个教育系统都无法接受失败,如果你有很多课程都不及格的话,就必须留级。在学校里,留级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尤其对孩子来说。我就是一个明证。
自我论断的开始
我在德国的一个小镇上长大。我小学时的功课还算可以,但当我升入高中时,成绩就开始急剧下滑。那时候,只有假期才能让我感到自由和快乐。我的父母就像所有“优秀”的家长一样,在我偶尔带个好成绩回家时,他们会给我零花钱以资鼓励。然而,我的哥哥每门功课都是“优”,他“赚”的钱比我多得多。而且他那过目不忘的能力,使他比我有更多的时间玩耍。
于是我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我自己太笨了,脑子记不住东西,所以才这么失败。由于我不是哥哥那样的好学生,所以我觉得父母可能更爱我的哥哥。尽管事实远非如此,但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于是我试图向哥哥和父母证明,我在其他方面是很优秀的,比如体育、音乐和人际交往方面。我交了很多很多的朋友,最后甚至连哥哥都开始羡慕我了。我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争强好胜。
终于,我不得不面对留级带来的耻辱,特别是我记不住拉丁文和数学公式,因为我觉得它们与我的生活毫不相干,这一切让竞争变得日益白热化。学期结束的时候,老师表扬了那些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对我却不予置评,只说我考得不够好,所以没有通过。我觉得自己很蠢,因为我不像班里大多数同学那么聪明。我也和老师一样,认为聪明这种东西,你有就有,没有就没有。而我,显然是没有的。认为自己“不够好”的想法在我心底扎下了根,尤其是在原本嫉妒我的哥哥因为我的留级而幸灾乐祸,父母(尤其是父亲)对这个可怕的消息大失所望的时候。我为自己不够努力、致使父母伤心而感到愧疚。从那时候起,批判自己便成了我人生的重要部分。由于我“不够好”,所以我就是“不优秀”的。
制造和打破价值感
在中学生涯的最后七年里,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几乎很少玩耍。我要确保自己不再留级。父亲在我十八岁那年去世了。尽管我与他感情深厚,也非常怀念他,但是在他去世的时候我却感受到了一种解脱,因为此生不会再有人像他对我那样有所期望了。
不过从那时起,我决定不再向任何人展示自己的弱点。生活中的我,表现得样样精通,但是没有人能看到真实的我。多少年来,我一直扮演着人生导师和疗愈师的角色,那些曾经接受过我帮助和治疗的人,都非常敬重和仰慕我。我完全融入了这个角色,以至于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只是在扮演这个角色而已。我对所学的东西了如指掌,并能深入浅出地将它们传达给别人。我很快就因为成功治愈了数百起因排斥传统疗法而来找我的病例而远近闻名,在这些病患中,不乏美国州级以上的政治领袖。我为自己营造了一种价值感的表象,并以为这就是真正的我。
其实我还有另一面,它藏在暗处,躲在他人的视线之外。我只让最亲密的人——我的前妻麦琪看到,并且是在她“激怒”我之后,我才会暴露出这些“阴暗面”和弱点。当我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绪后,她并没有指责我,而是更加关爱我,这让我有更大的勇气,向她和其他人展现我敏感、脆弱的那一面。曾经的自我论断的魔咒逐渐解开了。后来,我又花了好多年时间,才清除了自己意识深处的自我论断的模式,也清理了激发怨恨与矛盾的源头。
一方面,你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与早期烙印在你心中的观点和信息有着很大的关联;另一方面,所有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又都有助于你成长。能认识到第一点是一回事,能看清第二点又是另外一回事。要弄明白这些,你首先必须对自己过去被灌输给的所有规则与信念进行一次大检查,比如你认为自己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谈举止,你应该如何穿衣打扮,你应该保持怎样的体重,你应该在哪里购物,开什么样的车,从事怎样的工作,交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时候结婚等等,所有这些“应该”都遏制了你的自由和内在的智慧。
其次,你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新世界和新观念。你会发现,人生不是只有那些“应该”“可以”“不可以”之类的规矩,走出去,是另外一片天空。你会明白,给予即是收获,爱人即是爱己,胸怀慈悲方能打开心扉,坦诚相见方能一团和气。这些体验会让你感到解脱。通过正面和负面的两种体验,你将会明白,在很大程度上,你所得到的都是你自认为应该得到的,人生根本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人生的悲欢离合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要让你看清真实的自己。你一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你对自己看法的投射。也就是说,我们通过体验人生,通过与人相处,不断地获得反馈(像镜子的反射一样),从而了解到更真实的自己。以前,我们常常以“迷失自我”和“找回自我”来形容这些经历。然而,事实上,“真实的自我”从未丢失,所以也无需寻找。
重拾自我
当我们没有安全感、感到恐惧或不满的时候,就会想要下论断。恋爱中的情侣仿佛可以包容整个世界,是幸福感让他们跨越了分离意识的屏障,感受到了万物之间潜在的合一本质。就算这种恋爱的感觉只能让人体验到瞬间的合一意识,那也已经说明,我们有能力弥合横跨于外在世界与内在自我之间的分离沟堑。
望着刚出生的婴儿,充满爱意的母亲不知分离为何物。母婴之间有着一种无形的爱的力量,这种爱将双方维系在一起,如同一体。然而几个月或若干年之后,当母亲对着孩子大声叫嚷或指责的时候,这种分离感又来自哪里呢?为什么有些母亲变得对孩子充满猜忌和敌意?为什么曾经山盟海誓要长相厮守的情侣们,如今无法再信守诺言?离间我们的隔阂、猜疑和冷漠又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和曾经相爱且亲密无间的人分离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如果我们试图从单一原因中寻找答案,那就很复杂,因为每个原因背后又另有原因。似乎很多因素都可以让我们怨天尤人,比如不幸的童年、凶暴的父母、打击学生的老师、社会的制约、经济的衰退等等。但事实上,这些事件只不过是无数人生烦恼中的一部分。而所有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我们(脱离了更高意识)的分离意识的体验。
长久以来,分离意识使我们脱离了真实的自我,我们一直在追寻着自己的真实身份。“我是谁”“我为什么会来到这里”,这样的问题几乎成了新时代运动的陈词滥调。即便如此,它们依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人的人生课题,即便有些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有一则古谚试图引导我们去追寻想要的答案,它由两个问题构成。一、“我是谁”。请不要用某个人的姓名、品质或外表来搪塞,因为这些东西稍纵即逝。唯一有意义的答案是“真我所是”(真实的自我),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不会随着外在物质的消亡而消亡的。二、“我在这里做什么”。答案与上面类似:“回归真我”。换句话说,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或改变世界,我们什么也不用做,只要活出自己。我们即是万物,因为我们与万物同为一体,但是只有当我们进入更高意识时,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种合一性,并用合一意识去服务整体。除此以外,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到真正满足。
大部分人都会用职业、财富、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年龄以及性别来描述自己,没有人会想到用意识层次来形容自己。每当我们说“我是艺术家”“我很聪明”“我是失败者”“我是赢家”“我是你的朋友”“我爱你”等等的时候,我们都是在把自己与“真实的自我”分离开来(脱离合一意识),并以狭隘的眼光看待自己和自己的性格、财富、感情、爱心等等。
我们的分离感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们不这么看的话反而很反常。与街上的行人、田野里绽放的花朵、空中飞翔的鸟、天上漂浮的云、脚下雄浑的大地融为一体的感觉,超出了我们的任何想象。事实上,这种感觉并非来自某个想法或概念,而是来自我们的更高意识。它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就算用史上最卓越、最具魅力的人物或成就来形容,都不足以描述我们的“真实的自我”。尽管金手镯、金戒指、镶金牙的外表与用途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由同一种材质制成的,那就是黄金。事物的外观与形态往往会掩盖它们的真实本质,抛开它们的意义或用途,你才能看清其真实的本质——黄金。
放下自己或他人赋予我们的各种角色及意义,剩下的那个才是我们的“真实的自我”。在这个“放下”的过程中,你一开始会感到害怕,甚至会感到失落与孤独,但当我们面对并超越“害怕失去一切”的恐惧之后,当所有的因果关系都结束之时,我们就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万物之间的根本连结。当分离的幻象以及随之而来的成见和苦痛都烟消云散的时候,我们便能获得终极的自由,即自在。为了重新发现“真实的自我”,我们必须将所有源于分离意识的信念统统抛掉。所有不真实的身份认同,包括“我不够好”“我害怕”“我愤怒”“我贫穷”“我有钱”“我有权”等等,都只适用于分离意识的世界,它们对于我们的合一意识来说毫无意义。
摘掉有色眼镜
论断作为一种难以克制的冲动,是指人们主观地把人、事、物进行分类,并以此来肯定、印证、认可自己心中的信念或观点。论断看似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实用的技能,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跌宕起伏的人生,但实际上它并没有任何的根基可依,纯粹出于我们内心的匮乏、不满或空虚。我们将一切事物都划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级,也是源于自我价值感的不足。我们之所以想要论断他人,无法看到他们都是爱的存在,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快乐和不充实。由此可见,论断是一种毫无洞见的误导性的能量,世界上发生的任何冲突与纷争,都要归咎于这种能量。与之相反的是觉察,通过觉察我们会意识到,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人生棋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尚未看清这一切的时候,我的内心常常满是忧伤。我并没有发现,自己也总是将万物划分成好与坏的两类。然而,瑕疵与不足都是个人成长道路上必要且有益的一部分。一旦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会再有论断别人的冲动了。
一旦我全然接纳了自己,就不再想在任何人面前(包括我自己)隐藏自己的“阴暗面”了。其结果是,我对自己更加有耐心,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与祥和。我想要变得“更优秀”的内在驱动力,也不再那么强烈和迫切了。我甚至爱上了“全新”的自己。自我禁锢的枷锁恰在此时被打破了,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我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总是不停地去论断别人,也感激自己如此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角色,因为若非如此,我就无法体会到现在的自由。
同时,我发自内心地感谢那些曾经以各种方式否定和批判我的人。我的父母、老师和曾经相爱的人,都让我体会到了被人论断的滋味,并让我看清了自己当时所作的反应和防御。通过领会和实践这本书的内容,我的大脑得以“重组”,从而开启了我梦想中的新生活。与此同时,我对世界的看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头脑里已经没有了好与坏、对与错的分别。我开始摘下了“论断”这副有色眼镜。
当我开始承认我的一切都很重要,且一切都有益于我的时候,我也终于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是如此。于是,我想要改变别人的想法变得越来越少,哪怕是最亲近的人。最终,我也放下了对自己的种种期望。我欣悦地享受着爱人、朋友与我之间的差异。我能清楚地看到,他们的优势与弱势都是其自身成长和学习的宝贵资源,并且我也能从中受益。回顾往昔,我人生道路上的那些“糟糕的”经历反而给予了我更大的帮助。每每有人伤害我、背叛我,甚至让我心碎的时候,我都意识到:保持信任是何等重要。有时候,事情看上去总是那么痛苦和不公,但仔细想想,如果不是因为克服了那些障碍,我也永远无法看到自己的潜力、坚强、意志和真心。
一旦我接纳了曾经被自己否定的那部分“自我”,我就再也找不出理由去否定外在的人或事了。我开始发现,朋友们的批评、刻薄、固执以及对爱的放弃,都是因为他们内心的痛苦让他们无法展现原本精彩的自己。当我全心全意去爱他们的时候,他们又重新看到了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们的情感创伤也自动愈合。我也逐渐明白,他们为何会出现在我的生命中。
我们为什么总是遇见讨厌的人
我都不记得自己曾经对那些体重超标或患有肥胖症的人有过多少批评,并与有同感的朋友分享了我的看法。作为一名阿育吠陀医学、虹膜学(识眼看病)以及指压按摩疗法(Shiatsu)的从业医师,我所受过的训练项目之一,就是要指出并确认致病的身体原因或情绪原因。因此,每当与人接触时,不论是病人还是熟人,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扫描”他们。通过观察和解读他们的眼睛,以及运用我的直觉诊断力,我能从他们身上找出任何有关健康的问题。我非常精通此道,以至于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身上大大小小的各种毛病,挑剔别人的毛病成了我的“第二本能”。更有甚者,当我的判断获得对方确认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这种能力就越发痴迷起来。
热衷于揪出每个人的毛病,很快就成了我的习惯,顺便提一句,我当时觉得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健康问题。我现在才明白,这只不过是我的一种需求。我不光要找出他们生病的原因,还要责备他们由此生病。我最不喜欢的一类人,就是那些体重超标或过度肥胖的人。我认为至少从审美上来看,他们就毫无魅力,我甚至觉得他们活该长成那样,谁让他们不懂得尊重自己的身体,整天沉溺于垃圾食品、甜食、肉制品和酒精呢。这些人常常不停地出汗,浑身散发着难闻的体臭,让我难以忍受。
我想我对肥胖的厌恶应该来自童年,因为那时曾经有人说过我太瘦了。我对此心怀芥蒂,尤其是当这个评价来自那些胖人时。他们借着说我太瘦,好让自己显得不是很胖。然而,真正让我产生反感的原因,其实是我对自己的瘦的厌恶。
为了消除“太瘦”的自我论断,我必须要跟那些超重或肥胖的人打交道。自然而然地,有些肥胖病患变成了我的好友。我想要消除自己对肥胖者的偏见,刚开始是相对简单的,因为那些病患遵循了我所提供的饮食和作息安排,不出几周或数月他们就减了很多磅,自我感觉和外形也变好了。
真正的挑战来自那些既不是我的病患,也不是我的客户的肥胖者。刚开始的时候,我依旧会对他们产生抵触情绪,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之间有着深深的连结。这种不容忽视的爱的连结,让我得以直视他们的内心。很讽刺的是,这也是我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到的。当我发现他们也看见了我的内心时,我对他们的抵触彻底消融了。最令人感到震撼的是,这一次,我并没有从他们的虹膜颜色和结构异变中看见任何毛病。透过他们的眼睛,我只看到了美丽、爱心、痛苦、忧伤、快乐、恐惧和孤单。他们向我敞开心扉,我对他们唯有爱与怜悯。从那时起,我开始能够真正地看见和欣赏一个人的灵魂之美,不论他们的体型、年龄、体味或肤色如何。忽然间,我能够触碰、拥抱和亲近这些肥胖的人了,并且再也没有了昔日的别扭与厌恶。
顺便说一句,虽然以前我的朋友圈里没有一个胖人,但现在体重超标或特别肥胖的朋友几乎占了一半。如今我觉得根本没必要去改变他们,因为我看到了他们的真实本质。事实上,我发现他们有着太多的内在美,这让我觉得他们连体型也是美丽的。我也开始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增加那份额外的体重了。他们中的有些人觉得自己过于“暴露”在这个残酷而冷漠的环境中,所以需要一个保护自己的外壳。这种不让自己受伤或失望的防护需要,也许是来自过去所受的创伤。由于拥有这样一颗特别敏感的心,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在自己的外围建筑起一道“防护墙”。特定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都并非偶然,它们都是增加体重的支持性手段,都是为了保护自我而形成的。因此,这些人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肥胖而自责。
长久以来,我们大部分人都被蒙蔽在“遗忘”[9]的面纱阴影之下,不记得自己是谁和来自哪里。然而,正是这层面纱让我们在分离意识的世界中得到了学习和成长。如果不是被长期封锁在遗忘的阴影之下,我们就不会有动力想要学习分离意识和二元特质,也难以体会到自我内在的合一意识。有些人已经习惯了这层保护性的面纱,不愿放下它,因为他们害怕拥有自己的力量,害怕向外界展示自己的美丽和天赋。然而,一旦他们愿意放下这种防御,就能找到减轻体重的方法,恢复最合适自己的自然体型。
天生我材必有用
生活中,引发痛苦和磨难的直接原因多种多样,但根本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分离意识,它让很多人在面对失望、暴虐和背叛的时候变得异常脆弱。一个人越是敏感(或变得越敏感),就越是需要一个庞大的身躯,好让自己有安全感。而那些内心敏感又体型消瘦的人,即属于代谢亢奋体质的人(阿育吠陀医学称其为Vata——风型体质),则鲜有方法保护自己。他们的神经系统可能会因此而承受巨大的压力,或被迫变得神经衰弱。为了弥补这种情况,他们往往会去寻求他人的保护。
然而,这两种情况都没有什么坏处。想要让自己那颗渴望得到爱和尊严的心不受伤害,或许增加体重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拥有一个具有保护性的厚重身躯,可以让人有安全感。如果有一天,他们重新找回了自信、卸下了防御,那么他们对自己的爱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那些太过消瘦的人来说,患上神经衰弱也许是保护心灵的一种方式。通过让神经变得衰弱,他们可以使自己从往日的恐惧和累赘中解脱出来,况且那些东西早就无用了。
爱自己,不仅能够消除一个人的内疚感和想要论断他人的冲动,这种爱还能转化为一种化学信息,引导身体去改善消化功能和新陈代谢。自爱会让人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例如想要得到充分的营养、想要净化脏腑、想要拥有更天然的生活方式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帮助他们卸下自我保护的层层外壳。对于风型体质的人来说,自爱也能帮助他们产生更多的健康机体组织,让他们变得更滋润、更安全。我的一个朋友就在一年内减掉了80磅,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果,仅仅是因为她更加重视自己了。一旦她发现了自己的美,就会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对自己的爱。如今的她,是一位非常有魅力、令人神往的女性。其实,她一直都很有价值、很有魅力,只不过她本人也需要知道这一点。
当你不喜欢自己时
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过度肥胖(或身体上的任何问题)并不是因为身体本身出了什么差错,也不是因为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或基因出了问题。关于这一点,我将在本书第十一章中有更多的论述。但此刻我想先说明一下,就算真有所谓的病因,也没有哪个病因的影响力可以盖过自我疗愈的威力。事实上,疾病都是我们自己显化出来的,它们都是我们在回归更高意识的过程中,用来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的必要部分。肥胖和消瘦互为对立面,它们有着各自特定的目的,即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清分离的幻象。
也许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不同的主修课题,但终极课题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与“真实的自我”的分离。胖的人常常会说“我讨厌自己现在的样子”“我要想尽一切办法减肥”,而瘦的人又认为自己看上去很憔悴、很疲惫。这两种体型的人都表达了同样的心声,那就是他们都不喜欢自己,甚至憎恨自己。当你在论断别人或自己体型的时候,你的潜台词其实是:“我不喜欢自己。”
每当我们对自己有所不满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好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地学习和成长。由于任何药物都无法治愈我那紊乱的消化系统,艰难的处境迫使我在12岁那年就开始研究消化体系。通过对各种饮食方法和自我疗法的尝试,我找到了一些特别简单又极其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医治心脏病、关节炎、糖尿病和癌症等。
不再抗拒
我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依稀看见了一条可以将所谓好事和坏事联系起来的隐形纽带。无法治愈的疾病为我带来了潜在的机会,让我个人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一场意外成了我人生中的重大转折;我挚爱的父亲的过世,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也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自由;与相爱的人离别,让我不再害怕孤单、不再害怕失去。生命中的二元对立,不是为了让我们无端地承受苦难,而是为了让我们至少可以看清,苦难并非伤害。一旦我们拥有无所畏惧的心念,苦难就会终止,不再令人痛苦,最终不复存在。所有事件对我们的影响,完全取决于我们赋予它的意义。在这个世界上,与我们作对或阻碍我们成长和学习的事情是不存在的,这种深刻的领悟就像坚不可摧的盾牌一样。合一意识自带这种意识,所以它压根就不会有自我防御的需要。
我们一生都在寻求所有对立事物的合一性,寻求一种可以让我们感到圆满和完整的东西。而经历二元对立的各种极端,能帮助我们回归合一意识。认为自己太胖或太瘦正是两个对立的例子,它们体现了我们与真实的自我的深度分离,但最终我们都要放下这些幻象。胖也好,瘦也好,在接纳了自己以后,我便不再与之抗争。不管我为自己添附了怎样的属性,现在的我真正地接受了自己。而后我也意识到,我既不瘦,也不胖,我既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我,就是我。
每当我们论断别人或自己的时候,我们真正指向的都是有关自身价值的问题。批判总是意味着我们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或者在某些方面不重要,并有一种内在的冲动,想要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通常,我们都会把这种表达指向他人。在上述关于肥胖者的例子中,自我价值感的缺乏可能会被表达为“我又胖又丑”。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肥胖是不好的,但在非洲肥胖却象征着富贵和美艳。如果你真心认为自己没有价值,那就请你大声地说出下面这句话,你将会受益匪浅:
“我没有价值!”
这句简单的陈述句,会让你的内在发生以下这些转变:
当你有意识地臣服于“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感觉中时,你的阴暗面、缺点和不足首先得以暴露,这是释放它们的第一步。
当你坦然接受“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够好”的时候,你便如释重负,放下了总是想要变得更有价值、想要得到更多爱的包袱。
你将会感受到深刻的内在转变,这种感觉有时像一种爱的能量或祥和感,它会让你自我感觉很好。
从此刻起,你的身体将不再害怕长胖或变丑,这种恐惧在你的潜意识中已经待得太久。如今,你已不在意所谓的形象,因为你已经完全接纳了自己。这就是爱——对自己的爱。即刻起,你的身体将会因为你对自己的接纳而产生变化。即便“自我接纳”包含了一些看似负面的特质,它依然会唤醒你的合一意识。事实上,负面事件都是我们潜在的帮手,能帮助我们回归更高意识。接受它们可以帮助你揭开它们的真实面目,并赋予它们你想要的意义。不承认“我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只会让你继续筑建和维护那一层层防护壳,放下这种抗拒,你才能消融它们。用不了多久,你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最终,你的体重也将恢复正常。至此,肥胖在你的人生中,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由于我接纳了自己消瘦的身型,我发现再也没有人说我瘦了,反而我一直能得到赞美。我生命的每一部分都起到了特定的作用,它们对于我的意识提升和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由于我接纳了自己的瘦,所以我也能接受别人的胖了。每个人,不论长成什么样子,都必定有其(特定的)理由。因此,接纳万物的本来面貌便成了我们改变和转化自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