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肥胖的病因与自我评估
本章让我们认识到,导致肥胖的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膳食不平衡及行为、心理因素等。而其中,膳食不平衡以及行为因素这两个原因占绝大部分。遗传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然而,人类肥胖基因表型是复杂的多基因系统,且伴有基因-基因、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目前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有协同作用。只有那些具有肥胖倾向的人暴露于致肥环境中,肥胖才得以发生。由此可见控制好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有效预防肥胖的。此外肥胖是可以从个人病史、家族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习惯与体格检查等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估的。因此,预防肥胖是有章可循的。
导致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膳食不平衡及行为、心理因素等。其中,膳食不平衡以及行为因素这两个原因占绝大部分。
肥胖的原因
第一节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遗传,是指父母或亲代的特征向后代传递的现象。肥胖者中60%~80%有肥胖病家族史。肥胖者中,双亲肥胖,其子女肥胖率达60%~87%;母亲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为51%,双亲都瘦或体格正常者,肥胖发生率仅为10%。
同卵双生儿在同一环境中生长,身体状况近似;然而不在同一环境中生长,其体重差异也小于异卵双生儿的差异,亲生儿女的体重同父母的体重是密切相关的。单基因的突变在肥胖发生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都说明遗传因素在肥胖病发病中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一种复杂的基因表型,肥胖的确表现出十分复杂的遗传现象。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与肥胖发生有关的致病基因,比如影响脂肪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致病基因等。
1.遗传因素影响皮褶厚度、局部脂肪分布,尤其是显著地影响内脏脂肪。遗传因素,不仅影响全身脂肪量,与机体局部的脂肪分布也有一定的关系。近年的研究发现,局部脂肪的分布与家族相似性有一定的联系。内脏脂肪增多也是肥胖的一种表现,主要是指腹腔内和腹壁脂肪过多。这种肥胖称为内脏型肥胖,其构成了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遗传因素影响着过度喂养后的反应性。即过度喂养后体重增加的敏感性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3.遗传因素影响个体的基础代谢率。食物的热效应和运动的热效应,即能量的代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个体间能量支出的差别可达40%以上。
4.人们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比例可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5.体力活动的多少也显著地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还有研究发现人体和大多数动物一样,都存在肥胖基因,肥胖基因结构或一系列的隐形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肥胖。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在决定机体脂肪量方面对女孩的作用比男孩大。10岁以上儿童的躯干部分及四肢脂肪的积累与遗传的关系密切,而在幼儿主要是受环境(如喂养)因素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自小从父母那里继承偏好吃油性食物或油炸食物习惯的人,常常不怎么吃蔬菜,并常常把这种不好的习惯带给自己的后代。
遗传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肥胖的发生、发展,然而,人类肥胖基因表型是复杂的多基因系统,且伴有基因—基因、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目前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有协同作用。只有那些具有肥胖倾向的人暴露于致肥环境中,肥胖才得以发生。
另外,还有一个著名的学说,即“节俭基因学说”。如果某些人或者这些人的后代拥有“节俭基因”,那么,这些人就能够有效地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和储存能量,在灾荒年代,这种基因使人们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下能够生存下来并且不至于被饿死。因此,这种“节俭基因”也被称为“节约能量的基因”,拥有这种基因的人被认为具有一种进化优势。但是在生活富裕,物资充足以后,食品供应日趋丰富,能量摄入更加多元,这种基因如果仍旧发挥作用,不断积蓄能量,则非但对生存没有益处,反而表现出有害的征象,最终导致体内脂肪大量堆积,引起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