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标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标识的应用是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社会、行为和心理需求,提供一种信息服务,发挥指示、引导、警告、禁令等功能。医疗机构是重要的公共场所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外国友人在国内医疗机构就医的概率越来越高,国际化趋势对医疗机构标识翻译、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医院标识系统变革始于 1995 年前后,当时一些医院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引入商用标识导向系统,以改善就医环境、提升服务品质。而双语标识研究与应用真正兴起则是在21世纪初,北京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海世界博览会前后达到顶峰。北京成立规范公共场所英语标识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实施我国第一个省级行政区划出台的关于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译法的地方标准,并开展公共场所英语标识专项整治,开创了公共场所标识语研究应用的新局面。近年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走出去、迎进来”更加频繁,迎来了社会各界对双语标识新一轮的关注。
由于标识语多则几句话,少则几个字,许多人误以为翻译十分简单,即使北京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发布之后,全国各地中英文标识使用混乱、错误严重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观,一些英文标识设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有的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笔者曾对某沿海开放省份最具代表性的三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中英文标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医院使用中英文标识比较普遍,但被调查的中英文标识正确率仅44.00%,问题标识发生率高达56.00%。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标准参考缺乏、翻译专业人才参与不足、反馈纠错机制不健全等。相对而言,医疗机构分科较细,涉及的专业部门、功能科室繁多,北京标准中规定的译法过于原则,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在分类上不够清晰,检索时也不够方便,某些译法不够准确。同时,探究医疗机构标识规划、英译、制作流程,不难发现,起主导作用的多为广告标牌公司,对标识图案设计、材质、工艺十分讲究,但在翻译上却鲜有翻译专业人才参与,遑论熟悉医疗机构运营的医学英语人才参与了。有时遇到某个专业翻译,仅以个别医护人员的翻译为准,出现英文标识错误在所难免。
以往的研究中多是基于英文的标识,来对照研究中文标识的规范。本书的特点在于以中文标识为基准,寻找最为贴切的翻译,并按照医疗机构的管理实际进行分类,书中以“小贴士”的形式对一些错误的案例、似是而非的翻译以及可能造成误解的“正确”译法进行辨析。本书无意于改变在公众习惯中已经形成、长期使用的中文标识,而是致力于突破医疗卫生的行业性和术语翻译的专业性,建立医疗机构标识英译的标准化词库,为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提供较为详尽的医疗机构中英文标识“傻瓜工具书”。
本书的撰写、出版缘于2008年笔者获得的一项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医疗卫生机构汉英标识及英译规范研究》。十多年来,笔者从未中断过关注标识语的英译,每到一家医院都会去看看标识翻译,随手拍摄收集标识语,甚至到外地、出国学习及旅游也是如此,几成“强迫症”,日积月累,收集的照片达到数万张,使得本书的案例更接地气、更贴实际。希望我们的努力助于改进和完善国内医疗机构的英文标识系统,也希望各界朋友、同行对书中的错漏之处予以批评指正。
本著作出版得到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科技计划项目部分资助,感谢项目参与者黄守勤、王滔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
著者
20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