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中药处方的调配
中药处方的调配是完成中医师对患者辨证论治、正确用药的重要环节。调剂人员必须掌握药物的配伍变化,毒性药与配伍禁忌药,药物的别名、并开与脚注,中药斗谱排列规律等有关知识,以提高调配质量,确保药剂应有的治疗作用。
一、中药处方的调配程序
中药处方的调配程序为:审查处方→计价→调配→复核→发药。在实际工作中,审方往往不单独设岗,计价、调配和复核人员都承担审方的责任。
(一)审查处方
1.审查项目与处理
审方是调剂工作的关键环节,调剂人员不仅要对医师负责,更要对患者负责。因此需认真细致地审阅处方。审方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患者姓名、年龄、性别、婚否、住址或单位,处方日期,医师签名是否齐全。
②药名、剂量、规格、用法用量是否正确,剂量对儿童及年老体弱者尤需注意;毒、麻药品处方是否符合规定,处方中药物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及妊娠禁忌;需特殊处理的药物是否有脚注,药味是否有短缺;处方中自费药是否开自费处方等。
③如发现处方中药味或剂量字迹不清时,不可主观猜测,以免错配;如有配伍禁忌,超剂量、超时间用药,服用方法有误,毒麻药使用违反规定等方面的疑问及药味短缺等,都应及时与处方医师联系,请医师更改或释疑后重新签字,否则可拒绝调配。
2.毒性药与配伍禁忌
(1)毒性药 系指毒性剧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使用不当可致人中毒死亡的中药。
利用毒性中药治病,若配伍得当,可获得预期疗效;若用之不当,则易发生中毒危险。在调配处方时应特别引起注意。
为了加强毒性中药的管理,确保用药安全有效,《中国药典》现行版规定了毒性中药的品种、用量与用法。调剂人员在调配处方时,应严格遵循毒性中药的剂量与用法规定。
(2)配伍禁忌 古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中药配伍使用后有“七情”变化,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和相恶。除单行外,其他6个方面为药物配伍后产生的协同、抑制或对抗作用,其中“相须”、“相使”是指药物配伍后的协同作用,“相畏”、“相杀”是指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相反”、“相恶”是指药物配伍后的拮抗作用,一般为药物配伍禁忌。
历代医药书籍对配伍禁忌的论述不尽一致,影响较大的是金元时期所概括的“十八反”、“十九畏”,并编成歌诀,便于习诵。为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对歌诀所记述的药对,组方时应持谨慎态度,避免盲目配合使用,以免造成医疗事故。
(3)妊娠禁忌 凡能影响胎儿生长发育、有致畸作用,甚至造成堕胎的中药为妊娠禁忌药。但凡毒性药、峻下逐水药、破血逐瘀药及具芳香走窜功能的中药均属妊娠禁忌药范围。妊娠禁忌药有毒性大小、性能峻缓之别,对胎儿及母体影响程度也有差别。
据此,《中国药典》将妊娠禁忌药分为妊娠禁用药和妊娠慎用药两种。妊娠禁用药多为剧毒或药性峻猛的中药,凡禁用的中药绝对不能使用。妊娠慎用药一般包括活血祛瘀、破气行滞、攻下通便、辛热及滑利类的中药,慎用的中药虽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酌情使用,但必须有相应的措施,在没有特殊需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事故。
(二)计价
药价的计算要按当地药政部门统一的方法和计价收费标准执行,不得估价或随意改价,需做到准确无误。自费药品的药价应单列。
(三)调配处方
调剂人员接方后应首先查验是否已计价、缴款,再按审方要求再一次审方。配方时按处方药物顺序逐味称量,多剂处方应先称取总量,然后按等量递减法使分剂量均匀准确。若调配中成药处方,则按处方规定的品名、规格、药量进行调配。调剂完毕,自查无误后签名盖章,交执业中药师核对。调配处方的注意事项如下。
①调配处方时应认真参看处方,精神集中,不要凭记忆操作,以防拿错或称错药物。
②分剂量时应按“等量递减”、“逐剂复戥”的原则,不可主观估量或随意抓药调配。
③处方药味按所列顺序称取,间隔平放。质地轻泡的饮片应先称,以免覆盖他药,如灯心草、夏枯草等;黏软带色中药应后称,置于其他饮片之上,以免沾染包装用纸,如熟地、青黛等。
④用时需捣碎的饮片,应在称取后用专用铜冲捣碎后分剂量。铜冲应干燥洁净,无残留物,捣碎有特殊气味或有毒饮片后,应及时将铜冲洗净;遇需临时加工炮制的饮片,应依法炮制。
⑤处方中如有先煎、后下等需特殊处理的饮片,应单包并注明用法。有鲜药时应另包并注明用法,不与群药同放,以便于低温保存。
⑥急诊处方应优先调配,细料药、毒性药需二人核对调配;一张处方调配完毕后,才能调配另一张处方。
(四)复核
为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防止调配错误和遗漏,应把好复核关。已调配好的药剂在调剂人员自查的基础上,再由有经验的执业中药师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核对。复核具体要求如下。
①按审方要求逐项审核处方内容。注意调配的药味和称取的重量与处方是否相符,有无多配、漏配、错配或混杂异物现象。
②检查饮片有无生虫、发霉及变质现象,有无以生代制、生制不分、应捣未捣等情况。
③需特殊处理的药物是否按要求单包并注明用法,贵重细料药、毒性药是否处理得当。
④发现有调剂不当的情况时,应及时请调剂人员更改。复核无误后在处方上签字,交给发药人员。
(五)发药
发药是调剂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发药人员将饮片包装,核对无误后发给患者。包装时应注意:①外用药要有专用标志;②先煎、后下等特殊处理的中药要放在每一包的上面;③将处方固定在捆扎好的药包上。发药时应注意:①认真核对患者姓名、取药凭证和汤药剂数;②向患者交代用法、用量、用药或饮食禁忌,以及特殊处理药物的用法等;③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有关用药问题。
二、中药斗谱
中医院调剂室分为门诊调剂室和住院部调剂室,各调剂室又分为饮片调剂区和成药调剂区。成药调剂的主要设备是成药架,饮片调剂的主要设备有用于存放中药饮片的斗架和调配处方的调剂台。饮片斗架的规格视调剂室面积大小和业务量而定。一般斗架高约2m,宽约1.3m,装药斗59~67个,可排列成横七竖八或横八竖八,饮片药斗一般为木制多格抽屉式组合柜,分为上下2组。下面组高度约80cm,多分为3层,多为大屉斗,用于存放质地轻泡、用量大的饮片,以方便取用;上面组一般为4~5层的小屉斗。
中药饮片品种繁多,来源广泛,质地软硬坚松不一,药性各有不同。有些饮片形状色泽接近,有些饮片名称容易混淆。在中药配方管理中,必须将这些中药饮片合理有序地存放,避免出现调剂差错、饮片串料串味等问题。
中药斗谱系指药斗的编排规律。斗谱安排合理,不仅可以提高调剂速度,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以避免差错事故,提高调剂质量,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一)斗谱排列原则
(1)按处方需要排列 根据临床用药情况将饮片分为常用药、次常用药和不常用药。常用药装入药斗架的中层,不常用者装在最远处或上层,次常用者装在两者之间。此外,质地沉重(如矿石类、化石类和贝壳类)和易造成污染的药物(如炭药类)应放在斗架的低层,质轻且用量少的饮片宜放在药斗架的高层,质轻而体积大的饮片宜装入下层大药斗内。
(2)按方剂组成排列 常用方剂配伍药物宜装在同一药斗或临近药斗中,以方便调配。如五苓散的茯苓、猪苓、白术;四物汤的当归、川芎、熟地;四君子汤的党参、白术、茯苓等。
(3)按入药部位排列 将饮片按其入药部位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全草、动物、矿物等若干类。如根茎类:当归、大黄、黄连、党参、黄芪;全草类:麻黄、细辛、金钱草、荆芥、薄荷等。每类饮片按一定顺序排列在药斗内。这种斗谱排列的特点是分类清楚,便于熟悉记忆,适用于饮片品种少、配方量小的医院。
(4)按药物性味功能排列 性味功能基本相仿的饮片宜放在同一或邻近药斗中,以免与其他饮片互相串味,影响疗效。并且因该类饮片常在同一张处方中出现,还便于配方人员调剂。如活血祛瘀药:川芎、郁金、姜黄、乳香、没药;止咳平喘药: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补气药:党参、黄芪、山药、甘草;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射干、马勃;祛风湿药:羌活、独活、威灵仙等。
(5)按同一品种的不同炮制品排列 如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生地黄、熟地黄等。
(6)按需特殊保管的药物特殊排列 此类药物一般不装药斗,用特殊容器贮存。毒性药、麻醉药应设专柜、专锁、专账、专人管理,如马钱子、斑蝥、罂粟壳等;易燃药材宜装在缸、铁容器内,并要远离火源、电源,如火硝、硫黄等;贵重细料药应专柜存放,专人保管,如西洋参、鹿茸、羚羊角片、冬虫夏草、麝香、牛黄等。
(二)斗谱排列中需注意的问题
①外观性状相似的饮片不宜编排在一起,尤其是功效不同的饮片,如蒲黄与海金沙、紫苏子与菟丝子、山药与天花粉等。
②同一植物来源但以不同部位入药,且功效不同的饮片不宜编排在一起,如麻黄与麻黄根。
③药名相近,但性味功效不同的饮片不宜编排在一起,如附子与白附子等。
④属于处方配伍禁忌的饮片不能编排在一起,如“十八反”中的川乌、草乌与半夏、瓜蒌,甘草与京大戟、甘遂、芫花;“十九畏”中的丁香与郁金,人参与五灵脂等。
中药斗谱的编排除依据上述原则外,还必须结合本地区用药习惯、医院性质及用药特点,各医院中药房应根据实际情况,在设计中药斗谱时尽可能平衡兼顾,综合考虑编排方式,使其科学化、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