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无损检测总体要求
无损检测基本要求包括无损检测机构与检测人员、无损检测设备与器材、无损检测方法与工艺、无损检测场所与环境、无损检测程序、无损检测资料档案等。
一、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
1.无损检测机构
从事无损检测工作的单位有独立的无损检测机构,也有生产企业或综合检验机构的无损检测部门(以下统一简称为无损检测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规定,专业从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的机构应为独立法人,具有与无损检测工作适应的检测人员、检测仪器与设备,有健全的无损检测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并按TSG Z7001的要求取得相应的资格,方可从事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单位除按照相关法规标准配备相应的检测人员、检测仪器与设备外,还应任命无损检测责任人员,建立无损检测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无损检测质量控制。无损检测单位应制订符合要求的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工艺卡),无损检测单位的检测记录和报告应准确、完整,并经相应责任人员签字认可。无损检测单位的检测用仪器和设备的性能应进行定期检定(校准),并有记录可查。无损检测单位及其检测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测报告,并对无损检测结果和鉴定结论负责。
2.无损检测人员
从事承压管道或设备塑料焊缝的无损检测人员,应按TSG Z8001—2013的要求取得相应无损检测资格。对于非承压管道或设备塑料焊缝的无损检测人员,应按GB/T 9445—2008和相关部门规定的要求进行资格鉴定与认证并取得相应等级的证书。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级别一般分为Ⅲ(高)级、Ⅱ(中)级和Ⅰ(初)级。取得不同无损检测方法不同资格级别的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该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负相应的技术责任。Ⅰ级检测人员只能进行无损检测设备操作,并作相应的操作记录;Ⅱ级检测人员除无损检测实际操作外,还能出具检测报告、编制工艺规程与工艺卡、审核检测记录与报告等;Ⅲ级检测人员除能从事Ⅰ、Ⅱ级的工作外,还可以审批检测报告、工艺规程等。
另外,无损检测人员应得到聘用单位的工作授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规定,对于从事特种设备无损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不得同时在两个以上无损检测机构中执业。
二、检测设备和器材
无损检测单位采购的无损检测设备和器材一般应有产品合格证、操作使用说明书等,其检测设备和主要器材还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验收无损检测设备和器材时,检测设备与器材应符合其相应的产品标准规定,且其性能应满足无损检测标准中规定的有关要求并提供证明文件。
对于可反复使用的无损检测设备和灵敏度相关器材,为确保其工作性能持续符合无损检测标准的有关要求,承担无损检测的单位应定期进行检定、校准或核查,并在检测单位的工艺规程中予以规定:
(1)检定:凡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应进行强制检定管理的无损检测设备和灵敏度相关器材,应定期送有资格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授权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
(2)校准:对于未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可进行量值溯源的无损检测设备和灵敏度相关器材,应定期进行校准,校准可选择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校准机构进行,也可由检测单位自行开展,自行开展内部校准的检测单位应具备按标准规定的校准要求开展的能力。
(3)核查:对于未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且无法进行量值溯源的无损检测设备和灵敏度相关器材,应定期进行核查,以证实其性能满足标准规定的有关要求,核查一般由检测单位自行开展。
对于可反复使用的无损检测设备和灵敏度相关器材,为维持其可信度,在检定、校准或核查周期内,应按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运行核查,运行核查的项目、周期和性能指标应在检测单位的工艺规程中予以规定。
对于可反复使用的无损检测设备和灵敏度相关器材,每次无损检测前,应按标准的有关要求进行检查,检查的项目应在检测单位的操作指导书中予以规定。
三、检测方法
1.无损检测方法的选用
对于塑料管道和设备来讲,主要的无损检测方法有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目视检测、泄漏检测、声发射检测、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等。应在遵循相关规程、产品标准及有关技术文件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受检管道或设备的材质、结构、制造方法、工作介质、使用条件和失效模式,预计塑料焊缝可能产生的缺陷种类、形状、部位和方向,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宜的塑料焊缝无损检测方法,确定其检测技术等级、检测比例、质量要求和合格级别等,以形成明确的检测要求。
一般来说,射线检测和超声检测主要用于管道或设备塑料焊缝的内部缺陷的检测;目视检测主要用于管道或设备塑料焊缝表面缺陷的检测。
当采用未列入无损检测标准规定或超出标准适用范围的无损检测方法时,需具备相应的无损检测人员、设备器材和检测工艺文件,经现场试验和技术验证,形成企业标准,实际应用还应符合相关法规和规程的规定。
2.无损检测工艺文件
无损检测机构应制订无损检测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工艺卡)。应根据相关法规、产品标准、有关的技术文件和无损检测标准的要求,并针对本单位的特点和技术条件编制工艺规程;工艺规程应按无损检测标准的规定明确其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或要求,如相关因素的变化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无损检测机构应根据工艺规程并结合检测对象的具体检测要求编制操作指导书(工艺卡);无损检测工艺卡中的内容应完整、明确和具体;工艺卡在首次应用时应进行工艺验证,验证可采用对比试块、模拟试块或直接在检测对象上进行。
承压特种设备的无损检测工艺规程和检测工艺卡至少包含以下内容(非承压的管道和设备可参照)。
(1)工艺规程
①工艺规程文件号;
②适用范围;
③依据的标准、法规或其他技术文件;
④检测人员资格要求;
⑤检测设备和器材,以及检定、校准或核查的要求及运行核查的项目、周期和性能指标;
⑥工艺规程涉及的相关因素项目及其范围;
⑦不同检测对象的检测工艺和检测技术选择,以及对工艺卡的要求;
⑧检测实施要求:检测时机、检测前的表面准备要求、检测标记、检测后处理要求等;
⑨检测结果的评定和质量等级分级;
⑩检测记录的要求;
检测报告的要求;
编制(级别)、审核(级别)和批准人;
编制日期。
(2)工艺卡(操作指导书)
①工艺卡编号;
②依据的工艺规程及其编号;
③检测技术要求:执行标准、检测时机、检测比例、合格级别和检测前的表面准备;
④检测对象:承压设备类别,检测对象的名称、编号、规格尺寸、材质和热处理状态、检测部位(包括检测范围);
⑤检测设备和器材:名称和规格型号,工作性能检查的项目、时机和性能指标;
⑥检测工艺参数;
⑦检测程序;
⑧检测示意图;
⑨数据记录的规定;
⑩编制(级别)、审核(级别);
编制日期。
四、检测场所和环境
无损检测的检测场所和环境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和环境条件(包括风速、温度、湿度等因素)应满足无损检测标准的要求,且有助于无损检测的有效实施。
检测场所和环境除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卫生和劳动保护的法规外,还应尽量避免对人体有较大影响、可能干扰正常操作、观察和判断的场所和环境。如夏天高温封闭环境下长时间进行无损检测时,可能导致检测人员中暑而影响正常操作、观察和判断,需尽量避免中午或下午进罐检测。
当检测场所和环境对检测质量有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同时监测和记录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时,应停止检测。如在射线检测过程中,遇到雨雪天时可能对检测质量有影响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来保证检测质量。雨雪太大且无法提供有效的保护,这样可能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应必须立即停止检测。
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采取措施防止相互干扰。如大型安装工地有项作业活动,在进行无损检测过程中,如果相邻的作业活动对无损检测有相互干扰时,就必须进行有效隔离。
五、程序要求
无损检测的一般程序:编制工艺规程和工艺卡、确定检测人员、检测设备与器材准备、检测场所与环境条件检查、安全防护准备、检测对象准备、检测操作、检测设备复核(有要求时)、检测结果评定、填写检测记录、出具检测报告(图1-6)。
图1-6 无损检测一般程序
六、资料和档案
检测机构应按照相关法规标准建立完整的无损检测档案,无损检测档案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1)无损检测委托单或检验检测合同;
(2)无损检测工艺文件;
(3)无损检测记录;
(4)无损检测报告。
无损检测资料档案的保存期应符合法规标准的要求,其中无损检测记录保存期不得少于7年。7年后,若用户需要,则可将原始检测数据转交用户保管。无损检测报告的保存期应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且不得少于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