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氢氧化镍的分类与结构
按照晶体结构划分,氢氧化镍可分为α-Ni(OH)2和β-Ni(OH)2,它们都可以看作NiO2的层状堆积,区别之处在于它们的层间距和插层粒子有所不同。β-Ni(OH)2的层间距约为0.46~0.48nm,层间没有H2O和其他粒子插入;而α-Ni(OH)2层间存在插入H2O、金属离子和其他阴离子,层间距可达0.7~0.9nm。α-Ni(OH)2不仅层间距与β-Ni(OH)2不同,二者的存在形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图1-1给出了β-Ni(OH)2和α-Ni(OH)2的晶体结构示意图,α-Ni(OH)2容易形成以c轴为对称轴的螺旋层状结构,而且层间往往会嵌入H2O和各种阴、阳离子,因此α-Ni(OH)2的层间距显著大于β-Ni(OH)2的层间距[1]。由于α-Ni(OH)2层间含有H2O和其他阴阳离子,因此其质子扩散能力相对较强,放电比容量相对较大,放电效率相对较好。此外,α-Ni(OH)2和β-Ni(OH)2的密度也有所不同。
图1-1 β-Ni(OH)2和α-Ni(OH)2的晶体结构示意图
(1Å=0.1nm,下同)
Ni(OH)2的结构为六方晶系层状化合物,晶粒在c轴方向叠层。作为碱性镍基二次电池正极活性材料进行充放电时,质子在结晶层间扩散。研究表明质子在固相中的扩散是氢氧化镍电极反应的主要控制步骤,因此质子的扩散速率直接决定了氢氧化镍的利用率和放电性能[2,3]。β-Ni(OH)2具有水镁石型C6型结构,与Ca、Mg、Fe、Co等二价氢氧化物形同,其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4]。这种晶体是镍氧叠层的八面体结构,镍原子在(0001)平面被6个相邻的氢氧原子包围,它们交错在(0001)平面的上方和下方。
图1-2 β-Ni(OH)2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左:顶视图;右:沿c轴堆积结构图)
α-Ni(OH)2层间含有靠氢键键合的H2O和其他阴、阳离子,在碱性溶液中很不稳定,容易转变为β-Ni(OH)2。α-Ni(OH)2的结构与β-Ni(OH)2相似,也具有水镁石型层状结构,区别在于(0001)平面之间存在H2O和其他阴、阳离子,使c轴上的层间距增大到0.8nm。在α-Ni(OH)2内部,层与层之间自由取向无序堆积,c轴空间固定但取向任意。化学式α-Ni(OH)2·nH2O并不能代表α-氢氧化镍实际组成,更准确的化学式应该是α-Ni(OH)2-xAyBz·nH2O,式中A和B分别代表一价和二价阴离子并且满足x=y+2z。α-氢氧化镍层间可嵌入碱金属阳离子、阴离子甚至是不同链长表面活性剂分子,并且层间距大小依赖于插入层间粒子的尺寸。图1-3是α-Ni(OH)2层间距随插入层间羧酸根离子骨架所含C原子数目的变化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层间距呈线性增大[1]。
图1-3 α-Ni(OH)2层间距随插入层间羧酸盐离子骨架所含C原子数目的变化关系
氢氧化镍除了有α-Ni(OH)2和β-Ni(OH)2外,还存在非晶态氢氧化镍。非晶态氢氧化镍内部结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含有一定量的水分子和嵌入阴、阳离子。非晶态氢氧化镍内部存在大量的配位不饱和原子,具有更多的反应活性中心和高的电化学反应活性,因此其电化学特性特别是放电比容量显著高于β-Ni(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