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品质适制
一、鲜叶质量
鲜叶质量包括鲜叶嫩度、匀度、净度和新鲜度四个方面,任何一方面对鲜叶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嫩度和匀度是鲜叶质量的主要指标。鲜叶质量是茶叶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因此,任何茶叶均要求鲜叶的嫩度适中、匀度好、净度高、新鲜度好。
(一)鲜叶嫩度
鲜叶嫩度是指鲜叶的老嫩程度,是决定鲜叶质量的主要项目。在茶树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器官总是经过:萌芽→长大→成熟→老化这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芽叶的嫩度总是逐渐降低的,也就是新梢尖端愈幼嫩的部位,嫩度愈高;反之,嫩度愈低。嫩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能在同一批鲜叶中才有较好的可比性,在环境条件、栽培措施、茶树品种等不同的情况下,较难做准确的比较。
1.鲜叶嫩度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随着鲜叶嫩度的下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相应改变。多酚类含量大体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也相应地降低;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还原糖、淀粉、纤维素、叶绿素含量相应增加,中等嫩度的含量高,随着芽叶老化含量逐步减少(表2-13)。
表2-13 茶树新梢的不同部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 (%)
注:引自程启坤主编《茶叶优质原理与技术》。
2.鲜叶嫩度与芽叶组成的关系
芽叶组成与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除采摘名茶外,一批鲜叶很难做到由一种芽叶组成,绝大多数由各种芽叶混合而成。评定嫩度进行鲜叶定级,一般是根据各级鲜叶芽叶组成比例,用芽叶机械分析方法,现将祁门茶厂鲜叶分级标准列入表2-14。
表2-14 祁门茶厂鲜叶分级标准
3.鲜叶嫩度的理化表现
不同嫩度的鲜叶,内含化学成分有很大的差异,外部的形态特征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嫩度愈高的鲜叶,所含的多酚类、生物碱、氨基酸、可溶性糖等有效成分高,而纤维素、色素、淀粉等大分子化合物的含量较低。因此,嫩度高是茶叶品质好标志之一。
不同嫩度的鲜叶外部表现主要有叶展程度、叶色深浅、叶质软硬、白毫多少、芽叶机械组成等几个方面。一般在相同品种、相同栽培条件下的同一批鲜叶中,叶片开展度小、叶色较浅、叶质柔软、白毫多、芽头较多而壮的鲜叶嫩度较高,反之嫩度较低。
(二)鲜叶匀度
鲜叶匀度是指同一批鲜叶理化性质的一致程度,是鲜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无论哪种茶类都要求鲜叶匀度好。鲜叶匀度好便于加工炒制,保证茶叶质量。鲜叶匀度差,制茶技术无所适从,难以达到制好茶的目的。为了使鲜叶质量均匀一致,可以采摘同一茶树品种的鲜叶,只有茶树品种相同,采摘的鲜叶质量才有可能一致,这是鲜叶匀度的前提。采摘标准也应基本相同。通常所说的采摘标准基本相同,指的是一芽某叶占整个叶片的绝大多数。如一芽二叶初展占70%以上,这个比例数值越大,说明鲜叶匀度越好。采摘芽叶标准除此之外,还包含芽叶全长。茶树品种和生长的生态环境等条件相同,则芽叶长度与伸长程度直接相关,一般初展的鲜叶其芽叶长度最短,而后随着伸长到半开展、全开展至成熟叶。在一定条件下,芽叶长度可以作为芽叶开展度的量度,作为嫩度的一个指标。芽叶长度的一致性是采制名优茶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是高级鲜叶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鲜叶新鲜度
鲜叶新鲜度是指鲜叶保持原有理化性状的程度,是衡量鲜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各种茶叶都要求鲜叶保持较好的新鲜度,新鲜度将会直接影响制茶品质。鲜叶离开茶树母体以后,许多生理过程发生了一定改变。首先是切断了母体供给水分和养分的来源,使干物质的积累停止。其次是鲜叶离开母体后,水分大量散失而又得不到补充,使细胞质浓度增高,酶活性加强(特别是呼吸酶类),使大量的可溶性糖类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成H2O和CO2,并放出大量的热量。热量使叶温升高,加速其他物质的变化。所以,鲜叶采摘后,干物质总量总是逐渐降低的,时间越长,叶温越高,减少的量越多。严重时,不仅干物质减少,影响经济效益,而且鲜叶可能红变或霉变。无论做哪种茶叶都要求鲜叶的新鲜度好。
(四)鲜叶净度
鲜叶净度是指鲜叶中含夹杂物的程度。夹杂物分茶类夹杂物和非茶类夹杂物两大类。茶类夹杂物主要有茶梗、茶籽、茶花、幼果、老叶、鳞片等;非茶类夹杂物主要有杂草、树叶、泥沙、虫体及其排泄物。净度与茶叶品质是正相关。净度不好的鲜叶不可能加工出较好的茶叶产品。为了保证茶叶卫生也必须抓好鲜叶的净度。可以通过按标准采茶和加强贮运管理来提高鲜叶净度。
二、适制分析
茶树品种的茶类适制性是指茶树品种固有的制约着茶叶品质的种性,也就是指茶树品种最适宜制作哪一类或几类优质茶的特性,简称适制性。不同茶类的品质要求不一样,而每一品种固有的适制性又制约着茶叶的品质,加之不同品种间的适制性差异较大,适制福鼎白茶的品种不一定适制黄茶,适制显毫类绿茶的品种不适宜制作少毫型绿茶。茶树品种的适制性是生产上用种重点考虑的指标之一,只有选择适制性对路的茶树品种,才能生产出相应优质的茶类产品。茶树品种适合制造某类茶叶并能达到最佳品质的特性,表现在品种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含量两方面。
物理特性是指茶树新梢上芽叶的肥瘦、大小、叶色、叶质、叶片厚薄、柔软程度、嫩度、茸毛等的特征和状态,它与成品茶的外形品质息息相关。叶片小、叶张厚、叶质柔软、细嫩、色泽显绿、茸毛多的品种,较适宜显毫类的绿茶;芽叶纤细、叶色黄绿或浅绿、茸毛少或中偏少的品种,较适宜少毫型的龙井类扁形绿茶;叶片大、节间长、芽头肥壮、芽叶黄绿色、茸毛多、叶面隆起、叶质软、叶张薄的品种,较适宜制红茶。叶肉厚,芽叶大、茸毛多、叶色黄绿的品种较适宜制黄茶。
化学特性是指芽叶中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它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物质基础。化学特性的测定一般按一芽三叶标准采集鲜叶,在100℃温度下蒸3min,80℃温度下烘干制蒸青茶样品,然后将样品磨碎进行化学成分测定。尽管茶树品种的化学特性受种植地区环境及栽培条件的影响较大,但同等条件下不同品种间的化学特性差异仍然明显。一般茶多酚含量高,且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简称酚氨比)大(一般均在8以上)的品种,制红茶品质优;而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含量适宜(16%~24%),且酚氨比小的品种,制绿茶品质优;酚氨比较小,同时叶绿素含量低的品种,制黄茶品质优。
在生产中,茶树品种的适制性一般通过同一品种的鲜叶制作不同类别的茶叶,进行感官审评直接鉴定,采取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先称取茶样倒入审评杯内,再冲入沸水,浸泡3~4min开始审评。茶叶的品质分别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逐项以百分制评分,并以相应的评语描述,最后再按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及叶底的品质权数计算总分。分数的高低便能直接反映出品种品质的优劣,即一个品种对某一茶类适制性的大小,而相应的评语则可以描绘出不同品种的制茶品质特点。
(一)鲜叶叶色与适制性
鲜叶颜色与茶叶品质关系很大。不同叶色的鲜叶适制性不同。浅绿色的鲜叶制红茶品质最优,紫色鲜叶制红茶的品质其次,深绿色鲜叶制的红茶品质最次;深绿色鲜叶制的绿茶品质最优,浅绿色的鲜叶制成绿茶品质其次,紫色鲜叶制绿茶品质最次;嫩黄色鲜叶制成黄茶品质最优,浅绿色鲜叶制成黄茶品质其次,紫色鲜叶制成黄茶品质最次。
(二)品种与适制性
制茶品种的适制性主要是指该品种芽叶大小、茸毛多少、芽叶色泽、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等是否符合所制茶类的要求。由于黄茶基本工艺同绿茶,适制黄茶品种除芽叶茸毛较多外,其他关于茶树品种要求同绿茶,一般多为当地群体品种。如君山种,有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植株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叶椭圆形,叶质中等;芽叶绿色,茸毛中等;适制君山银针,成品茶外形芽身金黄,内质汤色橙黄明亮,香气清纯,滋味甜爽。一般酚氨比小、茸毛较多,叶绿素含量低的品种制黄茶品质好;但并不是绝对的。下面在适制名优绿茶的茶树品种中推介几个适制黄茶品种。
浙农139,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中叶类,特早生种,植株适中,树姿半开展;叶片长椭圆形,叶质中等;芽叶绿色,茸毛中等。
福鼎大白茶,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主干较明显,分枝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着生;叶椭圆形,叶色绿,叶面隆起,有光泽;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
浙农12,小乔木中叶型,叶色绿,富光泽,芽叶绿色,肥壮,茸毛特多。制黄茶,黄绿多毫,香高持久,滋味浓鲜。
迎霜,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中叶类;植株高大,树姿直立,分枝密度中等;叶椭圆形,叶色黄绿,叶面微隆起,芽叶黄绿色,茸毛多。制黄茶,条索细紧,色泽嫩黄绿润,香高鲜持久,味浓鲜。
翠峰,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中叶类,中生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较密;叶片水平状着生,长椭圆形,叶质较厚,芽叶翠绿色,茸毛多。
(三)季节与适制性
春季气温低、日照弱,茶树体内碳代谢水平相对较低,氮代谢水平相对较高,从而茶多酚类物质含量较低,氨基酸含量较高,制黄茶品质好。夏暑季节气温高、日照强,茶树生长迅速,茶树体内碳代谢水平相对较高,氮代谢水平相对较低,从而造成夏暑茶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氨基酸含量偏低,制成黄茶的品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