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六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谭平山

刘秋阳 吴明光

谭平山,名鸣谦。广东高明县人。1886年9月28日(清光绪十二年九月初一)生。父亲谭超凡,以裁缝为业。谭平山早年丧父,家境清贫,少年入塾攻读,后在哥哥支持下完成学业。1898年入高明东洲书院学习,1904年秋考入肇庆肇罗中学,1908年升入广东两广优级师范学校。在校期间,谭平山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不满清廷腐败统治,于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0年,谭平山从两广优级师范毕业,到雷州半岛任雷州中学数学教员,后任校长,同时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1912年初,被选为广东省临时议会代议士(议员)。1916年到阳江中学任教。

1917年夏,谭平山与同乡谭植棠及陈公博一起考入北京大学,在文科哲学门学习。1918年11月,和傅斯年、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谭为《新潮》创刊号撰写《哲学对于宗教之关系》,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蔡元培阅后十分赞赏,特在文后加上评语:“此论甚有见地。”《新潮》第1卷第1号(1918年12月)。1919年春,谭又撰《“德谟克拉西”之四面谈》,表达他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同时介绍《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并详细介绍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纲。5月,他投身五四运动,参加了痛打章宗祥、怒斥陆宗舆、火烧赵家楼的斗争,曾被北京政府逮捕关押。在北大期间,谭平山还参加了李大钊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1920年7月,谭平山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广州,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任哲学教授。他在广州积极宣传新思潮,8月发起组织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10月,与陈公博、谭植棠等创办《广东群报》,负责新闻编辑,继续致力于革命思想的传播,介绍各国共产党和工人运动情况,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12月,陈独秀应广东政府之邀到广州,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等人多次提出:“以小集团领导民运是担负不起的,为使广东民运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领导组织。”并说“北京、上海已有共产主义集团的组织”,征求他们参加这个组织的意见,谭等表示赞同。1921年2月,在陈独秀的指导下,谭平山与沈玄庐主编《劳动与妇女》周刊,撰著文章,宣传妇女解放与社会主义。

3月,谭平山与陈独秀、陈公博、谭植棠等“开始组织真正的共产党”,即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谭任书记。嗣后,创办宣传员养成所,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阵地。与此同时,他深入工人中去开展工作,组织工人夜校,自任夜校董事会董事长,并建立广州土木建筑、茶居等行业工会。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谭平山因协助陈独秀筹集广东大学经费没有出席,派陈公博参加大会。会后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谭被选任南方分部主任。8月,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正式成立,谭平山担任书记。是年冬,他组织三百多工人支援广州车衣工人的罢工斗争,取得胜利。1922年1月,香港海员工人进行大罢工,谭平山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发表《敬告罢工海员》的声明传单,支持海员工人罢工斗争。与此同时,谭还加强对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领导工作,3月在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执行委员会书记。5月,出席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被推为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领导组织这次大会。

1922年7月,谭平山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二大”,被选为中央委员。1923年4月,谭与陈独秀一起被孙中山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宣传委员会委员。6月,中共在广州举行“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方针,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谭平山参加了这次大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后任中央驻粤委员,具体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络工作。10月初,苏联顾问鲍罗廷来到广州,谭向他介绍了孙中山和国民党。同月下旬,谭平山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廖仲恺等九人一起负责筹划国民党改组事宜。他还兼任书记、组织员,为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工作。

1924年1月,谭平山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兼任中央党部组织部长。他安排许多共产党人担任国民党的各级领导职务,有力地促进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引起国民党右派的不满,说“组织部是党中央最重要的机关,由共党谭某主持,本党的一切章程由他拟订,各地组织方面的人员由他委派,弄得本党的忠实党员都不愿登记”。5月,谭任国民党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9月,任第二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教授;10月,任“革命委员会”全权委员,动员和组织军队和工农武装平定商团叛乱。1925年1月,在中共“四大”上,谭平山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驻粤委员;稍后被任命为驻国民党中央党团书记。1926年1月,他出席国民党“二大”,向大会作《党务总报告》,再次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部长,还负责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工作。5月,蒋介石等人提出的“整理党务案”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获得通过后,谭被迫离开国民党中央党部,被中共中央派为国共两党联席会议代表。

1926年11月,谭平山代表中国共产党出席在苏联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第七次扩大全会,向大会递交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书面报告。他在代表中国委员会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扩大全会作报告时强调,“目前的革命,就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领导权应属于无产阶级”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谭平山研究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4页。。他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委员会主席。期间,还被莫斯科中山大学授予“荣誉学生”的称号。

1927年2月,谭平山返回国内。他在中共广东区委主办的《人民周刊》上撰文,称“中国革命胜利可以推动世界革命”。他未出席3月在武汉举行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但仍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政治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兼农政部长。4月4日,在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典礼上,他指出:“中国革命就是为解决农民问题”,“要解决土地问题,一定要使农民自己掌握政权”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4月5日。。月底,在武汉参加中共“五大”,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农民部部长;5月,又被选为中央农民委员会委员,负责发展农民运动。其时,以两湖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以后,受到一些人的批评,称其“过火”,谭平山在农政部长就职典礼上为此进行辩白:“现在农民运动发展之时,难免发生种种复杂问题,但不要奇怪,在革命的观点看,这种现象并不是不好的现象。”但是共产国际批评谭平山不提没收土地,而国民党右派更是多加责难。6月底,谭平山称病离开国民政府。7月13日,即汪精卫“分共”前两日,谭平山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与苏兆征联名发表公开辞职书,退出武汉国民政府。

谭平山与李立三等7月19日从武汉抵达江西九江,商定在南昌发动暴动,以反对国民党“清党”、“分共”。27日,他与李立三等抵南昌,加紧筹划起义事项,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30日,张国焘来到南昌,阻止按期起义,谭平山坚决反对。南昌起义成功后,谭任革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主席。8月3日,他随起义部队南下,辗转赣南、闽西等地。起义部队在潮汕失败后,他经海丰到香港,后转赴澳门。11月,在“左”倾惩办主义的影响下,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政治纪律决议案》,其中谭平山被开除党籍,原因是他说过张国焘若反对起义,就把张杀掉的话。两个月后谭平山从澳门回到上海,始知自己已被开除党籍;但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党的工作,关心中国革命的发展。谭曾致信中共中央,指出“左”倾盲动主义的一些政策和行动是“超时代”的,但没有受到重视,反而被当做反面教材公开批判。

1928年2月,谭平山在上海与一部分脱党的中共党员和国民党左派联系,成立国民党左派联合办事处,准备成立新党。稍后,中华革命党在上海成立,谭平山实际负总责,宣传孙中山三大政策,提出“科学的三民主义”,反对蒋介石的假三民主义。他还起草了《中华革命党宣言草案》。1930年春,邓演达回国后,谭平山与邓决定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三党),从事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活动,任临时中央执委。翌年,因和邓对党的纲领、指导思想等存在分歧,谭即去香港活动。1933年11月,李济深等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反蒋,谭平山积极支持,一面设法与中共联系,一面组织第三党干部赴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谭平山从香港经广州赴武汉,投身抗日斗争。1938年3月,他参加起草《抗战建国大纲》。嗣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导委员和设计委员、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兼法制委员会主任,并任历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谭平山看到蒋介石故态复萌,此后不再参加国民党、三青团的会议。与此同时,谭平山受到周恩来、董必武等的关心。他曾要求恢复共产党党籍,到解放区去,被周、董劝留在国统区,做团结抗日民主力量的工作。皖南事变发生后,谭平山支持中共代表的抗议活动,拒不参加二届参政会,坚持团结抗战的立场,在成都和重庆积极参加争取民主、进步,反对分裂、倒退的抗日爱国活动。1943年初,谭与陈铭枢、杨杰等在重庆发起组织民主同志座谈会,以座谈国内外时事为主要形式,宣传抗日,团结各种民主力量。8月,筹议成立国民党内民主派的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设立十人筹备小组,他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翌年开始吸收会员,并酝酿制定政治纲领和组织章程。1945年10月,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第一次全体大会在重庆举行,谭平山被选为中央干事会常务干事,实际主持“民联”的工作。

此后,谭平山积极领导“民联”参加民主进步运动和反内战斗争。1946年1月,谭平山参观《新华日报》举办的延安生活艺术展览会,题诗一首曰:“开荒坚抗战,辛苦卫疆封。耕作丰衣食,弦歌歇佃佣。打开民主路,敲响自由钟。旋转乾坤运,时贤正折冲。”被认为“年龄虽老,而思想却永远年青”重庆《新华日报》1946年1月31日。。5月,与冯玉祥、李济深等乘船离开重庆赴上海。在船上创办《民联日报》,冯玉祥任社长,谭任总编辑。1947年5月,国民党统治集团加紧对民主进步人士的迫害,谭平山再度流亡香港,继续领导“民联”成员进行革命活动。其后,谭与国民党诸民主人士共商联合大计,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筹建工作。1948年1月,“民革”正式成立,他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5月,谭平山代表“民联”与其他民主党派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联合通电,响应中共提出召开新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9月,与沈钧儒、郭沫若等乘船离开香港北上,参加筹备新政协工作。翌年2月到达北平,任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负责主持起草政协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谭平山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革第三届中央副主席等职。

1956年4月2日,谭平山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