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衣食住行(插图珍藏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蒙古人的衣冠服饰

image

元代云龙纹金锦辫线袍(内蒙古自治区蒙元文化博物馆藏)

在古代史籍有关服饰的记载中,常常可以看到“汉冠”和“胡服”这样的文字。汉冠是指中原汉族的衣冠,而胡服则为少数民族的服饰。这种以汉冠和胡服来划分蒙古族和汉族服饰的说法,也多见于元人的记述中。应当说,进入内地前的蒙古人的服饰,与汉族服饰的确有明显的差异。民族的习惯爱好,只是装束不同的一个方面。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生活方式的不同。元朝统一全国以前,蒙古民族生息在漠北草原,从事游牧狩猎,即马背上的民族。这与常年跟土地打交道的农业民族不同,马背民族需要的是“腰围紧束”、便于骑射的服饰。

蒙古族的男女服装款式相近,均穿长袍,后人俗称这种长袍为蒙古袍。其形制通常是衣襟在右边,领口为方形和交叉形两种,腰间密密麻麻打作许多细褶,并用称为腰线的红、紫、蓝帛围束,突出漂亮的身段。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元文化博物馆收藏一件完整的云龙织金锦辫线袍,其右衽、窄袖、腰间辫线等形制与史籍的记述很吻合。这是一件研究元代服饰的珍贵的实物资料。近年在元集宁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集宁市)也出土过一件印金提花绫长袍,交领左祍窄袖长袍,说明左祍服装在蒙古人中间并未绝迹。

image

元代印金花卉图案长袍

image

元人《戏婴图》中身穿皮毛坎肩、头戴皮帽子的幼童

最初,蒙古人衣服的质地以毡、皮毛、皮革为主。随着各民族间的交往密切,纺织品的传入和手工业的发展,蒙古族也逐渐使用棉花、织锦、丝绸等制作服装。但是,由于漠北草原地区气候的原因,服装换替基本上还是两季。所谓“冬夏之服有别,冬皮夏单”。冬天草原空旷寒冷,无论富贵贫穷,皮袍都是不可缺少的御寒之物。富者穿用华丽昂贵的貂皮、银鼠皮、狐皮缝制的皮袍,穷人多用羊皮、狗皮制作衣物。蒙古人进入大都后,当地也开始流行冬天穿皮衣的习俗。“市人多服羊皮御冬寒,只一重不复添加。比至来年三、四月间,多平价卖讫,甫及冬冷时又新买,不复问其美恶,多服之。皮袴亦如之,多是带毛者,然皆窄狭,仅束其腿胫耳”(《析津志辑佚·风俗》)。不仅穿皮衣,还穿紧身皮裤。大都里高官更喜欢穿名贵的皮衣,“龙里中官多宠贵,银貂青鼠裘新制”。元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说:“银鼠皮及貂皮,是价值最贵和最美丽之两种皮革。盖貂袍一袭值价金钱二千,至少亦值金钱一千,鞑靼人名曰毛皮之王。”(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普通蒙古人的皮制冬服,一般要做两件:一件皮毛向里,一件皮毛向外。两件皮袍视天气变化交替穿用。另外,还有在庐帐(蒙古包)里穿的柔软轻便的皮袍等服装。蒙古人也用毛皮做裤子,用棉花、丝绵、羊毛等絮做棉衣。夏天穿棉布、丝绸做成的衣服。雨季,使用毛毡制成的雨衣。已婚贵族妇女,常穿一种又宽又大的袍子。这种袍子,虽袍身宽大,但袖口却仅有五寸左右。衣袍两腋下,一边缝一条紫罗带,拴于背后,袍长拖地,行走时须有使女在后面提袍。13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普兰诺·加宾尼出使蒙古,他见到蒙古人穿的服装式样是:他们“穿用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制成的长袍,这种长袍是以下列样式制成:它们二侧从上端到底部是开口的,在胸部折叠起来;在左边扣一个扣子,在右边扣三个扣子,在左边开口直至腰部。各种毛皮的外衣样式都相同。不过,在外面的外衣以毛向外,并在背后开口;它在背后并有一个垂尾,下垂至膝部”(道森编、吕浦译《出使蒙古记》第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这种前后左右开口的长袍,与需要使女提袍的宽大长袍和左祍服装,都不是蒙古人的主流服装。在蒙古人服装中间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法国人鲁不鲁乞(又译作鲁布鲁克)所说的“在前面开口,在右边扣扣子”的长袍(《出使蒙古记》第120页)。

image

身穿民族服装的侍人立陶俑(陕西西安东北郊六村堡乡出土,西安市博物馆藏)

image

元代诸色人的衣着(山西右玉宝宁寺藏元水陆画第57幅《往古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

image

蒙古贵族和妇女的衣着(元壁画临摹)

蒙古人喜欢穿着红、紫、绀绿等色彩艳丽的衣服。周伯琦《上京杂咏》诗中有“后车倾国色,艳服更珠缨”,描写的就是蒙古人所穿的鲜艳服饰。元朝建立前,贵族与平民衣着并没有严格的高低贵贱区别,任何人都可以穿带有日月、龙凤纹饰的衣服。入元之后,官民服装等级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服装的质地和图案都有了不同的规定。但是,对于蒙古人的服饰规定,较其他民族宽松。延祐元年(1314),元仁宗命中书省订立服饰等级,明确“蒙古人不在禁限,及见当怯薛诸色人等,亦不在禁限,惟不许服龙凤文”。而且注明“龙谓五爪二角者”(《元史·舆服志一》)。

蒙古妇女无论贵妇还是贫女,大都擅长缝制衣服。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地位显赫,但常常“率宫人亲执女工”。察必皇后曾用旧弓弦织成衣服,“其韧密比绫绮”。她还设计出一种叫作“比甲”的服装,“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襻”(《元史·后妃列传》)。这是一种既没有衣襟,有没有领子和袖子的上衣,而且前身很短,后身很长。这种衣服便于弓马,于是时人纷纷仿制。

蒙古人很少洗涤衣服。据赵珙《蒙鞑备录》记载:“其俗多不洗手,而拿攫鱼肉,手有脂腻,则拭于衣袍上,其衣损不解浣涤。”这主要是与缺水的环境和禁忌习俗有关。蒙古人居住的地区,除草原外,还有沙漠和戈壁。窝阔台(元太宗)即位后,曾下令在草原、戈壁上无河流、湖泊之处打井,以向居民提供用水。由于牧民居住很分散,而且流动性很大,用打井方式很难解决用水的问题。在用水紧张的情况下,洗衣服就成为很奢侈的事情。蒙古人还有洗衣的禁忌,“国人夏不浴于河,不浣衣,不造毡,野有菌则禁其采”(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认为夏天洗衣和晾晒,会引起天神震怒,遭到雷劈。但是,进入内地后,就不再见有蒙古人不洗衣的这种记述了。

蒙古人喜欢戴帽子,“冬帽而夏笠”(彭大雅《黑鞑事略》)。蒙古人的帽子,通常是无前檐扁帽。这种帽子的形制,边缘略隆起,帽后垂缘,以带子系于颈下。察必皇后为使元世祖忽必烈在骑射时能遮挡阳光,曾对蒙古帽作了些改革,增加了前檐。于是,带前沿的蒙古帽成为一种流行的新式帽子。在元代文物中,也能发现戴帽子穿长袍蒙古人的形象。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元代玉雕牧马镇,这是用来作镇纸用的文具。牧马镇用青灰玉色玉料雕成,一人一马,马回首跪卧,一牧马人靠坐马后身,头戴尖顶小帽,身穿长袍,面似蒙古人的样子。玉雕作品古朴、粗犷,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反映了元代玉雕的特点。同时,也是研究元代蒙古人服饰的珍贵实物资料。内蒙古蒙元文化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元代铜鎏金坐像,一位女士头戴着一顶顶部凸起的无檐帽,这种帽子形式是当时蒙古人常戴样式。

image

元铜鎏金人物坐像(内蒙古自治区蒙元文化博物馆藏)

image

元代玉雕牧马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image

戴罟罟冠的忽必烈皇后察必画像

image

戴罟罟冠的答己画像

蒙古人当中,最独特的帽子是一种称作“固姑”,也作“罟罟”,蒙古语作“孛黑答”的冠帽。这是蒙古贵族妇女所戴的一种特质帽子,其样式和制法极为奇特。它是以木质为骨架,外包以红绡金帛,行状如圆柱,顶部正方,高二尺左右,上插羽毛,按等级分为大、中、小三种。蒙哥(元宪宗)统治时期,法国人鲁不鲁乞奉国王之命出使蒙古,曾见过当时蒙古妇女戴的这种罟罟冠。他描述说:

妇女也有一种头饰,他们称之为孛哈(bocca)。这是用树皮或她们能找到的任何其他相当轻的材料制成的。这种头饰很大,是圆的,有两只手能围过来那样粗,有一腕尺多高,其顶端呈四方形,像建筑物的一根圆柱的柱头那样。这种孛哈外面裹以贵重的丝织物,里面是空的。在头饰顶端正中或旁边,插着一束羽毛或细长的棒,同样也有一腕尺多高。这一束羽毛或细棒的顶端,饰以孔雀的羽毛,在它周围,则全部饰以野鸭尾部的小羽毛,并饰以宝石。富有的贵妇们在头上戴这种头饰,并把它向下牢牢地系在一个兜帽上,这种帽子的顶端有一个洞,是专作此用的。她们把头发从后面挽到头顶上,束成一种发髻,把兜帽戴在头上,把发髻塞在兜帽里面,再把头饰戴在兜帽上,然后把兜帽牢牢系在下巴上。因此,当几位贵妇骑马同行,从远处看时,她们仿佛是头戴钢盔、手执长矛的兵士。因为头饰看来像是一顶钢盔,而头饰顶上的一束羽毛或细棒则像一枝长矛。(《出使蒙古记》第120页》)

由于蒙古人所戴的这种罟罟冠形制很特殊,因此给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image

元代戴罟罟冠的女子

另一位到过蒙古草原的普兰诺·加宾尼说:“她们的头上,有一个以树枝或树皮制成的圆的头饰。这种头饰有一厄尔(45英寸)高,其顶端呈正方形。从底部至顶端,其周围逐渐加粗,在其顶端,有一根用金、银、木条或甚至一根羽毛制成的长而细的棍棒。这种头饰缝在一顶帽子上,这顶帽子下垂至肩。这种帽子和头饰,覆以粗麻布、天鹅绒或织锦。不戴这种头饰时,她们从来不走到男人们面前去,因此,根据这种头饰,就可以把她们同其他妇女区别开来。”(《出使蒙古记》第8页)

元朝建立后,罟罟冠也随蒙古妇女进入内地。元代的罟罟冠与早期蒙古的罟罟冠,前后形制并无多大变化,只是上缀的名贵珠宝玉石饰物增多。据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记载:“罟罟,以大红罗幔之,胎以竹,凉胎者轻,上等大,次中,次小。用大珠穿结龙凤楼台之属,饰于其前后。复以珠缀长条,缘饰方,掩络其缝,又以小小花朵插带,又以金累事件装嵌,极贵。宝石塔形,在其上。顶有金十字,用安翎筒以带鸡冠尾。出五台山,今真定人家养此鸡,以取其尾,甚贵。罟罟后,上插朵朵翎儿,染以五色,如飞扇样。”(《析津志辑佚·风俗》)原本很普通的一种帽子,到了元代竟成了“极贵”“甚贵”的头饰。这种罟罟冠始终为蒙古妇女所特有,汉族妇女基本上未见有戴罟罟冠的。而且在汉族人眼里,罟罟冠也是一种奇装异服。元人聂碧窗写有《咏胡妇》诗云:“双柳垂鬟别样梳,醉来马上倩人扶。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南村辍耕录》卷八《聂碧窗诗》)蒙古妇女很忌讳他人触动其罟罟冠,认为会带来霉运。近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的贵族墓葬中,发掘出多件元代罟罟冠实物,成为了解蒙古族服饰的重要实物资料。

image

画家笔下的蒙古人的服装(元人《番骑图卷》)

蒙古人大都穿靴,以皮靴、毡靴为主要鞋具。皮靴以马皮、狼皮、羊皮制作的较多。而且,喜欢“靴则鹅其顶”(《草木子》卷三下《杂制篇》),即高头皮靴。同时,“也缝制鞋、短袜”。袜子以白羊毛毳袜、白绢夹袜较为名贵。

image

元代蒙古人的头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元墓壁画)

蒙古人的发式与汉族不同,男子剃去头顶上一方块头发,留头前发而剪短散垂,两旁发绾作两髻,悬垂左右肩,或合为一辫垂于背后。蒙古妇女的发式,中文史籍记载较少。通过曾到过蒙古地区的两位外国人记述,大致可以了解一二。普兰诺·加宾尼说:蒙古男子从前额两边剪去的头发较多,而在前额中央剪去的头发较少,使得中央的头发较长。其余的头发,他们允许它生长,像妇女那样。鲁不鲁乞说:蒙古妇女结婚前,无须把头顶的发剃光。结婚以后,妇女就把自头顶当中至前额的头发剃光,并把两边头发编成两条辫子,垂于两肩及胸前。可见,女人的发式与男人大致相似。蒙古妇女往往喜欢以黄粉涂额。蒙古风俗“贱老而喜壮”(《蒙鞑备录》),因此男子也有人染发,以显示青壮。

image

蒙古人的辫发样式

元朝统一全国后,蒙古人服装基本上保持了固有的形制,只是冕服、公服等参酌金、宋制度而有所改革。总之,元代蒙古族作为统治民族,其服饰在元代社会生活中产生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