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63史 Shǐ

姓为中国第83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285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21%。约44.2%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4省(其中河南省最多,约占13.9%),21.7%分布于山西、安徽、陕西、辽宁4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东海郡、临甾郡、武昌郡、京兆郡、宣城郡、高密郡、河南郡。史姓为甘肃泾川第六大姓。

史姓有安定堂、八行堂、褒忠堂、报本堂、承启堂、承泽堂、德馨堂、德星堂、高密堂、河南堂、怀溧堂、籍贤堂、继锦堂、继志堂、嘉会堂、建康堂、教忠堂、金朝堂、京兆堂、九福堂、旧学堂、溧阳堂、录善堂、美德堂、庆传堂、善修堂、世德堂、思难堂、务本堂、孝思堂、孝维堂、孝友堂、宣城堂、寻乐堂、永思堂、直哉堂、忠定堂、忠烈堂、追远堂、宗海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春秋时卫国大夫史(史鱼)以直谏名著。孔子赞曰:“直哉史鱼!”子孙以“直哉”为家族堂号。

东汉史崇,以功封溧阳侯,子孙以“溧阳”“怀溧”为家族堂号。

北宋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史诏,侍母至孝。大观二年(1108),朝廷设立“孝、友、睦、姻、任、恤、中、和”谓之“八行”,以选拔人才。宋徽宗补诏为太学上舍太守,诏辞不受,隐居大田山侍奉老母。徽宗赐诏“八行高士”,子孙因以“八行”为堂号。

南宋诗人、学者、藏书家史守之(1166—1224),中年隐居家乡,闭门藏书讲学,命藏书之室名曰“旧学堂”,子孙因以为家族堂号。

明末史可法(1602—1645)督师杨州,清兵攻城,城破被俘,不屈而死,其后人以“褒忠”“忠烈”为家族堂号。

有的地方史姓有特殊的读音。例如江苏海安、如皋等地因方言“史”与“死”音同,“史”姓改读“吏”,有的干脆就改成了吏姓。而江苏南通市通东地区(启东市北部、海门市北部、通州区东部)方言“史”与“死”音同,“史”姓改读“施”。

北宋罗泌(1131—1189)《路史·禅通纪》说:“仓帝史皇氏名颉,……后有仓氏、史氏……”,以史氏出传说黄帝时史官仓颉之后,并不可信。

南北朝时南齐王俭(452—489)之《姓谱》以史氏出“周卿史佚之后”。史佚,周文王、武王时太史,也称尹逸、尹佚。周代诸侯各国皆有史官,如周之史扁、史佚、史籀、史兴、史伯、史籍,晋之史苏、史黯(史墨)、史赵、史龟,楚之史老、史皇、史裨,卫之史相、史朝、史狗、史鰌(史鱼),齐之史嚚、史付,秦之史敦、史颗,魏之史起,韩之史疾等等,其后都可能以史为氏,史氏未必皆出史佚之后。

历史上有一部分外来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后以史为姓。例如南北朝、隋、唐时西域有史国,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的沙赫里萨布兹(Shakhri—sabz)一带,为昭武九姓国之一。其国人来华者以史为姓。今西北地区史姓,很大一部分可能即出史国人之后。史国人有融入突厥族者,故突厥族也有史姓。例如西魏、北周时大臣史宁(?—563),建康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即突厥族;其子史祥,隋大臣,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人。又唐安乐山将史思明(703—761),即突厥人,原名窣干,宁夷州(今陕西礼泉东北)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

一部分少数民族也有史姓,后来大多融入了汉族,例如:

唐太宗时武卫大将军、检校丰州都督、窦国公史大奈(?—638),本西突厥特勤(官名),隋炀帝时入隋,以功授金紫光禄大夫。隋末从李渊反隋,唐定都长安,以功赐姓史。

唐高宗时右骁卫大将军、薛国公史忠,本名阿史那忠,贞观四年与其父阿史那苏尼失(?—634)归唐,后娶唐宗室女,改姓史。

东突厥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阿史那默啜(?—716),唐开元四年(716)为部众所杀,其孙仕唐,肃宗时为右神武将军,赐姓史氏,改名继光。

东突厥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634),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阿史那斛瑟罗、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皆入唐留长安不归,子孙并改姓史氏。

唐代奚族姓:唐穆宗时有魏博节度使史宪诚(?—829);子史孝章(?—839),官终邠宁节度使。

渤海国有史姓,靺鞨族。

元时有乞台普济,唐兀人,姓史氏。元大德中任中书平章政事,加太尉,封庆国公。

现代少数民族也有史姓,例如:蒙古族史姓,本姓忙忽惕氏。回族史姓,部分出自古代西域史国人及突厥族史氏之后。朝鲜族史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有居昌史氏、庆州史氏、青州史氏之分。一支出明洪武中吏部尚书史繇之后。满族史姓,其先清代满洲八旗汉军史氏。土族史姓,本姓史卜氏。锡伯族史姓,本姓史佳氏。壮族、彝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普米族等民族也有史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