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新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05周 Zhōu

姓为中国第10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252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1.9%。约26.7%分布于湖南、江苏、四川3省(其中湖南省最多,约占9.5%),约38%分布于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江西7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汝南郡、沛国郡、陈留郡、浔阳郡、临川郡、庐江郡、泰山郡、淮南郡、永安郡、河间郡、临汝郡、河东郡、华阴郡、清河郡、江陵郡、河南郡、长安郡。

周姓有爱莲堂、安和堂、宝善堂、宝贤堂、宝贻堂、保极堂、报本堂、北文堂、本仁堂、本一堂、秉德堂、秉礼堂、长安堂、陈留堂、成德堂、承恩堂、承敬堂、承志堂、澄礼堂、齿德堂、崇本堂、崇德堂、崇礼堂、重兴堂、畴锡堂、垂裕堂、春晖堂、纯德堂、从善堂、丛文堂、萃亲堂、萃文堂、存德堂、存宋堂、存著堂、达孝堂、大本堂、大赉堂、德让堂、德馨堂、德星堂、棣鄂堂、棣华堂、都乡堂、笃本堂、笃厚堂、笃亲堂、笃庆堂、笃兴堂、笃祐堂、笃至堂、笃志堂、惇叙堂、惇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敦睦堂、敦叙堂、二贤堂、芳泽堂、斐然堂、福礼堂、根本堂、拱福堂、光霁堂、光裕堂、光祖堂、贵和堂、果育堂、和义堂、河东堂、河间堂、河南堂、鹤在堂、厚德堂、华阴堂、怀德堂、淮南堂、焕文堂、汇吉堂、会文堂、汲古堂、集贤堂、集义堂、继述堂、继志堂、霁光堂、江陵堂、角里堂、教稼堂、介福堂、景莲堂、景濂堂、敬爱堂、敬思堂、敬义堂、敬宗堂、聚气堂、均安堂、峻德堂、骏惠堂、乐耕堂、礼耕堂、礼源堂、立本堂、廉德堂、濂溪堂、濂源堂、临川堂、临汝堂、留春坞享祠、留春享堂、柳营堂、六顺堂、庐江堂、禄野堂、履成堂、伦叙堂、明经堂、睦族堂、宁寿堂、凝远堂、沛郡堂、平恕堂、平园堂、齐明堂、亲睦堂、亲亲堂、亲仁堂、青秀堂、清白堂、清河堂、清汝堂、全德堂、泉源堂、让德堂、仁道堂、仁厚堂、仁义堂、汝南堂、瑞本堂、三旌堂、三让堂、森淼堂、善述堂、尚义堂、少溪堂、绍廉堂、绍兴堂、诜羽堂、绳武堂、世德堂、世恩堂、世济堂、世善堂、寿德堂、树德堂、双合堂、双乐堂、双贤堂、顺德堂、思成堂、思敬堂、思濂堂、思让堂、思孝堂、思永堂、思源堂、斯文堂、诵芬堂、太极堂、泰山堂、听彝堂、同爱堂、推本堂、维新堂、维则堂、味经堂、文保堂、文连堂、文美堂、五有堂、五元堂、武功堂、务本堂、锡类堂、细柳堂、祥集堂、享祀堂、孝思堂、心素堂、新德堂、信敬堂、兴仁堂、兴宗堂、性善堂、叙伦堂、叙彝堂、浔阳堂、延兴堂、衍庆堂、燕贻堂、燕翼堂、养德堂、一本堂、诒谋堂、怡德堂、亦政堂、邑秀堂、益善堂、雍睦堂、永安堂、永贵堂、永和堂、永仁堂、永思堂、有宋堂、有秩堂、佑启堂、余积堂、余庆堂、羽斯堂、玉润堂、郁文堂、毓和堂、豫顺堂、渊源堂、元善堂、源德堂、源流堂、源远堂、月岩堂、云锦堂、昭穆堂、昭州堂、兆安堂、兆云堂、肇岐堂、肇庆堂、植莲堂、至德堂、忠厚堂、忠孝堂、忠信堂、种德堂、种杏堂、重厚堂、竹桂堂、著存堂、追远堂、子金堂、自心堂、尊让堂、遵训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相传周氏远祖后稷,为尧之农师,教民稼穑,故周氏以“教稼”为家族堂号。后稷裔孙亶父,商末率族人迁居岐山,建立周国,周氏后人或以“肇岐”为家族堂号。

西周名将周亚夫(前199—前143),匈奴犯境时曾率军驻扎于细柳营(在今陕西咸阳),子孙以“细柳”“柳营”为家族堂号。

唐衢郡刺史周美,贞观七年(633)致仕,留居衢州江山(今属浙江),卒葬江郎山下留春坞,后人以“留春享堂”“留春坞享祠”为家族堂号。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号濂溪,生于道州营道县月岩(位于今湖南道县清塘镇)。著有《太极图说》;又作《爱莲说》,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黄庭坚赞其人品“如光风霁月”,子孙以“爱莲”“植莲”“景莲”“景濂”“思濂”“濂溪”“濂源”“光霁”“霁光”“太极”“月岩”为家族堂号。

南宋孝宗时左丞相周必大(1126—1204),自号平园老叟,后人因以“平园”为家族堂号。

江西兴国枫边箬田本一堂周氏,始迁祖名周本一,子孙因以“本一”为家族堂号。

安徽歙县六顺堂周氏,先祖兄弟6人,族分6派,子孙共以“六顺”为家族堂号,取家族6派六六大顺之意。

说到周姓,就不能不说到周王朝。建立周王朝的是商代末年周方国(部族国家)的首领西伯昌(即周文王)的儿子仲发(即周武王)。周是姬姓周氏(周族)建立的方国,所以说周文王和周武王姓姬是不错的,但是周文王却不能称之为姬昌,周武王也不能称之为姬发。为什么呢?这就必须从商周时期的姓氏制度说起。上古的时候“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同一个始祖母(或者始祖父)的氏族(或者族氏、宗族),都有同一个名号,叫作“姓”;同一个姓的不同氏族(或者族氏、宗族)都有一个名号,那就是“氏”(或者叫作“族”)。周代以前,男子只有名字,不像后世那样在名字前都冠有一个姓氏。即使到了周代,也只有女子的名字可以用姓。例如周武王的长女即叫作大姬,后来嫁给了陈国的创建者胡公满。而男子是不能用姓的,所以周文王不能称之为姬昌,周武王不能称之为姬发。那么,是不是可以将他们称之为周昌、周发呢?也不可以。周代进入了宗法社会,实行宗法制,帝王“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非嫡长子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孙的儿子开始立族(宗族),就有了宗族的名号,这就是“氏”。有了“氏”,才加在人名的前面。因为帝王是嫡传,并不属于哪个宗族,所以也就没有“氏”。帝王也就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自然周文王不能称之为周昌,周武王也不能称之为周发了。

相传周族的始祖后稷是黄帝的玄孙,与帝尧、帝挚和商的始祖契同为帝喾之子。《史记·周本纪》说:“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似乎弃并不是帝尧的兄弟。理由可参阅第555页姬姓的有关内容。禹的一个儿子可能继承了姬姓,弃或许就是这个儿子的后代。弃(后稷)一族最初居住在今山西中南部,后来迁到今陕西彬县(古称豳)。以后又西迁到岐山周原(今陕西岐山西北),建立了周方国,其族因而称为周族,故殷墟卜辞有周氏(见丁山《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其族人留居周原的称周氏,这是后世周姓的第一个来源;周武王的同母弟叔旦封于周(今陕西岐山北),称周公。他的大儿子伯禽远封鲁国,他留在镐京辅佐成王。他死后由第二子袭爵,后来子孙就以周为氏,这是后世周姓的第二个来源;周平王(前781?—前720)是周幽王(?—前781)的儿子。周幽王无道,被犬戎所杀。王子宜臼即位,就是周平王。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将最小的儿子王子烈封在汝南(今属河南)的地方,时人称之为“周家”,后来子孙就以周为氏,这是后世周姓的第三个来源;公元前256年秦灭周,周赧王黜为庶人,时人称之为“周家”,子孙也以周为氏,这是后世周姓的第4个来源。

周姓还有其他来源:

琱氏,妘姓,西周贵族家族见于西周时期青铜器铭。后世假作周氏。

浙江缙云五云镇一支周姓,本姓梅氏。始祖梅稜,南朝宋元嘉三十年(583)自宣城(今属安徽)迁缙云梅宅村(今五云镇),后来子孙分为4姓,周姓即其中之一。

本姓姬氏。唐水部郎中、侍御史姬处逊,因为“姬”姓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名字中的“基”字同音,为了避讳,改为周姓。

唐肃宗上元中(760—761)有暨佐时,改为周姓。

五代后梁荆南留后成汭,青州(今属山东)人,其后改周姓。

台湾新北市汐止镇一支周姓,元末明初苏七郎(苏卓周)之后。苏七郎,避难福建泉州卓源,改周姓;裔孙周昌庄,清代赴台湾,子孙世居台北县(今新北市)。

另外,明英宗第7子朱见浚,就藩湖广长沙,封吉简王。明亡后,7世孙隐匿民间,改周姓。但这一支周姓民国时已经恢复了朱姓。

汉族周姓中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后裔,例如:

鲜卑族普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改周姓。唐时融入汉族,称为河南周氏。《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书辩证》都说鲜卑族贺鲁氏,后来改了周姓。还说见于《魏书·官氏志》。但是查遍《魏书》,根本查不到这一说法。有人说,这个贺鲁氏就是贺楼氏。可贺楼氏后来改了楼姓,也不对。历史上压根儿就没有贺鲁氏。

唐时羌族同蹄氏,有一部分人改为周姓,后融入汉族。今陕西铜川、白水、洛川一带的周姓,一部分可能就出自羌族同蹄氏之后。

南北朝时溪族有周姓。溪族,东晋、南北朝时居住在今江西南部,以渔钓为生。后融入汉族,称为临川周氏。

南北朝时俚族有周姓。俚族是先秦时期南越先民中的骆越人、西瓯人及汉代的乌浒人、南越人等融合形成的民族,汉末至唐初活跃于岭南地区(今广东西部、西南部,广西东部、南部)。已融入汉族及壮族等民族。

周姓在历史上出过许多重要的人物。据说黄帝时的大将周昌,是最早的周姓人物。这个人物见于一本叫《河图运录法》的书。这是一个传说的人物,是靠不住的。即使真有这么一个人物,他也未必姓周。如果我们研究过商代的甲骨卜辞和青铜器铭就会知道,周代以前人的名字前边是极少冠以姓氏的。人的名字前边普遍冠以姓氏是从周代开始的。《左传》和《论语》都提到一个叫周任的人。晋杜预(222—284)注《左传》说是周大夫,汉马融(79—166)注《论语》说是古之良史,《姓源韵谱》《姓解》《通志·氏族略》说是商太史。《左传》提到这个人引用的是《商书》,《论语》引用他的话大概也出自《商书》。他是商代人的可能性比较大。他大概是周族人,做过商王朝的太史。不过,商代的时候人的名字前边一般不冠姓氏,可能此人又在周王朝建立后做过官,才称之为周任。

许多少数民族也有周姓。除了一部分已经融入汉族或其他民族外,大多传到了现在。例如:

唐时西原蛮姓。后融入壮族、布依族等民族。

宋代有犹太人来华经商,后留居汴京,并取中国姓名,其中有周姓。

金代女真族傲国氏,后改周姓。

元末有唐兀人沙剌班,后改姓名曰周伯温。曾参与预修《辽史》《金史》《宋史》三史;又元顺帝时南阳达鲁花赤喜同,唐兀人,后也以周为姓。

四川雅州府清溪县冷边长官司(治今泸定冷碛镇)藏族长官阿撇,清顺治九年(1652)归顺。其子周生命,以周为姓。

蒙古族周姓,本姓于桑氏、吴亦桑(兀亦桑)氏、不古纳台氏、主儿乞德氏、周尔那德(召尔那德)氏、朱勒豁得(朱勒忽惕、珠勒胡德、朱勒古惕)氏、扎高努高德氏、乌尔格德氏、敖矣仓高德氏、斡尔鲁古德氏、布呼努德氏、珠尔奇德氏。

藏族周姓,本姓补脚、阿鼓、阿古、阿他、阿朵、洼希等姓。

苗族周姓,一支出明镇远侯顾成(1330—1414)之后。顾成5世孙顾良相,袭千户指挥职,因军事失误,惧罪潜逃凯里开怀乡苗寨隐居,娶苗家女为妻,生4子,后融入苗族。部分后裔改为周姓;一支出明周可敬之后。周可敬,江西庐陵(今吉水)人。洪武中从傅有德征诸苗有功,授云南定番州(今惠水)白纳长官司长官,子孙世袭,融入苗族;又一支,先祖名别,意为“猪”,清代户籍登记,取汉语“猪”音近之字“周”为姓。

彝族周姓,本姓阿钟。

壮族周姓,其先南北朝时俚族、唐时西原蛮周氏。部分出汉族周氏之后。

布依族周姓,其先唐时西原蛮周氏。部分出汉族周氏之后。

朝鲜族周姓,近代自朝鲜半岛迁来中国。出唐末翰林学士周潢之后。五代十国大乱,周潢亡命新罗,子孙融入朝鲜民族。

满族周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周延氏、周佳氏、周成氏、洪衮氏,以及融入满族的八旗蒙古卓尔古特氏、卓尔特氏,八旗满洲汉军周氏。

傣族有周姓。云南景谷勐班地方傣族周姓,其先清代云南普洱府威远厅猛班土把总,本汉人,子孙融入傣族。

佤族周姓,本姓果恩普、杨莫埃、永若克等姓。

高山族周姓,一支居河南邓州,先祖周殿卿,本名迪摩达奥,台湾凤山县西山恺感社人,布嫩人(高山族之一支)。本系郑成功部将黄廷部属。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黄留守厦门。清康熙三年(1664),周殿卿随黄归顺清廷,授骠骑将军从三品官衔。康熙七年(1668),随部屯垦河南邓州,子孙定居邓州张村镇上营村。台湾本土高山族亦有周姓,源出不详。

回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黎族、傈僳族、畲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锡伯族、保安族、基诺族、赫哲族、拉祜族、土族、仡佬族等民族也有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