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089伍 Wǔ
伍姓为中国第116常见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171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3%。约55.6%分布于广东、湖南、四川3省(其中广东省最多,约占20.9%),18.9%分布于广西、贵州、湖北3省、自治区(《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武陵郡、武昌郡、安定郡。
伍姓有安定堂、本源堂、读易堂、敦伦堂、敦睦堂、敦叙堂、黑山堂、庐陵堂、明德堂、仁义堂、世福堂、世美堂、树德堂、思源堂、思远堂、忳取堂、务本堂、锡类堂、孝义堂、孝友堂、泽荫堂、肇基堂、直谏堂、忠孝堂等堂号。
部分堂号出典如下:
春秋吴大夫伍员(yún),其父、兄为楚平王所杀,员逃吴国,后率吴军攻打楚国,报父、兄之仇,后世因伍员事父忠孝、事兄友爱,以“忠孝”“孝友”为家族堂号。越王句践请和,吴王夫差应允,伍员直谏言曰不可,吴王不听。数年后,吴为越所灭。吴姓人或以“直谏”为家族堂号。其实,今天的伍氏并非伍员的子孙。因为吴王夫差不听伍员忠谏,伍员出使齐国时已将儿子伍丰托付给齐国的鲍氏,后来改为王孙氏了。
伍氏,或作五氏。春秋楚庄王时大夫五(伍)参,其先以邑为氏。五(伍),在今湖北监利黄歇口镇伍场村。五(伍)参生五(伍)举,五(伍)举之子五(伍)奢,楚平王时太子太傅,生五(伍)尚、五(伍)员(即伍子胥。前559—前484)。楚平王七年(前552),遭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五(伍)奢、五(伍)尚父子为平王所杀,五(伍)员逃到吴国,为吴王阖闾所重。公元前506年与孙武子率军攻入楚都,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后吴王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伍员被迫自尽。《通志·氏族略》以伍氏为芈姓,是以伍氏为楚国公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说:“伍举娶于王子牟”,古同姓不婚,是伍氏并非楚之公族。
战国楚简(如湖北荆门包山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伍氏均作五氏。《古今姓氏书辩证》云:“《史》《传》伍奢父子皆作五。”是直到北宋时期,《史论》和《左传》伍氏犹作五氏。而《元和姓纂》与《通志·氏族略》则谓伍氏避仇改五氏,其实并无根据。古本《史记》《左传》《国语》及战国楚简并作五氏,是伍氏本作五氏,后世假作伍氏。
《通志·氏族略》谓“以名为氏”,出楚大夫伍参之后,是不以伍参姓伍氏,也未必可信,伍参为楚国贵族,不会有名无氏。应该说,伍参就姓伍氏。伍举不是伍氏始祖,甚至伍参也未必是。至于楚国伍氏何时形成,始祖是谁,已无从稽考了。
云南开远、昆明、蒙自等地一支伍姓,出元世祖忽必烈第9子镇南王脱欢第6子宣德王不答失里之子兀吃都之后。开远一部分伍姓人士已恢复蒙古族身份。
明陈士元(1516—1597)之《姓觽》及清张澍之《姓氏寻源》以黄帝臣伍胥为伍姓始祖。《黄帝问玄女兵法》曰:“黄帝臣伍胥与邓伯温论攻城克日者。”此书乃唐人所作,言兵法而托诸黄帝与神话人物玄女之对话,殊不足信。
有人以伍氏出西周时大司徒总领的5个小司徒(合称“伍徒”)之后。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春秋齐国户籍制度规定,5人组成一“伍”,每一伍设一个伍长;春秋战国时军队中也有伍长,是5个士兵组成的战斗小组“伍”的头头。他们都只能是普通平民或出生于平民,有人竟以伍氏出古代伍长之后,这就令人感到奇怪了。先秦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伍长出生于平民,怎么可能有姓氏呢?
少数民族也有伍姓:
蒙古族伍姓,除一部分出忽必烈之孙不答失里外,还有一部分本姓台本(塔本)氏、乌良海(乌梁海)氏、塔布农(他班昂)氏、蒙古勒锦塔布农氏、斡都尔楚德氏、塔本胡锡高氏、斡特尔(卧托尔)氏、科尔乔得氏、合宾哈拉哈(哈彬哈勒哈)氏、塔彬哈勒哈氏。
回族有伍姓。江苏南京回族伍姓有两支:一支出明初西域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人伍儒之后。伍儒,元末来华,任职钦天监。明洪武二年(1369)自北平(今北京)奉诏迁居金陵(今南京),授钦天监刻漏科司历职。自此连续6代皆任职于钦天监,或为博土,或为司历,子孙世居南京;一支明末清初来自甘肃。先祖吾斯玛乃,以名之首字同音之吴字为姓。
藏族有伍姓。四川冕宁藏族伍姓,其先清四川宁远府冕宁县窝卜土百户。始祖名兰布甲噶(兰布甲葛),其子伍廷辉始以伍为姓;又冕宁和爱乡庙顶村藏族伍姓,本姓辛饶旺金兰卡氏。
苗族伍姓,本姓禾孝、禾弄。
彝族有伍姓:四川九龙彝族伍姓,本属倮伍家支(氏族)。
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景颇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民族也有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