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京剧”二字首次出现
京剧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程式和技艺且具规模的新剧种而成熟定型,大致在道咸之际,即1840年至1860年间,而此时仍称作乱弹或皮黄。“京剧”二字最早似是在光绪二年二月初七日(1876年3月2日)《申报》“图绘伶伦”一文中出现,其中有“京剧最重老生,各部必有能唱之老生一二人,始能成班,俗呼为台柱子”一语。此句虽未见专有为京剧定名之意,却自此开了先河,且逐渐被世人认可。民国以后,“京剧”二字逐渐畅行于世。现在看来,确乎再难找出比它更妥帖精妙的表述。
有一点需要说明,“京剧”二字原本是成词。“京”之本义为高为大,比如先秦时有“京台”“京观”成词。京台即高台,京观即高冢。古时打仗,胜利者把敌军尸首拢在一起封土而埋,以炫耀武功,此高冢就叫京观。“剧”字本义为繁多、繁忙。古时称繁忙的县令为“剧令”,他治下的县叫“剧县”。京剧二字连用,唐代诗人李颀、刘长卿分别有诗云:“故人吏京剧,每事多闲放。”“一从理京剧,万事皆容易。”这两句中的“京剧”,都是指事务大而繁忙。只是作为剧种的京剧出现以后,“京剧”的“繁忙”之义渐渐不为人知了。
京剧奠基人程长庚画像
皮黄(京剧)之雅俗,居于昆曲与早期乱弹之间。它既不是原始乱弹的野调无腔,也不是昆曲的磨调丽辞。皮黄因循而不拘泥,遵经而多权变。其曲调板眼有节,错落有致,变化多端,听起来有大器有伶俐。其台步身段做表及每出戏的关目场次穿插更便于演绎故事塑造人物,比昆曲灵活多变丰富绚烂。皮黄的戏词也很少见佶屈聱牙的“之乎也哉”,虽都带着辙韵,却也通俗易懂。如此,皮黄甫现,即唱响京城,唱响大江南北。无论是达官仕宦还是卒吏贩夫,均得围观一剧,击掌拍板,晃脑摇头,沉醉于其间。好者,报以喝彩;坏者,报以倒彩起堂。进园子听戏不分尊卑贵贱,谁都能乐在其中。清咸同以后,皮黄得以煊赫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