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赋的各种体式一直处于消长变化之中
赋虽有四种体式,但以文赋为主体,所以论赋之发展,主要是论文赋在结构方式、语言风格上的变化,兼及其同骚赋、诗体赋之间的相互吸收与消长。骚赋、诗体赋本身不是没有变化,但大部分时间中被边缘化,不占主流,所以也影响较小。从整个的语言风格变化方面说,骚赋、诗体赋同文体的发展变化大体一致。另外,文赋由“散”到“骈”、到“律”、又到“散”,经过这样的过程,但不是说新的一种式样产生后,旧的便消失了,这也只能是就发展风格的潮流而言;而先前已有的各种形式也仍然存在,并仍然是以后发展的凭借与参考。比如文赋在先秦时为散体,然而除《风赋》、《钓赋》之类篇幅不大的赋作之外,已产生《高唐赋》、《神女赋》这样的骋辞大赋。到汉代骋辞大赋占了主流,但一般散体赋仍流行;魏晋至南北朝骈体赋盛行,而散体包括抒情小赋、骋辞大赋也仍有作品产生;唐代一变而为律赋,而作散体者也大有人在;至宋代又风行散体,但骈体、律赋之作也并未绝迹。我们应立体地看文体的发展,而不能受“简单进化论”的观点,以为一个时代风行什么,别的便不再有。因为那样看待文学的发展,很多问题便无法解释。实际上科学的进化论也是讲,由于环境的变化,一些物种进化了,而另一些则由于环境未变,仍然保持着原来的生理特征与生存状态。
上一部分简要回顾赋的发展历史,主要着眼于各个历史阶段的特色,未能论述其不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有一个同其他方面的关系问题,即使是特色,如果过了头,也就会显出弊端。以上我们在赋史的回顾中,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主要介绍其成就和特色,但每一阶段至于末流,也就到了必经要变革的地步。《易·系辞》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将此用于赋的发展史的观察与对发展中一些问题的解释,同样适用。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色,而后一个历史阶段的赋坛高手或卓越理论家也总是抓住其不利的一面,尤其抓住其末流之严重弊端而攻击之,以开辟新路。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从内容上说,大体在每一朝代的初期,多慷慨激昂之作。前朝之遗民尚有不平,后朝之功臣自诩伟业,作家的作风则因经历乱世,一般视野开阔,也较切近现实。其鼎盛之时,则多歌功颂德之作,而题材也较广泛。至其末世,则揭露黑暗、反映民瘼、愤世嫉俗之作多,统治集团中一些有远见而受排挤的人以赋为歌哭,或写衰世、乱世的变故,读之令人扼腕切齿,或感发兴起。这些都是一般规律,故上文于此属题材、内容、思想方面种种未多提及。
总的来说,赋的产生同汉语的特征,同中国传统哲学的民族个性和文化精神有关,而赋体的发展演变除了同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潮相关外,也体现了希望超越前代的艺术追求。无论它的新变还是“复古”,都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赋的发展历史给中国文学将来的发展以深刻的启示。
(《文史哲》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