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圣人不虚生章第十二

【题解】

本章明丹道火候变化与天符进退、《易》卦象数变化之理相合。

自外丹言之,阴阳相感而万物化生,铅金、汞银相感而大丹成。圣人以《周易》之卦符,以准天象阴阳运行之法则。丹鼎之上釜,其底玄黑如天,下釜如地,鼎中有铅金、汞银,以象日、月,大丹则象日月之精。《易》统论天地之事,故立象以尽言,立言以尽意;天象有阴阳消长,炼丹之火候有加减炭数;丹道变化之理,与天象如符若契,皆可以《易》明之。

自内丹言之,圣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借天象运行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之以为火候法象,以《易》卦象明之。日月行于天地之间,往来出没,即此为火候;人能反求己身,即可默会自身中日月火候进退之妙。

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1]。天符有进退,诎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2]

【注释】

[1]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圣人,或指伏牺。《周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圣人仰观俯察,定《易》之象数,以法则天象运行之理,乃至于万物之情,留示后人。天符,天之符信、节度,即天象运行之法则,如月行于天,一月一度与日交合;日月、五星等天体星辰,皆有其运动轨迹,故可谓之“天符”。

[2]天符有进退,诎(qū)伸以应时,故《易》统天心:天道运行有进退、屈伸,与《易》卦阴阳升降、往来代谢之理相应,故知《易》统贯天道之理。丹道通过“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借天符之进退、阴阳之屈伸,设为火候法象,以之示人。《周易·系辞》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说:“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害生焉。”诎伸,即屈伸。天心,阴消至极则为阳生之始,此乃所谓“天心”,即天地生生不已之心。北宋邵雍《伊川击壤集》之《冬至吟》谓:“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起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牺。”伸,他本或作“信”。

【译文】

作《易》之圣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以《易》卦爻之画以象天行之进退有节,其有大功、大德于天下,非虚生于世。天道运行有进退、屈伸,与《易》卦阴阳升降、往来之理相应,故知《易》统贯天道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