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心理暗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暗示与压力——从精神上减压

想要突破思维定式,就必须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尽量想想看问题不同的角度,从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一旦养成了这个习惯,想要打破思维定式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致命的压力

潘洁是个非常优秀的年轻女性,她的个人经历非常完美,从小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十分优异。2003年,潘洁成功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就应该是轻松和丰富多彩的,但潘洁并未在大学期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依旧是最优秀的,并在2006年获得了到新加坡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学毕业后,潘洁先后在日本和德国留学,并且获得了双硕士学位。

完成学业后,潘洁便成功进入普华永道公司,从事审计工作。工作后的潘洁依旧很拼命,每天除了正常的上班时间,还经常加班到深夜,每天都是凌晨时分才回家休息,有时候甚至凌晨三点多才回家。

一天,潘洁晚上12点多回到了家。这天潘洁特意早点回家,是因为她觉得身体很不舒服,再加上她最近跟进的项目完成了,决定好好休息一下。回到家后,疲惫不堪的潘洁甚至都没有力气洗漱就倒在床上睡着了。第二天,潘洁发起了高烧。当潘洁的父母发现女儿发高烧后,立刻把潘洁送到了医院。

这次的抢救很及时,潘洁虽然清醒过来了,但身体却十分虚弱,只能在家好好休息,再加上正值清明小长假,她可以趁此机会恢复一下。但潘洁的身体并未恢复健康,在清明假期结束的时候,潘洁在家中突然陷入了昏迷。虽然潘洁的父母及时把她送到了医院,但她却一直处于昏迷的状态,这已经是濒临过劳死的边缘了。

所谓“过劳死”,就是指由于长时间加班工作导致过度疲劳而猝死。过劳死这个名词是日本发明的,因为过劳死的现象最早出现在日本。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这繁荣的背后是日本人长时间的努力工作。在当时的日本,人们每天工作12~16个小时都是很正常的。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或公司是被摆在第一位的,其次才会考虑到自身和家庭。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中,出现过劳死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些人甚至说,在日本,过劳死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死于交通意外事故的人数。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劳死的现象开始频繁出现。在过劳死的案例中,工作占据了当事人大量的时间,工作所产生的压力是导致当事人健康状况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工作所带来的压力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在过劳死的案例中,既有高收入人群,例如工厂老板或部门经理,也有低收入人群,例如出租车司机和企业职工。虽然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但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超长的工作时间,很难做到真正的放松。

2006年5月28日的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了一名年轻的患者,这名患者只有25岁。他平常的身体状况很不错,但却在这天晚上突然陷入了昏迷。虽院方努力抢救,但胡新宇还是不幸去世了。他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年轻、健康,但全身的许多器官都已经衰竭了。

胡新宇死亡的消息被朋友和同事得知后,人们纷纷开始猜测他的死亡原因。他们都认为,胡新宇是个身体健康的人,之所以会猝死,完全是大量的超负荷工作导致的。在胡新宇死亡的前一个月,他正在从事一项封闭的研发工作,每天都在公司加班到深夜,有时候甚至会在公司打地铺过夜。

与此同时,胡新宇的同事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努力工作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像胡新宇这样拼命地工作,虽然能获得不错的收入,却搭进了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这到底值不值?有不少人都把胡新宇的死亡归责于他所就职的公司。毕竟像胡新宇这样健康的年轻人只高强度地工作了一年,身体就被拖垮了。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责任在胡新宇自己,认为胡新宇没有量力而行,没有处理好工作和休息的关系,才会导致这样的悲剧。胡新宇在工作压力过大的时候,身体一定有过不舒服的现象,但并未引起他的重视。

忙碌和争分夺秒是当代生活常见的现象,许多人也乐于过这样忙碌的生活,认为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至于被社会淘汰。但这样只会让人的压力更大,人毕竟不是机器,不能一直不停地高速运转。而且对于工作压力大的人来说,短暂的休息反而可以帮助自己释放压力,让自己的状态达到最佳。

工作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例如,当一个人遇到一个脾气不好的老板,每天上班都得战战兢兢的,不然就会被劈头盖脸地责骂。这样的工作环境,自然会让人感到压力大。再比如,如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每天都会在工作中体会那种无力感或缺乏控制感,那么势必也会产生工作压力。在所有的工作压力中,紧张的状态是最难改变的。

当我们做一件工作前,会自然而然地紧张起来,这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紧张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但如果紧张所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会让我们的神经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直至崩溃。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没有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这种紧张还会一直追随着我们。一个追求完美的工作狂,对无法完成工作任务是不能接受的,他会变得更加紧张。紧张所带来的压力不仅难以控制,还会让人觉得非常疲惫。

2004年4月8日晚上,爱立信的总裁杨迈在健身房猝死了。当天下午6点半,杨迈刚刚从上海出差回来。已经连续工作了很长时间的他出差回来后就决定到健身房让自己放松一下。但没想到,此时的杨迈已根本不能做剧烈的运动了。

除了超长的工作时长外,心理上的疲惫感也是导致过劳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一些高收入人群来说,劳心所带来的紧张感会像座大山一样压在心头。

如果无法消除工作上的紧张感,即使强制自己去休息,也不会产生释放压力的效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一项工作没有完成时,脑袋中会不自觉地想到工作的内容,会想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做,从而导致失眠。尽量不要带着未完成的工作去放松,因为这样根本无法放松。最好选择在完成工作后再好好地休息一下,从而全身心地放松。

对于许多人来说,工作堆积如山,根本没有做完的那一天,这样该如何让自己释放压力呢?其实在工作中,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工作复杂而繁多,那是因为我们不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简化。在所有的工作中,一定有轻重缓急之分。如果按照轻重缓急的标准去划分自己所要处理的工作,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工作有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既不重要也不紧急这四种类型。因此在处理工作的时候,自然要先处理重要且紧急的工作;再抓紧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处理好紧急不重要的工作;此后再集中精力认真处理重要不紧急的工作;至于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工作,如果没时间可以交给别人处理,或者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暂时搁置一段时间。这样安排才能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

“别人”的惩罚

诸葛亮三气周瑜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十分著名的故事。在赤壁之战中,蜀汉与东吴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军。从那时起,周瑜就开始忌惮诸葛亮,暗中与诸葛亮较劲儿。在第一次较量中,周瑜和诸葛亮相约,谁能从曹军手中夺取南郡,南郡就属于谁。周瑜与曹军的第一次较量,并没有成功,还受了伤。不过周瑜并未放弃,而是将计就计击败了曹军。正当周瑜准备收获胜利果实时,蜀汉的军队突然出现,夺走了南郡等地。这是诸葛亮的计策,既能轻松夺取南郡,还让周瑜没话说。看着到嘴的肥肉突然被人抢去了,周瑜自然很生气,气得伤口爆裂,从马上摔了下来。

从此后,周瑜就和诸葛亮杠上了,非要分个高低。一天,周瑜得知了刘备夫人死亡的消息,立刻想了一条新的计策,劝孙权假装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要求刘备到东吴与孙尚香成婚,以趁机杀掉刘备。没想到,孙权的母亲对刘备这个女婿很满意,不仅阻止孙权杀害刘备,还真心想让女儿孙尚香和刘备成婚。

一计不成,周瑜又想了一条计策。他想让刘备变成一个沉迷于声色的人,直接将他留在东吴,这样就不会再有夺取天下的雄心,周瑜还特意离间刘备与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关系。但周瑜的妙计又被诸葛亮成功化解,在诸葛亮的安排下,刘备不仅成功回到了荆州,还给周瑜设下了埋伏。当周瑜看到刘备离开后,已经很生气了;率兵去追的时候,又中了埋伏,这让周瑜更加气愤。正在这种情况下,周瑜又听到蜀汉的士兵在嘲讽他“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一下子气急攻心,上次没好的伤口再次爆裂。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军元气大伤,东吴和蜀汉的合作也结束了,这下东吴和蜀汉就成了敌人。蜀汉想要发展壮大,但东吴却很惧怕蜀汉的强大,因此便向刘备讨要被借走的荆襄九郡。三番五次地讨要后,刘备终于给出回应,这是诸葛亮出的主意,即等蜀汉成功夺取西川后,一定会归还荆州。可这份承诺迟迟没有兑现,周瑜只好主动提出协助蜀汉攻克西川。

这其实是周瑜想到的一条妙计,因为要想攻克西川就必须从荆州路过。只要刘备答应了,周瑜会立刻率军到荆州,然后就赖着不走了,这样就能轻松夺取荆州。但周瑜的计策还是被诸葛亮识破了,在荆州等待他的依旧是蜀汉的埋伏。这一次,周瑜再次气急攻心,从而导致旧伤复发,最后不治身亡。临死前,周瑜还大声喊道:“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之所以次次被诸葛亮算计,最后还气死了,就是因为他总是在拿自己和诸葛亮进行比较,面对技高一筹的诸葛亮总是不服气,在制定计策的时候往往很容易丧失理智。而且诸葛亮深谙周瑜的个性,知道他是个心高气傲的人,还专门让士兵嘲讽他“赔了夫人又折兵”。后来,诸葛亮对司马懿也使用过类似的计策,如专门派人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嘲讽他像女人一样扭扭捏捏,不肯出兵迎战。但司马懿根本就不上当,也不生气。如果换作周瑜,就算没上当,也会气个半死。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充分验证了那句俗语:“人比人,气死人。”虽然这只是小说中的故事,但类似的事情却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有很多压力其实就来自这种比较心理,在比较之中变得痛苦、在比较之中变得牢骚满腹。

大多数人总会忍不住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起初可能只是羡慕,但最后很可能会发展为嫉妒,会出现排斥和贬低自己的现象。

比较心理作祟,我们的认知往往会扭曲,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对比,无法做到对自身进行客观评价和认识;总会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而产生自卑感。这其实就是在拿“别人”来惩罚自己,把别人的标准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这是在不断地给自己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焦虑。在这样的压力下,我们往往很难做到去努力工作,因为我们会产生“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功”的感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一定有别人所没有的长处。想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做到扬长避短,就必须得放下这种比较的心理。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从而发现自己所羡慕的别人的生活也是有缺陷的。

娜娜和小莉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还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两人关系很不错,不过娜娜却很羡慕甚至有些嫉妒小莉的生活。小莉嫁了一个经济条件不错的男人,有自己宽敞的房子,而娜娜却蜗居在租来的房子中。娜娜总是忍不住拿自己的老公去与小莉的老公进行比较,结果越比较就越发现自己的老公很没用,越觉得郁闷。

有一天,娜娜去小莉家送东西。当时小莉正在打扫卫生,小莉的丈夫则怡然自得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还颐指气使地指责小莉没打扫干净。娜娜看到此景后很是吃惊,就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你真是不懂得怜香惜玉,这么粗重的活儿让小莉一个人做。”谁知,这个男人却说:“我掏钱买了房子,还让我出力啊!”

离开小莉家后,娜娜开始为小莉打抱不平,小莉平时工作也很辛苦,在家里还得像老妈子一样伺候自己的丈夫。这时,娜娜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公,她突然感到自己以前觉得老公无用是那样可笑。

这种比较心理其实很正常,人总是喜欢和身边比自己强的人进行比较。这种比较有时候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人会通过比较来进行自我调整,并对自己的实力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做出某种改变。例如,一个学生会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班上的人进行比较,如果想要成绩排名更靠前,他就会努力学习,争取下一次考试的时候更进一步。

这种和比自己强的人进行的比较属于向上比较,还有向下比较。向下比较就是和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这是一种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当一个人感觉到威胁或压力的时候,就会采用向下比较的方式,从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这种向下比较的方式也有一定的作用,可以让人的压力得到短暂的释放。

不论是向上比较还是向下比较,都是在没有对自己形成一种客观评价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人如果总是陷入与他人比较的心理,就会渐渐迷失自己,无法保持本色,会长期处于压力和焦虑之中。

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无法独立,就会依赖于周围人的需求,会认为别人的需求就是自己想要的,会努力追求别人的需求,通过别人来决定自己想要什么。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总是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就会永远得不到满足,就会经常使自己陷于压力和焦虑之中。因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自信和快乐。

快乐也可以弄假成真

莫妮卡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是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她还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但莫妮卡却总是愁眉苦脸,觉得自己的生活一点儿快乐也没有。有时候,只是一点儿小事就会让莫妮卡忧虑重重,例如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丈夫几句无心的话。不过,莫妮卡的主要压力还是来自工作。

一天,莫妮卡接到了一个通知,下午要去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从接到通知的时候起,莫妮卡就开始担心,渐渐觉得很有压力。最终,莫妮卡只好向心理医生求助。她给心理医生打了一个电话:“我现在的精神状况很糟,但下午却有一个重要的会议要参加。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迅速地快乐起来?”

心理医生很快给出了建议:“先把让你有压力的事情放下,然后去洗个脸,给自己化个妆,换身衣服,让自己自信起来。再想想曾经让你快乐的人或事,实在想不起来,就看看笑话。当你去参加会议的时候,要假装成很快乐、很自信的样子。这样,你的心情就会跟着好起来。”

莫妮卡按照心理医生的要求去做了,效果非常好。开完会后,莫妮卡就给心理医生打电话表示感谢:“这次会议我表现得十分出色,争取到了我梦寐以求的项目。现在,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干劲,对明天也充满了期待。没想到,假装快乐和自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我的心情居然在假装后真的变好了,真是太神奇了!”

在我们面对工作或生活的压力时,一个好的心情就会变得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坏的心情和压力会让我们的精神变得紧张和疲惫,即使没有进行体力劳动,也会觉得疲惫不堪。想要应对压力并恢复好心情,我们就必须利用自我暗示让自己快乐起来,比如假装自己很快乐。当你决定装出好心情时,你其实就已经在给自己施加快乐的暗示,最后就会弄假成真,真的得到快乐。

这是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理,即当一个人扮演某个角色时,他就可以体验到相应的情绪。例如,当你因为没有完成工作任务备感沮丧时,就可以假装自己很自信,这样就能体验到自信满满的感受。

小敏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当初她付出了很多努力才度过了这家公司的试用期。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小敏总是觉得很压抑,她害怕上司,也害怕和同事交流。自从工作后,小敏就没笑过,整天都是萎靡不振的。为了寻找快乐,小敏决定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在了解了小敏的诉求后,就给了她一张纸,让她把自己遇到的糟糕的事情一一罗列出来。小敏写了很长时间,她想到了很多让自己害怕、担心和讨厌的事情。写完后,心理医生就要求小敏把所写的内容读出来,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假装成自己很快乐的样子,最好能发出“哈哈”的笑声。

虽然心理医生的要求让小敏摸不着头脑,但她还是按照要求去做了。读了一会儿后,小敏的心情明显得到了改善,假笑渐渐变成了真笑,有时候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快乐之所以能弄假成真,是因为人的行为与情绪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情绪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一直是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对象,针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可以引导行为,但行为却无法影响情绪。而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情绪会影响行为,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甚至改变情绪。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改变情绪时,可以从行为入手。比如想要快乐的时候,就假装“哈哈”大笑,或者看一些魔性的笑声视频。那些笑声视频真的很有感染力,会让人不自觉地跟着笑起来,心情也会随之变好。

弗雷德在发现通过假笑改善心情的方式以前,每当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就会独自一人去散散心,直到这种沮丧情绪慢慢消失。有一次,恰逢心情不好的时候弗雷德接到了一个重要会议的通知。弗雷德没有时间等待坏心情消散,就只能带着一副假笑的表情去参会。但让弗雷德意外的是,他的心情居然在开会之前变好了。

弗雷德的意外发现其实早已被心理实验证实过了。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艾克曼就通过实验证实了一条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即行为改变可以导致情绪的改变。

在艾克曼的设计下,参与者需要按照要求分别做出惊讶、厌恶、忧伤、愤怒、恐惧和快乐等表情,然后艾克曼会观察仪器上显示的参与者生理指标的变化。

当参与者表现出害怕的表情时,他们的心跳和皮肤温度都出现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与人产生恐惧情绪时相类似,即心跳加速、皮肤温度降低。这说明,当一个人做出害怕的表情时,他的身心会同时进入恐惧的体验中。此外,当参与者做出其他五种表情时,他们的生理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这个实验结果说明,当一个人做出某种表情时,他的身心也会跟着出现变化。

这种假装快乐的应对压力的方式还可以运用到工作中。当一个人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很容易进入工作倦怠期,对工作丧失热情,觉得工作枯燥无味,上班的时候无精打采,下班后觉得筋疲力尽。这时我们就可以假装自己很喜欢工作。渐渐地我们就会发现工作还挺不错的,会产生有点儿喜欢工作的心理。这样,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就会更有效率,应对工作压力时也更得心应手。

在应对压力时,我们的心情很容易变得焦虑,而糟糕的心情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有时甚至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坏心情,通过假装快乐的方式,让自己快乐起来。

当一个人心情很糟糕的时候,其实就是自我封闭最严重的时候,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然后一个人生闷气,会不停地想着让自己糟心的人或事。这其实是在不停地给自己痛苦的心理暗示,只会让心情变得更加糟糕。这个时候只有假装快乐才能让我们快速地从原本糟糕的心情中解脱出来。此外,我们还需要在心情糟糕时重视我们的仪容,例如,洗个脸或穿身整洁的衣服;挺直身体、抬起头,做出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推倒思维定式这面“墙”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其孙子朱允炆继位。朱元璋晚年时期杀害了不少功臣,尤其是能征善战的武将,自以为留给了朱允炆一个“安全”的天下,不会有人造反了。但在他死后不久,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在朱允炆的削藩政策逼迫下,选择了造反,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作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在家族里已经是诸王之首,因为他的三个哥哥在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作为新皇帝的叔叔以及最有实力的燕王,朱棣自然不想被削藩,变成一个手无实权的闲散王爷。

在下定决心造反之前,朱棣犹豫了很久,毕竟造反虽然有很高的收益,但同时还有很大的风险,一旦失败,保住性命成为阶下囚都算是最好的结果了。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遭遇了许多困难,造反远比他想象中要困难得多。在诸多困难中,历任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的铁铉最让他感到绝望。在朱棣登基做皇帝后,铁铉的下场也最为悲惨。

朱棣被封燕王,镇守北平(今北京一带),他手中掌握了不少兵权。他想要造反成功,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率兵攻克南京。在这条漫漫长路上,最大的阻碍便是山东。只要能成功攻下山东,他的造反事业就成功了一大半。

在围攻济南之前,朱棣取得了不少胜利,他甚至有些沾沾自喜,直到遭遇铁铉这个硬骨头后,朱棣才知道原来造反是那么困难。朱棣想了许多办法去攻打济南,但都失败了。这个时候,朱棣的压力越来越大,他知道只要自己无法尽快攻克济南,就再也不可能成功了。但是,朱棣怎么也想不出能击败铁铉的办法。

就在朱棣十分着急的时候,一个名叫姚广孝的人出现了。他帮助朱棣打破了思维的惯性,找到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姚广孝有“黑衣宰相”之称。他是个和尚,法名道衍。他在朱棣的造反事业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初,是姚广孝帮朱棣下决心造反。后来又是姚广孝告诉朱棣,可以避开山东,从其他路线直取南京。只要拿下南京,就能登基为帝,到时候山东自然也是朱棣的,铁铉就会任凭朱棣处置。不过,这是个十分冒险的决策。

山东是个十分重要的地方,可以为朱棣攻克南京等地提供粮食等后援,是打持久战的重要之地。如果朱棣决定绕过山东,就意味着他没有后援,只能以快取胜。

不过,朱棣的胜算还是很大的。姚广孝告诉他,京师兵力单薄,只要能打个措手不及,就一定能尽快夺取南京。于是,朱棣率兵一路向南京狂奔而去。

当一个人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往往很难突破思维定式。因为在造成压力的某个事件面前,人们只会满脑子想着这件事情。该事件所造成的压力就会转变成思维定式的一堵墙,很难打破。

思维定式也被称为“惯性思维”。思维定式的形成其实就是经验的积累。当一个人在做某件事情有了一定的经验后,就会产生惯性思维。思维定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可以帮助人用以往的经验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不至于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避免因为盲目而浪费时间。

但思维定式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当要处理的问题性质发生变化时,以往的经验就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阻碍,而惯性思维也会束缚住人的头脑,会像一面墙一样挡住人的视线,让人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就与思维定式有关。迈克在天花板上系了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了人的两臂长。而迈克交给参与者的任务就是,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根据经验用手臂把两根绳子拉在一起,然后系住。但由于迈克的刻意安排,如果参与者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他的另一只手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抓住另一根绳子的,因为手臂不够长。

但迈克给参与者准备了一个滑轮,参与者可以借助这个滑轮把绳子系在一起。参与者只需要将一根绳子系在滑轮上,然后用力让滑轮荡起来,同时迅速抓起另一根绳子,最后等滑轮荡到他面前抓住它就可以了,这样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了。不过迈克并未把滑轮的作用告诉参与者。实验结果显示,几乎没有参与者能解决问题,因为他们都被思维定式给困住了。类似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东洋人造丝公司是家日本面料生产公司。一次,该公司在生产中遭遇了一个难题,即合成每根纱的五根线粗细分布不均。这就意味着,在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最终会影响公司的效益。该公司的技术人员想了许多办法,但还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时候,一个生产班长想到一个办法,他认为既然无法解决五根纺线不均匀的问题,倒不如直接推出一个全新的产品,生产表面粗糙的面料,就当给以往的消费者一个惊喜。最终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把“残次品”推向了市场,没想到居然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通常情况下,商家在处理残次品时会采用降价销售的方式,以期望能收回成本,但东洋人造丝公司只转换了一下思路,就让残次品变成了畅销品,还开发了一种新的面料推向市场。

在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如果想成功解决问题,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式,推翻那堵经验的“墙”。很多人之所以没能取得成功,往往就是被思维定式这堵墙给困住了。而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学会让自己从压力中解脱出来,从而从思维定式的束缚中挣脱出来。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并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潜能发掘出来。

南京有一个著名的国画家,有二十多年的绘画经验。后来他经历了一次意外事故,虽然生命并无危险,但右手却严重受伤,再也无法画画,这意味着他要与绘画告别了。

这位国画家在经历了一段十分痛苦的时光后,决定尝试用左手绘画。国画家练习了很长时间,终于做到用左手正常画画了。这个时候,国画家有了更多令他惊喜的发现。由于左右手易位,他渐渐认识到以前画画时所遵守的条条框框其实并无必要。这些条条框框在他以前用右手画画的时候,根本就发现不了,因为这已经融入了他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已经是他意识甚至是潜意识的一部分。而当国画家用左手画画后,才获得了新的绘画视角,让他的绘画水平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想要突破思维定式,就必须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尽量想想看问题不同的角度,从而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一旦养成了这个习惯,想要打破思维定式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此外,决心也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决心是在面对压力时的信心。当我们陷入思维定式中,苦苦寻找,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们就会丧失信心,觉得自己能力有限,这又会给自己增加一层束缚,不敢去想,也不敢去做,这是最糟糕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自信是否还在。一旦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了,就要用自我暗示的方式让自己尽快振作起来。

执行力也很重要。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就是敢想不敢做。在脑袋中想想该怎么做,很容易做到,也不需要努力,但如果付诸行动,就会有退缩的心理,害怕承担失败的后果。强化执行力,才能让我们真正翻越困难这座大山。

正确对待焦虑情绪

小宁是个34岁的女性,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在一所小学担任副校长。最近,小宁被擢升为校长。职位上的升迁让小宁十分高兴,但同时也备感压力颇大,因为校长有许多工作要去做,还要解决不少棘手的问题,例如校舍基建、人事安排、薪酬改革等。在这些方面,小宁的工作经验并不丰富。在成为校长后的一段时间里,小宁渐渐开始觉得力不从心,她开始思考是不是自己能力有限,根本不适合担任校长。最终,小宁决定辞职。

但小宁的辞职想法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不论是家人还是朋友,甚至连老领导都劝她不要轻易辞职,希望她能坚持下去,等渐渐适应了,就不会再有压力。这样一来,小宁开始陷入了痛苦和矛盾之中,变得焦虑不安起来。有时候,小宁的焦虑情绪会变得非常严重,例如半夜突然惊醒,会觉得心慌;怕到学校上班,直到下午才感觉好一点儿。小宁的焦虑情绪每到寒暑假等假期时,就会得到缓解,但随着开学日期的临近,小宁的焦虑情绪会越来越严重。在开学典礼快要开始时,本应该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小宁却躲在办公室里,她觉得心慌,满头大汗,最后匆匆离开了学校。

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当我们面临巨大的压力时,总会出现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会使我们忍不住想要逃避现实,让我们渐渐丧失自我调适能力,也会影响到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我们会变得自闭,只想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认为只有那样才是最安全的。就像案例中的小宁一样,自从成为校长后,就觉得压力巨大,只想待在家里,一到学校就会觉得很不舒服。

严重的焦虑情绪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生理状况,例如案例中小宁所出现的半夜惊醒、心慌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并不是病理性的,是由负面情绪导致的暂时性的生理反应。如果去医院进行检查,就会发现其身体还是非常健康的。

压力过大自然会让人觉得焦虑,但压力对我们来说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是一种激励手段。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实验设计者为了观察小白鼠在不同情景下的学习能力,便把小白鼠分别放进了有不同设置的迷宫中。其中第一组的小白鼠需要接受轻微的电击,这种电击不会产生痛感;第二组小白鼠则需要接受中等强度的电击,会产生一定的痛感;第三组小白鼠所接受的电击非常强,会产生十分剧烈的疼痛。实验结果显示,第二组小白鼠以最快的速度学会了走迷宫,而第三组小白鼠的表现却很差,甚至表现出了对电击的恐惧和焦虑。第一组小白鼠的表现则和平常没什么不同。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适当的压力对我们来说是有益的,会产生激励的效果,能提高学习以及工作的效率。但如果压力过大,我们就很容易出现紧张等情绪,如会担心自己无法胜任等,这些消极的情绪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根本无助于提高我们学习或工作的效率。就好像实验中的第三组小白鼠一样,把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躲避电击上,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走迷宫。

焦虑对我们而言,如同压力一样,只要是适当的,就会产生有益的影响。每当我们感觉到威胁的时候,就会出现焦虑情绪,这是一种本能,就好像动物在感觉到有天敌接近时会出现焦虑情绪一样。这个时候,焦虑所起到的作用是保护性质的,会让我们提高警惕,远离危险。一旦威胁解除,焦虑也应该随之消失。这点对于许多动物来说是十分容易做到的,可是对人来说却没有那么轻松了。很多时候,即使威胁消失了,焦虑也会一直折磨着我们。

当我们所承担的压力超过自身的承受范围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消极反应。这时,人们往往容易采用两种极端的方式去处理这些消极反应。第一种极端的方式就是逃避,例如,当一个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时,他就会逃避去学校上课。第二种极端的方式就是强迫自己去面对,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些消极反应上,强迫自己努力克服这种消极反应,这样反而更容易让自己变得更焦虑。

老吴是名司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为领导开车。虽然老吴的妻子没有工作,他自己的工资也不多,但好在还能维持基本的收支平衡。但是老吴却有严重的焦虑症,每天都过得很压抑。

在老吴上高一那年,他因个子瘦小被两名男生欺负。他们把老吴的裤子给扒了,还把老吴的帽子扔到了树上。事后很长一段时间,老吴只要一看见男生就会害怕,有时候晚上睡觉也不安稳。本来,老吴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想着能考上大学为父母争光,但自从那次事件以后,老吴的学习成绩就开始下滑,这意味着老吴可能会考不上大学。老吴开始变得焦虑起来,他只能更加努力地学习,但学习成绩还是不停地下滑。到了临近高考时,老吴出现了头痛、失眠、胃部不适等现象。

最后,老吴没有考上大学。父母虽然很失望,但还是把老吴送到一所驾校,逼着他考取了驾照,并为他找了一份给领导开车的工作。老吴本以为自己会从此过上安定的生活,但他却从未快乐过,一直很焦虑。在工作时,老吴会小心翼翼地隐藏起自己的焦虑,避免被领导或同事看出端倪。回到家中,老吴就开始不断地向父母或妻子抱怨自己的痛苦。渐渐地,家人开始无法忍受老吴,觉得他是没事找事。老吴总觉得自己有病,到处找精神科医生看诊,治疗焦虑的药也吃了不少,但效果却并不明显。

不论是高一时的被欺辱,还是学习成绩的下滑以及面对高考时的焦虑,这些对老吴来说都是压力,都是需要承担的。但这些压力超过了老吴的承受极限后,他就有了许多焦虑症的症状。而焦虑症的症状除了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还会影响人的生理状态,例如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这会让患者更加焦虑。这个时候,想要战胜焦虑,就必须得学会重估焦虑,把引起自己焦虑的源头找出来,这样才能进行相应的心理调整。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像老吴一样让焦虑情绪发展成为焦虑症。其实每当我们觉得焦虑的时候,都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来缓解,例如积极的自我暗示,而不能像老吴一样把焦虑积攒起来。只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才不会被焦虑症所困扰。

除了心理暗示,缓解焦虑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画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心理学上,绘画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来访者绘画的内容来窥探来访者真实的内心感受,因为绘画的内容会投射出来访者的心理状态。来访者通过心理咨询师的分析,恍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人的压力也会得以排解。

不过这种绘画治疗技术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我们不可能每当有焦虑情绪的时候就去找心理咨询师。其次,有不少人的绘画技能确实不怎么样,怎么画都好像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因此,我们就更需要一种简单方便的绘画方式来达到解压的效果,而现今流行的手绘涂色书则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许多人都表示,在给涂色书上完颜色后都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

虽然手绘涂色书的图案都是设计好的,但我们却可选择涂上不同的颜色。要知道,色彩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体验。例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欢快的感受;白色使人觉得纯洁;黄色类似于太阳的光辉,让人觉得暖暖的;绿色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清新感。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在给涂色书上色的时候,最好选择像红色、黄色这样的暖色调,避免选择深蓝、灰色这类会让人觉得压抑的色调,因为不同的色彩也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