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人格:从一见倾心到极致信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一 重思品牌

2015年,我因为一场旷日持久的咳嗽而暂别央视,到帕劳去学潜水。潜入水中,人的内心世界是极安静又极丰富的,让我开始用另一种视角思考自己过去的生活状态。那段时间,与其说是身体的放松,不如说是一段心灵的潜水。

其后,我便下决心跳出原先的框框,从央视离职,开始了投资人生涯。

在这期间,我和很多创业者交流,发现创投的关键,是看人,更是看品牌,看一个团队和他们的想法是不是能熔炼成有特色、有冲劲、在若干年之后依然生机勃勃的品牌。

有些创业者的品牌意识是无师自通的,比如乔布斯。然而,对于大多数弱小的创业企业来说,获得科学的品牌理念,特别是系统的品牌管理方法,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创业潮中的不少企业做着低水平重复建设,或者以短平快的上市套现为目标。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却时时重演着。

许多次,当找项目受挫,或者一个被寄予众望的企业犯了低级错误时,我们会抓狂地期望有一些教科书,能教一教企业负责人,如何创造出中国好品牌。

不是如何想出好口号。

不是如何卖给资本市场。

不是声嘶力竭的营销宝典。

就仅仅是,一套比较通用的方法,有哲理、干货多、便于实操,让企业成为更好的企业,让创业者比较快地辨明方向,让投资人更好地把脉项目的长远潜力。

很高兴看到芸赫的这本品牌管理著作,与我们一起重思品牌。它满足了我的期待,还给了我不少惊喜。这或许因为,作者多年在国际咨询公司服务,却也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到国际公司未必能探索到的问题。

比如,它谈到了新的品牌管理机会集中在哪里。它坦率又中肯地评述了西方主流管理学理论对品牌管理的误解。它解读了如何将品牌意识渗透到运营的方方面面。

尤其是,多年来,我们亦步亦趋西方的品牌经,而今天的技术创业潮启发我们重思自我:中国的企业,可以在很多时候走在世界的前列。也许,这本书正在提示我们,现在,是让中国的品牌管理理念和方法走在世界前列的时候了。如今,中国的品牌管理更加科学和系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看到更多优质中国品牌的崛起。

私下听说一件事,补记作为结尾。

听说芸赫写这本书的经历,和我离开央视前的一段“潜水”经历有几分相似——同样是告别喧嚣的北京,到安静的小镇沉浸一段时间。读这本书的体验,仿佛潜水:有深度,但通明;安静,却丰富。如你能潜入其中,大约会和我一样,收获一段重思。

张泉灵

紫牛基金合伙人

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