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本书的编著,直接与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国文化课·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同步。在以“不定势”的风格编著出版《中国思想文化概论》(2010年版及其2013年修订版)《中国近两百年历史读本》(2012年版)之后,编著团队尝试探索以相对“定势”的风格,在系统梳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论述“中国文化与大学生的成长”这一命题。其用意的一方面在于帮助读者(主要是当代大学生)展开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在于为提升教师团队的学术能力,开辟迥异于以往研究方式的训练平台。
关于“定势”风格,已故学者劳思光曾经分析道:
说到“定向”,若指具体的哲学研究而言,似乎不应有绝对意义的定向,但就历史阶段而言,在文化世界生成的浩浩大流中,每一历史阶段的哲学思维,又必定有特定的历史任务。这就决定了某一历史阶段中哲学研究的一定取向。就此而言“定向”,它只显示对“任意性”(arbitrariness)的排除,并不与哲学概念的“开放性”冲突。(1)
诚然,“定势”与“不定势”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不定势”仍然表现为某种“势”;反之,“定势”亦可看作是某种“未定势”。只是,两者因思维方式的倾向性而各有其编著紧要处:以“定势”的风格来编著文书,其紧要处在于始终保持对思维封闭趋向的反思;以“不定势”的风格来编著文书,其紧要处在于始终保持对思维任意趋向的警醒。我校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课·理论课的过程中,可将本教材与另一本教材《中国近两百年历史读本》结合阅读。两相对照,应能得到关于思维方式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切实体会。
虽然,思维方式决定性地影响着呈现维度。然而,比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关于“思想张力”的感悟和把握。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习武入门有人练剑、有人学拳,剑法与拳法虽法数不同,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两者都须攀登一座名曰“两难”的险峰,经历这座险峰后,“剑者”与“拳者”既能相知亦能相忘。
本书存在着许多不足。编著者一路感受到来自研究对象与已有成果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中国文化”本身异常复杂,尚有许多难以理解的未明空间;另一方面,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又浩如烟海,成果层出不穷),编写过程中既需大量阅读又求另辟新地,因而常感彷徨无力,甚而“屡试屡败”。
然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面前的畏惧与退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故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有言:
再试、再失败、更好地失败。
(Try again.Fail again.Fail better.)
以此自宽与自励,下一版,必将精进与完善。
本书由宁波诺丁汉大学党委书记、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主任华长慧教授创意并和原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外合作大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喻立森教授共同担任主编,学校党委副书记鲁俊生教授、党委副书记沈伟其教授对本书的整体构想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编写工作由宁波诺丁汉大学中国文化课教研室全体教师承担,编写者按章目录顺序依次为:徐钰愉、郑贺、刘畅、周琦、蒋黎、姚亚红。赵风波和孙珂两位博士对本书部分章节的写作给予了统稿与指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喻立森教授生前为本书的顺利编著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本书的章节纲目主要由喻立森教授架构定型。在编著期间,他时刻指导团队勤奋治学、刻苦钻研,直至2014年9月突然病逝。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谨向喻立森教授在天之灵致敬与告慰,愿逝者安息。
本书的出版,得到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
如前所述,本书尚存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务组电子邮箱:Chinese-Cultural-Study@nottingham.edu.cn
2015年5月
(1)关子尹.语默无常:寻找定向中的哲学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