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大学生成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论在中国文化发展与重建中大学生的文化使命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大伙儿面前应有尽有,大伙儿面前一无所有;大伙儿正在直登天堂,大伙儿正在直落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这个时代,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和大学生的责任都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在中国文化的建设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化的主体推动力,大学生肩负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担当与坚守的责任,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神圣使命,也是一种彰显文化的力量诉求。

一、挣扎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大学生文化建构的困境

当代社会已进入多元文化时代,共存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多元化格局下的文化社会是一个动态系统,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样、多变的社会,它在带给人们自由、选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信仰的失落

过去曾经高度统一的信仰逐渐瓦解。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信仰缺失已成为世纪之交无法挥去的一种迷惘”。(1)大众文化和时尚文化虽以其快速的发展,广泛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它只能满足人们低层次的娱乐与心理需要,没有价值重建的功能,人们信仰价值的失落、精神支柱的缺失的现象困挠着当代人。

在这种情况下,新的社会准则正处于初步确立与发展的阶段,现实社会正处在一个破旧立新的转折期。美国思想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西尔里·布莱克说:“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2)

2.价值的困惑

在文化多元主义的境遇下,文化的多样性与易变性也使许多人陷入徘徊与迷惑之中。一方面,文化环境的宽松与文化信息的快速传播,使人们在价值观念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精神上也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对立和冲突,如谦让与竞争、享乐主义与弃世苦行、自我为中心与天下为公,使人们在价值选择时患得患失、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大学生极力倡导张扬自己的个性,却没有形成良好的分辨力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在人格选择上,大学生表现出不稳定性与浮躁性。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过程中开展生命价值的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生命价值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大学生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教导大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和实践活动,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要有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价值感。(3)

当然,除却多元文化带来的影响外,开放性文化带来的个体在价值选择上出现的困惑与艰难,很可能使大学生进入盲从的误区,即从心理安全与心理欲望出发,并未真正地考虑选择的可行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这些影响都使得大学生在面对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时,多了一分挑战和困难。

二、大学生担当文化使命的重要性

大学生群体的文化使命担当对于其自身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文化的继承人,只有对本国的文化和文化的实力有充分的肯定,认识到本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真正树立起对本国文化的自信,才能更主动地接受和学习民族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为民族文化的真正强大和在世界上的发扬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重大意义

能否实现文化强国与大学生对于我国文化的态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大学生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继承我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打下坚实基础;才能在接受当今世界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时,不盲目崇拜外国文化,在处理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时,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立场;才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加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自信和责任感。

3.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在马克思的价值世界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人自身发展的终极追求,也是社会进化的理想状态。(5)个体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外在的培养和塑造,更需要内在的修养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更是需要内外兼修,以高度自知、反省和觉悟来塑造自己。因此,提高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素养就是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觉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既要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又要理性反省事物的特征,使自己擅长辩证思维。大学生是文化的继承者和文化现代化的实践者,需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责任感。

三、大学生文化使命的培育

1.培育文化自主性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活动,并生活在文化的环境中,接受文化的影响、选择、塑造和创造。于是,个体在特定文化状态下的生存样态,便成为一种文化人格,即个体在接受特定文化熏陶时,通过对特定文化的内化及个体社会化后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结构和行为方式,具体表现为气质、性格、个性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与之相关的,人格特征的主体性就是“指一种整体的、独特的、有利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实现人的内在价值的人格范型。”(6)它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精神实质。

伴随着文化发展,旧有的依附性人格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格现代化的要求。这种传统的依附性人格不仅使现实的人成为被动的人,而且扼杀了人类本性中应有的创造性动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主体性建构关系到整体国民人格现代化转型的成败。大学生应对自身主体角色、自我调控能力与自我存在价值有一种自觉的意识,也就是表现在行为中的自主性、能力性、独立性、创造性和选择性。大学生需要在当前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成为不盲从、不犹豫、不依赖别人、敢想敢为、积极主动、自觉自信的能动的、自由的人。

(1)文化自觉意识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这种自知之明其实就是在文化转型的时代境遇之下,为提高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要加强主体在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文化自觉”,目的是为应对全球一体化发展而提出的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即是处理与异域文化相接触的人的态度:应具有世界眼光,能够理解别的民族文化,也要懂得反思自己的文化。同时,费先生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为此,大学生一方面要对本土文化有深刻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把握其发展趋势与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对外来文化持中立的态度,强调在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共同进步。

(2)文化责任意识

大学生是文化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不仅对文化有觉悟和觉醒,更要明白发展文化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主动担当发展文化的历史使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给我国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大学生作为当前文化发展的主体,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转化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因此应担当起推动我国文化建设与创新的责任,并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过往、现实和发展趋向要有较为明晰的体悟和感知,尤其是面对全球化进程中隐蔽性文化入侵,大学生必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主动地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

(3)文化自信意识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大学生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做到高度的文化自信,一是要自觉提升自身全面综合素质,做到对自身素质的高度自信,在价值追求、人文修养、言行品德上高度自觉,不断与时俱进,以博采众长心态对待各种文化冲击;二是自觉全面丰富和掌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做到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做到既要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既懂得保持本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中,不断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坚持文化批判性

大学生要自主养成批判精神,坚持正确的文化批判原则和批判价值观念,避免浮躁和盲从。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文化进行有尊严的、宽容的、理性的批评。(7)

与此同时,还要坚持文化对话的平等和互动原则。当前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互动、错落发展的态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激烈碰撞。大学生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应平等对待,让各种文化互相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同时运用自身合理的文化批判理论,不陷入任何文化信仰危机,正确对各种文化进行有效的选择与扬弃,理性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8)只要大学生能正视文化批评,能理性公正地进行文化批评,就能找到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协调好自身同社会文化的关系,更能主动突出自己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参与权,找出一条更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文化发展之路。(9)

3.提高文化反省力

大学生高度重视自身文化反省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提高文化批判、文化反省和文化创造的能力,要主动积极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文化批判是文化反省的基础,文化反省是文化创造的核心,文化创造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支撑。文化反省,需要有一定目的性和系统性,甚至要有深刻性和批判性的文化认知。

面对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浪潮的袭击以及我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给当代文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对大学生在文化主体性、文化比较、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方面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发展与重建和大学生文化使命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规律,希望我们的研究和探索,能促进大学生们在“我们的这个时代”里自觉地担当并坚守中国文化的未来。


(1)谢福良.大学生人格现状及培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139-140.

(2)[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段小光,译.刘东,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8.

(3)张莺,胡斯源.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构建和谐健康人格[J].社科纵横,2010(2):29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5)贾义文,樊腊梅.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两个维度[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 (12):94.

(6)林滨.从依附性人格到主体性人格——现代中国人发展的理性选择[J].晋阳学刊,2004(05):100.

(7)陈星星.中国语境下的文化批评的反思[J].文化研究,2006(03):116-117.

(8)吴瑛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论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10):79-82.

(9)黄颖.论文化批评的价值取向及价值修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