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大学生成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面向世界的开放文化

马克思说:“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人像一百多年以前那样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不过与一百多年前的那次开放不同的是,此次,中华民族怀着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独立自主的自强精神走上世界大舞台。中国选择了开放,选择了走向世界。邓小平指出: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

基于这样的判断,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作出重大决策,制定了适合当代中国发展的对外开放政策,引领了开放文化的发展。

一、从国门渐开到国门洞开

1.国门渐开阶段(1979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有句古话叫“万事开头难”。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并不是在各方面条件完全具备的顺利情况下开始的,相反,是在内外环境复杂而艰难的背景中逐渐展开的。一方面要理清“文化大革命”后的困境,另一方面要审时度势,打开国家发展的新局面,这不能不说是一场艰巨的挑战。所以,国门渐开时期,中国的开放需要一个突破口。开放文化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关键表现在经济开放上,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开放可以说是受经济开放的影响。

1979年,中美建交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大门。尽管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但中美关系的转机却随着1974年“水门事件”而成为泡影,启动不久的中美关系陷入徘徊不前的境地。于是,邓小平适时启动改革开放政策,为中美关系奠定了新的基础。(3)在中美两国共同努力下,两国于1978年12月15日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1978年12月16日,《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此举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4)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即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5)

中国的对外开放以经济开放为核心。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了开放的大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省创造性地向中央提出广东“先行一步”的改革开放建议。1979年7月15日,中央下发《中发〔1979〕50号文件》,决定对广东和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6),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以充分发挥两省的优越条件,扩大对外贸易,实践对外开放。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作为对外开放实践的“窗口”和“桥梁”。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7)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沿海对外开放政策,相继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些城市在对外经济联系中实行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从而更好地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1985年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逐步批准了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开发区的提案,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1978年后的最初几年里,香港和广东之间的交际语言是粤语,这是通行于香港和广东很多地方的一种方言。然而到1980年代末时,中国很多地方都越来越开放,于是普通话渐渐成了新的通用语言。……这种语言上的变化反映着从地区性试验逐渐变为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的过程。(8)

2.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

对外开放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梯级推进模式,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拓展。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9)

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置海南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经济区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把沿海开放进一步推进到沿边和沿江内陆省区,出台了“沿边开放、沿江开放和内陆开放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继续扩大地区对外开放”(10),形成了不断拓展的对外开放格局。1992年8月,中国政府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重庆等9个城市。沿江开放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对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不久,中国政府批准了合肥、南昌、成都等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由此,中国的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内地开放城市”的格局逐渐形成。至此,中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市区,中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11)

随着对外开放的实施和推进,中国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明显。2000年1月,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同年3月国务院西部开发项目正式开始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开放战略的补充和拓展,更好地实践了全面的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实现了由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持续推进。“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开放的新阶段。”(12)开放文化在政治、经济政策的不断实施和推进中走向更高层次。

3.全方位开放阶段(加入WTO以后)

中国经过15年艰苦谈判,终于在2001年底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进一步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使国内市场的竞争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这也对中国的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需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13)

一是实行全面的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并不是面向世界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的开放,而是面向全世界的开放。“开放是对世界各种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14),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我们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等等主要是从那里来。一个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15)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政策指导下,我国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的外交关系,至2011年7月31日,中国已与全球195个国家中的17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仅2007年一年,中国出国人数达4000多万人,并吸引了5600万海外人士来到中国。(16)

二是实现多领域的对外开放。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经济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文化、政治、社会等是经济开放的结果。

三是实现对外开放水平的拓展和提高。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中国的对外开放增加了一些举措。一是实施“走出去”战略。1997年,江泽民明确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们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两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方面,缺一不可。……这是一个大战略,既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也是经济开放的重要战略。”(17)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二是实施边境地区的对外开放。江泽民指出:“要把扩大陆地边境的对外开放作为我们整个对外开放的组成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18)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与邻国跨境合作的机制日臻完善,全方位开放格局悄然形成。(19)三是发展自由贸易区模式,进一步开放市场,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新平台。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已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10个,正在谈判的4个,涉及27个国家和地区。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助于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也是中国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途径。(20)

二、开放文化的基本内涵

何谓开放文化?开放文化是一个多维概念,必将引起经济制度、政治体制、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反过来这些领域的变化又是对文化本身的补充和更新。对于开放文化的探讨,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

开放文化特指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以后所形成的文化。该文化以我国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为依托,实施“走出去,带进来”的文化方针,体现“吐故纳新、融会贯通”的文化理念,展现中华民族在“中国道路”上逐渐形成的文化流向与特质。以下将从内外统一、现代特性、“中国道路”三个方面来阐释中国当代的开放文化。

1.开放文化是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辩证地融为一体的文化

陈锦华在《开放与国家盛衰》中评价:“中国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为推动中国大步走向世界的两个巨大轮子。改革与开放内外结合,相辅相成(21)。”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现实的基础上出发,将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看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系统,用对外开放促进对内开放,又以对内开放推动对外开放。邓小平指出:“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22)邓小平还指出:“开放是对世界各种国家开放,对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23)“一个对外经济开放,一个对内经济搞活。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实际上都叫开放政策。”(24)

开放文化包含了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双重含义,对内对外都是全方位、多渠道、主动的开放,在打开国内需求的同时,打开国外市场,加强交流,形成一种政治、经济、文化全面互动的关系。

2.开放文化是与传统的开放不同的具有现代特色的文化

1840年是中国历史的分割线。

鸦片战争及其以后的历次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1840到1949年,资本主义国家强迫中国签订的条约、条款多达1000个以上),大片领土丧失,巨额的战争赔款(仅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战争的赔款,就达白银71000余万两,加上利息数目巨大),承认领事裁判权,侵略者在中国获得了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中国的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野蛮地打开。(25)

近代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主动开放以求自强的主张,从魏源、林则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维新思想,再到孙中山的“举西人之文明而尽有之”的革命思想,无不凝结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努力。(26)

但是,近代以来的开放是在西方列强武力威胁下屈辱被迫的开放,正如学者说的:“这种开放是被迫在不平等基础上实行的,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27)“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压力下被迫开放的。”(28)“那时中国虽然对于外国是门户洞开的,但实际在经济文化上又不是真正开放。”(29)

将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是中国自盛唐以来,主动实施对外开放的重大历史性举措,标志着中国再次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30)

中国当代的开放,是主动的开放。开放文化被逐渐提出并被不断实践和补充。据中国学者的研究,对外开放的概念是邓小平在1980年会见外宾时提出的。他说,现在带来的问题是怎样利用外资,如何对外开放。(31)这里首次提到了“对外开放”这个概念。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他说:“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32)该讲话又一次提到了“开放”这个概念。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姆维尼时明确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33)

3.开放文化是走“中国道路”的文化

西方人赞誉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为“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以区别于西方主导的、在实践中遭受巨大挫折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进入21世纪,“中国发展”“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一时成为国际舆论界的热门话题。(34)

开放文化正是“中国道路”之代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开放文化把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邓小平坚定地提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35)的结论,并且对“独立自主”作了两个方面的补充:一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改革、开放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一切都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进行。”(36)二是依靠本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新,以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37)

这一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的辩证分析,是对传统开放文化的创造性发展。邓小平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建设中如果不坚持这一立足点,对外开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8)

开放文化不会中断,在新时期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说在本世纪内我们需要实行开放政策,那么在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内中国要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不能离开这个政策,离开了这个政策不行。……如果开放政策在下一个世纪前五十年不变,那么到了后五十年,我们同国际上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更不可分,开放政策就更不会变了。”(39)在改革开放政策保持一贯性的同时,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之中。党的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0)。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开放文化在新时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实行“走出去”战略,这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对开放文化的全面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将改革开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联系起来,为开放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41)

4.开放文化是有原则的开放文化

邓小平提出了几条原则: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面对国内少数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主张的“全盘西化”,以及国外少数敌对势力意在“和平演变”的渗透,邓小平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2)。二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三是坚持和平互利的原则。“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四是坚持有计划、有选择的原则。在对外开放中,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的东西,“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要坚持“采取两手政策,既要开放,又不能盲目地无计划无选择地引进”。(43)

三、开放文化的重要影响

开放文化是关系一个国家走向强盛或跌入衰败的大问题。全面总结我国开放文化的经验教训,完善开放文化的思想体系,培育和发展开放文化,引领开放文化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我们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重大问题。(44)

1.开放文化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开放文化的功绩

开放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课题。世界在变,中国在变,开放的内容和形式都在变。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开放是国家强盛之道的必由之路没有变。(45)

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对外贸易成绩卓越。中国正大步地迎向世界,走上开放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大舞台中逐渐扮演起一个大国的角色。

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外贸总额由206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由第32位上升到第3位,进出口额占全球比重从0.78%提高到近8%;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3.5万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近10000亿美元,已成为全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1106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设计咨询三项合计年营业额从0.3亿美元提高到463亿美元,增长1543倍。(46)

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实践,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和外汇储备居世界的位次分别是第10位、第29位和第38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持续增长,2009年,这三个指标居世界的位次分别升至第3位、第2位和第1位。2010年,中国GDP总值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模式”震惊世界。(47)

2.开放文化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多方面,是开放文化的社会功绩

以经济为主体的开放,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开放与发展,在社会文化方面以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最为显著。

其一,开放文化推动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1978年,中国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学生86万人,全年高等学校毕业生16.5万人。200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经达到2021万人,比1978年的86万人增加1935万人。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5万人,在校研究生128万人,毕业生35万人。全年高等学校毕业生512万人。2008年,高等教育、高中教育、初中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为23.0%、66.0%和98%,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48)

在开放文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主要体现在派出留学和接受留学上。邓小平曾明确表示要派成千成万的人才出国深造,来促进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从1978年到2007年底,我国留学人员已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7年,共有来自188个国家和地区的19.55万留学人员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544所高等学校等机构学习。(49)“2009年,在中国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数量达到了22万。中国官员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0万。”(50)留学热的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吸引与交流。

其二,开放文化推动了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中国开放30年来,已经初步形成了可以覆盖全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25个,是1978年的2.3倍。博物馆1798个,是1978年的5.1倍。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75个,文化馆3171个,广播电台257座,电视台277座,广播电视台2069座,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0%;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0%。出版各类报纸445亿份,各类期刊30亿册,图书69亿册(张),分别是1978年的3.5倍、4.0倍和1.9倍。(51)

开放文化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文化事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外开放后,中国迎来了外国的汽车、咖啡、电影、快餐,也迎来了外国的汽车文化、咖啡文化、电影文化、快餐文化,从而加快了与国际的物质与文化交流。在科技上,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在英国出生,而1988年,中国大陆也诞生了第一个“试管婴儿”。在电影上,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形式不断涌现:作家路遥的《人生》、莫言的《红高粱》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不断震撼着国人的感官和心灵。

进入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如今,地铁中、公交车上,随处可见拿着手机上网刷微博、看微信朋友圈的人们,就连各大高校思政辅导员与学生联系的渠道也从传统的短信、邮件,改变为微博、微信。瞬息万变、包罗万象的网络更加见证了开放文化的效力,使文化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正如刘卫兵在《我们这30年》中概括的那样:

如今,社会上的各种新闻,包括很多重大、突发性新闻,第一时间都是从微博、微信、博客上发布的。近几年,中国发生的重大灾难报道中,从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到浙江温州7·23动车事故,再到最近的四川芦山地震,微博等网络媒体都表现出强劲的影响力。这种全方位、高效、快速的舆论信息报道方式,在传统媒体时代是不可想象的。(52)

3.开放文化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改变和影响着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是开放文化的国际功绩

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正常的政治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政治生活和国际问题的解决。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4年中国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中国首次提出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开放的国际政治功绩逐步体现,即为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国际政治体系努力,为世界政治多极化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作出贡献。(53)

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成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对外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中国连续十几年成为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13%,对世界贸易增长贡献率达11%。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声望也大大提高。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八国集团会议等各种国际组织,越来越重视中国的参与和声音。我国正努力实现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旁观者”到遵守者再到参与者、制定者的转变,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54)实践证明,中国是全球化浪潮的受益者,“开放是国家强盛的普遍规律”。(55)“对于开放的重视与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为过(56)。”

中国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加,中国在国际中的经济、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已经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57)

开放文化让中国离世界更近了,国际盛会一个接着一个在中国召开。从1995年北京迎来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到1999年云南省昆明市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5月上海举办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中国正在向世界展示面向世界、拥抱世界的胸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4-78.

(3)李捷.“柳暗花明又一村”——邓小平与中美建交[J].百年潮,2005(03).

(4)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N].中国日报,2006-10-30.

(5)新华月报.中国改革开放30年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36.

(6)[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3:391.

(7)张晏,章元,陈钊.走向平衡的增长:30年改革开放的大国发展道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43-245.

(8)[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3:397.

(9)吴鹏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成就、挑战及对策[D].南京:南京大学,2012:25.

(10)卢静.对外开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251.

(11)卢静.对外开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252.

(12)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18.

(13)卢静.对外开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254.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9.

(16)吴鹏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成就、挑战及对策[D].南京:南京大学,2012:27.

(17)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2.

(18)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7.

(19)卢静.对外开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257.

(20)卢静.对外开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259.

(21)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003.

(2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

(2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7.

(2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8.

(25)林峰.对外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9.

(26)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86.

(27)卢静.对外开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91.

(28)胡绳.胡绳全书·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6.

(29)胡绳.胡绳全书·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7.

(30)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4.

(31)厉晓华.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2-123.

(3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63.

(3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

(34)卢静.对外开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245.

(3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3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8.

(3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1.

(38)厉晓华.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28.

(39)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2-103.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905.

(41)卢静.对外开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41-42.

(4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43)卢静.对外开放: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40.

(44)迟福林.着力推进开放文化建设[J].开放导报,2010(5).

(45)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46)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jnggkf30n/t20081028_402512576.htm.

(47)吴鹏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成就、挑战及对策[D].南京:南京大学,2012:24.

(48)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6.

(49)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7-358.

(50)[美]约瑟夫·奈.权力大未来[M].王吉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5-126.

(51)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7.

(52)刘卫兵.我们这30年[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140.

(53)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2.

(54)参见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谈对外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和成就,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8.12.18,http://www.gov.cn/gzdt/2008—12/18/content_1181505.htm.

(55)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9.

(56)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7.

(57)陈锦华.开放与国家盛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