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 收获珍贵友谊的方法
以诚待人,赢得朋友
朋友,是我们精神上的鼓舞,心灵上的安慰,是我们生活中的助手与参谋。但是,朋友并不会无缘无故地为你提供帮助,只有当你成为一个他们所欣赏赞美的人,他们才能热情地、无私地对你提供帮助,使你摆脱困境。
有的人号称其朋友无数,可是,一到大难临头,朋友便各自飞散。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种局面呢?
因为他没有用真诚去打动人,而是过于注重形式主义,给别人一种轻浮的感觉。而那些能够抓住朋友的心、赢得别人尊重的人,都是一些以人格的力量、诚挚的态度对待朋友的人。
“一个人只要对别人真诚,在两个月内就能比一个要别人对他真诚的人在两年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这是戴尔·卡耐基讲的一种交友秘诀。是的,如果我们只对自己真诚,而对别人不真诚,是不会交到朋友的,这个道理很简单。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阿德勒说:“对别人不真诚的人,他一生中困难得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自这种人。”因为这种人没有朋友。他不能给人以关心和帮助,别人也不会关心和帮助他。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朋友众多。他交友,并不以名气为准,不少名气不大或者地道的小人物,也和他成为莫逆之交。在他的朋友中,有政治家、作家、画家、医生、教师,也有老板、经理、工人、警察、拳师、花匠、店员、司机、厨师和家庭妇女等。
为什么他有这么多的朋友呢?原因就是他对任何人都真诚。“朋友”二字,对他来说至高无上。
在家中,他不爱说话,相当严肃,可在朋友面前时,他的话相当多。只要朋友一来,他便停止自己的写作,一切都围绕朋友转。他家的客厅,他的时间,甚至连他的心永远是向他的朋友们敞开着的。远方的朋友来拜访,海明威都要约至餐馆相聚。这也是他的规律。
海明威爱画,也就爱和画家来往。虽然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负过伤,腿脚不便。但每次大小美展必到,还要当场掏钱买画,尤其专买还未订出的画或者少有人订的画。他愿意让每个人都不受到冷落,他愿意让每个画家都受到社会尊重。很多画家生活比较窘迫,他们常常拿些自己的作品来让海明威挑选。海明威绝不让他们扫兴而归,总是高高兴兴地留下一两幅,而且立即付稿酬。于是,一时间他家里画家们络绎不绝。正是这样,海明威赢得了众多人的尊敬和信赖。
一个人若老是对别人冷冷淡淡、只顾自己、打自己的算盘,那么他一辈子都很难交到朋友,也没有人愿意请教他;但假使他能够常常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的利益着想,那么他就能获得别人的信赖。
你以真诚待人,必能得到他人真诚的回报。
用理性的头脑去寻找诤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品性,对待朋友的态度和原则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每天向你耳边尽吹好听之言,有的人经常给你提个醒,或者提出批评。看到你不对就修理你;有的人热情得如火如荼,也有的人冷漠如冰;有的人与你交友是因为你对之有利,有的人交友则完全是出于一片衷心……
经常给你提出批评意见的朋友似乎有点令人讨厌,因为他说的都不大中听。你向他道出一些自认得意的事,他却偏偏给你泼来一盆冷水;你热情地向他描绘自己满腹的理想与计划,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落一顿。反正,你听到的都是一些不顺耳的话,这种人看来还真有点让人讨厌。但如果你对现实社会冷静思索一番就会发现,其实这种人大有可交的一面。如果你错过了这样的人,那未免有点可惜。
按照现代人的处事原则,一般人都会尽量不去得罪别人。大都宁可说好听的话让人高兴,也不说一些属于实情却让人讨厌的真话。当然,那些说好听之言的人不一定都是坏人,而且这也是一种交际的手段。但如果从交友的角度来看,只说好听的话,就失去了做朋友应尽的义务。
明知你有缺点而不说,还偏偏说些动听的话,这算什么朋友?如果他还进而“赞扬”你的缺点,则更是别有居心了。这种朋友就算不害你,对你也没有任何好处。
碰到光说好话的人便乐意得不得了,不知是非;如果他人之言稍有不顺,就觉得别人不怀好意、心术不正,或者有意给自己难堪。这两种交友的态度都是不对的。如果细加思索,你就不难明白这两种朋友孰好孰劣了。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很多这种只说好话的人,也是因为有很多人喜欢他们如此。
如果有人还经常给你提出一些意见,你首先应觉得这种人可贵。然后你再对之细加分析。如果他所提逆言都是事实,对你有利,那就是“忠言”。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对于这种人你就应该与之诚交、深交,因为他值得一交。当然也有不怀好意的逆言,如果他所说的经常与事实不符,甚至无中生有,有时还当众让你难堪,那就要分析一下其真实意图了。
“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父母对待子女的情形,有些父母对孩子是责之骂之,子女有什么“雄心壮志”,父母也总是想办法替他踩脚煞车,不让他脱缰而去,他们难道是为了与自己的孩子过不去吗?显然不是。他们是为孩子好,怕他们受到伤害,遭到失败。这是为人父母的至情所在。
因此,碰到那些经常提醒你、在你冲昏头脑时给你浇点冷水之人,你要好好想想:这种人是否诚心对你?你是否应该好好与之交往?也许你会因此交到一个难得的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