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动画创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动画的起源——人类对“动”的追求

两万五千年前,石器时代的开始,是动画起源的标志。奔跑的野猪是人类试图追求“动”的最早证据,它在西班牙北部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中,画中的尾巴和腿重复绘画了几次,看起来像是在奔跑(见图6-2-1);距今五千年的中国青海发现的马家窑文物上有一人跳舞的连续绘画,被称为“舞蹈纹盆”(见图6-2-2);两千多年前埃及的壁画中画着两个摔跤的人的连续动作,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连环漫画(见图6-2-3);在出土的古希腊时期的文物里,也发现了烧制着连续动作绘画图案的陶瓶(见图6-2-4)。

图6-2-1 奔跑的野猪百度图片.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EB/OL].https://image.baidu.com.

图6-2-2 马家窑文化百度图片.马家窑文物[EB/OL].https://image.baidu.com.

图6-2-3 法老时代的埃及神庙百度图片.埃及壁画[EB/OL].https://image.baidu.com.

图6-2-4 希腊的陶瓶百度图片.古希腊陶瓶[EB/OL].https://image.baidu.com.

(一)早期动画的雏形

早期的动画雏形有走马灯、手影游戏、皮影戏等。

走马灯是灯笼的一种,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使用率极高,常见于春节、元宵节、乞巧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走马灯的使用是在灯内点上蜡烛,通过蜡烛产生的热气流使得中心镶嵌的轮轴转动,而轮轴上有事先贴好的剪纸,通常寓意幸福美满、健康长寿、家庭幸福,灯内的蜡烛照耀着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射在屏上,图像便开始不断地走动(见图6-2-5、图6-2-6)。杨甜艺.隋书弼和他的走马灯[J].走向世界.2014, 15.

图6-2-5 走马灯原理图百度图片.走马灯[EB/OL].https://image.baidu.com.

图6-2-6 手影游戏百度图片.手影游戏[EB/OL].https://image.baidu.com.

手影游戏是用手做各种姿势,通过灯光投射在墙壁上,我们就会看到各种手势的动物造型。

皮影戏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付晓慧(见图6-2-7、图6-2-8).《活着》·皮影·人生[J].电影评介.2008, 11.发祥于中国陕西,在清代河北地区达到鼎盛。皮影的上色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五种纯色。并且,不少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衍生出来的,极具演出意义和艺术特色(见图6-2-9、图6-2-10)。

图6-2-7 皮影戏百度图片.皮影戏[EB/OL].https://image.baidu.com.

(二)动画原理的运用和电影的诞生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并非偶然,它与现代科学新观念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产生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新观念”的时代,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执著的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科学作用于艺术,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形象思维的全新观念。

(三)视觉滞留理论的确立与心理补偿

在研究电影摄影的过程中先后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引入绘画阶段,一个是引入照相阶段,从17、18世纪,牛顿和达赛爵士对挥动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可以变成一条光带的现象进行研究,到1825年比利时年轻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教授斯丹普茀尔同时发明的“旋盘”。这中间,无论是1982年费东和派里斯博士发明的“幻盘”),还是1830年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制成的“法拉第轮”;无论是1834年英国霍尔纳发明的“走马灯”,还是中国古代的:“走马灯”,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运用绘画这一手段,利用人的视觉暂留原理所产生的动的幻觉而进行的试验(见图6-2-11、图6-2-12、图6-2-13)。

图6-2-11 霍尔纳走马灯百度图片.霍尔纳走马灯[EB/OL].https://image.baidu.com.

图6-2-13 霍尔纳走马灯百度图片.霍尔纳走马灯[EB/OL].https://imag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