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形式、审美以及非审美层面下动画星型拓扑结构的发散与汇聚
动画教育是以动画为媒介培养人的动画技能和理论素养的富有创意性和实践性的系统活动。从大的框架看动画,与其他的艺术具有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是形式、审美与非审美层面的融合。
一、形式上的媒介与操作并行
动画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活动,也是物质媒介与操作相并使用的活动。从形式上看,动画可以分为媒介教育和操作实践。在动画创作中,对媒介的理解可以从宏观和微观来看。宏观上,整个动画创作过程都是以动画为媒介展开的活动,从内容、方式、目的、对象等等都仅仅围绕动画而展开的。如果从微观上分析,或者说具体到动画的实现完成过程来看,这里的媒介可以细化为声画媒介和软件媒介。动画虽然也属于艺术中的一种门类,但是和其他的艺术相比有其特别之处。比如与油画、国画等纯绘画艺术相比较,有明显的不同。油画、国画等绘画艺术属于视觉艺术,主要从视觉感官上去给观众美的感受,使观众去体验他们的情感。所以,这样的艺术基本上通过视觉的艺术表现,通过符号形状、色彩作为传达他们丰富情感的介质,从而从生理影响到情感影响。而动画艺术是视听艺术,决定了它的完成离不开画面和声音的配合完成,两者都是一个完成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谈及动画的时候,自然可以从声画媒介和软件媒介两方面研究。
前面已经提到动画是一门综合的视听艺术。所以,首先,一部动画的完成是由许多画面组合起来的。这些一帧一帧的画面就是构成整个完成动画的视觉媒介。当然,从每一帧画面的完成来看,里面也包含了更细微的一些媒介元素。比如点、线、面、色彩、构图等。俄国抽象主义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指出:“如果画两圆圈并且分别涂上黄色和蓝色,那么在你静观的时候可以看到黄色的圆圈中立刻出现了一个从中心向外扩展的运动,而且明显向观众逼近,然而蓝色的圆圈却从观众退回自身,如同一条蜗牛缩进了自己的蜗壳。”在康定斯基对色彩、形象对人心理和情感产生影响的认识基础上,格式塔心理学又提出了“同行同构”的原理,提出了接收者与艺术媒介在力的结构上的相同性。同样,声音作为动画实现的媒介之一,其在动画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如果一部动画作品没有音乐,这个作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影片里的对白、旁白、独白、音效等都是为作品的效果增分的。动画的完成除了前期的设定和中期的制作,还需要后期的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前期和中期可能会使用到一些绘图软件,而后期的剪辑和合成会使用到一些合成软件。所以软件的使用贯穿作品始终,也是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桥梁嫁接,同时是完成作品的媒介。
操作是由动画的特殊性质决定的。动画需要设计和制作,这一过程都离不开操作技巧技能。操作是指的是在操作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上,对操作能力的和感觉的拓展。目前,很多高校在对学生教学的时,都注重传授操作技能,甚至有的更片面地主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动画制作软件,简单地将操作教育等同于“传授手艺”。然而,作为一个动画师并不是一个只会做片子的艺匠,而更应该有具有思想的头脑。掌握技术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培养有较高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思维的动画人才是当前动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层面。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动画人才,其操作练习教育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需要对受教育者的造型基础练习,包括速写、素描、色彩、构成、透视等等。这些是为后面准确动画造型提供前提条件。其次,在前期造型,对人物角色、场景设定等的练习,原动画的绘制练习以及后期剪辑等大量练习,只有通过前面的反复训练以后,才能在心里形成“内化”,自然地从技巧的训练过渡到创作的环节中去。
二、审美层面与非审美层面的统一
在前面谈及的形式上的媒介动画中,实际上已经了解动画具备审美特性。动画从审美方面的意义上来说,可以分为审美层面的和非审美层面上的。动画艺术的审美层面主要包括外在的和形上的。所谓外在层面的动画艺术主要指的是让受教育者通过画面和声音让动画作品具备审美的特性,激发观众的情感意象,包含娱乐价值。外在层面的动画艺术是利用形象元素和听觉元素给予作品的完整性,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美的感受都展示出来,具有社会性和目的性。然而这里的目的性并不等同于先验地存在着,而是通过动画中的角色形象、画面效果、音乐效果自然地流露、展现、存在和传递的,也是通过其娱乐性特征潜移默化地感染受众,愉悦身心。动画工作者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娱乐大众,填补生命时间,而是要作为一种保持生命力的作品,带着丰富的情感诉求或者感悟理解,进入人们的生活,让受众的生命感受里不仅仅是平淡的填充,还掀起一丝波澜。这种形上层面的教育要求动画从业者在动画创作中融入更多理性的沉思,让创作体验由有限发展到无限。
非审美层面的动画教育更注重让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对作品的倾注,培养学生能对社会、世界更深刻的认识,能将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等意识心态与作品结合,能用动画假定性设定的特点作为现实生活的“显影液”。
三、形式、审美以及非审美互为构制衍生
审美层面倾向于对美的熏陶和领悟,主要通过富于美的情感和积淀去宣泄,去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让受众能通过作品看到美,欣赏美,品味美。非审美侧面赋予创作者更多地从深层次的理性角度,充满对社会的批判认识或者理解感悟去创作作品。将形式、审美层面和非审美层面的表达结合起来是更立体诠释动画艺术内涵的根本。如果只有形式,动画艺术就成为简单的操作性东西;如果只有审美或者非审美教育,则只有空壳,无法实现。所以,三者是动画教育中不可缺失的,只有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动画教育的构制意向活动中衍生。
总之,动画艺术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由艺术性到产业化。如今,在数字化背景下,动画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细分与重构,对原有的商业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动画创新提出新的标准。动画创新除了在艺术形态上的不断丰富,还应该新技术、新手段、新思维等开发动画的拓扑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入也增加其丰富性和生动性。动画艺术本体“拓扑性”还引导动画实践主体与文化客体之间实现“自我”与“他者”交互,并以全新的表达渠道和表达场域获得新的活态成长空间,以多样化的业态形式与现代艺术、文化、科技等构成和谐而系统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