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创造:动画本真的探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解体与创造:由“传统”到“现代”的动画艺术“拓扑性”

第一节 从传统到现代合流方式下的动画“拓扑性”基础建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表现技法与大众审美能力也逐步提高。动画艺术的发展,实际上是对其存在方式、功能效用、表现形式、文化关系等的思考,是对传统动画的关注与理解,也是对现代动画艺术的重构与再创造。因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一直贯穿于动画艺术研究的始终。

一、围绕“传统”和“现代”关系展开的演进模式

早在20世纪初期,不同艺术门类就纷纷掀起内容与形式革新的热潮,试图在质疑与否定中对“传统”艺术形式以及观念本身进行批判或者重新定义。由立体派发展而来的欧尔菲派出现了以谋求秩序感或者抽象形态的纯粹主义绘画风格;以康定斯基为主要成员的“青骑士”美术运动实现了艺术风格的变革;包豪斯学校的成立等。20世纪前半期各艺术从传统观念束缚中努力解脱出来,“传统-否定-创作”模式在艺术史的经纬中发挥着效应。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在中国当代艺术发生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90年代,艺术家们开始尝试对中国艺术元素进行重构与实践创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艺术家们主要是对西方现代艺术进行模仿、认识和再发现后的创造。中国艺术家在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中,由于受西方艺术的外因刺激,再加上民族主义的内在驱动,中国传统艺术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化。这种新艺术的开发从外部形式上看,是对传统艺术未能完成现代社会诠释能力的补充,实质更体现了中国文化界内心的表现欲望与共同的民族心理需求。从中国传统艺术到现代艺术的转换与西方艺术所有区别。中国艺术的转变体现在更多元化的范畴中。传统水墨与传统写实都被当代艺术的实践者列为两个“传统”。“文革”后,传统水墨画风格并不是艺术家们想唯一表现的艺术形式,来自西方的写实主义保守手法是他们亟须冲破的,逐步解体而转化为新的形式是他们内心所求的。“文革”后在中国艺术界所掀起的有关“形式与内容”,以及对中国画前途的论争正是这两方面动机最生动的表现。

二、动画艺术的“进步”

(一)动画艺术遵循着表现与表现之间否定后按着线性推进的模式

动画艺术由“传统”到“现代”是时代的产物,由“传统”到“现代”按着线性推进的模式,不是意味着与“传统”的断裂,而是在“否定”逻辑基础上对内部局限性的推进与更新。梳理中国动画发展脉络,对中国动画发展以来的“进步”中所体现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传统动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主要采用水墨、皮影、剪纸等方式来完成。至今堪称经典的传统动画《小蝌蚪找妈妈》早在20世纪60年代采用水墨风格运用于动画中,通过分层晕染与后期剪辑合成,表现了流动的笔墨韵律与节奏,实现了“抽象的创造作用”与“笔墨”所蕴含的“意在笔外”意境。80年代《山水情》也是水墨动画的绝唱之作。1958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作的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作为一个新片种,让观众耳目一新。随后,还有《南郭先生》等剪纸动画,成为最具中国传统文化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之一。除了水墨、剪纸,作为世界最早的幕影文化皮影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其影人造型生动有趣、制作精美,将戏曲人物脸谱、佛像人物装束、壁画人物服饰等精髓都融入其中,并用于动画创作中去,极大地缩减了动画制作的繁复流程,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视觉效果。《张飞审瓜》等皮影动画片相继问世,为动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皮影动画实属定格动画,不同的角色在服饰、道具等上需做工繁琐,雕刻精细,类似于西方的洛可可风格。

在动画理论研究发展历程中,也遵循着线性推进模式。动画与其他艺术学科一样,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但由于动画学科发展历史较短,加上从事动画研究的学者不多。动画虽然属于影视类范畴,但是从理论研究的专研程度上,相对电影来说,研究薄弱得多。目前,市场上我们能找到关于动画方面比较权威的、研究得比较深刻的书有:理查德·威廉姆斯编著的《原动画基础教程》,哈罗德·威特克、约翰·哈拉斯编著的《动画的时间掌握》,山口康男编著的《日本动画全史》,约翰·A.兰特编著的《亚太动画》,理查德·威廉姆斯编著的《动画师生存手册》,弗兰克·托马斯、奥利·约翰斯顿编著的《生命的幻象:迪斯尼动画造型设计》,Ed Hooks编著的《为动画师表演》,贾否编著的《动画概论》,陈迈编著的《逐格动画技法》,薛燕平编著的《世界动画电影大师》《英国动画》,孙立军、易欣欣、生喜编著的《影视动画经典作品剖析》,肖永亮编著的《中国动画教育启示录》等,关于让动画软件学习的书籍就更多。从罗列的部分书来看,可以发现,整体目前在动画领域的理论研究不够。对一个学科深入、系统研究,不是空谈,也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通过实践、思考、分析,通过长期的积累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没有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保证条件,没有和市场、民族文化、科技前沿、艺术、教育等结合,没有长期的积累与层层推进,很难在参考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对动画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很难将动画与动画产业结合、将动画与教育结合等,促进动画艺术的发展。

(二)动画艺术呈现出的崭新视觉形态和拓扑性特征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语境下,在注入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动画艺术呈现出崭新的视觉形态和文化传达体系。新技术高速革新,动画的拓扑性特征更为明显。将中国当代动画置身于当下的时空语境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动画创作的内在逻辑联系为理论背景,从“生态”衍变与“活态”传承来观照中国当代动画的发展,媒介、渠道、内容、审美等之间在动画创作与发展中取得一种生态平衡,传统文化、当代艺术、新兴科技将组成系统而有机的整体。同时,具有新时代精神向度的“优越性”元素在当代动画中得以“具体化”表达。中国传统中就有“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尊重自然”等文明思想,对当代动画作品主题、创作手法、表达形式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当代动画艺术正是契合时代发展步伐呈现出来多元化创新诠释方式和拓扑性特征。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动画领域的应用将是一种趋势和有效途径

虚拟现实技术是在诸多领域学科技术基础上综合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技术,能模拟人在设定的逼真的环境中进行的各种感知行为,通过仿真的三维立体空间展示以及人机交互活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立体感受。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高仿真性、沉浸性、构想性、感知性、交互性特征,已在医学、生物、商业、娱乐等很多领域应用和推广,并开始深入到教育领域,改变学校传统的单一封闭式教育,进入超越时空限制,建立起三维的、互动交流的新型教育,虚拟教育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和探索阶段,但随着高校动画教育领域的发展和竞争,虚拟现实技术在其领域的应用将是一种趋势和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动画创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动画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尤其是三维动画方向,在动画角色造型、场景造型、灯光、摄像、动画运动规律、原动画的设计以及周边产品的开发等方面都需要动画创作者能置身于比较逼真、生动的实践环境中,更有利于比较准确和形象地完成相关内容。由动画创作延伸的浏览动画、动画游戏等的设计更需要在模拟真实的空间里去亲身经历、交互和体验,有助于教学的完成。因此,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正好弥补了传统动画的不足,让创作者从本质上去理解知识的原理,从直观上去感受到事物,实现体验式创作。中国动画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动画人才培养。中国高校动画教育相对比较滞后,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紧追而上,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高校动画教育中,将对动画教育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对培养高质量的动画领军人才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