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资本逻辑:用资本视角思考创新的未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创新激励:概览

众所周知,创新非常重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索洛教授在他经典的“内生增长模型”中提到了创新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哈佛商学院的波特教授也说过:在战略管理中,创新对一家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地位非常重要,技术创新对一家企业保证优势地位也十分关键。据统计,一个国家平均85%的经济增长源自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激励技术创新却又非常困难。我们日常中的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规工作(routine tasks),相当于我们对已知的方法、已知的模式不断、反复地进行运用;另一类是创新活动,是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创新活动需要探索出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手段、新的视角,必须是“something new”(新的东西)。所以我们用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方法去激励企业创新是没有效果的。

以高校工作为例,大学教师的工作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二是科研。有人说大学教师的工作很轻松,一个礼拜上几小时的课,还有寒暑假,其实事实并非如此。除了教学,科研工作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科研就是进行学术研究(research)。研究者通过科研发现新知,把人类知识的边界向前推进一步,使我们对自然、对社会的了解不断增加。由此,教学就是常规工作(routine tasks)。在我看来,教学其实是体力活,一旦学会如何教,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2008年,我获得金融学博士学位,第一份工作是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凯利商学院做金融学助理教授。通常,教授的职业发展路径是:博士毕业后做助理教授,然后是副教授,接着是正教授。助理教授要在六至九年内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足够数量的论文后,才能拿到终身教职并且晋升为副教授。然后再用若干年的时间,继续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再晋升为终身正教授。印第安纳大学为了保证助理教授们有足够的时间做科研,制订了一个优惠政策:助理教授可以将全年需要教授的课程压缩在一个学期上完。这样加上寒暑假,我每年有八个月不用教书,可以专心做科研。而在唯一需要教书的学期,我只需教三个班级同一门课。更幸运的是,我所教的三个班的课程全部被安排在同一天。于是,我集中时间上完课,剩下的时间就可以专心科研。

我在印第安纳大学第一学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学习怎么教书。这个学习曲线非常陡峭,刚开始我并不知道怎么教书,怎么跟学生互动,怎么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大家可以想象,在美国的课堂里坐着各种各样的学生,对我来说英语并不是母语,要用英语给美国学生上课是件多么困难的事情。第一个学期确实很辛苦,但是当我用一个学期学会了如何教书以后,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我在之后的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每一年的授课基本都在重复,这是因为教学几乎不需要创新(尤其在一个助理教授还没拿到终身教职,需要在科研上下大力气的时候)。所以后来我只需上课前10分钟看看讲义就可以了。第一个班讲完了,休息半个小时,到第二个班基本上就是重复,包括板书,也是重复一下。我在第一堂课的第15分钟讲了一个笑话,大家哈哈大笑;到第二堂课的第15分钟,我把同样的笑话重复一下,大家又哈哈大笑,学生们的情绪能够被我精准调动。最后我的教学评估反馈也非常好,还被提名为“年度最佳教授”。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当我们做常规工作时,一旦知道如何做,工作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博士学生,本科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毕业后第一年,她进入了一家对冲基金。这位学生很聪明,两年后却不想继续在基金公司工作了,她想要读博士、做教授、做科研。我感到有些奇怪,博士生收入很低,她在对冲基金第一年的分红就有100多万美元。我问她为什么继续读博士,她说:我在对冲基金做了两年,发现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没有任何智力上的挑战,甚至一只猴子都可以做这些事情。这就是常规工作,没有创新,只有重复,一旦你掌握了怎么去做,工作就变得非常简单。

而创新则类似于科研工作。如何进行科研工作呢?首先,你需要掌握某一个学术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助理教授马特·迈特(Matt Might)是这样形容学术研究的:比如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外面是未知的。学者要达到圆圈的边界,这相当于人类知识的边缘,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向外推,当有一天在某一个点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就把人类的知识在一个非常窄的范围向前突破了一点,我们所知道的更多一点,不知道的更少一点。正是有千千万万的学者在不同领域做着这样的事情,我们所知越来越多,未知越来越少。所以科研是一个非常漫长,常常令人感到疲惫和沮丧的过程。你可能有十个研究想法(research ideas),但不知道它们能不能被实际数据所支持,于是你要搜集数据,做很多严谨的分析。而最后很可能只有一个想法能够被实际数据证实,得以写出一篇论文,而十篇论文可能只有一篇能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所以,科研的过程非常漫长,失败的风险是非常高的。

所以我们在激励创新的时候,就不能用激励传统重复性工作的方法,比如说绩效(pay-for-performance)评估的方法。再举一个例子,类似于“新东方”或“学而思”的培训机构,如果想激励一个老师更好地教学,其实很简单,只需在合约规定根据课程评估结果来付课时费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激励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备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对科研人员我们却没有办法这样做。我们从不与年轻的助理教授签订这样的合约:在Journal of Finance发表一篇文章后你的薪酬是多少,或者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一篇文章后你的薪酬是多少。因为我们知道以绩效为基准的合约是没有办法激励创新的。

那么如何激励创新呢?2011年,当时还在美国MIT任教的一位教授Gustavo Manso在发表于Journal of Finance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Tolerance for failure is necessary for motivating innovation”(对失败的容忍是激励创新的必要条件)。他基本的观点是:对失败的容忍非常重要,如果要想创新,必须要容忍失败。他的核心理论是:创新契约(contract)应该这样制订:在短期内对失败容忍,允许试错和失败;同时对长期的成功给予回报。这样的契约组合是最能够激励企业创新的。这篇论文对整个金融与企业创新领域的研究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它第一次让我们理解究竟什么能够激励企业创新。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绩效为主的评估方法是不能激励企业创新的;如果想激励创新,就要用“短期对失败的容忍,加上长期对成功的回报”,这样的组合是激励企业创新的最佳组合。我们所有的研究工作几乎都以这个理论为基础。

下面我们看一组统计结果。本节全部图表和统计数据均来自我和美国佐治亚大学副教授Jie He合作的论文Finance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A Survey。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列出了24本商学院顶级学术期刊,包括商学院所有的科目:会计、财务、金融、营销、战略、管理……我只挑出其中六本,包括金融类三本:Journal of Financ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会计类三本: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我从自2000年年初至2017年第三季度的时间段中,从这六本期刊发表的论文的标题和关键词中搜索“Innovation”,我发现一共有68篇论文包含“Innovation”这个词。如图1-1所示,在这些文章中有61篇是发表在金融类期刊上的,发表在会计类期刊上的非常少。

图1-1 创新相关文献发表情况(按期刊统计)

如图1-2所示,早期在这些期刊中,关于企业创新的文章只有零零星星的几篇,但是从2010年、2011年开始,相关文章数量爆发式增长,这表明学术界对金融和企业创新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这些研究成果囊括了企业微观、市场中观,以及宏观各要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图1-2 创新相关文献发表情况(按发表时间统计)

如图1-3所示,研究企业创新的论文分为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两种,主要分为三个研究方向。一是资产定价(Asset Pricing),关于这方面创新的论文非常少,只有9篇。这些论文主要研究企业创新作为风险因子怎样解释股票的横截面回报差异。二是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这部分文章最多,一共有59篇。三是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部分论文很少,只有6篇。

图1-3 创新相关文献发表情况(按研究内容统计)

在公司金融这个领域的59篇文章中,绝大多数都是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实证研究必须有数据支持,而上市公司的数据比较容易得到,所以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上市公司开展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研究是关于在上市过程中的公司,因为这些公司的信息也会部分披露。还有一些论文是关于风险投资(VC)的,由于研究人员可以取得一些其他研究者无法获取的数据,因而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具体领域分布如图1-4所示。

图1-4 公司金融方向创新相关文献发表情况

彩色“公司金融方向文献发表情况”图,请扫描二维码

接下来,我将分别为大家介绍从微观企业到中观市场,直至宏观跨国,各种各样已经发现的要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