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教育篇

媒介素养教育与报刊素质教育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端木义万

摘要:我国高校外语专业长期以来过于强调外语工具性而忽视学生素质教育。英语报刊课程自开设以来也存在重技能轻素质倾向。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媒介选择、理解和使用水平,还有助于提高思辨、质疑、评估、概要、创新和表述能力,因此也是英语报刊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英语报刊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水平,施教中要科学导入相关西方文化,适度介绍美英新闻文化,帮助学生熟悉报刊语言,组织大量课堂实践活动。学校要营造理想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关键词:英语报刊;媒介素养;素质教育;意义;措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英语报刊的教学价值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师生所认识。目前,我国高校已广泛开设英语报刊课程。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这门课程已基本成熟。由于广大英语报刊教师不断引入和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英语报刊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然而与外语其他课程相似,英语报刊课程教学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媒介素养教育在国际上已实施多年。实践证明,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笔者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如果实施得法,它也是英语报刊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意义

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化,也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更为明朗。培养有世界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所在。(马化祥,2011)

形势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具有世界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宽泛、广博、触类旁通、交融互补的综合思维,有助于培养人的想象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由于特定的历史因素长期忽视素质教育,“将外语教育目标定位为掌握语言技能与实用知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倾向明显。”(刘利民,2009)“长期以来,人们总把外语看作是工具。‘外语工具论’使外行的人把外语学科看作附属于其他学科工具……只能做些口译、笔译、交际、引进和教学工作。”(连淑能,2013)

这种强调外语工具性的教学在培养目标上,专注于造就掌握英语人才,很少顾及培养全面人才应具备的其他素质,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的大多为旨在提高英语水平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课程,缺乏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在知识结构的营建上出现严重失衡,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重技能轻知识;在知识的传授中,重语言知识,轻人文知识;在教学方法上,重背诵、记忆、模仿、复述等机械脑力劳动,轻视或忽略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的讨论和争辩;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往往专攻英语,单科独进,以致发展到热衷于考证书而放弃正规课程极端实用主义。按这一办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英语语言运用上基本没有问题,但往往文化素养差,知识面狭窄,不善于思考和分析,很少有见地,当然更谈不上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里实现创新了。(黄源深,2010)

何兆熊教授曾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外语教学一般都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似乎外语专业学生只要能说会写外语就行了。学生就同鹦鹉学舌那样跟着老师学,往往只善于对别人说过的话作简单的重复。这种教学理念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结果使他们缺乏思想,缺乏观点,缺乏创造能力。”(何兆熊,2003)

胡壮麟教授也尖锐地指出这一问题的严重后果:“如果把外语专业简单地理解为‘听说读写’很容易把我国高等院校的外语学院降格为高、中专水平的外国语学校,很难给国家和社会培育出优秀人才。”(胡壮麟,2015)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规模扩大,经济、信息和文化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外语界认识到旧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近些年来,外语界有识之士呼吁加强素质教育,提出外语教师需要及时调整,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现从“外语教学”向“外语教育”的转轨。束定芳教授提出外语教育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的各类人才服务”,“要为培养研究世界的人才服务”。(束定芳,2013)

一句话,外语教育就是外语专业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能参加国际事务的各类高素质人才。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少外语院、系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譬如增设外国文化课程、国际知识课程;采用研究型、任务型教学法;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分析、综合、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展营造提高人文修养的课外活动。

高校英语报刊课程的建设状况与外语专业总体建设情况大体相似。英语报刊与其他资料相比具有四点鲜明特色:内容新颖、语言现代、资料丰富、词语实用。这些特色使英语报刊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伴随改革开放的程度深入和规模扩大,这一价值越来越突显,广大学生上报刊课的兴趣十分浓厚。然而在施教过程中,很多英语报刊教师只关注语言教学、阅读技能的提高,未能结合西方新闻文化和社会文化来讲外报外刊语言,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看清报刊文章所蕴涵的意识形态,利用报刊资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创新能力和提出见解的能力。辛斌教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问题,称此为“欣赏式教学”。这种教学法也导致了学生出现黄源深教授所提出的“思辨缺席症”。(黄源深,1998)

由于英语报刊课程所采用的资料都是出自外报外刊,而且基本上是英美资本主义垄断集团所拥有的报刊,其新闻报道和评论渗透了西方资本主义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因此这种教学法很有可能导致学生思想意识西方化、美国化的后果。所以,我认为英语报刊课程更有必要进行素质教育。基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报刊比其他资料题材更加丰富,体裁更加多样,观点更加多种,内容更加新颖,因此更加具有素质教育的价值”(端木义万,2006)。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

媒介素养研究起始于西方,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免疫”范式、“大众文艺”范式和“表现”范式(陶喜红,2008)。

1933年英国学者E.R.Leavis和其学生Denys Thompson合作出版了文学批评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提出了“媒介素养”概念。该书的核心观念是教育孩子们如何抵制媒介的错误引导,所倡导的是“免疫”范式。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媒介素养研究进入第二个阶段,倡导学生区别、判断和欣赏媒介。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大众文艺”范式。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媒介素养研究着重讨论媒介的“表现”意义,包括媒介是怎样表现现实的,怎样辨析渗透其中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这一阶段也被称作“表现范式”阶段。(陶喜红,2008)

此后,媒介素养研究在西方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不少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生正式课程。当今对媒介素养有很多定义,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定义是美国媒介中心1992年所下的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Considine,1993)

我国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于1997年。当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题为“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的论文。此后,陆续又有学者发表论文阐述对“媒介素养”的观点,提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和措施。有的院校试验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讲座和课程。近些年来,我国高校英语报刊教学界有的教师也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矿业大学外语学院赵虹教授在所发表的两篇学术论文《大学英语报刊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媒介语言与大学英语报刊教学》(《中国外语》,2007,第6期)都较深入地探讨了媒介素养教育。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厦门理工学院王亚民副教授的《英语报刊教学目的偏重转移和素养教育》(《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第二版,2006)也系统深入地论述了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2.对媒介具有批判意识和批评能力;3.对不良信息具有辨认能力和免疫力;4.能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为自己生活、工作和事业发展服务。

媒介素养教育是基于以下八大理念:

1.All media are constructions.所有媒介提供的是建构信息。

2.All media construct reality.媒介建构现实。

3.Audiences negotiate meaning in media.受众从媒介解读信息。

4.Media have commercial implications.媒介具有商业动机。

5.Media contain ideological and value messages.媒介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信息。

6.Media have social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媒介具有社会和政治影响。

7.Form and content are closely related in media.媒介信息形式和内容密切关联。

8.Each medium has a unique aesthetic form.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形式。

(Patricia Aufderheide,1989)

媒介素养被誉为“与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相比肩的另一种重要素质”(蔡骐,2008)。不难看出,媒介素养教育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总目标,它也是英语报刊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媒介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取得实效所必须实施的基础性教育。”(包鹏程,胡田霞,2009)

三、报刊课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报刊课程采用的教学资料大都是选自美英主流媒体。这些媒体都是资本主义垄断集团所掌控。美国新闻发展史也是报业集团兼并垄断史。(端木义万,2001)英国情况同样如此。“新闻报道实质上是社会机构的声音。”(van Dijk,1998)这些媒体所刊登的报道必然植入特权集团的意识形态和观念。不少西方传播学者指出,新闻报道往往采用宣传手段(propaganda devices)影响公众舆论。美国传播学者John C.Merrill(1990)列举了新闻写作常用的11种宣传手段:塑造定型观念(creation of stereotypes)、个人看法说成事实(presentation of opinion as fact)、借用他人之口(speaking through sources)、使用显示偏见的象征(biased attributes)、信息挑选(information selection)、新闻控制(news management)、模糊信息源(vague authority)、新闻事实加工(selective factuality)、个体代表整体(one-person-cross-section)、采用褒贬称号(use of labels)、借口无法对证(the-not-available ploy)。这些宣传手段的使用形成了“语义噪音”(semantic noise),给受众带来了“信息解码”(message decoding)的困难。也就是说,西方新闻报道常常是已经渗入西方意识形态和偏见的浑浊状态的信息,要想把它变为一眼见底的清水就必须对其过滤。

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英语报刊课程进行英语媒介素养教育十分必要。2011年5-6月期间,我们曾对南京地区10所三种不同层次高校做了一次深入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三个问题:1、缺乏对重大新闻的关注,此项得分仅为该项分值的10%;2、缺乏西方新闻文化知识,此项平均分只有25%;缺乏媒介含有意识形态的意识,此项平均分为12%;3、对报刊语言规律和特色不够了解,此项平均分为45%。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学生阅读西方英语报刊时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以及思辨能力的提高,阻碍了个人素质的发展。(端木义万,2012)

四、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措施

1.提高授课教师自身媒介素养水平

打铁还得自身硬。媒介素养教育能否成功,教师队伍是关键。然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尚处早期阶段,理想的师资队伍还未建设起来。很多英语报刊教师还难以胜任此项任务。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相当多高校英语报刊教师队伍长期未能固定。这便导致授课教师缺乏英语报刊教学经验。我们在2011年对全国高校英语报刊教师总体素质的大型调查发现:虽然从事英语报刊课程教学的老师高校英语教龄6年以上者比例高达78%,高职称比例为46%,但报刊课程教龄5%以下者却占80.5%!调查还发现许多报刊教师自身媒介水平不高:研读过传播学论著者比例不到15%,研修过传播学课程者比例仅为4.5%。数据还显示不少英语报刊教师西方社会文化知识功底不厚:真正研读过西方文化论著者比例仅有20%,有17%者“没有跟踪社会文化发展”。(端木义万,2012)

“外报外刊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不断积累,持续充电的过程。”(范家材,2000)实践证明,外报外刊课程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是通过长期的西方文化知识和报刊语言知识积累来提高的。因而,组建一支长期稳定的英语报刊教师队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英语报刊教师应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水平。

2.周密安排课堂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对于我国高校英语学生而言,要具备理想的外报外刊媒介素养所包含的信息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反应能力,除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之外,还必须通晓西方社会文化,西方新闻文化和报刊语言规律及特色,并且通过大量实践了解和掌握外报外刊中意识形态的诸多表现形式。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机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科学导入相关西方文化,适度介绍美英新闻文化,帮助学生熟悉报刊语言和组织大量课堂实践活动。

(1)科学导入相关西方文化

语言是文化载体和文化的镜像反射。外报外刊语言涉及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历史习俗,社会关系,民众心理,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等。“外刊教学实践说明,学生外报外刊阅读中理解难点往往不在文字本身而在于文化干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自发地用本族文化去‘比附’外国文化。”(端木义万,2002)报刊文章内容浩若烟海,涉及文化方方面面,此外,新闻报道中还会有新的信息源源不断涌现。这些内容和信息往往构成理解障碍,也会造成思辨困难。然而,尽管报刊内容浩瀚、信息多变,但是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相关专题,万变不离其宗,如若选材围绕重要专题采用代表性文章,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社会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构建社会文化专题知识结构,并引导他们不断丰富这些知识结构,学生便会逐渐克服这些障碍,步入阅读轻松自如的境界。

(2)适度介绍美英新闻文化

新闻文化影响新闻写作。新闻发展史给新闻写作留下了时代印记。新闻价值观主导新闻选择和报道方式。报刊语言渗透了媒体垄断集团的意识形态。了解西方新闻发展史,西方新闻价值观,报刊与其他媒体之间关系,报刊媒体经营状况和新闻媒体与政界及企业界之间关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外报外刊。因此,适度介绍西方新闻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3)帮助学生熟悉报刊语言

新闻写作受特定因素(如时新性、大众性、节俭性、趣味性)制约形成了自身的语言规律和特色。熟悉这些规律和特色,阅读理解便会轻松自如。例如不同新闻报道有其常见的篇章结构:纯新闻报道常见模式是倒金字塔结构,导语多为概要式导语,而解释性报道通常围绕因果敷墨,常见模式为实例—问题—原因—措施—评论。再如新闻标题常常应用多种手段浓缩句式(省略冠词、人称代词、连系动词、助动词,标点符号冒号替代说意动词或连系动词),新闻报道为节省篇幅采用多种措施精炼句式(使用前置定语,名词定语,词性转换,缩略词,身份同位语前置等)。又如新闻写作为制造新颖独特效果常使用新词/仿词、习语活用甚至典故活用。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文章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新闻语言特色,这有助于学生构建理解和分析报刊文章必不可少的语言知识结构。

新闻话语也是意识形态的话语。西方主要报刊基本都是资本主义垄断集团手中的媒体,向读者灌输的自然也是这些特权集团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外报外刊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反映在版面位置、篇幅多少,文章结构、句式、用词以及配置的图片和说明文字等层面上。譬如,西方报刊常用委婉语掩盖己方存在的问题:用“industrial action”“labor dispute”替代“strike”;“U.S.commitments in Iraq and Afghanistan”替代“the Iraq War and the Afghanistan War”。另一方面,西方报刊文章又常用贬义词语丑化发展中国家,如“dictatorial regime”“totalitarian government”。

“意识形态通过伪装自己的性质,装扮成另一种东西发挥作用,其作用方式最隐蔽时才最有效。”(Fairclough,1989)西方报刊意识形态的语言表现方式常常较为隐晦,授课时要引导学生去识别。如使用模糊不清的引语,这样既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又显得客观公正。例:“It is said that……”“It is reported that……”“According to reliable sources……”“Authorities say that……”

此外,西方报刊还通过含有感情色彩的“说”意动词巧妙地表达了自己态度,从而影响读者。我们还常常发现西方报刊虽然提供了新闻事实,但却通过“被动化”(passivization)、“名物化”(nominalization)、“静态动词”(static verbs)淡化或弱化表达效果。熟悉这些意识形态表现形式便可具备从西方报刊语言透视出隐含的意识形态的能力。

(4)组织大量课堂实践活动

媒介素养水平必须通过大量实践来提高。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多种活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水平。

a.新闻播报。授课开始抽出5分钟时间让学生报告国内外重大新闻。这一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新闻的关注,还可提高学生新闻制作能力。

b.问题讨论。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所教文章的语言和内容提出一些有关新闻文化、社会文化、报刊语言或意识形态表现方式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找出答案。讨论方式可灵活多样,可以是堂上问答,亦可小组讨论,还可大组辩论。讨论活动中,教师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和评论者,要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深度的思维,激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看法、新颖观点。这类活动组织得法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深化课文理解,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观点表述能力。

c.信息整编。要求学生将所阅读的外报外刊文章中的信息提炼、加工、整理为一篇短文。整编的资料可以是单篇文章,也可是同一专题多篇文章。练习形式既可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既可是英文的,亦可以是中文的。最简单的形式便是课堂上文章层次分析,说出各个层次大意。整篇文章要求包含重要实质内容,语言高度精练,表述简洁明晰。其制作过程是首先理解吃透原文,对文章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找出有价值、有实质性的信息,然后根据所定篇幅对信息进行取舍,最后组合、整理、加工成短文。这类练习对提高信息理解能力、选择能力、思辨能力、概要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十分有效。

3.营造条件理想的教学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理想的媒介素养教育环境是十分有效的措施。学校可根据自身师资条件和学生具体水平组织下列活动:

(1)组织新闻知识竞赛。可以围绕国内外重大新闻,新闻文化和新闻语言知识举办竞赛。这类竞赛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和媒介素养的关心。

(2)举办专题辩论大赛。报刊中有不少专题趣味性,可辩性很强。例如:美国是否衰败,无家可归是否就是无房可住,美国名校是否存在对亚裔人歧视,美国究竟是帝国还是共和国,美国亚太政策究竟是否对美国有利,网络是否阻碍思维发展,西欧是否应该接纳更多叙利亚难民等等。这些专题辩论活动可以活跃校园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发展思辨能力和表述能力。

(3)安排相关学术讲座。学术讲座不仅可以增加学术气氛,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举办有关西方新闻文化和新闻语言专题讲座(如:西方新闻发展史,西方新闻价值观,美英报刊业经营状况,新闻文化与新闻语言)可以提供报刊媒体相关的系统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

(4)开展重要课题研究。外报外刊所涉及的有些重大专题依靠课堂有限时间很难讨论深入、分析透彻,本身具有继续研究价值,例如:美国是否衰败,美国枪支问题,美国好战问题,美国选金问题,美国梦,无家可归问题,柯达破产缘由,美国大学为何强盛,网络对思维的影响,美国网络监控等等。这些课题的探讨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域,而且能提高信息收集,观点辨析,内容提炼和语言表述能力。研究成果可用书面和网络形式相互交流,有价值的成果可向报纸、学刊投稿。

(5)提供新闻制作实践。“大学生具体参与媒介生产流程(即对媒介信息采集、组织、加工、传递)……可以在设计、创作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过程中体验到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具体实践中得以表达的。”(Hobbs,1994)组织学生参与校报、广播站、电子网站的新闻采访、撰稿和编辑活动或向新闻媒体投稿活动,可以提供真实的新闻生产实践,还可以提高新闻意识以及信息收集、信息判断、信息加工和新闻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包鹏程,胡田霞.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初探[J].新闻世界,2009(8).

[2]蔡永良.从外语教学走向外语教育——新形势下我国外语教肓转轨的思考[J].外语教学,2013(1).

[3]蔡琪.媒介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6).

[4]胡壮麟.对中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J].外语教学,2015(1).

[5]端木义万.美国传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端木义万.谈谈外刊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7]端木义万,王慧玉,张琳.高校英语报刊课程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语研究,2012(1).

[8]端木义万,郑志恒,赵虹.高校英语报刊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南京地区十所高校英语报刊媒介素养调查报告[J].山东外语教学,2012(5).

[9]端木义万.报刊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外语,2006(4).

[10]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1]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2002(6).

[1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3]何兆熊.办好外语专业之我见[J].外国语,2003(2).

[1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15]连淑能.再与外语学生谈综合素质[J].当代外语研究,2003(3).

[16]刘利民.科学规划外语教育,切实服务国家战略[N].光明日报,2009.3.3.

[17]马华祥.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3).

[18]束定芳.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

[19]陶喜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3).

[20]王亚民.英语报刊教学目的偏重转移和素质教育[A].端木义万主编.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第二版),2006.

[21]赵虹.大学英语报刊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A].端木义万主编.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第二版),2006.

[22]Aufderheide, Patricia. Media Literacy:Resource Guide.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1989.

[23]Considine, D. M.An Introduction to Media Literacy[M].Englewoods Cliffs:Prentice Hall Inc.,1993.

[24]Leavis&Denys Thompson. 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M].London:Chatto&Windus,1993.

[25]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J].London/New York:Longman,1989.

[26]Hobbs, R. Pedagogical Issues in the U.S.Media Education[J].Communication Yearbook,1994.

[27]David Buckingham. Media Education-Literacy Learning, Literacy Movement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M].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lackwall Publishing Ltd,2003.

[28]van Dijk, T. A.News as Discourse.Hillsid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88.

作者简介:

端木义万,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传媒英语、传媒文化、文体学、美国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