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媒介素养教育中的英文媒介创作——以英文杂志为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郭丽萍

摘要: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媒介素养的概念框架,也正在把媒体消费者转化为制造者。当前我国高校的英语报刊课程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但是其教育实践较多停留在对媒介接触,分析和评价能力的视角,且多受到课堂教学的限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着重探讨媒介素养教育中对英文媒介创作能力的培养实践,并以英文杂志设计制作为例分析了在参与媒介创作过程中媒介素养如何得以表达和提升。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创作;英文杂志

一、引言

媒介素养是21世纪的重要生存技能,媒介素养教育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其中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我国高校的英语报刊教学以报刊媒体为承载的特殊性,英语报刊课自然就肩负起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责任。随着媒介素养教育逐渐发展成一种有意识、有目标、有方法的教育内容和方向,英语报刊课和其他一些英语类课程在其倡导和实践上越来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素养概念框架的拓展,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英语报刊课上的发展和探索过程也给我们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新问题。其中如何通过英文媒介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二、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媒介素养教育在欧洲起步,学界就一直在探讨这一概念的解释。1992年,在美国阿斯彭研究所召开的全国媒介素养领导人会议上产生了一个之后被普遍接受和引用的定义,即媒介素养是多种形式下对媒介的接触、分析、评价和创作的能力(the ability to access, analyze, evaluate and create messages)。此后,美国媒介素养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对这一定义做出了拓展:媒介素养是21世纪的教育方式。它为在多种形式下——印刷、视频和互联网——对媒介的接触、分析、评价和创作提供了框架。媒介素养是建立在对媒介社会角色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基于民主社会的公民所必备的探索和自我表达的核心技巧。(Thoman&Jolls,2002)可见,尽管时代和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的变化,但是媒介素养的四个方面的框架并未改变,媒介素养教育也据此指出了方向和评判标准。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早在20年代,法国和英国都开始了电影教育,并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标。30年代英国学者弗兰克·里维斯和丹尼斯·汤普森合著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一书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让这一教育模式开始受到业界关注。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在60年代正式起步,并且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的逐渐普及和深入人心,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也开始从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向全世界蔓延。20世纪末期,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些发展和深化。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全球传媒教育的必要性》之后,媒介素养教育更是掀起了全球浪潮,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正式教育,高校也纷纷设立媒介素养课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末开始受到关注,虽然仍旧在起步阶段,但是从理论研究到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究都获得了不少发展。

三、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媒介创作

美国媒介素养联盟在其发布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原则》中提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们探索的习惯和表达的技巧,成为批判的思考者和有效的沟通者,成为积极的公民和完整的人。(NAMLE,2015)而学校需要教授如何通过解构媒介来批判性地分析媒介,以及创造自己的媒介讯息来表达自己的声音,理解自己在民主社会的角色。(Hobbs,1998)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尽管各国实施模式各有特色,但是,媒介素养教育中普遍强调了三个因素:技术知识和技巧、思辨性理解以及交流和创作。而媒介素养教育正是探索和这些知识、技巧和能力相关的教学过程。(Hobbs,2004)基于媒介素养的目标和教学实践,批判性的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以及利用或创作媒介进行有效交流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的两大方向。具体到教学上则表现为媒介文本分析和媒介创作两大内容。

受到保护主义范式的影响,批判性分析一直都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因此对于媒介文本的分析和解读也一直是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和批判意识的媒介消费者成为首要的目标。相比之下,虽然媒介创作早已经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内容和手段,但是媒介创作往往被认为是耗时耗力并且需要大量经费支持的过程,或者有把媒介素养变成单一的学习工具操作的技术陷阱之嫌。(Hobbs,1998)

事实上,媒介创作的必要性早已是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七大争论问题之一,其作用也早已被得到肯定。媒介创作让人们步入21世纪时有机会对所面临的那些复杂、深奥和重要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Hobbs,1998)参与媒介创作能够帮助人们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意见,增加与社会的连接和公民参与度。而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媒介创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与媒介阅读和学习同样重要(Buckingham,2003)。它为学生提供了更直接的媒介体验,提高他们的媒介交流和使用能力。

此外,今天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媒介素养的框架,在信息随处可得的环境中,对信息的参与能力变得至关重要,人们不再仅仅是媒介的消费者,而同时也是媒介的制作者,这给媒介创作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也降低了媒介制作的成本,减少了媒介制作的技术难度,增加了传播的易操作性,这又为媒介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给学生提供媒介创作的机会变得非常必要和可行,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完整的媒介体验,在技术知识和技巧、思辨性理解以及交流和创造等各方面得到多层次的提升,成为更主动的批判观察者和有效的沟通者。

四、创办英文杂志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

我国高校的英语报刊课早已形成了媒介素养的培养意识,但是因为课程性质和过去技术限制等原因,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主要集中在对新闻文本的解读,包括对新闻背景及文化知识的介绍,对报刊语言特色和规律的总结。此外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难以承载大量的媒介创作内容,因此其教育实践仍旧较多停留在对媒介接触,分析和评价能力的视角。学生普遍缺乏媒介创作体验,直接导致在媒介文本分析时语境缺失的状况。基于这种现状,可以在英语报刊课课堂上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进行一些小型的媒介创作,并且以课程为依托拓展出其他英文媒介创作活动。设计制作英文杂志就是一项既能和报刊课程紧密结合又能突破课程限制的媒介创作活动。

选择英文杂志作为学生的创作载体是因为杂志具有不过分强调时效、版面多而灵活、内容丰富深刻、图文并茂、印刷精美、易于保存和阅读率较高等特点,对学生来说可以拥有较长的创作周期,形式和内容上较大的灵活度,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和作品的易保存性。因此杂志设计制作具有突出的特色和优势,适合作为媒介创作活动的形式。

1.英文杂志设计制作中的媒介素养元素

以笔者所组织的英文杂志设计制作大赛为例,活动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提交一本完整的自创英文杂志。在设计制作活动中,学生的具体任务包括:收集阅读一些英文杂志,阅读和分析这些杂志的制作风格和元素用于指导自己的杂志制作;确定自己的杂志主题和内容;搜集和创作相关文本材料(包括访谈、写作、翻译和摘录)和图片材料(包括自主拍摄、绘画和收集图片资料);广告制作;页面排版;打印装订;推介和分享自己的杂志等。在这一系列的任务表中,每一个步骤都嵌入了媒介素养的不同元素,例如收集阅读杂志和确定主题涉及对媒介的接触,分析和评价,而搜集创作材料、广告制作、排版打印和推介杂志等任务除了包含这三个要素之外更多的强调了创作要素。因此英文杂志设计制作涵盖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所有元素,和其他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不同的是尤其突出了创作要素。

此外,美国媒介素养中心曾经提出了媒介素养的五大核心概念,并针对概念难以融入课堂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五大核心问题。而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意识到媒介素养的概念迫切需要和媒介建构或者媒介创作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最新版的核心概念和核心问题(Q/TIPS)中加入了建构的五个核心问题,即(1)作为作者我在创作什么?(2)我的讯息是否反映了我对形式、创造力和技术的理解?(3)我的讯息是否能吸引和激发我的目标受众?(4)我是否在我的内容中清晰连贯地构建了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我的观点?(5)我是否有效传达了我的目的?(Jolls,2007)从作者身份、形式、受众、内容和目的把五大核心问题拓展为针对消费者的解构(Deconstruction)问题和针对创作者的建构(Construction)问题。英文杂志设计制作过程实现了学生从消费者到创作者的身份转换,不仅给学生提出了解构的五大问题,更是提出了建构的五大问题,从双方向涵盖了媒介素养的五个核心概念。

2.英文杂志设计制作中媒介素养的提升

(1)英语语言技能

英语报刊课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传统语言技能的训练仍旧是基本要求。而英文杂志制作活动作为课程的延伸也背负了同样的责任。报刊语言本身就具有内容新颖、语言现代、知识丰富和词语实用四大特点(端木义万,2006),具有非常好的语言学习价值。在杂志文本的选择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报刊语言大量地阅读,写作和翻译,接触和使用不同文体风格,不仅能够扩大词汇量,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并且强化对信息表达、语篇模式、衔接手段的运用,此外还能拓宽知识面和语言文化对比意识。在学习和使用媒介的过程中磨炼传统语言技能仍旧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部分。

(2)媒介符号的使用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因为受到教材的限制,无法完整地呈现文本之外的其他媒介符号。而且媒介符号在学生的练习和作业中难以实现,也难以评价和测量,因此教学中往往被忽略或轻视。但是媒介语言恰恰不只是单一的书面语言,它拥有丰富的传播符号和表达方式。就杂志来说,版面大小、版面位置、字体大小、图片颜色、封面报道、文章和图片说明的关系等都作为不同的符号表征表达了不同的意义选择。因此在杂志创作的过程中,除了文本之外,学生通过摄影、绘画、美术设计、排版布局甚至打印装订等学会了如何使用各种媒介符号来表达自己的取向并展示出自己的审美,通过了解特定语言和表达规则来发现媒介是如何传播信息,建立和社会的连接。

(3)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一直是西方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也明确要求:“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学生在创作英文杂志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一方面解放了自己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意义选择,他们需要确定自己的杂志主题、杂志的栏目、报道的类型、采访的人物、技术手段,还要考虑杂志是否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如何能够用独特的内容和方式吸引读者。从建构的角度看,学生在作者、形式、受众、内容和目的这五大核心问题上都需要作出批判性思考,并且进行创新实践。

(4)合作学习的能力

Masterman在其媒介意识教育的18项原则中提到: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合作式学习,它是专注于团队的。它假定个人学习不是通过竞争来提高的,而是通过团队整体获得见解和资源的。(转引自Jolls&Wilson,2014)英文杂志创作的完成涉及一系列文本创作编辑和美术设计等大量工作,因此往往需要团队合作来完成,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处理成员变动和个人分工及相互协调等问题,彼此信任和尊重,相互探索和学习,培养了自我表达同时又倾听他人的能力。当他们一起构建媒介讯息时,他们会更多地意识到团队的影响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在自己杂志创作和推介的过程中展示出这种影响力和重要性。

五、结语

要想被看成是有文化素养的人,一个人必须不仅能够会读而且还要会写。具有媒介素养的人必须既要能够解码(阅读),还要能够建构(写作)媒介。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媒介分析需要和媒介创作融合起来。(Yildiz,2002)媒介创作活动是课堂媒介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可以基于我们的教学目标和学校资源而设计。过去因为受到技术工具和课堂活动的限制,媒介素养教育无法提供足够的建构机会,但是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帮助下,学生完全有渠道和能力去创作出自己的媒介作品,并且和他人广泛分享。因此,我们可以以英语报刊课为依托,在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之外延伸出其他英文媒介创作活动,包括创办英文报纸、杂志、网页,制作英文广播或视频节目或者其他多媒体作品,通过学生更深层次的媒介体验和实践,从接触、分析和评价,尤其是创作层面全方位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当然,在组织和设计英文媒介创作活动的时候要避免一味注重媒介实践的形式和结果,只关注媒介技术或者媒介工具使用能力,而忽略了媒介文本分析能力,丢失了媒介素养教育中批判性分析的基石。因此在设计媒介创作活动时要注重二者的兼顾和结合。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报刊教学与素质教育[J].中国外语,2006(5).

[2]高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Buckingham, D. Why teach the media?[A]Media Education:Literacy, Learningand Contemporary Culture[C].Cambridge:Polity Press,2003.

[4]Hobbs, R. The Seven Great Debates in the Media Literacy Movemen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8,48,No.1.

[5]Hobbs, R. A Review of school-based initiatives i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8(1).

[6]Jolls, T. Second Edition of Literacy for 21st Century:An Overview and Orientation Guide for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R].Los Angeles: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2007.

[7]Jolls, T.&Wilson, C. The Core Concepts:Fundamental to Media Literacy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J].Journal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2014,6(2).

[8]NAMLE. The Core Principle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DB/OL].[2015-03-15].http://namle.net/publications/core-principles/V.

[9]Thoman, E.&Jolls, T. Literacy for the 21 Century[DB/OL].[2015-03-08].http://www.medialit.org/sites/default/files/01_MLKorientation.pdf.

[10]Yildiz, N. Analog and Digital Video Production Techniquest i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R].NECC 2002,National Educational Comput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2.

作者简介:

郭丽萍,副教授。研究方向:传媒英语和文化、跨文化交际和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