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的定义解释产能过剩
为什么对于产能过剩众说纷纭,乱象丛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对产能过剩的定义不一致。在讨论产能过剩的时候,必须找到一个平台,让争论双方能够相互沟通、有的放矢。也就是说,要弄清楚产能过剩的定义;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白白浪费时间。
通常统计部门要求企业上报的产能中包括运行产能和储备产能。为减少因市场不确定性与厂商预期的不一致而造成的订单损失,厂商往往以一定的闲置要素投入来应对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有些文献称之为储备产能或者要素窖藏。显然,这是厂商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理性选择。
按照一般常见的解释,如果总产能大于本期的市场需求就称为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定义:
其中,St表示当期的产能过剩,Yt表示运行产能(近似当期的产出)。Zt表示储备产能,Dt表示当期的市场需求。由于西方各国的市场需求相对比较稳定,因此在计算产能过剩的时候无论采用本期需求还是下期需求,区别并不大。
产能利用率=运行产能÷(运行产能+储备产能)(1-2)
例如,某个工厂有80台设备生产运行,还有20台设备处于检修、备用状态,该厂的产能利用率为80%。有的人说,产能过剩近似等于储备产能(即产能过剩20%),说明产能没有过剩。看起来,还是说没有过剩的更靠谱。比较准确的说法应当是,产能过剩等于运行产能减去市场需求,不能把储备产能当作产能过剩。
在没有产能过剩的情形下,如果库存量没有发生重大改变,那么市场需求近似等于运行产能,可以用产出数据近似表示运行产能。
仔细琢磨,这个定义看似简单却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国情。关键在于:
第一,这个定义中的变量没有时间序列概念。也就是说,仅仅采用当期数据来说事。归根结底,研究产能过剩的目的是探索合理的投资策略。投资形成的产能在下一期投入生产,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我们必须动态地观察产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相对关系,不能孤立、静止地讨论产能过剩问题。因此,决定是否产能过剩的是下一期的供求关系。也就是说,在讨论产能过剩的时候应当用下期的市场需求,而不是本期的市场需求。按照本期数据计算得出产能过剩的结论;可是,如果考虑下一期大幅度增长的市场需求,真实状况就很可能是产能不足。如果产能增长幅度高于需求就可能出现产能过剩,如果产能增长幅度赶不上需求就会出现产能不足。倘若拿本期的市场需求判断下一期是否产能过剩,无异于刻舟求剑。因为西方国家的市场需求基本稳定,所以用哪一期的需求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市场需求急剧增加,这是在讨论产能过剩的时候不得不注意的差别。
第二,在讨论产能过剩的时候,不能把即将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包括在内。尽管西方国家也有淘汰落后产能的事情,但是在中国,这项任务特别繁重。在20世纪80年代,成千上万个乡镇企业一拥而上,混杂了不少高污染、高能耗的设备。尽管在过去已经淘汰了不少落后设备,但是时至今日,更新换代的任务依然非常繁重。根据中钢协的报告,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小于400立方米高炉的产能约有4300万吨,小于30吨转炉的产能约有2000万吨,在轧钢方面也有近30%的设备达不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大量落后设备亟须逐步淘汰。18水泥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很重。改革开放以来,遍地兴建水泥立窑,不仅能耗大、效率低,还严重污染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用先进设备逐步取代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设备。
有人说,落后产能也是产能。没错,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把所有的落后产能统统淘汰。研究产能过剩的目的是探讨合理的投资策略。在新增产能当中,一部分用于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另一部分用于取代那些落后产能,逐步更新。因此,不能把那些理应被淘汰的落后产能全部计入下一期产能。
一般认为,合理的储备产能占总生产能力的20%左右。当储备产能超过总生产能力的20%时,产能过剩才出现(Corrado和Mattey,1997;窦彬,2009;钟春平,2014)。在本章中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合理储备产能占比选取20%。在具体分析产能过剩问题的时候,合理储备产能占比可以因行业、时间而异。
企业正常运行时,可以假定运行产能与市场需求相等,以保持企业库存水平稳定。若St>0.2×(Yt+Zt),则说明存在产能过剩;若St<0.2×(Yt+Zt),则不存在产能过剩。
St=0.8×(Yt+Zt)-Dt>0
因为Yt=Dt,则公式变为
St=0.8×Zt-0.2×Dt
当储备产能高于市场需求25%时,St>0,产能过剩;当储备产能低于市场需求25%时,S<0,产能不过剩。
显然,过剩产能受到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影响。当某段时间内生产能力增长快于市场需求时,产能过剩状况会有所恶化;反之,当某段时间内生产能力增长慢于市场需求增长时,则产能过剩状况会有所缓解。当市场需求增长明显地快于生产能力时,甚至会出现产能不足、供不应求的状况。
历经数百年的工业化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已相对完善。无论从绝对量还是增速来讲,西方国家对于钢铁、水泥等产品的需求都比较容易预测,因而在评估产能过剩状态时无论采用本期需求还是下期需求,其区别并不大。
根据中国的国情,在产能过剩的定义中应当在运行产能和储备产能的基础上扣除落后产能,加上在下期形成的新增产能,再减去下期市场需求。产能过剩的计算公式应当表述为
St=0.8×(Yt+Zt-Lt+It+1)-Dt+1
产能过剩=0.8×(运行产能+储备产能-落后产能+
投资后在下期形成的产能)-下期市场需求(1-3)
其中,Lt表示被淘汰的落后产能,It+1表示下期投资新增产能,Dt+1表示下期市场需求。实际上,(Yt+Zt)是指t期产能,而[(Yt+Zt)-Lt+It+1]是指t+1期产能。产能过剩状况的动态示意如图1-2所示。
图1-2 产能过剩状况的动态示意
假设在t期总产能为100单位,其中运行产能为80单位(合格产能60单位,落后产能20单位),储备产能20单位。运行产能生产出来80单位的产品都销售出去,库存没有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需求等于运行产能,即80单位。
按照当前流行的算法,t期储备产能等于总生产能力的20%,企业处于产能过剩的临界点,没有必要投资兴建新厂。在有些文件中把这种状况称为产如果下一期市场需求增加为100单位,则运行产能必须达到100单位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此期间,淘汰落后产能10单位(还有10单位的落后产能留待以后处理)。在这种情形下,合格产能必须达到90单位。假定储备产能还保持20单位,则这段时间内需要增加投资30单位。也就是说,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在t期根本不存在产能过剩,而且产能不足30单位,必须投资兴建新厂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显然,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导致完全不同的政策建议。
有些人在讨论产能过剩的时候把未来三五年计划新建的产能都考虑进去,这种算法值得斟酌。由于投资钢铁、原铝、造船等行业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生产能力,因此在研究产能过剩的时候只能考虑下一期新增产能,而不能把正在施工兴建的产能都计算进去;否则有可能高估产能过剩。市场需求也要相应改为下期的市场需求。如果拿当期的市场需求来计算,也会高估产能过剩。
以钢材为例。2005年,全国钢材产能41143万吨,钢材产量37771万吨,也就是说产量近似于运行产能,储备产能为两者之差3371万吨。在政府文件和报纸上,有些人认为钢材产能过剩。事实上,如果扣除的落后产能数量比较大,下期的市场需求增加比较多,产能过剩就会减少,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值,即产能不但不过剩反而不足。
从统计资料中很难找到各年淘汰落后产能的数字。根据国家发改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报告,2006—2012年,总计淘汰落后产能1亿吨,平均每年淘汰1666万吨。19另外一组数据表明,在“十一五”期间总共淘汰落后钢铁产能7200万吨,平均每年1440万吨。如果钢铁行业不景气,淘汰落后产能的数量就会有所上升。例如,在2014年钢铁行业很不景气,淘汰落后钢铁产能3100万吨。20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4年6月底出台《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目标是在这三年再压缩8000万吨钢铁产能,平均每年压缩2666万吨产能。大致上可以假定,每年平均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600万吨左右。
按照创新的产能过剩的定义处理粗钢数据,1989—2011年,粗钢一直处于产能不足状态;2006年,粗钢产能短缺5550万吨;2007年,粗钢产能短缺4548万吨;2008年,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粗钢产能过剩630万吨;2009—2011年,在4万亿元大投资的推动下,粗钢产能再度处于不足状态;直到2012年在“历史上最严厉的房价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建筑业逐步萎缩,在2013年粗钢产能过剩4854万吨(见表1-2)。
表1-2 粗钢过剩产能 单位:万吨
在新的产能过剩的定义下,1991年以前,全国钢材产能基本均衡;1992—1994年,钢材产能不足,刺激了各地加大对钢材的投资;1995—1998年,钢材产能基本均衡,略有过剩;在渡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国钢材产能从1999年开始长期处于不足状态;2006年,钢材产能缺口高达7032万吨;各地大幅度增加对钢材生产的投资,2009年钢材增长率高达14.8%[(69405-60460)/60460],2010年为15.7%[(80277-69405)/69405],2011年为10.4%[(88620-80277)/80277](见表1-3)。
表1-3 钢材过剩产能 单位:万吨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1998—2005年有那么多的企业不断增加对钢铁行业的投资。这个时期是中国钢铁行业的黄金岁月,钢材产量节节上升,钢铁企业获利甚丰,一片欣欣向荣。尽管有关部门总在大喊钢材产能过剩,但是总产能仍继续上升。
2011年,受到“历史上最严厉的房价调控政策”的影响,钢材产能从不足转为过剩;2013年,钢材产能过剩6997万吨,大批钢厂不得不减产甚至停工,钢铁行业一片萧条。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必须客观地探索经济运行状态背后的规律。
如果粗钢和钢材产量不断上升,投资持续处于高位,很明显,这种状态属于产能不足而不是产能过剩。官方机构声称的产能过剩属于明显的误判。事实上,无论官方和媒体说什么,企业依然扩大投资,粗钢和钢材产量持续攀升。钢产量从2000年的15101万吨上升为2008年的75150万吨。
2008年启动了4万亿元大投资,投资的增速超过了市场需求增速。在2010年前后逐步形成了钢材生产能力,就在这个时候赶上了“历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限购、限价、限贷,一下子就把商品房销售额打了下来。建筑业大萧条,导致“肠梗阻”,住房建设投资下降,既拖累了上游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也拖累了下游的家电、装饰材料等行业。粗钢和钢材的产能焉能不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