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第四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中华文化述要

“中华”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有国家的含义,也有文化的含义。《唐律疏议释文》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称之中华。”

一、中华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五千年的延续性、同一性和开放性。

(一)五千年的延续性

中华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世纪黄帝统一中原,至今延续近五千年了。中华文化代相传,人相承,生生不息,五千年一脉相承。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哲学、文学、绘画、戏曲、建筑、园林、饮食,五千年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代有高峰,蔚为壮观。

以汉字为例,从3700年前殷商甲骨文,到青铜器上的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组字的原则上下相承,发展的轨迹历历在目。在中华大地上,使用文字的人群在延续,历史在延续。古代巴比伦苏美尔文字、古埃及文字、印第安玛雅文字,今天都难以辨认。原因是在政治、军事和自然灾害的干扰下,使用文字的人群无以为继。

五千年延续不断的文明,赋予华夏大地丰富的文化沉淀,也赋予中国区域文化生动的内涵。五千年的延续性是中华文化的第一特性。

(二)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

中华文化倡导“厚德载物”,用宽厚的心态包容万物,具有强亲和力。中华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硕果。

汉族的形成历史是多民族融和的历史。夏商时期夏族分布在三河一带(豫西、晋南、关中),东夷、北狄、西戎、南蛮都是兄弟民族集团。28“四夷入诸夏,因译而通”“五帝三皇不能去译”。29语言不通,兄弟民族与夏族交往要经过翻译。四方兄弟民族不断融入夏族集团,到秦汉形成一统的汉族。秦汉以来,兄弟民族融入的过程从未间断。从汉民族的容貌上,Gm血型上,从汉姓的演变历史上都证明汉族是多民族融合的集体。由于融入汉族的成分不同,南北汉人在容貌上和Gm血型上有较大差异。北方汉人接近北方兄弟民族。南方汉人接近南方兄弟民族。

多民族文化融合的高潮是隋唐时期。唐朝实行各族人民“为一家”的民族平等政策。长安是唐朝各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音乐舞蹈是文化交流的典型领域。隋炀帝时音乐分九部: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居、疏勒、安国、高丽、礼毕。清乐和礼毕两部是汉族音乐,其余都是周边民族音乐。30唐朝乐器有雅部和胡部的区别。雅部是中原传统乐器。胡部是西域传入的乐器,包括羌笛、胡琴、琵琶、腰鼓、碰铃、横吹、五弦钹等。从康居传入的胡旋舞在长安盛行五十载。白居易赞赏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篷舞。”31杨贵妃是跳胡旋舞的好手。32据传唐玄宗看杨贵妃跳胡旋舞高兴时,接过鼓槌击鼓,把鼓都击破了。元稹在《法曲》中描写:“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使进胡音务胡乐。”短短绝句用五个胡字。元稹本人是鲜卑族拓跋氏后。元姓主要来自鲜卑族。西域的语言、服饰、饮食、音乐、舞蹈,如阵阵春风,股股甘泉,涌进中原,融入华夏文化。

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敕勒歌》是北朝敕勒人斛律金用鲜卑语创作的,译成汉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长短句不齐整。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满汉文化融合的结晶。书中的语言称呼,礼仪婚俗,饮食习惯,游艺骑射,宗教祭礼,都有满族文化烙印。周汝昌说:“没有满汉两大民族的融合,是没有产生《红楼梦》作者与作品的可能的。”33

在科学技术方面,元代《万历年》的作者马鲁丁是回族。他是北京观象台的建造者、浑天仪等七种观象仪器的设计者。元代《农桑衣食撮要》的作者是维吾尔族鲁明善。清代《割圜密率捷法》的作者是蒙古族明安图。

服饰方面,汉人古代上衣下裳,裳是裙子,男女都穿裙不穿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穿游牧民族服饰,提高战斗力。34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中国衣裳,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从赵武灵王到北齐,前后经历八百多年,汉人完成服饰改制。今天国服旗袍随满人进关传到中原。

(三)海内一统观与同一性

中国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有同一性,在意识上有海内一统观。禹贡成书于诸侯割据的战国时代,按华夏形势,将全国划分九州,是一统观的标志。35任继愈说:“只要细看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不难发现,他们争论的都是如何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建成后如何管理。孔、孟、荀、墨、韩非都提出了他们统一的方案。貌似超脱的老子、庄子也设计了他们治理天下的蓝图,并不是不要统一。”“老子讲小国寡民,是指基层乡村组织要小,至于管理天下,还得要无为而治的圣人、圣王。”36

中国的内涵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不是任何一个特定民族的国家。不论哪一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中国皇帝自居,都是中国的正统,都收入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中。不论哪一个民族入主中原,在族源上称华夏先王之后,在文化上接受汉文化,推行汉化政策。“不论哪一个民族的人当皇帝,都要吸收多民族的人才参加中央及地方政权管理,都致力于维护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使它的统一职能不断得到完善。”37北魏太武帝(424—451年)拓跋焘以“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为宗旨。38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年)将国号“大蒙古”改成“大元”,取意“天下一家”。39清朝满族入主中原,行使中国主权。在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时,清政府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大臣”,他代表的是中国。

书同文和行同伦是海内一统的催化剂。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字形区域差异愈演愈烈。秦始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将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同时统一度量衡标准,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40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以儒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在长安办太学,在各郡设学校。林语堂说:“历史上遗传下来一种宝贵的普遍方式——文字,它用至为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中国语言统一上之困难。”41任继愈说:“行同伦不像书同文那样有明显的社会效应,但它起着更深刻的社会影响。它向中华民族系统地灌输共同的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

人口迁移,官员贬谪,加速中原文化扩散。以岭南为例,宋时民谚:“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42春、循、梅、新是现在的阳春、龙川、梅县、新兴。高、窦、雷、化是今天的高州、信宜、雷州、化州。有“韩如潮、苏如海”美誉的韩愈和苏轼对岭南文化都有突出贡献。韩愈一生三过南岭,在韶关、阳山、潮州逗留。晚年贬居潮州,恢复州学,兴置乡校,传播儒学,为百姓祈福消灾。43潮人敬韩,在笔架山建韩文公祠,潮州各地还有分祠。44苏轼最后七年在惠州和儋州度过。琼籍第一位进士姜唐佐是苏的学生。苏轼离琼时为姜题诗:“沧海何尝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对姜说,等你将来中了进士,我再为你续足成篇。10年后姜果然进士及第,苏轼已经去世。由弟苏辙完成续诗:“锦衣不日争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45苏轼去世前作《自题金山画像》:“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惠州、儋州都在岭南,可见他对岭南的重视。《琼台记事录》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国家统一有利于中华文化繁荣。盛世修志,统一可以集中全国力量完成大型丛书编纂等文化事业,可以大规模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中国历史上人口第一次超过5000万在汉朝,第二次超过5000万在唐朝,都是国家安定统一的时期,也是文化昌盛繁荣的时期。

(四)不断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

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都对中国文化有影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季羡林说:“如果没有佛教的输入,东方以及东南亚、南亚国家今天的文化是什么样子,社会风俗习惯是什么样子,简直无法想象。”46一行和尚发明《大衍历》是在吸收印度历法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的制糖技术是唐太宗时派人到印度学习的。47

中华文化有积极的精华,也有消极的糟粕。文化糟粕曾经桎梏中华儿女的手脚,把国家带进灾难的深渊。张岱年认为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缺点有二:一是没有发明近代实验科学;二是没有完整的民主理论。48五四运动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民主和科学,就是对传统文化消极面的批判。

中国学习科学技术的速度是比较快的。20世纪初开始推广现代教育,派遣大批留学生,招聘国外教授。1925年清华大学开始建立算学系和物理系。到1938年西南联合大学主要理科系教育质量已经达到世界水准。49中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与美国的差距在15~19年间(表2-1)。

表2-1 中国和美国的部分技术差距50

与迅速提高的科学技术水平比较,民主观念扩散的进程缓慢得多。民主需要广大人民执行实施。中国经历长期封建社会,以人代法,以人立言,等级森严。许多职务要有横向比较。科级和尚、县级演员、教授级工程师等称号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地位法则和官本位违背真理的本质属性,与现代法治社会格格不入。

在德国讲课时,有一个问题经常使德国听者困惑:为什么德国采用鼓励生育政策人口在下降;而中国采用最严格的控制生育政策,人口却在上升。原因是多方面的。最让德国听者不能理解的是有浓厚的重男轻女思想,例如,民间流传着“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顺口溜。为了便于德国听者理解,赶作了一幅漫画(见图2-1)。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显然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

图2-1“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二、中华意识文化的几个要点

中华意识文化内涵丰富。整体观念、伦理观念、勤奋观念和笃学观念是中华意识文化的几个要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1)讲综合,讲普遍联系;(2)讲中庸,讲大局平衡,不偏不倚。

西方思维模式的主流是二元对立。在天人关系上表现为天人二分,人定胜天。中国思维模式的主流是合二为一,阴阳互补。在天人关系上表现为天人合一。

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思维的主要区别是:“东方综合,西方分析。所谓分析,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这有其优点: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事物的本质;但也有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气,使之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西医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则往往是头痛医脚,比如针灸的穴位就是如此。”中医治病主张治本,强调人体各部分间的不可分割性,生理功能上的互相协调性,病理变化的相互关联性。

图2-2 阴阳平衡称中51

图2-3 适中给人和谐美感52

春秋时期,形成明确的中庸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53中庸的核心是肯定事物的本质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和谐统一。“过犹不及”,过头与不够都是无益的(见图2-2和图2-3)。54

(二)伦理观念

中华文化崇尚“天下为公”,崇尚群体利益。55群体利益需要道德来维护。中华文化有发达的道德规范。“教之道,德为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德才兼备,德在才前。每一个行业都有本行业的德。医有医德,艺有艺德,武有武德。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集中体现。“仁者人也”。“仁者爱人”。56仁的本质是两个人间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等等。在封建社会形成的仁的概念,有一层为封建等级制度服务的外壳。剔除消极的外壳,尊老爱幼,热心公益,服务桑梓,回报社会,效忠国家,应该是可取的。最近西方提出情商概念,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的重要内容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中国经历长期封建宗法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是家庭。汉学家费正清说:“中国是家庭制度的坚强堡垒。”57在家庭伦理影响下,中国重视血缘关系的细微区别,有表、堂、外、干等辅助性称谓词。英文中一个“aunt”,中文却有伯母、婶母、姑母、舅母、姨母、阿姨等不同称呼。《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姨表妹。同样是表亲,分量是有差别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始编写民国教科书。小学第一课的内容是人字。人是家庭的一员,群体的一员,社会的一员,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学习英语时,首先学的是男人(man),女人(woman),强调的是人的性别特征,人们的生理差异。英语中与汉语人字相当的是human being。Human being这个词在英语教科书中很晚才出现。对待人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意识形态上的一个重要的区别:中国重群体;西方重个人。

“家国同构”,家和国是不可分的。重视家,推而广之,要重视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士大夫立身处世的纲领。

图2-4 民国国文课本第一册第一课“人”

(三)勤奋观念

勤奋包含勤俭和奋发两个方面。

先秦《尚书》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58清朝朱伯庐写《治家格言》,将勤俭形象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59《治家格言》是蒙童识字课本之一,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影响深远。

勤是奋发自强,进取革新的基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0君子效法刚健的天道,从大自然的天道中领悟为人的准则,勤奋自强。孔子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61孟子严厉批评懒散的人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认为逆境磨难可以励精图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62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能成功。”华人漂洋过海,到任何地方都能扎下根来,靠的是勤奋。翻阅华人经营成功的记录,都会提到勤奋两字。

华人勤奋与东亚季风环境和长期小农经济体制有关。东亚季风区有适宜农耕的一面,也有降水变率大、水旱涝等灾害较多的一面。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先民只有克勤克俭,积谷备荒,才能度过灾险,繁衍生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63中国百姓就像原上小草,历经万难,顽强求生。

(四)笃学观念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64“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65重视学习,尊敬师长是中华文化的美德。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翻开《论语》,第一句话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66

华人在世界上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爱好学习、重视教育是基础。199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史蒂文森对美国350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学习时间做过调查。调查结果,华裔学生每星期学习时间比白人学生多一倍。白人学生每星期学习20小时,其中数学3.4小时。华裔学生每星期学习40小时,其中数学11.4小时。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这样描述华人家庭对子女的培养:“课后作业被认为是一项家庭共同承担的任务,年长的孩子要帮助年幼的孩子;父母不让孩子们做家务,以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做作业。典型的场景是饭后桌子就被清理干净,然后家里所有孩子都趴在桌上写作业。”67他认为这一情景是东方文化的写照。

根据《知心姐姐》调查,中国父母对孩子最常说的三句话:“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其实这三句话就是一句话:“好好学习”。因为“听话”的内容是“好好学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没出息”。

三、中华宗教观念的几个特点

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反差较大。本书对中华宗教观念特征的阐述,限于以汉族为主的地区。

(一)道并行不悖,不同教派和平共处

在西方,异教徒带有贬义,几乎与敌人画等号。在“道,并行而不相悖”精神指导下,中国没有异教徒这一词。68从域外传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中国都可以扎根开花。在北京、泉州,甚至西部的康定,都可以看到佛寺、道观、伊斯兰礼拜堂、喇嘛庙等不同宗教的圣堂并存的现象。

中国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没有教派间的大规模残杀事件。佛教史上有“三武之祸”。北魏太武帝(424—451年)、北周武帝(561—578年)、唐武宗(840—846年)都有抑佛的举动。但是,从整体来说,时间短暂。前两次发生在局部地区。从9世纪以后再也没有类似事件了。唐朝大部分时间实行三教并奖政策,禁止互相攻击,遇有大典,令三教长老上殿宣讲各自经典。宋朝推行三教并重政策。宋真宗说,佛儒是“迹异而道同”。清雍正宣传互相补充的真谛,提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各路神灵各自恩泽众生,各派信徒各循教义谋生,不同宗教的观点相互融合。汉传佛教吸收儒家“人皆可为尧舜”的性善说,吸收道家崇尚自然观,形成禅宗。不少庙宇同时供奉释、道、儒,外加花哥哥、豆姐姐等民间俗神。在民间,佛道可以一起为事主做佛事和道场。清代北京仕宦人家遇事请和尚、喇嘛和道士一起念经,各穿各的法衣,各敲各的法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描写“一个癞和尚同一个跛道士”一起给贾宝玉治病。此情此景,与某些地区不同宗教、不同教派水火不容,形成强烈对照。

中国儒生巧妙地利用佛庙宣扬传统意识。河南洛阳白马寺弥勒殿前有一副妙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悲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楹联规劝世人宽容达观,广为流传。湘西有座庙宇年久失修,但是烟火不绝。有心人在庙前贴出对联:“我答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散件件无。”人们见了对联,广积善款,修好庙堂,进香人却减少了。69

观音形象的变化是佛学汉化的一例。观音原是转轮王长子,男性。隋朝绘制的敦煌276号窟壁画观音有须。到了唐朝绘制的271号窟观音成了文静的少女。佛学讲出家,断净六根。中华传统文化讲孝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道教有送生娘娘和慈航道人助民生子。在福建和广东有临水夫人和金花娘娘可以送子。佛学要适应华夏环境,必须有所转变。观音女性化就是最重要的举措。《法华经》对观音神力有一段注释:“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70观音汉化深得民心。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记载,北京内外城有观音庵108处。71

季羡林对中国的宗教史有一段总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宗教比较宽容的国家,不管是本土的宗教,还是外来的宗教,都一视同仁,无分轩轾。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十分剧烈的宗教战争。”“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同本国的宗教或者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方面,是有撞击的,但是不激烈,不明显,表面上来看,似乎一下子就和平共处了。”72

(二)临时抱佛脚,虔诚教徒比例不大

根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中国有伊斯兰教徒1400多万人,天主教徒330多万人,基督教徒400多万人,佛教徒上千万人。”“有宗教职业者5.9万人,其中,佛教的僧尼和喇嘛约2.7万多人,道教的道士和道姑约有2000多人,伊斯兰教的宗教职业者约2万多人,天主教的宗教职业人员约3400人,基督教的宗教职业人员约5900多人。”73与世界其他地区比较,教徒在中国人口中的比重是很小的。

中国百姓对待神灵务实际,讲功利,企望神为自己办事(见图2-5)。百姓心目中哪位神仙灵验,哪位香火就旺盛。人云亦云,别人说灵验,我也信灵验。有急有难想起神,东庙烧香,西庙许愿,拜了关公拜观音,拜了观音拜玉皇。事态缓解,往往淡忘了。“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这些民谚流传上千年了。宋代刘攽《中山诗话》中有“急则抱佛脚”。《镜花缘》小说中有“临时抱佛脚”。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为了顺应百姓心态,招揽香客,不少庙观高挂“有求必应”四字大匾,宣传本神既灵又验。

灶王爷又叫灶君、灶神,是中国重要俗神,“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灶王爷旁贴“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吉祥”对联(见图2-6)。鲁迅在《送灶日漫笔》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图2-5“保佑我中头奖”74

图2-6 灶王爷75

1959年山西上党地区发生罚神事件。那年干旱无雨,百姓祭拜龙王。前三天“敬龙王”,给龙王穿上黄袍,祭上丰富供品。三天无雨“晒龙王”,把龙王抬到干河边转一圈。到第九天仍无雨,开始“尿龙王”,剥掉龙王身上黄袍,把神像扔到干河滩上,往像上撒尿,以示惩罚。直到下雨才把它抬回庙里。76人们敢于惩罚办事不力的神灵,大概是世间少有的。

孔子对神灵的怀疑态度,对中国传统宗教观影响较大。“子不语:怪,力,乱,神。”77孔子不讲怪异、暴力、叛乱和鬼神。樊迟向孔子问知,孔子答:“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78做好人民需要的事,对鬼神敬而远之。季路问孔子死是怎么回事。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79怎样生下来的都不知道,哪里能明白死是怎么一回事?这些对话反映孔子对神灵既敬畏又怀疑。

(三)释道儒合流,对雅俗文化影响深刻

虔诚的教徒在中国人口中的比重虽然不大,宗教对中国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影响却非常深刻。

汉朝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释、道逐渐合流,对哲学、语言、文学、音乐、戏剧、绘画、建筑、民俗等领域,有很深的烙印。《西游记》《聊斋》《封神演义》等文学名著都有强烈宗教色彩。《红楼梦》以主人公贾宝玉遁入空门告终。《白蛇传》《谢瑶环》《窦娥冤》等戏曲都有鬼神。

为了解脱生活上和生产上的种种疑难,民间神灵数量繁多。各行各业大都有行业神。各个地区有区域性的神。戏剧梨园奉祀唐明皇,铁匠奉祀李老君,木匠奉祀鲁班,酒业奉祀杜康。还有马神、茶神、窑神、蚕神、陶神等生产上的保护神,门神、火神、药王等生活上的保护神。在福建省,闽东方言区信仰临水夫人,闽南方言区信仰保生大帝,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少家族有自己的族庙。闽侯螺州陈氏家族有徐女仙庙、灵显庙。莆田戴氏家族有戴公庙、广济庵。80在香港和广州一带,“尊敬莫过财神”,街坊店肆中财神出现的频率最高。

民间诸神中影响最广的是妈祖。妈祖本名林默,是福建莆田湄州岛上的渔家女,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生。她经常救助海难渔民和商旅,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被敬为神灵。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开始在湄州岛建庙奉祀。历代皇帝多次册封妈祖。大陆沿海有妈祖庙2000多座。华人到达的东南亚、北美、欧洲、日本,都有妈祖庙。

四、中美文化比较

中美两国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到审美观念、思维方式,都有区别(见表2-2)。

表2-2 中美观念对比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中国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防止人口膨胀,不少美国人认为是剥夺个人生育自由权。美国有2亿支私人枪支,人人可以买枪,枪击是青少年丧命的重要原因。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被枪打伤,要求控制私人枪支的舆论兴起。里根本人表示反对,认为控制私人枪支侵犯个人自由。对此,中国人民是很难理解的。由于伦理观的差别,中国人在收养孩子时采取绝缘化对策,尽可能不让孩子知晓身世与亲生父母;美国人在收养孩子时采取亲密化对策,尽可能保持孩子与原生文化和亲人的联系。

(一)个人至上与群体至上

个人至上一般写作个人主义。中国与西方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有本质区别。中国《辞海》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损公肥私,损人利己,唯利是图,尔虞我诈”,显然是贬义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个人主义的注释是“重视个人自由,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信我的个人主义,尊重你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成了褒义词。

美国《独立宣言》又称个人至上宣言。《宣言》说:“人生而平等,并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人重视个人价值,追求个人成就,推崇个人奋斗,强调个人权利,提倡自己判断,喜欢独来独往,竞赛竞争。颁发奥斯卡奖、普利策奖等奖项,很少有两个得主并列的局面。美国人提倡快乐生活,享受人间幸福,不必自寻烦恼,一旦条件允许,就去买汽车、建房屋、周游世界。在英语中,“我”始终是大写的,有self(自己)作后缀的词有100多个。

在美国,私人园地神圣不可侵犯,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能踏入。旅美学子何晓航有一段生动描述:“我在美国的家,后面是一片原野。院子没有围墙,芳草萋萋,接向远方,连着近邻。有一天刮起暴风雪,邻居家后院的花盆刮得地上跑,女主人在后面追。花盆吹到我家草地上,她迈过一步就可以抓得到。但她停住了,给我家打电话,问可不可以允许她跑进我家的草地?她在电话里说:‘糟糕,婕妮不在家,我还有东西刮到她家院子去了,只好等她回家再打电话。’活得真累呀。”81

中国重视群体,重视家庭。国家是大家。个人相对渺小,个人利益融入家和国中。古汉语中没有与西方“个性”相符的词。“满招损,谦受益。”82“谦谦君子”是重要的道德规范。83涉及“我”要“小”写,称鄙人、愚兄、老朽。贵至皇帝,自称寡人。自己的亲人称内人、贱内、糟糠、犬子。自己的家叫寒舍。“有人都是哥,无我不称弟”,见到比自己小的男士也可以称哥,自称弟。涉及个人的词,如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大都有贬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家庭、家乡在国人的心目中分量很重。英文和德文没有“老乡”这个词。英语字典中短语解释“老乡”:A person from the same village, town or province.(见表2-3)。

表2-3 中美称呼比较

(二)平等观与等级观

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过去,从房屋的规制、门户的形式、衣服和帽子的颜色,都可以区别人的等级。“官大一级压死人”,人的等级代表人的地位,代表说话的分量。直到现在,习惯称呼要加职称和头衔。姓刘的工程师叫刘工,姓张的处长叫张处。遇到过一位姓傅的处长,不时要申明自己不是副处长,是姓傅的正处长。“文化大革命”登峰造极,一个人的头衔可以有近10个字。

美国人有较强的平等观念。除教授和医生外,一般都直接叫名姓。不少美国老板要求下级直呼名字。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杜鲁门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按照杜鲁门母亲的观念,总统和农民是平等的。

美国人还有不依赖父母的观念,不轻易接受别人施舍的观念。孩子过了18岁再依赖父母,是不光彩的。轻易接受别人施舍,也有失尊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前妻海伦帮助斯诺创作《西行漫记》,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海伦晚年穷困潦倒,蛰居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驻美代表黄镇要资助她实现访华,被她谢绝了。她变卖了珍藏30年的瓷盘、珠宝、驼铃、清朝式样的对襟绣花衣服,筹措资金,自费重访中国。海伦的行为反映美国人的自立意识。

(三)标新猎奇与中和、空灵、自然

在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支配下,美国人追崇标新猎奇审美观。标新猎奇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区别明显。中国审美观受儒、释、道三重思想影响。儒家主张中和为美,释家主张空灵为美,道家推崇自然为美。中和、空灵、自然,互相融合形成中国审美观的核心。南北朝刘勰认为阴阳和谐,刚柔相济是艺术评判的美学标准。

美国崇尚标新猎奇,主要表面在三个方面。

(1)追求刺激性,讲究场面和视觉感受。美国的影视作品多大场面。这是《泰坦尼克号》等电影成功的秘诀。

(2)追求参与性和娱乐性,追求快节奏,轻松、活泼、诙谐、幽默。在美国,古典音乐听众只占音乐爱好者的1/5。多数美国人喜爱爵士乐、摇滚乐。演爵士乐和摇滚乐的酒吧、夜总会相当普及。西部片和百老汇歌剧经久不衰。

(3)追求科技含量,厚今薄古。美国立国二百多年,不可能刻意追求传统文化。美国的影视作品以高科技含量取胜。例如《蜘蛛侠》在美国本土的票房收入达到4亿美元。不少中国观众不习惯看穿着紧身衣的蜘蛛侠形象。

(四)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

中美观念差别有哲学思想根源。战国前形成的《周易》有个核心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反映辩证思维,注重事物的横向联系,定性把握。这一思维与西方纵向深入的思维有很大差别。

整体思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中国人写日期,年在前,月和日在后;西方人相反,日和月在前,年在后。中国人写地址,国家和城市在前,街道门牌号在后;西方人相反。中国人写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西方人相反。中国人关心整体,关心大局,西方人关心细节。84

在中国文学、艺术、戏曲、饮食、建筑、园林等领域,都渗透整体思维。中国画集画、诗、书法、篆刻于一纸。一个中国画家,兼备很高的文学、书法和篆刻功底。在西方画上,最多能看到一个淡淡的签名。

(五)商务文化比较

应聘面试时,中国人常说:“本人能力有限,请大家多多指教。”在美国老板面前这样陈述,十之八九是要失败的。美国人在应聘时尽一切努力展现自己的才能。参加会议时,中国人喜欢坐在会场后面。中国人常说“枪打出头鸟”,不愿意做出头鸟。会议主持人反复请大家往前排坐,就是不愿意往前去。美国人参加会议,喜欢坐在前面。谁来得早,谁坐在前排,是美国人的习惯。

商务活动中,中国人比较重人情,讲关系。中国人商务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有些重要决定在饭桌上敲定;美国人一般在严肃的会议桌前做决定。出现纠纷时,中国人常常私了,美国人一般在法庭解决(见表2-4)。

表2-4 中美商务文化比较

中国历史上提倡义利相济,儒贾相通。不少富商贾而好儒,延聘名师,教授子弟。进入20世纪以来,华人在国际商界的地位上升。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化与华商经营的良性关系已有共识,称华商是儒商。有的学者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良性关系归结成四点。

(1)以仁为本,顾客至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85传统文化讲仁义。推广到现代商务上,便是“交易不成仁义在”,老少无欺,顾客至上。

(2)以德为本,服务至上。“德义,利之本也。”86传统文化尚道德,重伦理,追求至德至善。推广到现代商务上,便是服务至上。

(3)以信为本,质量至上。“言而有信。”87传统文化讲诚信。推广到现代商务上,便是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才,买卖无诀窍,信誉质量第一条。

(4)以和为本,协调至上。“礼之用,和为贵。”88传统文化讲和谐合作,和气生财,海纳百川。推广到现代商务上,企业内部要群策群力,企业之间,企业和社会、国家之间,要互相依靠,互相协调。

欧美与中国文化比较见图2-7。

图2-7 欧美与中国文化比较简图89

五、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地理位置接近,同在“儒学文化圈”内,文化观念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然而,也有不同的地方。

(一)集团观念

日本人尊重权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日本人的主要价值观是忠诚,献身工作,献身集团,自我必须融入集团。当日本人感到自己给集团带来巨大损失时,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日本人爱樱花,因为樱花开起来满山遍野。日本人认为一树樱花并不美丽,千树万树樱花才美丽。日本人向北海道和巴西移民,大多采取集体移民形式。北海道有个新十津川町,居民来自奈良县十津川町。

中国地域辽阔,地方特色明显,语言、风俗地区差异大,家乡观念较重,同乡、同宗、同学是维系感情的纽带。中国人见面有两问。一问:“尊姓大名?”二问:“府上何方?”姓名和籍贯是中国人的两大符号。岛国日本,地域范围较小,不存在显著地域差异,家乡观念相对淡薄。

中日两国都有勤奋的传统。日本人大都勤于“残业”,加班加点。中国人不少勤于第二职业。同样是望子成龙,两国也有差别。从学校毕业后,日本家长希望子女进入靠得住的单位,望子成龙到这里告个段落。在中国,要持续更长的时间,希望子女出国深造,事业有成。

集团观念在日本企业文化中有比较充分的反映。日本传统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企业文化功不可没。在日本,如果一对新人结婚,男方在朝日啤酒公司工作,女方在三得利啤酒公司工作,男方亲友喝朝日啤酒,女方亲友喝三得利啤酒。

松下商学院的培训概要可以说明日本企业文化中的集团精神。松下商学院培训的目标是明德、亲民、至善。明德是竭尽全力,身体力行实践商业道德。亲民是至诚无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善是为实现尽善尽美目标而努力。一天的培训课程是这样安排的:早上6点,咚咚鼓声把大家唤醒。6点10分,集合点名,面向故乡,遥拜父母,心中默念:“孝,德之本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7点10分早饭。饭前全体正襟危坐,双手合十,口诵五偈:“一偈,此膳耗费多少;二偈,自己是否有享用此膳的功德;三偈,以清心寡欲为宗;四偈,作为健全身心之良药享用此膳;五偈,为走人之正道享用此膳。”饭后双手合十诵念:“愿此功德,广播天下,吾与众生,共成道业。”7点50分商业道德课,学习《大学》《论语》《孟子》和《孝经》,确立“经商之道在于德”的观念;然后,上业务课。晚上6点50分,茶道,换上和服,席地而坐,通过煮茶品茶,追求形式上完美,气氛上和谐,精神上享受。10点17分,点名,全体学员面壁思念父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10点30分,熄灯,一天学习结束。

(二)岛国根性

伦理道德方面,中国重孝,日本重忠。日本国家观念较强,形成内向性、排他性和守俗性。日本人自己称做“岛国根性”。日本是单一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没有异族占领的记录。1274年和1281年元兵两次进攻日本,都在对马海峡中覆没。天皇在日本延续126代。只有1368年出任将军的足利义满尝试篡夺皇位。足利义满在登基前夕突然病死,最终没有当上天皇。中国历史上由多民族融合,很少民族偏见。皇帝代表天统治国家,有道为帝,无道可以推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朝换代是常事。在中国,世代相传的只有万世师表孔子。

日本人有善于学习国外文化一面,也有恪守祖俗一面。和服延续一千多年,几乎没有变化。中国汉代盛行榻榻米。到唐代,榻榻米逐渐被淘汰。在日本,榻榻米仍是接待贵宾的场所。全日本有三十多个影响较大的民间祭奠活动。祭奠时,穿古装,唱古曲,伴着古乐行进。日本家庭大都有神龛,祭奠祖先亡灵。现代科学技术和守旧风俗融合是日本文化一大特色。

重礼貌、讲寒暄是日本人“守旧”的表现。日本人对鞠躬情有独钟。有家商场的培训手册对员工的鞠躬姿态有五种规范。每种姿势都画出图形,标明弯腰度数。例如,弯腰15°适用在一般见面打招呼,双手放在膝盖以上15厘米处,目光盯在身前2米处。弯腰30°适用在普通礼节,在客人进入商品区时主动上前打招呼,双手放在膝盖以上10厘米处,目光盯在身前1.5米处。明确要求鞠躬背肌要成一条直线,身体从腰部弯曲,不能光点头,脑中要想着顾客。

(三)尚武和尚白

日本学者森岛通夫说:中国是文治的儒教国家,日本是武治的儒教国家。中国的民谣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日本的童谣有:“戴着勋章把剑挎,骑着马儿驾、驾、驾!”

中国人承继孔子的重文观。孔子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老天爷讲斯文,保护斯文的孔圣人,匡人是无可奈何的。中国兵书是反战的。《尉缭子·武议》说:“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

日本人尚武有历史渊源。公元前4世纪绳纹时代,日本以狩猎和捕鱼为业,需要勇猛身躯。“花数樱花,人数武士。”在日本人看来,樱花一夜间落得一干二净,地上铺满花瓣,像死守城池的武士全部壮烈阵亡,樱花与尚武相通。

在日本人心目中,白色代表希望、纯洁、愉快,是生命的象征,是神与人沟通的色彩。祭奠用白色,神社铺白沙,神官穿白衣。

与尚白一脉相承的是探求幽静、寂闲情趣,喜欢小巧凝炼的器皿,喜爱素淡颜色。日本人喜欢用原色木材修筑房屋,用原色木材打造家具。园林和居室布置格调清淡。日本绘画也渗透素雅清淡风味(见表2-5)。

表2-5 中日观念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