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国文化地理总论
第一章 文化的结构和价值
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的分布规律,包括区域文化特征和文化中心,文化的扩散与融合。中国文化地理是边缘性学科,在地理学科、社会文化艺术学科和自然技术学科的交融中成长。中国文化地理是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地理研究可以防止就经济论经济,就自然资源论经济,可以把握区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把握区域发展的规律性。
一、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一)意识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通常将文化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两部分:(1)纯意识文化,如心理、心态、观念、思想、价值观、认知方式等;(2)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文化,如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三部分:(1)反映社会形态的基本制度,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2)具体制度,如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制度;(3)一般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条例、奖惩条例。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在物质产品中融有意识文化要素。建筑、园林、服饰、饮食等物质产品都有文化内涵,都是意识文化的载体。
幽亭古桥思千年。三个层次的文化是互相渗透的。亭和桥是物质文化,在布局上、形式上都有文化的印记。一座幽亭,一架古桥,传递着历史文化,传递着意识文化和制度文化。到了兰亭,必然想起晋人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迈步杭州断桥,脑海中会浮现《白蛇传》动人的民间传说。名人故居,可以感染华夏民族精神。上海外滩,让人回忆半殖民地的屈辱史。
意识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对于文化的狭义理解,只包含意识文化。哲学是意识文化的聚焦点。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文化活动都受哲学观念支配。
文化三个层次与环境的联系紧密程度是有差别的。意识文化是抽象的,与环境的联系疏远些,以间接关联为主。物质文化与环境的联系密切些,直接些。以建筑文化和服饰文化为例,原材料取自大自然,或者是自然物的加工产品。它们的重要功能是适应气候,防寒取暖,避风遮雨,自然的烙印是很深的。北方民族,无论是古代的匈奴、突厥、契丹,还是近代的蒙古、鄂伦春、柯尔克孜族,大都穿适于防寒的长袍形服装,靴帽完备。南方民族,大都穿短小单薄的服装,无领或小领的短上衣,通风散热的筒裙,爱用斗笠遮阳,冬季也可跣足露顶。山区民族有打绑腿的习惯,可以防虫蛇叮咬、荆棘刺划,穿勾尖鞋上山爬坡,可以减少登山阻力,防备脚趾受伤。住在大小凉山的彝族,男女都用披毡,适应高山多变的天气,冷时紧披防寒,热时脱去降温,白天当衣,晚上当被,蹲裹而息。11
文化可以从不同视角分类:(1)从时间视角,可以分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等;(2)从空间视角,可以分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3)从生产和生活视角,可以分稻作文化、游牧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二)雅文化·俗文化
雅文化在上层统治集团和知识分子中流行,又称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雅文化有较强的理性色彩,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反映民族文化的核心,反映一个民族和一个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雅文化主要由政府推广,依靠文字、书籍和正规的教育传播扩散。
俗文化在百姓中流行,又称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下层文化。俗文化有较强的感性色彩,接近生活。俗文化大都由民间集体创作,主要靠口头和行为传播。神话、传奇、故事、谜语、歌谣、谚语、曲艺、民间小戏、民风、民俗等是俗文化的主要内容。12
在现实生活中,雅俗文化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言谈举止、应答进退、文学艺术、居室装修、园林布置,都有雅俗。张岱年认为中国雅俗文化的主要区别有四点:(1)雅文化中唯物论和无神论根深蒂固;俗文化中宗教迷信的影响强大。(2)雅文化中,重义轻利和崇德贱力的价值观占统治地位;俗文化中,突出富贵利达价值观,崇敬财神、寿星和各行各业的行业神,而不是仁智合一的圣贤。(3)雅文化中,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俗文化中,由墨家思想演变而来的侠义是最高道德规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民间结社的纽带。司马迁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13司马迁写《史记》有游侠列传。老百姓企盼游侠拯世济难。从《后汉书》起,正史中不记载游侠。(4)吟诗作画,舞剑操琴,纹秤对弈,是风流名士的爱好,是雅文化的标志。传奇、小戏,是市井百姓的娱乐,是俗文化的标志。14
雅文化和俗文化互相渗透,界限模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都经历俗与雅的多次循环,经历说唱艺人加工,文人润饰,艺人再加工,文人集大成。从本质上讲,俗文化是雅文化的源泉,雅文化是俗文化的升华。季羡林说:“雅与俗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只能是:能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心灵,健全人们的心理素质。”15
二、文化资源的价值观
在区域开发中,如何评价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可以提出完全不同的方案。除了利益驱动,主要原因是对文化资源价值的认识有分歧。利益驱动背后也有认识根源。文化资源价值具有潜在性和滞后性,增加了统一认识的难度。
(一)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
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与文化的存在形式有关。计算价值的前提是对象化、具体化。物质产品,例如,一支笔,一斤粮食,一匹布,可以对象化,计算价值比较容易。在庞大的文化体系中,只有一部分可以对象化。意识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诗歌、小说,可以对象化。物质文化中的建筑、园林、服饰等可以对象化。纯意识文化、理论意识文化、制度文化很难对象化(见图1-1)。
无法对象化的文化资源度量价值有很大难度,然而它的巨大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优秀的文化有强烈冲击力、震撼力和感召力,能够升华思想,激扬感情,醇化道德,陶冶灵魂。优秀的文化,“犹如天空中的氧气,自然界的春雨,不可或缺却视之无形,飘飘洒洒,润物无声。”16
图1-1 文化结构与潜在价值图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龙应台在考察欧洲时发现,“离开机场,一路上看见田野依依,江山如画。村落的红瓦白墙起落有致,衬着教堂尖塔的沉静。斜阳钟声,鸡犬相闻,绵延数百里,像中古世纪的图片。”她深受感悟,认识到“传统是绑着氢气球的那根粗绳,使你的脚仍旧踩得到泥土。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力保护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越有信心。”17有些残存的宫殿、庙宇,可以引起无限感慨。圆明园遗址残缺的西洋楼石柱,交织着民族的荣辱与兴衰,引人深思,催人猛省。张爱萍填《如梦令》词:“秋日偷闲郊游,圆明园址人流。怒目看废墟,不齿联军寇仇。整修、整修,还我河山锦绣。”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对香港同胞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人对长城有自豪感的占78.8%,对国歌有自豪感的占41%,对国旗有自豪感的占30.1%。18登上长城的华夏儿女,增添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登上长城的国际友人,浮现对中华民族的钦佩感。长城绵延万里,气势磅礴,是展示华夏文明的载体,是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剂。
文化是衡量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联合国选定的人类发展指标有四部分:(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2)成人识字率;(3)人口平均文化程度;(4)人均GDP。19这四部分中,成人识字率和人口平均文化程度属于文化范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文化生活质量紧密相关。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思想解放和价值观更新,都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指引。
文化是各国人民互相了解、增进友谊的媒介,是亲善大使。许多国际友人通过中国民乐、武术、中餐、园林、京剧,增进对中华民族的了解。文化是美国向全世界推介美国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主要手段。美国控制世界一半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为了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像法国这样的欧洲国家,像加拿大这样的美国近邻,都制定了法令、法规,防止美国文化的过度泛滥。
18世纪移民史有个案例说明制度文化的巨大潜在价值。英国政府委托船主向澳大利亚运送犯人。初期采用离岸付款制,犯人途中死亡率达37%,有些船主将犯人装入麻袋扔进大海。改用到岸付款制后,船主千方百计保护犯人,途中死亡率降到1.5%。20
(二)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
大多数文化产品的功能是在审美过程中释放的,是持久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可以满足人们世世代代的需求,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历经千年的唐诗仍在焕发灿烂的光辉。文化产品功能的持久性是文化资源价值滞后性的基础。关于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供需规律与古董效应
物以稀为贵。大部分文化产品,如绘画、雕塑、古建等,是不可再生的。通常将这类文化产品叫古董。复制品叫假古董。有些文化产品可遇不可求,踏破铁鞋也找不到。一件明朝的瓷瓶,拍卖价可达百万元。一件仿明瓷瓶,几十元没有人要。当前出现拆除真古建,修缮假古建现象。他们不知道假古建的价值远远抵不上真古建。以假代真,以假乱真,是倒行逆施的行为。
2.认知过程
白鹭立雪,愚者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21不同文化素养的人群对同一个文化产品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对文化资源有一个逐步认识过程。不少文学家、艺术家,如曹雪芹、凡·高等,生前穷困潦倒,死后作品价值连城。凡·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1890年6月凡·高创作《加歇医生像》时写道:“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们。”凡·高的预见是正确的。1990年5月《加歇医生像》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售价7500万美元,创下了绘画的天价。22
3.消费高层次化
心理学家马斯洛夫(A.Maslov)提出“需求层次”概念,将人们需求分成七个层次,低层次是物质需求,高层次是精神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高层次消费需求增加,文化资源的价值逐渐释放出来。马斯洛夫的七个需求层次与中华文化有对应关系(见图1-2)。
图1-2 马斯洛夫需求层次和中华文化对应图
体验经济是对消费高层次化的注释。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马来西亚看到一栋房子外面有许多人排队。导游说是进去看雪景。托夫勒认为这就是体验经济。马来西亚在热带,人们没有见过雪,愿意花钱体验雪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系统阐述体验经济。他们认为人类经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四个阶段。在体验经济阶段,消费者享受值得回忆的个性化表演和体验。为了说明体验经济,他们提出两个实例。第一个实例就是咖啡。同样一杯咖啡,在市场上买咖啡自己煮,每杯5~25美分;街头咖啡店,每杯0.5~1美元;五星级酒店,每杯2~5美元;威尼斯圣马克广场的弗里安咖啡店,每杯15美元,因为那里可以体验古城壮丽的景色。第二个实例是儿童过生日。农业经济时期,妈妈用农场的鸡蛋、蜂蜜、面粉、牛奶,亲手烤制生日蛋糕,成本30美分;工业经济时期,从商店购买蛋糕粉、罐装糖霜、奶油,回家烤制,成本1~2美元;服务经济时期,从糕饼店订制蛋糕,花费10~20美元;到了体验经济时期,把生日聚会交给专业公司,由公司筹划一次难忘的生日宴会,花费100~200美元。23高品位的文化资源有独具性、新鲜感,最值得体验,值得回忆。进入体验经济阶段,文化资源的价值可以充分展示。
苏南周庄镇是度过滞后期取得巨大效益的典型。北宋1086年周迪功将庄田捐给全福寺,百姓感其恩德改名周庄。周庄面积0.47平方千米(47公顷),河网环绕,循河成街,街桥相连,傍水筑屋,呈现小桥流水、河埠廊坊的幽谧气氛。全镇60%以上是明清古建,有古桥14座。20世纪90年代后期周庄旅游业发展神速,经济收入扶摇直上。周庄能够妥善保护有学术界呼吁和规划的功绩,还有跨国互动的插曲。1984年旅美画家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背景,作《故乡的回忆》油画,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的画廊展出,引起轰动。同年11月哈默访华,将这幅画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1985年这幅画被选作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传遍全世界。
(三)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整体性,它的价值要通过整体反映。在规划和建设实践中,保护文化遗迹主体的意见比较容易统一,保护文化遗迹周边环境,保护文化遗迹整体性,较难取得共识。原因是对文化资源价值整体性认识不足。
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有三方面含义。
(1)建筑风貌整体性。城市的格局,街坊和居住区格局,都有整体性,不是单体建筑可以表达的。
(2)自然背景整体性。历史文化遗迹有特定的自然背景,有河、湖、山、丘的衬托,有古木花草的掩映。
(3)社会活动整体性。传统的民俗、宗教活动,文艺歌舞演出,能够使文化资源熠熠生辉。
美学有两条重要原则:(1)调和原则——将相近的东西排列在一起,相近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使人在协调中感受美。(2)统一原则——将多种要素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活泼,又有序,形成和谐的整体。24遵循调和原则、统一原则,文化资源的价值轨迹是1+1>2。违反这两个原则,文化资源的价值轨迹是1+1<2。《淮南子》(成书于汉景帝时)讲酒窝“在颊则好,在颡则丑。”25同样一个酒窝长在脸颊上是美的,长在脑门上是丑的。
文化资源的整体性决定保护文化资源要有系统观和整体观。像民俗文化村这样的资源,由建筑、服饰、习俗、歌舞、饮食等综合要素构成,破坏任何一个要素,都有损于民俗文化村的形象。违反整体性,损害文化资源的实例屡见不鲜。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为了继承古都风貌,要求在高楼上加盖亭子。“十里五里,长亭短亭。”26秦汉驿道上,隔十里设长亭,隔五里设短亭,供行人旅途休息,谁能到高楼顶上去休息呢?
三、文化交流
文化有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平等的。区域文化交流互相吸收对方优秀的文化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一)区域文化平等观
区域文化平等观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不同的区域文化一律平等
区域文化是人类文化大家庭的一员,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判定哪一个区域文化是优等的,哪一个区域文化是劣等的。犹如不同的人种一律平等,不能简单地判定哪一个人种是优等的,哪一个人种是劣等的。
世界文化是个大家庭,由许多区域文化组成。重要的区域文化有四个:(1)东亚文化,代表是中国文化;(2)南亚文化,代表是印度文化;(3)欧美文化,又称西方文化,代表是希腊文化;(4)西亚文化,代表是伊斯兰文化。此外,有许多规模较小的区域文化。每一个区域文化都是当地人民创造的,来源于人民群众长期生活积淀。
2.每一个区域文化都有积极的精华,也有落后的糟粕,积极的因素有旺盛的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文化现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这是区域文化发展的规律。中国流传很久的妇女缠脚陋习,在20世纪初叶逐渐消失,对中华民族的健康和复兴是有利的。云南独龙族妇女有文面习俗。文面的原由是保护妇女不被北方强势民族掠夺。社会条件改变了,这一习俗注定要消失。2012年考察时,最年轻的独龙族文面妇女董春莲生于1957年,已经55岁。自董春莲以后,独龙族妇女就不再纹面了。
3.每一个区域文化都处在发展过程中,最后走向共同繁荣
科学技术在进步,社会在进步,文化也在发展。区域文化发展是扬弃落后文化因素,创造先进文化因素。文化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
以西亚伊斯兰文化中的阿拉伯文化为例,它的书法艺术和建筑艺术在世界艺术大家庭中独树一帜。0,1,2,3,4……这套记数符号在全世界通用,称阿拉伯数字。它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产物。公元628年印度布拉马古普塔为零创设了一个符号,在方程中运用,完善了记数符号体系。公元773年这套记数体系传到巴格达,演变成阿拉伯数字体系。经过阿拉伯学者的整理在公元10世纪前后传到欧洲。欧洲学者采纳后,逐步流传到全世界。这套记数符号,比罗马人的记数符号科学,比中国古代的记数符号简明。采用这套记数符号,加速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应该指出,在印度人完善记数符号前,巴比伦人、玛雅人对记数符号都有贡献。玛雅人在公元350年左右将零发展为一个占位符号,用在历法计算上。27
图1-3 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调整的数字符号
(二)文化交流双赢观
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互相了解,减少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摩擦与误会,加强民族和区域的融合,推进世界一体化进程。
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共享性。优秀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的财富,可以跨越边界向遥远的区域传播。在一般情况下,文化资源传播比物质资源传播便捷。区域文化交流是文化融合,是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秀文化因素。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任何一个区域文化,如果固步自封,拒绝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就会落后,就会挨打。任何一个区域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因素,就会进步。一个国家,引进学习外来文化最努力的时期,往往是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文化封闭阻碍社会发展,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这样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反复出现。
以东西方文化交流为例,双方都得到巨大的收获。从中国传向西方的蚕丝和丝织、造纸、印刷、火药等,推动西方纺织、文化和火器等产业的繁荣。从西方传向中国的宗教、舞蹈、音乐、棉花、琉璃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近代科学是以古希腊理性思维方式和科技成就为主干,吸收埃及、犹太、波斯、伊斯兰、印度、中国等古代文明的科技成果。美国能够引领世界高科技的潮流,与广泛吸纳世界优秀人才分不开。
文化交流阻力之一是民族文化中心主义,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最优越,认为符合自己文化标准的是正确的,不符合自己文化标准的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