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就是任务
[师]不知你平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比如学一篇精读课文,目标是什么呢?有些老师会说:“要掌握这篇课文。”可怎样才算是“掌握”呢?是理解吗?是背下来吗?是做完课文后面的相关练习吗?什么程度的理解算是真正的理解呢?把课文背下来就是掌握吗?做完课后的几十个练习,什么填空啊、词类转换啊、同义词分辨啊,这就是掌握吗?对此,很多学生会感到很茫然。
[生]我的确也有这种感觉。四年学习期间,精读课、泛读课、听力课、口语课,不知学了多少课文和文章,可现在回头看一看,它们在哪里?就是英美概况、英美文学、语言学、词汇学等课上,也学了上千页的东西吧,可它们在哪里呢?现在我明白了,关键问题是没有一个最终目标,不知道要掌握一篇课文或学好一门课究竟应该做什么,稀里糊涂,最终落个两手空空。
[师]任何事情,没有目标,最后都会落个一事无成。译学法的最大的好处是它有一个明确的最终目标,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就是会将地道的汉语转换成地道的英语,并记在心中。这样,学生就有了具体的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生]实际上也就有了判断任务是否完成、完成得好还是差的标准。说到任务,我想到现在很流行一种英语教学法,叫“任务型教学法”。实习的时候,中学老师曾反复强调要用这个方法,说这方法是教育部的什么标准中规定的。
[师]有这么回事。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里面提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所谓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其主要内容是授课时完成“任务”,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有目的的活动。任务型教学法创意很好,目的是教会学生“用言语做事”,改变了以往只教语言知识,脱离实际生活的做法。
[生]但是我们了解到,实际操作中,结果并不理想。
[师]有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任务”环境的虚假问题。比如,老师要同学们用英语完成一次到医院看病的任务,他首先要设计这个任务的过程,向学生描绘语言交流的场景,规定完成任务的步骤。所有这些,老师可以做得很周到、很详细,可是他却无法将医院搬进教室,结果,一个设计得很好的任务只能在学生的想象中进行和完成,一切都变成了“虚拟”,学生必然做得索然寡味,任务成了包袱。
[生]我认为,在非英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环境是最大的不利因素。用英语译学法,缺少英语环境的问题能解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