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略理解无助于英语表达
[师]这样学英语,不正像你说的,是“狗熊掰棒子”吗?
[生]学习英语时,我们没有想过怎样才能为以后表达英语打好基础,老师也从没谈过这方面的事情。另外,平时读英语时,我们极少将英语句子译成汉语。对绝大部分的学习内容,只求理解就满足了。
[师]你说的理解是什么样的理解?
[生]就是懂了就行了呗。
[师]怎么样算“懂”?你说的“懂”是一种什么状态?我拿个句子来试试。看看这个句子:He was at this time in his late fifties, a tall, elegant man with good features and thick dark hair only sufficiently graying to add to the distinction of his appearance.能看懂吗?
[生]大致能看懂。
[师]什么叫大致能看懂?你能翻译一下吗?
[生]“他这时候是快五十岁,一个高高的、优雅的男人,带着好看的特征和浓浓的黑头发,只有些……足够泛灰色,嗯……这增加了他相貌的突出。”后面有些难,译不好。
[师]不是快五十岁,而是快六十岁了。你这样翻译就是你所说的“大致看懂”吧?
[生]也只能理解到这种程度了。
[师]你说的这种情况,恰恰点出了输出能力差,也就是英语表达能力差的关键所在,这种大致理解或粗略理解对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没有多大帮助。
[生]为什么呢?
[师]这就要回到咱们讨论过的汉英思维上去。前面说过,我们要表达英语时,脑子里会有一个从汉语到英语的翻译过程,特别是在我们英语学习的初、中级阶段。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汉语思维必然是以地道的汉语为工具,而不是什么英式汉语或欧化汉语,更不是刚才你译的那种断断续续的、支离破碎的汉语。
[生]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说“懂了”“明白了”“理解了”,那只是一种感觉,从来也不拿英译汉去检验。我发现,有很多英语句子,读过之后,也不能说不理解,但如果想要用汉语说出来,简直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所以,你说这是一种粗略的理解,我看都是一种“抬举”。不如叫做“虚无”的理解,或者叫“迷茫”的理解。
[师]这样的理解怎么能在汉英思维中发挥作用呢?比如你刚才译的那句英语,假如我们要表达它说的意思,汉语应该是这样:“他这时已是将近六旬的人,一表人才,高个儿,眉清目秀,头发又多又黑,有点泛白,恰好衬出他那堂堂的仪表。”你把这句话和你刚才的译文对比一下,有什么感觉?
[生]差别太大了。不过,这才是地道的汉语,听上去很舒服。
[师]英语输入时我们储存在记忆里的、以汉语为工具的理解是那么粗略、那么虚无、那么支离破碎,可要输出时脑子里却又产生如此地道的汉语,你说这一前一后的汉语能互相认识吗?能不脱节吗?比如,在你当初的理解里,也就是在你刚才那生硬的译文里,“将近六旬”在哪里?“一表人才”在哪里?“眉清目秀”在哪里?“有点儿泛白,恰好衬出他那堂堂的仪表”又在哪里?统统找不到!可实际上你都已经学过了,却又丢掉了,这就好像我是一个仓库保管员,当一件物品入库时,我随便把它放在了某个地方。可是,如果以后有人拿着它的编号来找它时,我是找不到的,因为我并没有使用那个编号,没有按编号来储存,或者只做了个很粗糙的记号。我们的大脑就和仓库一样,英语输入和输出时要使用同一种编号,这个编号就是正确、地道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