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黎明之前
劫窃皇陵
郭威还算是个说得过去的皇帝,尽管出身武夫,不学无术。
登基的第一天,他就当众销毁了从后汉宫中搜出来的宝器,把这些被后汉的皇帝和皇室们看重的珍珠、翡翠、玛瑙和金银器皿,统统砸了个稀巴烂。一边让人砸,还一边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别人都可以喜欢这些东西,就他妈皇帝老子不能!当了帝王,就千万不能眷恋这些东西!”自打他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就一连下了几道圣旨,降低赋税,减轻刑罚。郭威自己的生活,也一向节俭,做了皇帝,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他经常对臣僚们说:“朕起身寒微,自幼就饱尝人世的艰辛。遭逢这样一个丧乱的时代,一夜之间作了帝王,怎么忍心搜刮百姓来奉养自己呢!”郭威下令:“从现在开始,禁止各地官员向皇帝送礼。同时,也禁绝各地官员,借各种机会,以各种名目,向皇室供奉各种珍器重宝和土特产品等生活物资。”
郭威还亲自到孔庙祭祀孔子,向孔子塑像行跪拜礼。跟在身边的大臣看到了,上前劝阻说:“孔子只不过是个陪臣,作为帝王,您不应该给他行礼,他不应享受这么高规格的礼遇。”郭威听了以后,感慨地说:“孔子是万世帝王的老师和楷模,我怎么敢不敬重这位伟大的圣人!”行礼过后,郭威还命人四处寻找孔子的直传后裔,任命为曲阜令。又找来了孔门大弟子颜回的后人,授予曲阜主簿的官职。让孔颜的后代,共同管理孔颜的家乡——曲阜的全部事宜。郭威还借着这个机会,说自己生长军旅,没有时间和心思读书,不懂得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郭威诏令全国各地,只要能提出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方略,朝廷都愿意虚心接受。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危,临终前告诫柴荣说:“前两年我带兵西征,看到唐朝十八个皇帝的陵墓,都被人盗伐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不等柴荣回答,郭威就自己接着说:“就是因为下葬时放进了太多的珍宝。我死了以后,你要遵照我的遗嘱,给我穿纸做的衣服,用瓦片作棺材,尽早下葬,不要在宫中停放太长的时间。随便雇几个人,草草埋了就行了,不要搞大的仪式,劳民伤财。也不要搞什么石羊、石马、石狮子之类。你还要在我的陵墓前面刻一块石碑,碑上就写:‘周天子平生好简约,遗命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命。’如果你违背了我的遗嘱,我在地下也不保佑你。”说罢,看了柴荣最后一眼就溘然长逝了。泪流满面的柴荣,就在郭威的遗体前,接过了后周的统治权。
郭威说他当年看到唐陵被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公元908年的事情。
有一个叫温韬的家伙,年轻时就不务正业,还东偷西摸的。后来领了一伙土匪,占据了陕西省的华原县。“土匪要想存活,一定要首先跟地方官府或者军阀勾结起来。”温韬摸索出了这样的一套道理。于是,就跟占据这一带的割据军阀李茂贞纠缠在一起,成了李茂贞的同伙。“官府要不勾结土匪,也难混得下去。”李茂贞同样相信这样的道理。于是就把自己占据的凤翔、雍州一带分出几个县来,建立了一个耀州,叫温韬做了节度使。过去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叫做“不进窑子当不了太太,不当土匪做不了州官”。这话用在温韬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朱温建立后梁,改耀州为崇州。温韬早就听说唐朝十八位皇帝的陵墓,就在自己管辖的地界附近。心里痒痒的,就乘着朱温建国的第二年,李茂贞一时不好公开管理崇州,天下大乱,无法无天的时机,带领自己的精兵强将们,开始了剜坟掘墓的伟大历史性工程。
他首先带人把自己管辖的三原县境内的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唐武宗李炎的端陵、唐敬宗李湛的庄陵,富平县境内唐中宗李显的定陵、唐代宗李豫的元陵、唐顺宗李诵的丰陵、唐文宗李昂的章陵、唐懿宗李漼的简陵等,一股脑地挖开。把里面的各色珍宝,无一遗漏地据为己有。
那些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再度激发了他无限的盗墓热情。他又抓紧带兵出境,进入李茂贞管辖的雍州境内。把同州蒲城县境内唐睿宗李亶的桥陵、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唐宪宗李纯的景陵,还有唐僖宗李儇的靖陵,又都翻了个底朝天。
为了寻找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他又带领“古代帝王陵寝所藏珍宝盗墓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翻山越岭,费尽周折。这期间,这个具有创新精神的课题研究小组,还因为无知和好奇,一度把很多北朝皇帝、隋朝皇帝,还有汉朝皇帝、甚至西周帝王的坟墓,当成了唐朝皇帝的陵墓,错误地发掘了。温韬心里这个高兴:“西北地区真有货呀!”
终于,他们在雍州醴泉县西北六十里处的九嵏(读宗音)山,找到了唐太宗的昭陵。这里群山耸立,云雾缭绕,害得他们好生转悠了几天。
在唐朝十八位皇帝的陵墓中,唐太宗的昭陵规模最宏大,封口也最坚固,而且一要动手发掘,天就开始下雨,好像上天都在哭泣一样。连续几天,几乎没有进展。温韬这位挖掘祖宗坟墓的“课题组负责人”,出于对工期负责的态度,亲自上阵,汗流浃背地战斗在挖掘工地的第一线上,没黑没白、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温韬还勉励手下将士们说:“有条件要挖,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挖!”
温韬的豪言壮语,飘荡在雍州的上空,极大地激发了剜坟掘墓将士们的盗伐热情。他们用火药炸,拿石头砸,用锹铲挖,拿刀剑剜,甚至用手指抠,就差用牙齿啃,用嘴巴拱了。即使流血流汗,温韬和他的兵将们也全然不顾,在所不惜。表现了为完成课题舍生忘死的工作热忱,充分展现了他们对科学研究事业伟大的奉献精神。费了十几天的努力,终于把唐太宗的昭陵挖开了。
温韬擦了擦脸上的臭汗,高傲地抬起他那低贱的头颅,豪迈地向全世界宣称:“他妈的,老子还就不信了。这个世界,还有我挖不开的坟墓!”这个恶棍还亲自走到墓地里,上前一看,哇噻!那叫一个富丽堂皇。
温韬发现,唐太宗的这个地宫跟人间的皇宫几乎没什么两样。除了正宫、东宫、西宫以外,里面还放了很多大石头箱子。箱子里面又是铁匣子,铁匣子里面都是些绸布包包,包包里装的尽是古代名家的传世书画名作。包括王羲之《兰亭序》的原本,还有钟繇等的作品,应有尽有。大约是因为墓葬封闭特好,所以纸张和笔墨都还跟新的一样,一点都没陈旧。
温韬这个睁眼瞎,不知道这些书画的倾城倾国的价值,却看中了那些包裹书画的绸布,把那些华丽精美的绸布,像蝗虫吃庄稼一样,一股脑的,都给卷走了。之后,又把那些稀世的国宝,撕扯得粉碎,扔了一地。温韬把唐陵掘了个底朝天,残迹累累。扔下一地唐皇的头骨、肋骨、脊骨、指骨、髋骨、胯骨、臂骨、胫骨,扬长而去。
一时间,西北地区烟尘蔽日,人哭鬼嚎。
据说只有乾州奉天县境内(今陕西乾县)的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因为一开挖就下大雨,一时没有开掘成功。正准备继续下手,听说朱温等军阀的部队已经开过来了,这才赶紧罢手,撤兵逃命。
可怜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古代帝王,身后竟然连一个小混混都抵挡不住。别说名誉权和肖像权,就是全尸权,也保障不了了。他们的大臣们呢?有哇,就在这呢!唐太宗的昭陵边上,就有陪葬他的功臣哪。什么岑文本、马周、房玄龄、李靖,什么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李勣,还有高士廉、萧瑀、虞世南、唐俭等,不都在唐太宗身边吗?不过这回他们谁也没有保护圣上的能力喽,只有跟着倒霉的份儿。连带唐太宗的皇后、妃子、家人等共计一百六十六个附陵中的全部亡者,一起都被温韬搂草打兔子,捎带着全给撕扯得尸骨分离了。最惨的,恐怕要数李勣了。李勣也叫李世勣,最早叫徐世勣,就是《隋唐演义》里说的那位徐茂公。因为他的牙齿呈咬啮状,被温韬一脚踢了个劳燕分飞!要是徐茂公活着,肯定就得满地找牙了!
直到几十年以后,这里还是骸骨遍地,一片狼藉。郭威当年统领后汉兵将去平定李茂贞、赵思绾和王景崇的叛乱,打从这里经过,看到的依然是满目疮痍,实在不堪入目,记忆刻骨铭心。这时距离盗墓的时间,已经过了三十多年。
就是这位盗墓贼,于梁末帝贞明二年(916),投降后梁,后梁让他继续担任崇州的节度使。他又拿出这些用最缺德的方式弄来的金银财宝贿赂后梁,竟然一路攀升,做到了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除了不管宰相管的事情,级别跟宰相没有差别了。
这个世界,让人上哪说理去?
不久,李存勖灭掉了后梁。温韬又来了个脑筋急转弯,开始向新朝廷献媚。杀了一个后梁的将领,带着满身阴魂不散的鬼气,亲自把人头送到了朝廷。丞相郭崇韬一见:“这不是盗伐唐陵的窃国大盗吗?我还当是什么功臣呢!”马上上奏李存勖:“不能让这个盗墓贼跑掉,应该就地正法,绝对不能饶恕他!”温韬一看,小命要丢,赶紧花重金收买李存勖的老婆刘皇后。刘皇后贪恋财宝,尽心尽力地替他求情,李存勖竟然把他给放了。但是两年多以后,李存勖就死了,李嗣源当了皇帝。他,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小有作为的君主后唐明宗。这时,又有人接续郭崇韬再度上言:温韬不仅不可重用,而且一定要杀掉,以正国法!以泄民愤!以平天怒!以为鬼申冤!
哇!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哇。还有为鬼申冤的!您没听说过吧?作为中国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长见识吧,您哪!连鬼都有人欺负,连鬼都敢去欺负!所以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鬼,而是人。人连鬼都不如,人比鬼还蝎虎!鬼见了像温韬这样的恶人,那得哆嗦!
温韬这次再也逃不掉了,只是不知道他下了地狱之后,十八位唐代的先皇会怎么撕扯他。大约也用不着唐皇们动手,阎王老子比人间的统治者更加无私无畏,刚正不阿。他一定会秉公执法,绝不会轻饶了这个天底下最缺德的败类。保不准温韬真的会上刀山、下火海、踩炮烙、进油锅,然后还得千刀万剐、暴尸示众!
郭威借鉴唐朝皇陵被盗伐的历史教训,想用纸衣瓦棺,简单下葬。还让柴荣立碑说明,里面没有存放金银珠宝,以免死后不得安宁,被人掘墓毁尸。不过郭威想错了,谁会相信皇帝的墓地里没有高级的殉葬品?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而弥彰吗?要是不想被人盗伐,就不要当皇帝嘛!不过,话还得说回来,不当皇帝也没有用。碰上那种踢寡妇门、剜绝户坟的缺德的中国人,谁的坟墓他不挖呀?连普通百姓的坟墓都有人盗伐,郭威作为皇帝,还想躲避,能躲得开吗?
不过柴荣还真是按照郭威的指示办了。可是即便这样,还是没有办法保证郭威死后的安全问题。
后来金兵攻陷北宋都城,郭威的坟墓就被挖掘毁弃了。莫说郭威,宋太祖的坟墓不也被人给掘了吗?连腰上的皮带,都让一个叫朱黑脸的家伙给撸走了!
但是郭威临终前的嘱托,并不表示他愚蠢,只是表达了他的无奈而已。这不过是死者生前最后的挣扎,但是不管怎样挣扎,最终肯定是无效的。
各族皇帝的宰相
柴荣刚刚登上大位,火急军报就传到了朝廷:契丹出兵十万,北汉出兵六万,两家联手合作,准备乘着郭威新丧,共同打造一个没有后周的新世界。
柴荣是个有血性的人,一听军报,登时火起,决定御驾亲征。
大多数朝臣赶紧说“不可”,说是太祖新丧,国家正处哀戚之中。况且新皇刚刚登基,人心还没安定,不宜轻动。万一失利,动摇国家根基。尤其宰相冯道,更是竭力劝阻。
柴荣哪里能听得下这些话语,忿忿地说:“刘崇这个杂种,赶上这样的时候出兵入侵,庆幸太祖过世,欺我年少登基。这次他亲自带兵前来,就是想乘此机会亡我大周,吞并天下。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朕要是不亲征,他会以为我胆小怕他,让他小瞧了咱!”众臣不再做声,只有冯道,依然坚持反对。
柴荣看了一眼冯道,不无感慨地说:“当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不也经常御驾亲征吗?我怎么可以偷安一时,任凭敌人猖狂呢?朕这次定要亲自征伐,不打他个落花流水,他也不知道马王爷到底长了几只眼睛!”冯道一听,接住话茬说:“您真以为自己可以和唐太宗相提并论吗?”世宗听了这话,心里很不高兴,强压心中火气,转移话题说:“我们现在兵强马壮,击败刘崇,简直就像拿泰山压碎一个鸡蛋!”不料冯道接着又说出下面的一套话语:“陛下真的以为自己就是泰山吗?”世宗再也听不下去啦,决计亲征,不许再谏。出征之前还把冯道赶出了朝廷,让他充当“山陵使”,去给郭威守墓,“即日启程,立刻上路”。
冯道无奈,只得启程,一月以后,还在通往陵墓的路上,就呜呼哀哉了。你看人家冯道,不愧是老臣,真听圣上的话,真照圣上的指示办事呀!这不,已经上路了!“一路走好哇,冯宰相您哪!”
要说柴荣这个人,咱得客观评价。后来上天不给他时间,如果上天给他时间,只要能再多活二十年,根本不用向天再借五百年,他就会成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君主之一,德行和业绩至少不会比唐太宗差。只是天不假年,用老百姓的话说,那叫“可惜了了”!
不管怎么说,柴荣已经是皇帝了,冯道怎么敢那样跟他讲话?这位冯道先生,到底是何许人也?有什么优越于别人的地方吗?
这位冯宰相,用一句东北的俗语说,那就叫“骑自行车扛炉筒子,不是一般炮!”要说人家,那可真不是个一般人物。打从后唐时代开始走向显达,历经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和后周五个统治时期,给十几个皇帝当过宰相,以持重老道著称于当时社会,名气大得很。要是那时就有媒体宣传,官场上所有的达人,演艺界所有的大腕儿,都得给人家当粉丝。
冯道晚年写了一篇影响很大的文字,叫《长乐老叙》。自称“长乐老”,历数自己在各个不同种族、不同姓氏的王朝里,跟各种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皇帝打交道,如鱼得水一样,在深浅不一,清浊不同的各种江河湖海里面,自由无碍地遨游,什么风浪没见过?人家把各种高等官位都当遍了,把各种爵禄都占尽了,各种荣崇也都享用透了,各种封赠也都拿尽拿够了:什么尚书令、中书令、仆射、枢密使;什么太师、太傅、太尉、太保;什么东王、西王、南王、北王。光是各个朝代和各个皇帝赏赐的高档礼品,还有各个朝廷和各个皇帝的奖励证书,一卡车都装不下。光是他自己,就可以开一个皇家敕诰、御制证书、赏赐珍玩等的珍贵历史博物馆。人家家里头,奖金和勋章是大大的有哇!在整个五代时期,那可真是出尽了风头,占尽了风流!
谁见过这种阵势?谁见过这么牛的角儿?
战国时代的苏秦,够牛的了吧?也只是身背六国的相印,又都是姬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并且差不多都在同一个时期里。你再瞧人家这位冯老先生,伺候了三个种族、五个王朝里八个姓氏的十一位君王。如果再加上早年在僭越的北燕国刘守光那里担任过参军的履历,那就又多出了一位主子。不管阴晴圆缺,无论汉满蒙藏,更不要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蒋沈韩杨了。就是天塌地陷,沧海桑田,人家冯道还是宰相。无论是谁当皇帝,都得请人家冯道当宰相!人那才叫真牛!人家不仅是大腕儿,而且是铁腕儿,甚至是永不褪色、永不消损的金腕儿!
冯道还在《长乐老叙》中,盛赞自己“孝于亲,忠于国”,说他自己无论做儿子、做弟弟、做大臣、做父亲、做老师,甚至包括做老公,各种角色扮演得都极其出色,干啥都不软弱!做得相当好,简直没得挑,真是棒极了!除了肚脐眼儿,身上没疤痕!
可是他终究不懂一点,那就是时代要变了!上天已经厌倦了这种无休止的战乱,也不再眷顾这种万金油、饶处粘的寄生虱和攀援藤。无操节、无筋骨的软体动物的生存时代就快过去,漫长的黑夜即将走到尽头了。再这样混下去,就仨字:不灵了!
不过冯道还真是个有福之人,要是让他再活几年,赶上大宋王朝的建立,不知他的荣崇还能不能继续下去?
五代那个时期,是一个标准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时期。只要你手持一张写有“卑鄙”两字的证件,你就可以在那样的时代里,一路绿灯,畅行无碍,管保没有交警阻拦你。大宋王朝建立伊始,就把这个通行证给吊销了。换了一张叫做“高尚是高尚者的指路灯”的通关文书。冯道不知道,周世宗已经准备换卡了,只是还没有来得及。这件事情,后来就由赵匡胤彻底办好了。
不过这个冯道也够奇怪的了,从前在其他王朝里做事,从来没像这回这么认真过。可能是年纪大了,愈加猖狂,倚老卖老了。再不就是他希望契丹打过来,柴荣大位不保。那样的话,他又可以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老式游戏里,重新浑水摸鱼了。大概就是出于上面的两种考虑,他才拼命劝阻世宗御驾亲征,还对世宗说了那么多近于诋毁的话语。可偏偏遇上了柴荣那么个愣头青皇帝,一意孤行,刚直不悔。对此,咱们的这位长乐老,可真是有点始料未及呀!
柴荣的刚果明断,使得冯道从前“辉煌”的时日,瞬息间,就成了遥远的回忆。
冯道死的时候,刚好七十三岁。很多人都来给他做“喜丧”,羡慕他和孔子同寿!不晓得这些以阿谀逢迎为终身嗜好的人想过没有,冯道虽然意外地与孔子活了同样的年岁,但是两人身上还有很多不意外的不同。比如理想目标,比如价值追求,比如生活态度,比如处世原则,还有整个活法等等。
北汉的由来
刘崇是个什么人物?他为什么非要赶在郭威病故这样一个时候来攻打后周?他和契丹又是什么关系?
这得容我慢慢地跟您说。
后周的太祖郭威,原本是后汉高祖刘知远手下最重要的将领,刘知远能够当皇上,有郭威的重要勋劳。刘知远当了不到两年皇帝就死了。临死的时候,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承祐,还给他选定了四个顾命大臣。其中杨邠、史弘肇、王章在朝中,分别负责总理政务、宿卫皇宫和财赋,相当于国务总理、卫戍区司令和财政部长。还有一个在外面,负责征伐,就是郭威,相当于国防军总司令。刘承祐就是历史上的后汉隐帝,当时只有十八岁。
大约没有哪个皇帝,希望身边总有几位顾命大臣唠唠叨叨。整天听他们说三道四,看他们指手画脚,多心烦哪!长期受这些人的“束缚”,皇帝肯定不愿意。刘承祐也一样,他想摆脱监控和束缚,就听信身边人的劝告,开始下手,要铲除顾命大臣了。很快,京城里的三位,就是杨邠、史弘肇和王章,都被设计暗杀了。本来隐帝是想干一件私密的活儿,但是消息走漏了。郭威被逼无奈,只得举兵造反。
郭威的部队攻进了京城,隐帝在乱战中不知被谁杀死了。郭威就鼓动当时的宰相冯道,去迎请当时担任徐州刺史的刘赟即位。刘赟本不是刘知远的儿子,是刘知远的堂弟刘崇的儿子。刘知远喜欢刘赟,刘崇就把这个儿子过继给了他这个当皇帝的堂兄,所以刘赟又成了刘知远的儿子。作为刘知远的堂弟,当时刘崇是后汉的中书令、枢密使(相当于国防委员会执行主席),还兼任着太原留守。当隐帝被杀的时候,刘崇正在太原。属下臣僚们劝刘崇立即登基,然后出兵讨伐郭威。但是刘崇当时犹豫不决,说是隐帝做得过火了,郭威未必就想自己当皇帝。
正在刘崇犹豫不决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郭威的来信。
郭威在信里,说自己不想当皇帝,自己也当不了皇帝。还说自己的出身,不足以当皇帝。郭威诚恳地对刘崇说:小时候,自己家里很穷困,为了谋生,不得已整天跟下层社会的人鬼混,还加入了一个叫做什么“纹身会”之类的黑社会组织,在脖颈子后面刺了一只鸟雀。以至于人家都叫他“鸟人”,还送了他个外号,叫“郭雀儿”。哪有脖子上刺鸟的人当皇帝的,鸟人能坐金銮殿吗?
郭威的这个小品,尽管演技很高,却没有逗乐刘崇。刘崇当时正在闹心,没心思去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正在刘崇将信将疑之际,潜伏在朝廷的密探送来情报,说郭威派宰相冯道亲自出面,已经把刘赟请到朝廷当上皇帝了。
刘崇高兴得不得了:你看看,我儿子被郭威请出来当皇帝了吧!我就说郭威不会篡权嘛,还劝我立即登基,马上出兵。这不成心想让我们父子反目吗?娘的!哪个脑袋让驴踢了的蠢货给我出的主意!一气一急,就把劝他登基的太原府尹李骧给杀了。
可是没过几天,郭威就把刘赟废为“湘阴公”,自己当了皇帝。
早在隐帝时期,刘崇看到朝政日乱,害怕隐帝对自己下手。于是就在暗地里召集亡命之徒,屯粮畜马,准备自保。这下又让郭威玩了——郭威就像赵本山忽悠范伟一样,差点把刘崇忽悠瘸喽,耍得刘崇恼羞成怒。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别的退路,只能撕破脸皮,冒着杀身灭族的危险,侥幸一逞了。
他要当皇帝了,他想另立中央。虽然条件还不成熟,但是刘崇发挥了有条件要当皇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当皇帝的革命精神,正式登基称帝。刘崇义愤而又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后汉的三个皇帝,分别是我的哥哥、侄子和儿子。而他郭威,跟这些人什么关系都没有,连孙子也不是!只有我,才是后汉政权的唯一合法继承人。郭威是僭越,郭威的后周是不合法的伪政权!
刘崇也给自己改了个上面带扁日的名字,叫刘旻,还为李骧立碑,以纪念这位“忠臣”。
刘崇虽然也当了皇帝,自称汉帝,可历史上却都管他的小朝廷叫北汉。因为原本属于后汉的疆土,绝大部分都在人家后周太祖郭威的手中掌控着。刘崇仅有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省的一部分,没有办法跟郭威抗衡。于是就依附契丹,希望借助契丹的力量,打败郭威,夺回“他们刘家的”江山。当他听到郭威死了的时候,有一个词抑制不住地从他心里窜跳出来:高兴!
风云变幻的高平之战
刘崇以为机会来了,于是就请求契丹出兵援助,打算乘着后周内部混乱,就此灭掉后周,自己好能当上一个领地再大一点儿的后汉皇帝。
据说这次契丹原来准备出兵六万,诈称十万,其实只来了一万多骑兵。而刘崇也谎称倾国出动六七万人,实际只来了三万。由于契丹和北汉联军来势凶猛,后周边城将士阻挡不住,向南撤退,固守潞州,也就是今天山西的长治。刘崇和统领契丹援兵的将军杨衮一路追赶,来到潞州城下。
两天没有攻下潞州,刘崇心里着急,不想在潞州纠缠过久,想要加快进度,于是就绕过潞州城,继续向南挺进,迅速来到泽州附近。泽州就是今天山西的晋城,再向南,就进入河南地界,那里是后周政权的统治中心所在地。
在泽州东北约六七十里的高平县附近,双方军队遭遇了。其实这次周世宗也只带了两三万人马。
战斗刚刚开始,后周的右军统帅樊爱能和何徽,率先带领骑兵,撒腿就跑了,剩下的一千多步兵当场投降了刘崇。
一处军败之后,全军士气瞬间随之低迷。
情势万分危急,周世宗亲自统兵向前冲锋。当时南风大作,尘土飞扬,亲兵将领赵匡胤大呼一声:“姥姥的!圣上危险如此,都还愣着干什么?赶紧奋力杀贼呀!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不怕死的跟我来!弟兄们,冲啊!”赵匡胤率领两千部下,奋身冲入敌阵。赵匡胤的喊声,在漫漫的沙尘中扩散。周兵士气大振,无不以一当百。后周大将张永德也跟赵匡胤配合作战,北汉正面军队被打得纷纷向后撤退。赵匡胤左臂挨了一箭,鲜血淋漓,全然不顾,继续冲杀。后周左军统帅李重进和白重赟,跟着奋力出击,加上南风帮忙,北汉兵大败,右军统帅骁将张元徽被杀。杨衮见势头不对,带领契丹兵转身逃跑了。
刘崇这次下了这么大的赌注,结果却输了个倾家荡产!翻山越岭,侥幸逃得一条性命。回到太原时,清点人数,身边就只剩下十几个人了。
一场恶战终于结束,世宗赏功罚罪,斩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将领七十余员,提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世宗英武,举国传扬。只可惜冯道死了,没能看到周世宗以山压卵的结局。
高平之战,给周世宗的心里带来了极大的触动,他原本不知道,后周的军队,竟是如此的庸劣无能。回到汴京以后,世宗决定整顿军队,委托殿前都虞侯赵匡胤负责筹办,淘汰冗兵,补充精壮之士。
在周世宗的亲自指导和赵匡胤的具体领导下,很快,一支像南京路上好八连一样的崭新部队,在后周建立起来。这支部队的成员,无论骑兵还是步兵,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真是人人勇敢,个个坚强。这支新军的名字,叫做殿前诸班。据说这是整个五代时期,战斗力最强的威武之师!从此以后,世宗带领这支由赵匡胤为他精心组建的部队,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攻城守御,所向披靡。而北汉的主子刘崇,因为伤悔过度,惊悸之余,年底就死掉了。他的次子刘承钧嗣位,为了苟延残喘,只得对契丹称“男”。还羞羞答答的,契丹可不像他那么腼腆,直接就管他叫“儿皇帝”了。
一封意义深远的上疏
世宗决计统一天下,让大臣们上书献计。众人因为久在战乱中挣扎,又不断地在政权的快速轮替中旋转,就像还在游乐场里的过山车上一样,早被转得头晕目眩,一时间哪里有好的策略奉献呢?只有一个人的上书,让周世宗兴奋不已,这个人就是比部郎中王朴。
世宗躺在床上,反复翻看王朴的奏章,一时激动,不自觉地诵念起来:“中国之所以失掉大好河山,是因为统治者失道造成的。现在要想收复失地,重整河山,首先必须认清政治上的失道。这样才能正本清源,把政治统治的根本方向拉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这是最关紧要的事情。长期以来,君主暗昧无知,大臣包藏祸心,骄兵悍将自行其是,人民生活水深火热。小人们在朝廷里结党营私,节度使却在外面骄横跋扈。统治者只看到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和大计。社会积冤成山,汇恶成海,大家习以为常,不思改变。整个国家、民族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程度,生死已到最后关头!”王朴在奏章中继续写道:“如果真想收复失地,重整河山,一定要走出一条与从前不同的崭新道路。”
世宗激动不已地看着:“首先一条,就是提拔道德品质优秀的人,把那些只知阿谀逢迎,只知苟且偷安的人换掉;这样才能真正收拢天下的人才。要不然,人家眼见国家政权掌握在这样的一些人手里,社会风气如此败坏,真正的人才,谁还会出来跟你蹚这池浑水?第二一条,是要广布恩德,以诚信待人。这样才能真正得人心。得人心,才能得天下。第三一条,叫做赏功罚罪。有功要赏,有罪得罚,这样人家才能真正给国家效力。有功不赏,大家就会灰心丧气;有罪不罚,上下就会苟且偷安,跟着混日子。第四一条,要带头远离奢侈,提倡简朴的生活。这样才能避免没有意义的浪费,用有限的人、财、物力,支持国家统一的伟大战争。第五一条,要减省赋税,减轻人民负担,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百姓富足了,国家也就富足了。为什么非要把财富都弄到国库里,才以为是国家富强了呢?”
王朴又继续写道:“只有把财富分散地保存在天下所有人的手里,才更安全些。天下和政权也是一样,只有把天下还给天下人,天下才不会有真正丢掉的那一天!”
王朴的这番话,世宗看得如堕五里雾中。长期沉浸在家天下观念中的周世宗,哪能通晓这样深刻的道理?一时间,不免丈二和尚,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王朴在奏章的最后,显然使用了激动人心的话语:“如果能够这样,朝廷就会群贤毕集,政事就会通达畅顺,国家就会财用丰足,人民就会真心依附。然后举兵征伐无道,一定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破碎的山河,才有希望得以收拾;散乱的社会,才能得以重新治理。民心既归于我,天命也就跟着会来眷顾了!”
轰轰烈烈的毁佛运动
世宗读罢,有如醍醐灌顶,脑子被洗得清明澄澈了许多。
世宗兴奋得几乎一夜未眠,下决心接受王朴的建议。世宗准备逐条采纳实施,寄望国家与民族真正的复兴大业,成就在自己的手上。这样,自己就会名垂青史,传诵后代。就算不能,至少也不会辜负手中握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世宗立即着手国家重新统一的事业,显德二年(955)五月,首先遣将攻蜀。
由于战争中军费开支紧张,世宗一时间想出了增加国用财富的临时性办法,采取了果断但也稍显武断的整顿佛教的措施——拆减寺院,淘汰僧尼。辖境之内的寺院被毁掉了30336座,只剩下2694座。只留了42444个和尚,还有18756个尼姑,其余全都强迫还俗。这场突如其来的整顿佛教的社会运动,致使成百万的僧尼,一时间感到生活没了着落,社会怨愤情绪陡然日增。
世宗还下令收缴民间铜质佛像,一并销毁,铸钱以充军资。
世宗的本意,是不想使寺院成为国中之国。因为寺院越多,占地越多,国家的可耕地面积就越少。同时很多青壮年出家,致使国家的劳动力和兵源也大幅缩减。铜质佛像造多了,造钱和造兵器就缺少原料。而且,还有很多罪犯、叛乱分子、敌国奸细,以及一些地痞流氓、逃婚的、逃债的、逃避劳动的,还有社会各种闲杂人等,也都因为各自不同的种种原因,混杂在出家人中。满地秃头,谁是真僧?真假难辨,情况非常复杂。
世宗想要快刀斩乱麻,一声令下,全国各地同时行动起来。可能有些地方官员,采用的手段也太过火,激起了佛教界的广泛不满和愤怒。佛教徒们纷纷在各地扬言,说这是佛教的法难来了。后世也把周世宗这次的行政行动,和历史上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间是424—451)、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间是561—578),还有唐朝武宗皇帝李炎(在位时间是841—846)等的三次毁佛运动相提并论,称为佛教的“三武一宗之难”。叫这样的名字,是因为前三位皇帝的庙号中都带“武”字,而后周的柴荣皇帝(在位时间是954—959)的庙号里,则含有一个“宗”字。
其实周世宗这次的举动,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应该不是毁佛,而只是整顿佛教。因为当时的佛教系统太混乱了,也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军事征伐。所以他才下了那么大的决心。
早在世宗准备策动这场运动的时候,朝臣中就有人想要劝阻他,对他讲了毁佛不好,会给自己带来厄运之类的话语。世宗却回答说:“佛陀本来就是用行善来救度众生的,如果致力于行善,那就是尊奉佛陀了。我这样做,完全出于拯救天下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考虑,并不出于怨憎佛教。佛徒们不是经常说嘛,只要行善就是对佛祖的最大尊重。供奉佛像,那算什么礼佛?再说了,铜像是佛吗?佛教徒们说,为了礼佛,连眼睛和脑袋都可以捐献出来。那好了,如果我因此遭到报应,就算是我把身体捐献给了佛陀,捐献给了救度苦难苍生的事业了,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
可惜世宗这样一篇豪言壮语,并没有得到佛教徒们的谅解。我想主要不是双方对佛陀和佛教理解上的分歧问题,而是世宗皇帝发动的这场政治运动,砸了很多人的饭碗。世宗在此后五年,因突发急症过世了。于是,佛教徒们就借此四处传扬,说是他毁佛遭到报应了,用这样的话语,来发泄他们对周世宗的怨恨和不满情绪。
难啃的寿州城
由于军资和经费的供应比较及时,到了这一年的九月份,后周的军队就顺利地占领了后蜀在陕西的秦、成、阶、凤四个州,把僭越的后蜀政权牢牢地圈在“蜀笼”之中。紧接着,世宗就把目光转向了东南。十一月,派遣李谷统领十二员将领,大举征伐南唐。
李谷等进军速度很快,不久就包围了南唐在淮北的重镇寿州。
寿州本来就易守难攻,要不然,三国时期的袁术怎么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僭越称帝呢?加上南唐的寿州守将、清淮军节度使刘仁瞻有胆有识,忠心报主。所以,尽管周兵把寿州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还动用十余万民夫,日夜打造云梯,发起了一次更比一次猛烈的进攻。可是上去一拨儿,被打下来一拨儿;再上去一拨,又被打下来一拨儿。李谷等无计可施,急忙将战报发回汴京。周世宗一见,非常生气,决定御驾亲征南唐。
显德三年(956)正月,周世宗率兵出征,赵匡胤作为殿前都虞侯,紧紧跟在周世宗的身边。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以马军副都指挥使的身份,带兵随驾征讨。
周主动用了全国最主要的力量前来攻打南唐,他就不怕北汉和后蜀在他的背后放烟点火,偷袭他的后方,甚至攻打他的老巢汴京,也就是河南开封吗?
咱们这份担心是多余的。
为什么?周世宗早已谋划好了。高平一战,北汉大亏,差点血本无归。短期内不会再有勇气,也没有力量再来招惹是非。后蜀呢?更不用担心,不是首先就把它在陕西的四个州都拿下了吗?它要想出陕西攻打河南,得首先过剑门关。对后蜀来说,这简直比登天还难!李白不是说了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别说这位后蜀的废物后主孟昶,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丞相,当年六出祁山,也都没有收到任何成效。后蜀自从丢掉陕西四州,就已经成了瓮中之鳖,而且连肝胆都被吓破了,再无张牙舞爪之势,只有等待到时候被擒的份儿了。所以,周世宗根本没有后顾之忧!
谁为世宗做了如此缜密的谋划?王朴。王朴在后周出兵攻伐南唐的战斗打响不久,就以谏议大夫和权知开封府事的身份,被世宗再度提升为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并继续担任开封府尹。
世宗带领后周最精锐的部队,一路向寿州进发。
南唐见寿州危急,急忙派遣侍卫诸军都指挥使刘彦贞,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救援。南唐援军水陆并进,很快到达寿州附近。李谷为躲避锋芒,暂时解除对寿州的围困,率兵向北退守正阳。周世宗在路上闻报,即命大将军李重进、韩令坤和赵弘殷火速赶到正阳,迎击陆上援军。刘彦贞看到周兵后退,以为周兵恐惧,立即要去追赶。刘仁瞻怕中了周军的埋伏,极力劝阻,刘彦贞不听,率兵急速追击。刚到正阳,就碰上了李重进等的大军,双方展开激战。李谷乘势出伏兵反击,斩杀南唐援军一万余人,援军中的很多将领都被当场杀死,刘彦贞也在一箭之下命丧九泉。这个刘彦贞,在南唐射箭的本领还算可以,人送外号“刘一箭”。这下正好被一箭射死,这个外号,总算没白起。
击垮了援军,周军乘势再度包围了寿州城。
周世宗坐在可以随意抬放的胡床上,亲冒矢石,近距离指挥战斗。周兵振奋,猛攻寿州。刘仁瞻找来几个箭法精准的将校,专门朝世宗发射。尽管这些高手们用尽了力气,箭镞到了周世宗的床前数尺远的距离,就都自然地落在了地上。周世宗不断地命令向靠近城墙的地方抬床,刘仁瞻也不断地命令神箭手们瞄准发射,自己还一箭接一箭的,不断向周世宗射来射去。真是奇了怪了,那些箭镞还是一到距离周世宗数尺远的地方,就轻飘飘地落在了地上,好像就连这些箭镞都害怕周世宗一样。刘仁瞻气恼地将自己的宝雕弓摔在了地上,无奈地说:“难道上天真的不再保佑南唐了吗?要是这样,我就只有一死而已了。”周世宗无所畏惧,还在向前移床,同时命令士兵向城上的刘仁瞻喊话:“周天子深知你的忠义,但是百姓是无辜的。你这样坚持下去,全城的百姓都会跟着遭殃。赶紧决断,速速出城受降,这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刘仁瞻不予理睬,继续坚守防御,周军损失越来越重。世宗看看天已经快黑了,下令停止攻城。
回到军营,世宗一夜未眠,既感叹刘仁瞻忠勇难得,又明显地意识到寿州城一时间是难以攻下的。于是改变主意,决定绕过寿州,去攻打南唐在淮北的其他城镇。
智取滁州
战斗进行得越来越残酷,南唐中主李璟被形势所逼,提出也要御驾亲征。中书舍人乔匡舜说是周兵太强,我们根本不是对手。主上如果出战,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李璟很生气,倒不是因为乔匡舜反对亲征,而是因为这个家伙竟敢在众臣面前说自己不如人,太不给自己面子了。一气之下,李璟贬了乔匡舜的官职。其实他确实不敢上前线和周军对垒,说是御驾亲征,也不过是装装样子,给朝臣们看看而已。乔匡舜的劝谏,还是给了他台阶,他就着乔匡舜把他心情搅乱这个由头,借坡下驴,再不提亲自出征这回事了。
世宗为了分散南唐的注意力,又派遣一员大将去攻打南唐的鄂州,就是武汉。目的是使南唐军队无法集中到淮北来共同作战。与此同时,周军在淮北战场上迅速推进,殿前都虞侯赵匡胤首先在涡口镇大败南唐军队,斩其都监何廷锡,夺得战船五十余艘,首战击败南唐水路援军。后周的将领司超也在盛唐(今安徽六安)击败南唐部队,生擒了南唐的另外一个都监高弼。
占领涡口之后,赵匡胤奉命分兵攻打滁州。
赵匡胤率军来到滁州北面的要塞清流关,刚出山口,就遭到南唐大将军皇甫晖的伏击,皇甫晖和副将姚凤早已在这里等候多时了。
皇甫晖是北方逃到南方的战将,为人老道,作战经验丰富,他绝不会像刘彦贞那样轻率浮躁。打了胜仗之后,皇甫晖既不追击,也不恋战,一路退回到滁州去了。到了滁州才知道,滁州的守令王绍颜早就被周兵吓破了肝胆,两天前就弃城逃跑了。
皇甫晖以为敌兵刚被击败,不敢再来,就下令军士休息。可就在这时,赵匡胤突然率兵斩关夺门,冲进了滁州城。皇甫晖急忙穿上铠甲,呼唤兵将。因为一时慌乱,将领都不知了去向。皇甫晖赶紧披挂上马,带领数十个亲兵冲出了小巷。迎面刚好碰上赵匡胤,赵匡胤大喝一声:“我只要生擒皇甫晖,你等不要白白送命!”还没等皇甫晖的亲兵们反应过来,赵匡胤快马先到,手起剑落,正砍在皇甫晖的脑门上。尽管隔着头盔,皇甫晖还是被砍得鲜血崩流,摔下马来。亲兵一见,立即跪地求饶,束手就擒。赵匡胤的兵将越战越勇,很快占领了滁州城,皇甫晖的副将姚凤也被生擒了。
这一战,赵匡胤仅以三四千兵力,打败了南唐三万多大军。当皇甫晖被押解到周世宗的面前时,伤势已经很重。他只说了佩服赵匡胤的勇敢,说自己曾经跟号称天下无敌的契丹兵将大战过无数次,“却没见过像您的赵匡胤将军这样英勇无敌的战将”。皇甫晖感叹上天有意保佑后周。世宗皇帝听得心里高兴,就让人把皇甫晖抬下去养伤。可惜,太祖当时那一剑虽然只是砸的,并没有用剑刃直接砍到血肉,但是由于用力过猛,皇甫晖剑伤过重,两天之后就死掉了。
赵匡胤不是被打败,而且撤退了吗?怎么又突然出现在滁州城里了?
赵匡胤在清流关首战失利,损失了好几百个弟兄,只得暂时退却。这次他手上只带了三四千人马,经不起正面消耗。
但是赵匡胤用兵,一向神出鬼没。这次虽然先败了一阵,心里却已经想好了取胜的办法:“我军既败,敌军肯定不会想到我们马上就会再来。正好现在天色已黑,我就悄悄地跟在他的身后。他进入滁州,会稍事休息。我就乘此时机出其不意,突然发起攻击,在城里跟他巷战。这样的话,他的大军就发挥不出优势了。”赵匡胤就是按照这个计策行事,一战得手,攻取了滁州。
滁州既被攻破,一时间江南震慑,淮北很多城镇的南唐守令,未及交战,就都闻风归降了。
忠勇不二
南唐中主李璟听说滁州陷落了,赶紧派使臣来见世宗,说是愿意尊称后周为兄皇帝,自己只叫弟皇帝。还答应每年给后周供奉黄金、白银和各种土特产品,希望就此罢兵讲和。李璟的要求,遭到世宗的当场拒绝。李璟一看不行,再派重臣前来,不敢再以弟皇帝相称,干脆以称臣为条件,并且答应增加每年供奉,还顺便带来了两千两黄金、五千两白银和一千匹绫罗绸缎,再加上一些土特产品等见面礼,合计价值恐怕得超过一个亿人民币。还外加五百头牛,两千担酒,说是为了犒劳周师。
人家来打他,他还得犒劳人家?那当然。谁让你打不过人家了,要不然人家接着打。人家大老远来打你,多辛苦呀,容易吗!
周世宗虽然收留了南唐的全部贡品,还是没有答应南唐罢兵休战的请求。紧接着,后周又攻克了南唐在淮北的几座城镇,天长和泰州等,也都相继落在了周世宗的手上。
李璟无奈,派使节赶赴契丹辽国,请求出兵援助,同样答应了很多条件。可是赶赴契丹的南唐使者,中途被后周拿获了。周主因此又给南唐增加了一条试图勾结外族、侵凌华夏的罪名。这时候的李璟,完全已经晕了。又赶紧派宰相孙晟前来讲和,进一步降低条件,说只要允许他继续占有江南,不叫皇帝也行,完全听后周的调度,每年按期把经济收入的相当部分当做赋税交给后周。这次他们又带来了一千两黄金、十万两白银,还有两千匹绸缎。周世宗依然不答应,继续指挥军队攻打南唐。几天之后,光州、舒州(今安徽潜山)、蕲州,还有和州(安徽和县)也都落到了后周手里。
周世宗还把孙晟带到了寿州城下,让他劝说守将刘仁瞻献城投降。孙晟来到了寿州城下,向城上喊道:“坚持住,不要半途而废,失掉臣子大节,援军马上就要来了!”周世宗非常气愤,命人捆绑孙晟来见。世宗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孙晟回答说:“现在虽然冯延巳是南唐的掌权宰相,但我是司空,也算个挂名的宰相。哪有宰相劝说将领背叛主子,投降敌国的?”周世宗听到这里,感慨了一番,下令解开了孙晟的绑绳。
周世宗看到寿州一时难以攻下,命令李谷等继续围困,自己就先带兵回汴京了。回到汴京以后,周世宗论功行赏,赵匡胤晋级为殿前副都指挥使。
由于寿州没有攻破,它就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后周新得的几个南唐州县的背后。所以,当世宗回到汴京以后,南唐乘机又收复了淮北的几个州县。世宗觉得这个事情必须有个了断,不能就这样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公元957年的二月,也就是后周显德四年二月,世宗再度起驾,率大军亲征南唐,很快,他又来到了久攻不克的寿州城下。
因为围困太久,寿州城内缺粮缺物,把活人杀掉煮烂当饭菜充饥的事情,已经很普遍。士兵将校们,私自逃跑叛变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可是就在这样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南唐守将刘仁瞻依旧坚守不降。
一天夜里,刘仁瞻的小儿子刘崇谏偷偷越城逃跑,准备向后周投降。一不小心,被守城的小校抓到了,押送到了刘仁瞻的面前。刘仁瞻二话没说,立即命令:拖出去斩首!手下将校都不敢上前劝谏,监军使周廷构实在忍不住,流着眼泪上前苦谏。可是不管他怎么说,刘仁瞻就是不许。周廷构赶紧去找刘仁瞻的夫人薛氏,薛夫人来到刘仁瞻的面前,严肃认真地对刘仁瞻说:“崇谏是我亲生的骨肉,你说我能忍心让你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杀了他吗?但是你不能因私情而废军法,大丈夫更不能因为怜悯自己的儿子而毁伤名节。如果这次你饶恕了他,那么刘氏一家就是不忠之门,我们还有什么脸面面对军中将士!”刘崇谏就这样被腰斩于市曹。守卫寿州的南唐将士,很多人都被感动得痛哭流涕。
又是一个月过去了,尽管后周军队不断发起攻势,但是终于不能得手。正在周世宗愁眉不展之际,寿州城门自动打开了。守城监军使周廷构奉命把献城投降的文书,亲自递送到了周世宗的手上。世宗深感诧异,询问事情原委。原来刘仁瞻已重病昏迷,连谁是谁都认不清楚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副守孙羽就假称受了刘仁瞻的命令,写好了这份投降书,委派周廷构送到了世宗的手上。孙羽和周廷构不能像刘仁瞻那样,苦苦地撑持下去。要是那样的话,城里的人很快就会被吃光。
世宗命令把刘仁瞻抬到大帐前,不断欷歔感叹,盛赞刘仁瞻忠勇。还赐给刘仁瞻玉带、锦袍,甚至连自己的坐骑都送给了刘仁瞻。世宗随即下令,赶紧把刘仁瞻抬回城中养病,请名医治疗。世宗还下了一道特别的诏令,称赞刘仁瞻:
“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予之南伐,得尔为多。”
这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像刘仁瞻这样忠于职守,大义凛然,坚守臣节的,从古到今能有几位!我这几次亲征南唐,虽然得到了很多土地和人口,但都不如得到一个刘仁瞻。能够得到刘仁瞻,是我南征以来最大的收获!
周世宗授予刘仁瞻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刘仁瞻一直没有清醒过来,几天之后就病死了。
据说刘仁瞻死的时候,重云骤聚,天空一片昏黑,牛毛般的细雨,像浓雾一样笼罩了整个寿州城。刘仁瞻手下的数十名将校,在听到他的死讯时,纷纷自刎,为他殉葬。
周世宗遣使吊唁,追赠刘仁瞻为彭城王。授予他的另一个与他一起守城的儿子刘崇讃为怀州刺史,赐大宅子一座。世宗为了表彰刘仁瞻的忠勇,还把刘仁瞻生前统领的清淮军,改名为忠正军。
南唐李璟听到刘仁瞻的死讯,也追赠他为南唐国太师、中书令,赐谥号为“忠肃”,加封卫王。后来南唐后主李煜接位以后,再封刘仁瞻为越王。
宋太祖得天下以后,又找到了刘仁瞻的另一个儿子刘崇谅。为嘉奖忠臣后裔,特命他做了都官郎中。宋太祖还为刘仁瞻造塑像,放在武成王庙里,配享姜太公。又单独为刘仁瞻立祠,御赐祠名,叫做“忠显祠”。一直到一百六十多年后的北宋徽宗时代,刘仁瞻的后代一直都在享受大宋王朝特殊的优待。
忠臣孝子为人敬仰,乃至于此!
这次征讨南唐,赵匡胤再立战功,率精兵两千,攻占了六合(今江苏六合县)。
当时寿州危急,南唐国皇帝李璟,赶紧派同胞弟弟齐王李景达亲自统领两万大军,前往增援。增援部队须从六合经过,遭遇赵匡胤奋勇阻击。赵匡胤以两千兵力,再次战胜十倍于自己的敌人,保住了六合。
考虑到南唐增援部队数量众多,周世宗派遣赵弘殷前往六合增援,由于连日下雨,路滑难行,来迟了一些。等到赵弘殷来到六合城外的时候,敌兵已经被击溃,天也已经黑了。赵弘殷让手下将官到近前叫门,告诉赵匡胤,就说是他爹来了!但是赵匡胤为了严守军队守城夜里不能放人进入的军纪,没有给自己的老子开门。赵弘殷只得带着自己的部队,在城外凑合了后半夜。这就是上一章里我们已经说到过的那个历史性场景。
村学究
回到东京汴梁之后,赵匡胤因功再升为殿前都指挥使,领义成军节度使,还加了个检校太保的头衔。赵匡胤上表为赵普请功,赵普也因此当上了节度推官。不久,赵匡胤从忠武军节度使改归德军节度使,镇守宋州,上表奏请,让赵普掌管赵匡胤军中的文书之类的事情,官名叫书记。后来称赵普为赵书记,来历就在这里。但是这个“书记”,可不是我们今天的书记,那就是个秘书;我们现在的书记,人家可都是长官。这些书记长官还另外配有秘书,书写文件之类的活儿计,大多数都是秘书的事情,不是书记的本分。
赵普是何许人也?怎么忽然出现在了赵匡胤的军中,而且还跟着升了个小官?
赵普,字则平,比宋太祖赵匡胤大六岁。赵普的祖籍,本在幽州蓟县。晚唐以后,为躲避战乱,举家搬迁,先到河北常山,后来到河南洛阳附近一个农庄里。大约从小在洛阳附近长大,年轻时粗识几个字,就当了私塾老师,教孩子们认字。就这么着,得了个“村学究”的光荣称号。那时农村人文化水平低,对付着也能教,不算糊弄人。赵普其人,虽然书读得不多,但却富有智谋,而且目光也非常敏锐。乍一开始,在一个叫刘词的节度使手下当幕府。刘词察觉赵普精通吏治,是个有用的人才,临死的时候,就把赵普推荐给了后周朝廷。经过宰相范质的考核,觉得确实可用,就让他暂时担任了渭州军事判官。赵匡胤攻取滁州之后,他被派来军中帮助谋划,就这样来到赵匡胤身边,后来当上了节度使的掌书记(秘书)。
赵匡胤在六合击退南唐齐王李景达的两万大军,赵弘殷却在城外苦熬了一夜。本来年纪就大,而且身上还带着病,加上一夜折腾,第二天进城时,病情又加重了。赵普悉心照顾,不烦不厌,一路陪护赵弘殷,直到赵弘殷过世,从没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这件事情,使赵匡胤一家感动不已,赵普也因此与赵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无论是赵匡胤,还是他的母亲杜氏和弟弟赵匡义,都不再把赵普当成一般朋友看待,而是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就在回到东京的路上,赵匡胤的手下抓获了一百余名盗寇,按法应当全部处斩,赵普感觉其中有受冤枉的,于是建议赵匡胤亲自审理。经过审理,确实有六七十位不是盗贼,赵匡胤就把他们释放了。就因为这件事,赵匡胤才保举他做了自己的节度推官。
显德四年十一月,周世宗第三次亲征南唐,一直打到次年三月。赵匡胤攻占南唐楚州,生擒节度使陈承昭。然后又继续进军,占领迎鸾口,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的瓜州。赵匡胤还指挥士兵,面对江南,高唱“战地新歌”:“巍巍大周就是牛,气死南唐小猕猴;巍巍大周亮堂堂,小小南唐暗无光……”
周世宗三次亲征南唐,赵匡胤的名字都快把李璟的耳朵磨出茧子了。“此人将来必是南唐大患!”为了除去这块心头之病,李璟暗地派人送给赵匡胤三千两白金,还附上了一封要保持联系的密信。同时另外派人到后周军中散布谣言,说是赵匡胤暗通南唐,想要借助周世宗之手,杀死赵匡胤。
赵匡胤心明眼亮,识破南唐奸计,连信封都没拆,就把使者、白金和密信一同押送到了世宗面前。李璟的计谋落空了。
后周军队英勇拼杀,除了湖北武汉附近的四个州以外,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全部州县,都已落入周世宗的掌中。
龟头里的国君
周世宗面对长江,耀武阅兵,吓得李璟日夜不宁,赶紧再派枢密使亲自出使,贡献金银、特产,并且上表称臣,永远甘当附属。周世宗回书,用了如下的称谓:“皇帝致书敬问江南国主。”
这个称谓的意思非常明显,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天下只有一个皇帝,不要再怀任何侥幸的心理!李璟赶紧再度回书,强调取消帝号、国号、年号,奉后周的正朔为正朔,就是按照人家的纪年方法纪年,人家叫初一,咱就不能再叫十五,人家叫显德五年,咱也得跟着人家叫显德五年。同时,李璟又把江北的所有州县,包括还没有被后周攻陷的那四个州,全部拱手奉献给后周。李璟心怀着一个小算盘,在割让领土,取消皇号、年号,俯首称臣的同时,还夹进了两条不情之请。一是要把南唐的主宰权让给太子李弘冀,说自己年老昏聩,不能治理国家了。二是希望留下海陵(泰州管辖下的一个县城,地址就在今天江苏省的泰州市。海陵东距大海二百二十里,以出产食盐闻名于世,当时年产量超过六十万石,号称全国第一,是真正的盐城)这个盐城,要不然江南人就没有盐吃了。
世宗回书,允许奉后周的正朔,同意罢兵。但却不许传位太子,也不让保留海陵盐城。每年后周会赏赐三十万石食盐,供给南唐官民食用。
后周得到了南唐在长江以北的十四个州,共六十个县。征讨南唐的事情,就这样暂时告一段落了。
周世宗眼见一次性不能把南唐彻底平掉,时机还不成熟,南唐还能撑持一段时间。同时,后周的军队也需要暂时休整一下,他的下一个目标是攻打契丹,顺势攻灭北汉。因为得了南唐江北以后,后周已不再像从前一样,而是地广物丰,实力更加雄厚了。再加上前此攻占陕西四州,后蜀就如同被锁在笼子里的鸡鸭,只有等着主人需要时前来宰杀的份儿,像缩头乌龟一样,再也没有出头的勇气和力量了。
显德五年四月,世宗回到汴京。
南唐皇帝李璟呢?只能按照人家周世宗的命令,就在当年的五月间,去掉了自己的帝号、国号和年号,把国家的名字改成了“江南国”,自己只能叫“江南国主”,不敢再叫南唐皇帝了。就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能再叫李璟,改叫李景了。因为原来的那个“璟”字,犯了人家后周祖先的忌讳。周太祖郭威的高祖父叫郭璟。不能在自己的名字里,使用跟人家,还有人家的父亲、祖父、曾祖、高祖的名字里,已经使用过的相同字眼儿。别说名字,就是姓犯了忌讳,都得改掉。
李景从前就喜欢高雅的享受,治国安民不足,而颓废懈怠有余。这次被后周打成这样,取消了国号、年号,自己感觉特没面子,就想把主宰地位传给太子,让太子去向后周称臣,自己少受些屈辱。但是人家周世宗不同意,所以就只能自己挺着。真是活受罪呀!从那以后,李景更加懈怠,只能用享乐和玩耍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苦闷。看似很潇洒,实际上只是聊以自慰。李景命人建造了一个小小的殿堂,形状看上去就像乌龟的脑袋,所以称作“龟头”殿。李景经常躲在这个小小的殿堂里,尽情玩乐,自作逍遥之态。臣下们后来探知他的所在,不知道他为什么总是躲在那里。于是,“大家何在龟头里?”就慢慢成了江南国臣僚口头禅一般的惯常话语。“大家”就是指皇帝,皇帝在五代和宋朝时期,还被称作“官家”。
南唐大臣们的话语的意思就是说:皇帝为什么总在龟头里呆着呢?
李景在龟头殿里做皇帝,真正成了一只缩头乌龟!
李景经常与文武大臣们夜饮,通宵达旦,不醉不归。他还经常请来当时著名的画家,描绘当时的场景。就好像现在的人们游玩时,当场照相一样。国主既然如此,大臣们也如法炮制。现存的南唐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饮图》,就是如实描绘江南国大臣韩熙载深夜与人饮宴的场景。笙歌曼舞,吟诗作赋,玩的就是高雅!
可是高雅归高雅,国家怎么办?南唐后主,啊对,现在改叫江南国后主了,就是李煜吧,后来在家国既灭了以后,才想起感叹“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才晓得“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我说亲爱的兄弟,你们这些父子爷们早干什么去了?
世宗既不允许李景传位太子,那么他的太子,就是那位自以为“开口张弓向左边”的谶语会应验到自己身上的李弘冀,却在没有办法等到继承南唐宝位的959年11月,也就是周世宗显德六年十一月,一病呜呼了。
显德五年底,淮南闹起了饥荒,周世宗赶紧下令,拿出国库里的储备军粮赈济贫民。有人出来劝阻,说害怕将来百姓偿还不起。周世宗大声吼道:“老百姓都是我的子民,哪有儿子被倒挂在树上,当爹的不去解救的!”淮南一方民众,因为得到了朝廷及时的救助,很快摆脱了困境。
“点检做天子”
显德六年,周世宗把下一个征讨的目标指向了契丹。就在周世宗攻打南唐的时候,契丹兵曾经小规模地前来骚扰,周世宗感到契丹终究是北面的大患。同时,死敌北汉,也只是仰仗契丹,一旦契丹北遁,北汉就将不攻自灭。
从年初开始,后周就已经发起了对契丹的攻势。为了确保战争顺畅进行,世宗命令马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疏通并改阔了一条从沧州出发,可以直接进入契丹境内的水路。三月底之前,工程竣工了。不过就在这个月里,枢密使王朴病死了。周世宗伤心不已,亲自参加追悼会,悲痛地拿小玉斧子直往地上乱戳,痛哭失声,几乎无法自已:“老天爷呀,你为什么这么急着夺去我的王朴哇!”
这个王朴,帮他制定了国家复兴和重新统一的宏伟蓝图,是后周一系列政治、军事、经济改革的真正总设计师!周世宗太需要他了,也太舍不得他了!
世宗这次出兵契丹,除了北部各个州县的后周军队沿路配合以外,所统大军分水旱两路。旱路总指挥,是当时的马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而水军统帅,则由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担任。
世宗走水路,与赵匡胤率领大军一路前行,顺利进入契丹境内。到了益津关(莫州的文安县)以后,水路变得越来越狭窄,大船已经没有办法行进。世宗命令全体下船,留下一些人看守船只,其余众军将,全部登岸陆行。
赵匡胤首先率军挺进瓦桥关,契丹守关将领姚内彬见周军势大,未及开战,开关投降了。瓦桥关北面的契丹巡逻部队看到关隘失守,赶紧前来夺关,不等动手,就被赵匡胤杀得七零八落,损失了近千人。剩下的一溜烟儿似的,狼狈逃窜了。
瓦桥关在契丹占据的莫州和瀛洲的侧背面,瓦桥关丢了,就等于莫州和瀛洲向北逃回契丹的回家之路被堵死了。
世宗随着赵匡胤的部队继续前行,第二天到达莫州(今河北任丘县)。契丹莫州刺史刘楚信见瓦桥关已经不保,只得把莫州拱手献给了周世宗。就在同一天,契丹的瀛洲(今河北省河间县)守令高彦晦也献城投降了。周军几乎没有经过大的战斗,就得到了两个州。
世宗兴奋不已,准备三天后率军继续北进,收复幽州(今北京市)。契丹赶紧派遣每天可以奔跑七百里的快马,指示北汉立即发兵骚扰后周的边境,干扰周军的后方,减缓后周的进军速度。而契丹国内,也正在调兵遣将,准备聚合重兵前往幽州救援。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周世宗突然感觉身体极度不适,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只能回师南归。这时,契丹的加急“快递”已经到了北汉。北汉看到后周已经退兵,就没有前来找事,后周的军队就这样平稳地回到了汴京。
世宗在回军途中,还坚持翻看从莫、瀛两州收上来的相关文件,一不小心,一块木简从袋子里掉出来,世宗俯身拾起,端来一看,这块半尺长的木简上只有五个字:“点检做天子”。世宗心里犯了嘀咕,顺手又把这块木简放回到袋子里。其实当时袋子里装的,都是些木简,赶上这块恰好就是这五个字,原本跟上面和下面的两块是连在一起的。八成是因为栓系这串木简的绳子断了,而被世宗看到的,又刚好是这一块,所以就在心里犯了合计。
人到了这种时候,不由得不心生疑忌。
回到京都,周世宗的身体越来越不适,他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了。赶紧布置身后事宜,首先就把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免职了。
为什么?是张永德犯了什么错误了吗?就是因为那块木简,张永德什么错误也没犯。
“点检做天子”,从打回京的路上,就已经成了周世宗的一块心病。张永德这次运气不佳,当时刚好担任殿前都点检。
张永德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当年郭威喜欢张永德,就把自己的女儿晋国公主嫁给了张永德。张永德是后周的第一辈驸马,在后周的地位很高。世宗想到了石敬瑭,当年石敬瑭就是以后唐明宗李嗣源驸马的身份,抢夺了后唐的政权。世宗怕自己一死,张永德也会像石敬瑭一样,来抢夺自己儿子的帝位。他的皇子柴宗训,当时才只有7岁,比后唐末帝还不如。世宗想找一个稳健可靠的人来代替张永德,这个人还可以给柴宗训当屏障,保住柴宗训皇帝的宝位。
凭借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结合多年的观察,周世宗选定了赵匡胤。临终之前,他把赵匡胤从殿前都指挥使,提升到了殿前都点检的位置上,还给赵匡胤加了一个检校太尉的头衔。世宗同时又把魏仁浦提升为中书侍郎,希望他能够与门下侍郎王溥、知枢密院事范质三人一起,帮助柴宗训共同处理国家重大政务。
要说这位张永德,可是够冤的。他什么都没做,也什么都没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张永德不可信任,更没有图谋不轨的嫌疑。而且据说,张永德一直都是倾向于赵匡胤的。张永德酷信道教,喜欢找人算命看相。一位道士中的高人曾经告诉他说:“见到属猪的,一定要好好戴敬。”赵匡胤刚好生在亥年,而且他的弟弟赵匡义恰好比他小一轮,也属猪。张永德一起见到两个属猪的,敢不尽心照顾吗?高平之战以后,就是因为张永德拼命给赵匡胤说好话,赵匡胤才从一名普通军官,晋升为殿前都虞侯。
后周皇帝身边的军队,主要由侍卫马军、侍卫步军,还有殿前诸班组成。这三股力量或三支军队,号称三衙。三衙之中,最强大的要数殿前诸班。三衙虽然都是皇帝身边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但是殿前诸班的力量更强大,地位也更显赫。殿前诸班,最多的时候接近十万人。当然,侍卫马军、侍卫步军和殿前诸班,都是保卫皇帝和京城的,也都同时具有对外征伐和守卫边疆等职责。可是从与皇帝的关系来看,殿前诸班最亲密。
侍卫马、步军都有都虞侯、都指挥使(包括副都指挥使);殿前诸班,则另外设有都点检和副都点检。点检的权力最大,而且殿前都点检的地位也比侍卫马、步军的都指挥使高出一些。约略可以领导前两者,前两者虽然不归他直接统领,但是按理是要配合他的行动的。
殿前诸班的将官排列顺序是这样的:殿前都点检、殿前副点检、殿前都指挥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殿前都虞侯。《水浒传》里帮助高俅陷害林冲的那位陆谦,实际的军职就是殿前都虞侯,所以才管他叫陆虞侯。林冲虽然号称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不过只是个武术教练,实际地位比陆虞侯低得多。而那位高俅,之所以被称为“殿帅”,就是因为他是殿前诸班的最高统帅。不过他不是殿前都点检,而只是殿前都指挥使。因为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为了防止陈桥之类的事情再度发生,限制禁军将帅的权力,取消了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的官职。这两个职位,以后就没再重新设置。所以,后来北宋朝廷的殿前诸班的最高指挥官,也只是都指挥使,而没有点检、副点检了。
赵匡胤起初还没有进入这个高官系列,只是一员普通的将校。高平之战,因功升为殿前都虞侯;滁州之捷,又被授予殿前副都指挥使;不久,再升任都指挥使。这下儿,又越级升任殿前都点检,成了守卫皇宫和保护京城的最高军事长官。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凑巧。凑巧周世宗这次中途生病,凑巧他习惯挤时间审阅文件,凑巧他摸到的偏偏是那块木简,凑巧他又是个心里多疑的人。一切都这么凑巧。这些凑巧,导致了张永德的倒霉,张永德的倒霉,又导致了周世宗的倒霉。两个倒霉的深谷,却在中间挤兑出一座幸运的高山,这就是赵匡胤了。
也许历史的进程中真有那种相对固定的倾向,但是处在历史中的任何一个个人的命运,还有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任何一个具体的事件,其实都只是偶然的,都是一路凑巧凑过来的。就像生物界的食物链原理一样,任何一位需要食物来满足生存的生存者,同时也都是其他生物的食物。你活着,其他生物可能就被你吃死了;你死了,其他生物可能就因为吃到了你,从而活下来了。
后周世宗安排好后事,就在六月的一天夜里病逝了。他还只有三十八岁,正当壮盛之年。一代英主周世宗,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统一大业才刚刚开始,他七岁的儿子,有这个本领,继续完成他伟大的宏愿吗?
您可能会问,古人结婚早,周世宗都三十八岁了,他的儿子怎么才七岁,没有再大一点儿的吗?有,有三个,都在这之前追逐太祖郭威造反时,被后汉朝廷灭族了。
后周的朝臣们忙乱了一夜,作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一夜没敢回家,一直守护在周世宗的寝宫外面。当世宗过世的消息传出来的时候,赵匡胤泪流满面。紧接着,宫里传出消息说:今晚各自回家休息,明日早朝有重要消息宣布。
赵匡胤怀着难以抑制的悲伤,拖着疲倦不堪的身体走回了家中。到了家门口的时候,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抬头看了看天。这时他才发现:
天,已经快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