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云帆:上海电影集团产业十五年发展纪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冬之蕴:风霜雨雪都是太阳赐予

第一节 机遇与挑战同时来临

要了解一个民族企业,要写就一篇创业诗行,要撰成一册文化产业的丛书,离不开这个企业的领军人物。就像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所说:“请注意他的言辞,因为言辞会影响行为;请注意他的行动,因为行动会影响其习惯;请注意他的习惯,因为习惯会影响其命运。”

领军人物的命运是与企业、事业、产业休戚相关,环环相通的。

任仲伦,中共党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1955年生人,祖籍浙江宁波,15年来,就任上海电影集团总裁、党委书记、董事长。2003年,任仲伦的就任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当了20多年老师的他,由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岗位转任上影党委书记兼总裁。上任伊始,他就被兜头浇了盆冷水:“第一周,我问财务总监,上影目前可调动的现金有多少?回答就1700万元。两天后来个通知,需支付上影离休干部一次性房贴1070万元,剩630万元。接下来,我还要给在职人员发工资……”而更吃惊的还在后面:2003年,全国电影票房不到10亿元,上影向银行借贷5亿元,集团负债率高达70%。下属单位71%亏损。曾经辉煌的上影,有在职职工3000多人,离退休职工2000多人,年产两三部电影,上影一位国家一级电影演员举着还没到上海最低收入水平的工资条,在人代会上愤愤然:“谁能相信,我每月工资单上的数字是300元。”

任仲伦和上影班子的同志们:党委副书记沈佐平,副总裁许朋乐、汪天云、田锋,总裁助理王小军,一起调研、讨论、跑政策支持、找干部谈心,希望能摸索出一条路来。但怀疑和沮丧的话像寒风一样拂面而来_“改革找死,不改等死,不改不革是安乐死”。这是一位导演的调侃,也代表了一部分职工的心态。

作为上海第一家事业转企业的文化单位,上影厂被“逼上梁山”。

班子成员首先统一认识,这是一个大有作为的电影产业革命的时代,特别是当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改革的若干意见》让大家坚定了向改革要出路的决心。必须不受干扰,知难而进!

但转企改革刚起头,任仲伦和他的班子成员又被扔进“冰窖”里:改制涉及11个单位和2545人,有人怨,有人恨,18名职工冲进办公室,围攻谩骂、怒气冲天,热水瓶、水杯被砸得一片狼藉。当时的情景可谓触目惊心。

改革,让多年沉淀的矛盾激化。但是上影领导班子的意志没有松懈,作为企业当家人,任仲伦的信念没有动摇,他常常半夜惊醒,把铁索桥断裂的梦魇用灯光驱散,在灯下写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悲壮诗行。他和班子成员说,命运把我们放到了这个风口浪尖,不可退却,只有像小平同志说的:“拼命闯出一条血路来。宁当烈士,不做逃兵”。

2004年最后一天,多年来上海地区罕见的一场漫天大雪,上影集团职工代表会议现场,审议和表决上影整体改企方案,鸦雀无声。第一个发言人说了不到5分钟,就紧张到晕倒。就在那天,上影集团整体转企改革方案,在职代会上以94.4%的赞成票通过。上海市委、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发来贺电。任仲伦掩不住内心的喜悦:“上影冲过了火线。”

简单的一句话,意味着多少艰辛!第二天的《文汇报》上作了大幅报道——897名人员被分流、2388名职工的退休待遇人均下降1000多元、2545名职工亲手砸掉自己的“铁饭碗”。尤其是干部们,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投票人对任仲伦说:“我们不是没有意见和情绪。但我们认了!我们投的是信任票,希望票!相信上影能够走出困境。”

想起当年,任仲伦仍有些感慨。当年大雪纷飞中,他不断嘶哑着喉咙跟各个阶层的职工代表重复这段话,“上影不是泰坦尼克号沉船,它想发展、要发展,而且能发展。请给我们时间!”

2004年12月15日,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整体转企改革动员大会,王仲伟等参加

历史如果可以用电影镜头闪回:2004年11月16日,上影建厂55周年,80多人准备大闹会场,庆典不得不在警车护驾下进行。而5年后的同一天,上影迎来60岁生日,这一次情形完全不同,用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前宽的话说,“拥有了最多的笑脸”。时间说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