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合作共赢 开拓创新
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行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国电影启动全面产业化改革。对于上海电影产业又是新一轮的更新和变革。
上海电影制片业在全国日益庞大,且快速的产业发展进程中,数量上并不算高,但质量上还是每年都有精品出现。这一时期,国企与民营共同撑起上海电影制作的大戏。上海金棕榈、上海三九文化、上海春草牛文化、上海立迅影视、驰柯文化等民营公司均投入电影制作,创作了《了不起的村庄》《蒸发疑云》《非常浪漫》《大地有爱》《双子神偷》《爱心》《心灵风暴》等一系列作品。
虽然上海的民营电影公司开始焕发出创作的活力,但总体来看,上海电影的创作主力还是国营电影机构,以上影集团为主要代表。如2003年的《美丽上海》《紫蝴蝶》《午夜惊魂》等影片在当年具有深厚的影响力。其中《美丽上海》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竞赛,获最佳女演员奖,在“金鸡奖”评选中获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4项奖。
这一时期的上影集团加强与青年知名导演联合创作,并获得了很好的成效。以贾樟柯为例,2004年,上影与贾樟柯合作首部影片《世界》,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2006年,上影继续出品了《三峡好人》,该片勇夺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2008年的《24城记》和2010年的《海上传奇》仍然是上影与贾樟柯的深度合作,为上影赢得了效益和荣誉。
电影《美丽上海》剧照
电影产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另一大明显趋势是,上海电影跨区域合作的合拍片以前所未有的“国际化”态势出现在市场上。2003年《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的签署,令香港电影可以合拍的形式进入到内地市场,极大地促进了内地与香港电影的合作化进程。这一政策快速形成了效应,以2004年为例,212部国产影片总量中有1/3的影片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
电影《世界》剧照
电影《三峡好人》剧照
上影集团于2003年率先与香港泽东电影公司合拍《地下铁》,故事取材于台湾几米漫画,上海取景,香港创作团队参与,气质较为独特。2004年,上影与香港导演王家卫合作出品了《2046》。2005年,合拍片占了上海的故事电影出品的1/4,其中《伯爵夫人》是中英合拍片,《如果·爱》是陈可辛北上的首部电影,上影还和关锦鹏合作《长恨歌》,集结了两岸三地众多明星。2006年,上影聘请香港主创团队拍摄香港动漫改编的《龙虎门》,颇具票房号召力。
之后,与王家卫合作的《蓝莓之夜》,李安导演的《色·戒》,以及朱延平执导、周杰伦主演的《大灌篮》,都是上影加速国际化,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其中王家卫、李安的作品在国际上斩获多项大奖,使上海电影扬眉吐气了一回。
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开放和繁荣,合拍共赢、国际合作的形式越来越成为上海电影发展的趋势。在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国际化的视野和制作水准也不断提高,中国电影“走出去”任重而道远,凝聚几代电影人共同的努力。
如今的上影集团已经是一家上市公司,2016年8月17日,上影集团敲响了上市的钟,与中影成为第一批国有电影企业上市公司。上市仪式上,王家卫、章子怡、赵薇、贾樟柯等电影圈的大咖到场助阵,共同见证了上影集团的荣耀时刻。上影这条巨轮,终于驶向了太阳升起的东方,迎接它的是未来的曙光。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电影产业化之路实属不易。对此现任上影集团的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任仲伦感受深切。正是上影的班子团结一致共同承担风险,大家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向着一个目标排除万难,去创办一个现代的影业集团,去构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产业链的第一步,则从“造院线”开始。上影以“上海联和”为品牌院线广布中国各地,近至长三角,远到海南岛,院线遍布全国100多座城市的500多家影院。上影还率先与美国华纳建造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影院——永华电影城,引进加拿大IMAX(巨幕电影)商业超大银幕建造了和平IMAX影都。
上影集团的产业链还延伸到制片、发行、放映、片场、主题公园,上影有了自己的电影博物馆,也有了自己的片场——上海车墩影视基地,还有了东方电影频道这样的传播媒介,上海银星皇冠酒店也经营得有声有色。
从九死一生的转企改制,到千难万险的公司上市,十多年间,上影集团经历了由绝望到希望的过程。承载着上海电影的百年荣辱,上影领导班子的同志们深刻认识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电影由弱到强,也是上影集团安身立命的精神核心。在未来,上海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的繁荣,需要一批上影这样的现代影业公司的不懈努力,谱写中国电影崭新的明天。
真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