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边防军纪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忆苦思甜教育

60年代以来,全国先后涌现出雷锋、欧阳海、王杰、焦裕禄等一大批英雄人物,综观他们漫漫成长过程,无不有着斑斑血泪史,是党和毛主席把他们从苦海里解救出来,获得了新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把满腔的热血倾注在党的事业上,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不朽业绩。从中诠释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要时刻牢记阶级苦民族恨。因此,忆苦思甜普遍被视为防止蜕变,永葆革命青春的良药,被当作宝贵经验在全国各行各业推而广之。每年,连里都要开展一两次忆苦思甜活动。

然而,绝大部分官兵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旧社会啥模样,只是从电影、报章和父母闲聊时懵懵懂懂略知一二,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就不会有深切的感悟,因之始终处在朦朦胧胧的状态之中。

第一次参加以班为单位的忆苦思甜会,心里虚虚的。曾记得上中学时,适逢讲求家庭出身、阶级成分的年代,当兵、考学、招工、提干等,事事都要与出身、成分挂钩。语文老师给我们班出过一道作文题,叫作“我和爸爸比童年”。全班四五十名学生,阶级成分不尽相同,出身贫下中农者能比出幸福,比出新旧社会冰火两重天。非贫下中农出身者怎么比呢?于是别出心裁地说假话,编故事。回想起来,令人啼笑皆非。翻开作文几乎千篇一律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除夕晚上,全家人济济一堂吃年夜饭,忽然“吧嗒”一声,是爷爷磕烟灰的声音,并若有所思地仰天长叹,我问爷爷怎么啦。爷爷两眼凝视窗外,用沉重的语气痛心疾首地告诉我,在旧社会某一年的今天晚上,外面爆竹声声,万家灯火。我带着你爸爸在地主家门口要饭,地主家小兔崽子放出恶狗,照着你爸爸的小腿上叼了一口,鲜血直流,你爸爸抱着腿失声痛哭,恶毒成性的地主家兔崽子自鸣得意,在一边咧着嘴狂笑。你年幼的小姑被活活饿死在逃荒的路上,说到这里爷爷泣不成声,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孩子,千万不要忘记万恶的旧社会,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呀!

然后历数今天的幸福生活。大体上大同小异,显然从某家书报上抄袭的。许多人包括我自己爷爷奶奶早逝,压根就没见过面,阴阳两隔。为了故事的需要,把子虚乌有的事情编成美丽的谎言,拿逝者说事,自欺欺人却不以为然,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可是我家偏偏出身中农,旧社会勉强能吃饱饭,饿不死,撑不死,既不属“红五类”,也不是“黑五类”,如何忆苦,心里很矛盾,不编些美丽的谎言看来过不了这道关。

忆苦那天,王指导员要求每个人带着阶级感情,痛陈旧社会遭受“三座大山”残酷剥削和压迫的血泪家史,老兵带头忆苦思甜,个个声泪俱下。我侧耳恭听,恁地这么熟悉呢?难道天下的爷爷、爸爸不干点别的,都靠逃荒要饭维持生计,养家糊口,都被地主家的恶狗咬了?不由得想起上初中时的那篇作文,嗯!原来军内外皆然。

轮到我发言了,想躲是躲不过去的。也顺着此思路继续编故事,但是不能没有眼泪呀,我是有泪不轻弹的那一类,哪怕是假惺惺的也要挤一点。要不然与主题不符不说,扣你一个没有阶级感情的帽子受用不起。此时我迅速特地用余光瞟了一眼左右,大伙都心情沉重地耷拉着头,弄不明白到底是发自肺腑还是逢场作戏。我趁机一瞬间用手把嘴角上的唾沫抹到眼眶上,假装擦拭眼泪并哽咽着,成功结束了自己的忆苦思甜,圆满了不易蒙混过关的发言。事后,让我如释重负,浑身沁出一身冷汗。

在各班忆苦的基础之上,连队隆重召开忆苦思甜大会,精心挑选了一部分同志,进行充分准备。

当天中午特意安排全连吃顿忆苦思甜饭配合教育活动。此时,入伍离开家乡前的那顿忆苦思甜饭的情景在脑际浮现,忆苦饭是用家乡的大锅煮的,原料由高粱渣子和烂白菜叶子混合而成。高粱的颗粒碾碎后连同外壳一起倒在锅里煮。接兵干部吩咐我们当作政治任务,毕竟只是一顿早饭而已,吃后所剩大半。

部队吃罢早饭碗都没有洗完,惊人的一幕发生了。原来早已静候在四周饱受饥饿之苦的市民自带碗筷蜂拥而至,争吃锅里的剩菜剩饭,大家面面相觑,目瞪口呆,脸上热辣辣的,老革命根据地的天晴朗了几十年,人民仍然生活在贫困状态下,心里很不是滋味。

连队的忆苦饭却截然不同,当时,炊事班压根找不到吃糠咽菜的原料,没有青菜哪来烂菜叶子,于是煮了一大锅稀饭,清汤利水,能照见人的影子。不料,因为顿顿大米干饭大家早就吃厌了,战士们看到稀饭个个笑逐颜开,简直像风卷残云一般,一扫而光,战斗力超乎想象,显然无以达到吃忆苦思甜饭的初衷,令连首长很失望。

忆苦思甜大会同样在饭堂召开,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要数邓连长那番诉苦场景。邓连长才真正是地地道道从旧社会过来的苦孩子,小时候家里贫困潦倒,整日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逃过荒,要过饭,真的被地主家的恶狗咬伤了腿,苦大仇深,是共产党、毛主席把他们全家从苦海里拉出来。解放后翻了身,参了军,提了干,对党的感情历久弥坚。连长仍然是最后一个登台,此前的发言多少都带有编的成分,尽管口号声声,也不能催人下泪。邓连长的诉苦则不然,当他诉到跟随老母亲到地主家门口要饭时,低头弯腰两手用力把裤腿拉起来,露出被恶狗咬伤的累累疤痕,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放声大哭。哭声如一把利刃刺痛了每个官兵的心窝,在场所有人的嘴唇、鼻尖不由自主地翕动,瞬间饭堂一片哭泣声,随即“打倒万恶的旧社会”和“共产党、毛主席万岁”之类的口号声震耳欲聋。

此次忆苦思甜邓连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真实感人,很有冲击力,使全连官兵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不晓得旧社会之苦,就不懂得今日之甜。特别对于我们这些生在新社会的“50后”,意义深远,能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便是成长进步的开始。

然而,也有适得其反的时候,团直属队一位名叫张六斤的战士因忆苦思甜声名鹊起。

据称,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正所谓黎明前的黑暗,因家境贫寒,在逃荒要饭的路上降生,长到一岁体重仅有六斤,父母没有什么文化,随口给其起了个名字叫“张六斤”。

50年代末60年代初,家乡又经历了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家庭生活拮据,年少遭遇诸多不幸。入伍前,不曾读过一天书,双手画不成一个八字。参军来到边防部队,换了一番天地,倍加珍惜,拼命工作,任劳任怨,在他看来只要能吃饱饭再苦再累也心甘,浑身有股使不完的劲。

恰逢部队组织忆苦思甜,虽然没有文化,却口齿伶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痛诉万恶的旧社会,讲到动情处,发自肺腑泪水涟涟,让现场的官兵无不动容,对部队的教育效果非同一般。起初在连里讲,后来到团机关讲,再后来前往各个连队巡讲。加上其工作表现突出,被评为全团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很快成为全团人人皆知的风云人物。提起张六斤,谁不竖起大拇指刮目相看,理所当然列入提干对象。

有一天,张六斤同志扛着背包在边防一线学习交流后,夜宿我们连队,住在连部副职宿舍。此时我正当通信员,负责为其料理吃住,战友们闻讯,争先恐后要目睹标兵的风采,七班长与其是同乡,趁连长不在连部,一部分老同志相约七班长推门而入。张六斤同志正襟危坐,两眼一瞬不离地看着手中的毛主席著作。见大家进来,连忙起立,笑脸相迎,十分谦虚随和。见其看书学习的认真态度和手中那本厚厚的书,真不该打搅,估摸入伍来到军队这所大学校认真看书学习认识了不少字,谁还能相信其是文盲大老粗呢?

由于部队分驻两地,老死不相往来,不经意间一年又过去了,突然想起来张六斤其人,有人称退伍了。真不敢相信是真的,这么一位名噪一时的标兵怎么能说走就走呢?

后来偶遇团机关一位干部,由其细说原委:在一次有上级领导参加的忆苦思甜大会上,已经提拔为副排长的六斤同志被推选走上讲台,不料在诉苦过程中,其文化低的缺憾暴露无遗,加上缺少帮助指点,在没有事先示讲和不识字的情况下,既控诉了黑暗的旧社会,也顺带诉说了家中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遭遇的暂时困难,把两种截然不同时期的事情混为一谈,犯了概念上的错误,让在场的团首长紧张得头上冒汗,不等会议结束,上级首长便借故离开。

从此之后,但凡召开忆苦大会,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第二年便让其脱下军装,出现在退伍回乡的路上。

一位以喜剧登场,以悲剧画上句号的积极分子就此昙花一现,并悄然消失,谁能不为之感到深深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