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评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鲁迅关于正确对待文艺遗产的论述

1934年鲁迅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在文章中,鲁迅嘲笑那些对文化遗产不敢接近的人是“孱头”,怒斥那些“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的人是“昏蛋”,批判那些“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人是“废物”。在文艺遗产问题上,鲁迅既反对抱残守缺的复古主义,也反对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革命口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因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就是说,新文艺和旧文艺之间有一个继承和革新的发展过程。

发展新文艺,不能离开对旧文艺的批判地继承。割断历史,全盘否定文艺遗产,无产阶级新文艺是无法创造出来的。列宁曾经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592页。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01页。, “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01页。。无产阶级新文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在空白的土地上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在继承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文艺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艺作品,其中有许多珍品。认真地总结和继承这份丰富而宝贵的文艺遗产,把它作为创造革命新文艺的借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62页。这就是说,批判地继承优秀的文艺遗产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艺的提高、发展和繁荣,可以使之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鲁迅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说明批判地继承文艺遗产的重要性。他说:“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鲁迅:《集外集拾遗· <浮士德与城>后记》, 《鲁迅全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55页。在这里,鲁迅对文化发展的内部规律作了辩证的阐明。这种内部规律表现在新文化有历史的继承性,对旧文化要有承传,有择取;同时也要有斗争,有剔除。鲁迅曾经以冲决一切罗网的革命精神对我国历史上那些维护封建制度,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宗教迷信,麻痹和愚弄劳动人民的旧文化,“施行袭击,令其动摇”。鲁迅对这种旧的反动文化的批判,正是为发展新文化扫清道路的。“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688页。

然而,对旧的反动文化的批判,并不是对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对待文化遗产的优秀部分,我们不但不应否定,而且还要认真地加以择取和吸收。鲁迅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对于文化遗产要像吃牛羊一样,“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鲁迅:《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鲁迅全集》第6卷,第23页。就是说,对于古代文艺遗产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地总结,分清精华和糟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达到发展无产阶级新文艺的目的。鲁迅为了分清文艺遗产中的“蹄毛”和“精粹”,曾经孜孜不倦地做了大量的垦荒的工作。他“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第一个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了我国小说的历史发展,肯定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社会作用。《中国小说史略》的问世,打破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局面。他在厦门大学讲授《中国文学史》时,又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对于我国的上古文学作了精深的研究,其中有很多创见,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见《汉文学史纲要》)。直到晚年,他还计划过写一部完整和系统的中国文学史。鲁迅曾经豪迈地说过:“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鲁迅:《集外集拾遗· <引玉集>后记》, 《鲁迅全集》第7卷,第418页。鲁迅的确不愧为我国文艺遗产的保存者、开拓者和建设者的伟大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