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第三个问题是:社会实践是否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动力?《序言》说,鲁迅是“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走向“新的阵营”的。否定论者认为这个论点强调了“生活直感”“经验”对鲁迅的作用,是“排斥理性,取消思维”,是以神秘的直观能力否定了对于事物的本质的科学认识,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对鲁迅思想发展的作用。
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鲁迅为什么能够成为新文艺运动的旗手,并最后成为共产主义战士,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十分注重实践,努力同人民大众相结合。《序言》在论述鲁迅思想发展时,从一开始就论述了鲁迅同农民群众的联系,揭示出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根源。在早年生活中,由于封建家庭的败落,使鲁迅在儿童时代就混进了野孩子的群里,呼吸着小百姓的空气,吃到了小百姓的奶汁。由于亲近了劳动人民,鲁迅很早就体验到中国农村阶级压迫的现实,看到了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坚毅的优秀品质,接受了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教育。因此他从不摆绅士阶级的臭架子,能较快地“斩断 ‘过去’的葛藤”, “深刻地憎恶天神和贵族的宫殿”,而这对他以后背叛本阶级,走上同革命人民相结合的道路关系极大。从青年时代起,鲁迅投入了民主革命的旋涡中心。辛亥革命的失败,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内部的分化,五卅前后同欧化绅士的较量,随着阶级斗争的激烈发展和革命力量的重新组合,鲁迅的思想经历了一回又一回的变迁。他从现实斗争中不断地接受深刻的教育,因而对革命的认识也就日趋深化。这段时期他所写的杂文之所以那样锋利深刻,击中时弊,自然同他1925年前后初步接触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著作,受到马列主义的影响有关,然而当时这方面的涉猎、学习毕竟是不够系统和深入的。而主要的还是在袭击宗法社会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实践中,使他“渐渐了解到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中国社会里的层层压榨”。这才产生了他的《华盖集》正续编里那些“猛烈地攻击阶级统治的火焰”的杂文。《序言》指出“这不是社会科学的论文,这是直感的生活经验”,这既符合鲁迅当时的实际,也道出了鲁迅杂文从现实出发、同现实斗争紧密结合的鲜明特征。
恩格斯曾说过:“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这在鲁迅身上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正是现实斗争促进了鲁迅思想矛盾的发展。1927年大革命失败对于鲁迅的深刻影响是为人们所熟知的。鲁迅曾信仰过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而在“四一二”这场血的游戏中,目睹同是青年而分为两大阵营,或者投书告密,或者助官捕人,因而他的思路轰毁了。《序言》指出,鲁迅这期间的思想“反映着一般被蹂躏被侮辱被欺骗的人们的彷徨和愤激”。这表明血淋淋的阶级斗争对鲁迅刺激之大,教育之深。正是从这里他十分深切感受到了进化论在现实的阶级斗争面前的无能为力,因而毅然地抛弃了旧的武器,而逐渐找到了阶级论这个新的武器。
自然,单凭感性认识,并不能产生世界观的突破和飞跃。深入革命实践和学习掌握理论是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序言》并没有否认革命理论对鲁迅的作用,在论述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中,《序言》就这一点作过明确的说明。“这时期的争论和纠葛转变到原则和理论的研究,真正革命文艺学说的介绍,那正是革命普洛文学的新的生命的产生。”这场论战促使鲁迅从马列主义著作中去寻找解答。于是他翻译了科学的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因而“救正”了他只信进化论的偏颇。在阐明学习理论的重要的同时,这个事例着重体现了鲁迅学习理论是适应斗争的需要,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个特点。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先驱,鲁迅总是首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从实际出发来判明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进程,而不是满足于了解几个抽象的概念,也因此他的思想前进的步子迈得那样扎实,他那些长期斗争积累的许多宝贵经验,一旦被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所照明,便上升到无产阶级思想的高度,使他的世界观发生根本的变化。
由此可见,《序言》强调社会实践对鲁迅思想发展的决定作用,不仅没有排斥理性,取消思想,而是将理论的学习与社会的实践统一起来,从而阐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转化的根本途径。这一点,对于我国新文艺运动是至关重要的。正如《序言》所指出的,“新兴阶级的文艺思想,往往经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的转变,而开始形成起来。”正是创造社,太阳社一批小资产阶级革命作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口号,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打出了无产阶级的旗帜,这是有革命意义的,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应抹杀的。然而,当时的这些革命文学家都还不能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如同《序言》所说,“他们和农村的联系更稀薄了,他们没有前一辈的黎明期的清醒的现实主义,——也可以说是老实的农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由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因而他们往往首先卷进革命的怒潮,但是也会首先落荒或者颓废,甚至叛变。《序言》的这个批评,对于当时某些急进的革命文艺家的病根的症结是切中要害的。小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对于左翼文艺运动所造成的损害是相当严重的。《序言》针对这种情况,强调和提倡鲁迅实事求是的实践精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无疑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对于广大革命文艺家来说,这是必须继承的十分宝贵的革命遗产。
综合上述,不难看出,《序言》是一篇初步运用马列主义观点评价鲁迅的论文。对于这样一篇观点基本正确,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文章,前段时间为什么会出现一棍子将它打煞的现象呢?这是很值得人们深思的。在“四人帮”唯心论形而上学猖獗之时,在学术界这种反常的现象岂止一篇《序言》?诸如,以一个人后期的某些错误而否定其前期的一切;人一有了问题,说过的正确的话也都成了错话;明明是对的,或大体是对的,为此也要千方百计把它说成是错的。按照这种逻辑,还有什么真理,还有什么历史可言呢?历史是不能以某种需要为借口而任意打扮的。在历史上起了积极作用,为实践所证明是对的,那就应该肯定;起了消极作用,被实践证明确实是错了的,那就要否定。这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态度,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
一九七八年九月
(原载《文学评论》1979年第1期,《新华文摘》197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