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料丛书·文学史与学科史料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初稿)

老舍 蔡仪 王瑶 李何林

中央教育部组织的文法学院各系课程改革小组中的“中国语文系小组”决定依照部定在1951年6月以前,把中文系每一课程草拟一个教学大纲,以便印发全国各校中国语文系。其中“中国新文学史”一课的教学大纲草拟工作,由老舍、蔡仪、王瑶和我(原定有陈涌同志,他因忙未能参加)担任。因为大家都忙,我们只在一块商讨了两次:第一次根据蔡仪、王瑶和东北师大中文系张华来三同志所拟的三份大纲,交换了一些意见;会后再由我参照这三份大纲,草拟一个大纲,第二次即讨论这个大纲,略加修改通过。而大家认为第三、四、五编内有关作品各章的那样分类和所列举的那些作家,是否妥当,是否挂一漏万,实成问题。但又觉得有这些小标题,比仅有笼统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每章大标题,对于有些人也许有些帮助。所以决定把这些小标题抽出来,作为“附注”放在后面,仅供参考(我们呈交教育部一份,是这样办的)。这里我没有把它们抽出来,而是在每一章标题下面加注一句“本章各节小标题,仅供参考”:这当然由我一人负责。

由于这个大纲是四个人在极短的时间内,匆忙地草成,粗滥是在所难免的;所以不但希望全国“中国语文系”的有关教师同志们提出意见,而且还盼望文学界的同志们也能注意、研究和批评,以便将来修改。

李何林

1951年5月30日

绪论

第一章 学习新文学史的目的和方法

第一节 目的

一、了解新文学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二、总结经验教训,接受新文学的优良遗产

第二节 方法

一、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二、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

第二章 新文学的特性

第一节 新文学不是“白话文学”、“国语文学”、“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等

第二节 新文学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学

第三章 新文学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 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发展

第二节 新文学运动的统一战线的发展

第三节 大众化(为工农兵)方向的发展

第四节 新现实主义精神的发展

第四章 新文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五四前后——新文学的倡导时期(1917—1921)

二、新文学的扩展时期(1921—1927)

三、“左联”成立前后十年(1927—1937)

四、由“七·七”到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1937—1942)

五、由“座谈会讲话”到“全国文化大会”(1942—1949)

第一编 五四前后——新文学的倡导时期(1917—1921)

第一章 五四前夕的文学革命运动

第一节 文学革命运动发生的原因

一、鸦片战争以来的新的社会基础

二、在这新基础之上的旧民主主义的文学改良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思想及十月革命的影响

第二节 文学革命的理论及其斗争

一、胡适主张的批判

二、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的主张

三、他们的斗争——“王敬轩”、“国故”、林纾、严复等

第三节 文学革命的实绩

一、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和《随感录》的意义

第二章 倡导时期的创作

第一节 五四运动对新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这一时期的创作

一、诗歌

二、散文

三、小说

四、戏剧

第二编 新文学的扩展时期(1921—1927)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情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第二节 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情况及其和新文学的关系

第二章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的殊途同归

第一节 革命的小资产阶级文学家的苦闷、彷徨与转变

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诸人的理论和其创作

第三节 创造社诸人的理论和其创作

第四节 和他们近似的其他作家

第三章 鲁迅和其有关的作家

第一节 鲁迅的前期作品和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和他有关的作家

第四章 与封建的和买办的思想斗争

第一节 与“学衡”派的斗争

第二节 与“甲寅”派的斗争

第三节 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第五章 “革命文学”的萌芽和生长

第一节1923年《中国青年》几位作者的主张

一、指出工农兵是革命的主力,主张知识青年应走向工农兵

二、批判“为艺术而艺术”与“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主张文学应该为革命服务

三、反对写空想的革命文学而不从事革命斗争;主张深入工农兵,写工农兵生活

四、主张革命文学的统一战线

第二节 郭沫若、蒋光慈、郁达夫、成仿吾等的主张

第三节 鲁迅前期的文学主张

第三编 “左联”成立前后十年(1927—1937)

第一章 本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学的情况

第一节 蒋介石反动政权与人民的斗争

第二节 “九·一八”以后的新的情势

第三节 文学方面的大略情况

第二章 革命文学或“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第一节 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主张

第二节 与鲁迅茅盾的论争

第三节 “左联”的成立和其主张

第三章 与反对派的斗争

第一节 与资产阶级的“新月”派斗争

第二节 与法西斯的“民族主义文学”斗争

第三节 与虚伪的“自由人”“第三种人”斗争

第四节 与封建余孽的“复兴文言”斗争

第四章 理论在论争中发展

第一节 强调“进步的世界观”的正确及其偏向

第二节 机械唯物论的错误和纠正

第三节 “写最熟悉的题材”的偏向

第四节 大众文艺——大众语——新文字(拉丁化)

第五节 新现实主义的成长

第五章 救亡文艺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运动

第一节 “九·一八”“一·二八”后的救亡文艺

第二节 “国防文学”论者的主张

第三节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论者的意见

第四节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成立

第六章 本时期的诗歌(本章四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暴露与歌颂(蒋光慈、郭沫若等)

第二节 技巧与意境(“新月”派、“现代”派)

第三节 中国诗歌会(蒲风、王亚平等)

第四节 新的开始(臧克家、艾青、田间等)

第七章 本时期的小说(本章六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热情的憧憬(蒋光慈、华汉、丁玲等)

第二节 透视现实(茅盾、叶绍钧、王统照等)

第三节 城市生活的面影(老舍、巴金、张天翼等)

第四节 农村破产的影像(魏金枝、沙汀、叶紫等)

第五节 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舒群等)

第六节 历史小说(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郭源新等)

第八章 本时期的戏剧(本章三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剧院和剧本(田汉、适夷、洪深等)

第二节 结构、对话、效果(曹禺、李健吾、袁牧之等)

第三节 国防戏剧(于伶、章泯、夏衍等)

第九章 本时期的杂文、报告、小品(本章四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杂文(以鲁迅这十年内的杂文为主)

第二节 报告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第三节 游记(朱自清、郁达夫等)

第四节 散文小品(如茅盾、丽尼、何其芳等)及其没落(如林语堂、周作人等)

第十章 不灭的光辉

第一节 鲁迅的伟大成就

第二节 鲁迅所领导的方向

第四编 由“七·七”到“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1937—1942)

第一章 抗战与文学的抗战

第一节 新的情势与新的组织(叙述抗战开始的情势,“全国文协”成立及其活动)

第二节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叙述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戏剧界为抗战服务的事实)

第二章 通俗文艺和大众化问题

第一节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服务于抗战的局限性

第二节 通俗文艺的大量制作

第三节 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第三章 “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第一节 民族形式问题发生的原因(国内的、国外的)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主张

第三节 这几种主张的偏向

第四章 理论斗争与不良倾向的纠正

第一节 与“战国策派”和“抗战无关论”的斗争

第二节 与“反对暴露黑暗”和“为艺术而艺术”的斗争

第三节 与“王实味的文艺观”斗争

第四节 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纠正

第五章 本时期的诗歌——为祖国为歌(本章五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战声”的传播(郭沫若、冯乃超、高兰等)

第二节 “人的花朵”(艾青、田间、柯仲平等)

第三节 “七月诗丛”及其他(胡风、绿原等)

第四节 抒情与叙事(力扬、沙鸥、袁水拍等)

第五节 “诗的艺术”(老舍、方敬、冯至、卞之琳等)

第六章 本时期的小说(本章四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后方城市生活种种(茅盾、巴金、靳以等)

第二节 变动中的乡镇和农村(沙汀、艾芜、丁玲等)

第三节 战争与人民(丘东平、孔厥、路翎、郁如等)

第四节 新人与新事(碧野、田涛、骆宾基等)

第七章 本时期的戏剧(本章三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抗战与进步(田汉、洪深、老舍、曹禺)

第二节 敌区与后方(夏衍、陈白尘、于伶等)

第三节 历史故事(郭沫若、吴祖光、阳翰笙、欧阳予倩等)

第八章 本时期的报告、杂文和散文(本章三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抗战初期报告文学的成绩

第二节 杂文(“野草”丛书等)

第三节 散文

第五编 从“座谈会讲话”到“全国文代会”(1942—1949)

第一章 苏区文艺活动的优良传统(补叙)

第一节 古田会议在文艺工作方面的决定

第二节 农村和部队里面的文艺活动

第三节 苏区作品的特点

第二章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伟大意义

第一节 确定了“为工农兵”的方向

第二节 解决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第三节 确定了小资产阶级作家彻底改造的重要性

第四节 其他问题的解决

第三章 与反动倾向斗争和“主观”论战

第一节 与色情倾向市侩主义和美帝文艺影响斗争

第二节 对萧军的斗争

第三节 “主观”问题论战

第四章 人民文艺的成长和“全国文代大会”

第一节 解放区新人民文艺的成长

第二节 蒋管区民主运动和文艺运动的情况

第三节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意义

第四节 毛主席文艺方向的伟大胜利

第五章 本时期的诗歌(本章三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工农兵群众诗

第二节 叙事长诗(李季、田间、阮章竞等)

第三节 政治讽刺诗(马凡陀、绿原、臧克家等)

第六章 本时期的小说(本章第六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新的农村面貌(赵树理、康濯等)

第二节 土改的反映(丁玲、周立波等)

第三节 部队与战争(刘白羽、孔厥等)

第四节 工厂与生产(草明、李纳等)

第五节 腐败与新生(谷柳、老舍等)

第六节 烦闷与愤怒(沙汀、艾芜等)

第七章 本时期的歌剧和话居(本章三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新歌剧(柯仲平、贺敬之等)

第二节 新话剧(胡丹沸、陈其通等)

第三节 国统区话剧(陈白尘、茅盾等)

第八章 本时期的报告、杂文、散文(本章三节小标题仅供参考)

第一节 报告文学(华山、刘白羽等)

第二节 杂文(冯雪峰、聂绀弩、朱自清等)

第三节 散文(解放区与国统区)

(以上各章标题下所注“本章×节小标题仅供参考”一句,乃因我们觉得这样分类和所列举的作家,是否妥当,颇成问题。)

教员参考书举要(初稿,请大家补充,修改)

一 总集

1中国新文学大系(其中十篇“导论”另有“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印行)

2人民文艺丛书

3五四文艺丛书(中央文化部编,即将陆续出版;其中已编选完成的各册的“序言”,多已发表,可参考)

4抗战前出版的著名作家的“自选集”、“选集”

二 论文

1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整风文献

3鲁迅三十年集

4乱弹及其他(瞿秋白著)

5表现新的群众时代(周扬)

6 “剑、文艺、人民”(胡风著)及胡风其他论文

7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

8民族形式讨论集(胡风编)

三 历史

1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冯雪峰作)

2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雪苇著)

3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李何林编著)

4中国抗战文艺史(蓝海编著)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胡华编)

注:这个书目,是王瑶同志起草,交大家讨论通过后,又由我增改了一些。其中第三部分“历史”内五种是王瑶同志原提,第一部分“总集”我加了二、四两种,并把《批评论文集》《民族形式讨论集》《文代大会纪念文集》三书移在第二部分“论文”内,这应由我一个人负责。

李何林

(本提纲由老舍、蔡仪、王瑶、李何林共同起草,原载1951年7月《新建设》第4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