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燕斋吟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端午忆屈原

袅袅秋风泽畔吟,

一夕九逝梦萦深。

忧心若焚肝肠断,

屈子情高万古魂。


解读

作者自注:“此诗作于乙未年(2015)五月初五端午节(公历为6月20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楚人。初辅助楚怀王,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援能,东联齐国,西抗暴秦。不料,遭谗去职,长期流放沅湘流域。由于接近人民群众,有了“地气”,结果写出了《离骚》、《九歌》等不朽作品。

“袅袅秋风泽畔吟”。袅袅,niao niao,音鸟。细长柔软状。泽畔:此指洞庭湖等水边。这句诗是讲,战国中后期,楚国君主昏庸,国难当头,危机重重,小人跳梁,朝政日非。屈原徘徊于江边泽畔,痛哭悲歌。反映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心,以及对当局的悲愤心情。此句诗是从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诗句中变化而来,直叙其事,直抒屈原的胸臆。

“一夕九逝梦萦深”。此句诗是从“惟郢路之遥远兮,魂一夕而九逝”诗句脱变而来。屈原两次被流放,梦魂一夜奔往楚国郢都九次。九逝:不是实指,而是言其多,即多次前往。逝:往。萦:萦绕,思念不断。屈原晚上常常做梦,梦里回到郢都,去报效楚王,表现了对国家的眷恋之情。

“忧心若焚肝肠断”。屈原将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他生当末世,目睹了楚国朝廷的种种腐败和无能,绝望至极,心中忧国忧民的情绪似烈火在燃烧着,忧虑得肝肠都碎断了。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反映了屈原强烈的忧虑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情怀。

“屈子情高万古魂”。对国家命运的感伤,形成了屈原作品挥之不去的旋律。屈原在流放中得知郢都沦陷于秦军的消息,预感到国家危难来临,而自己又回天无力,只能以身殉国,遂投汨罗江自沉,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贞,以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屈原投江,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伟大精神的符号,一种崇高价值的典范。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历史把屈原立为伟大的丰碑,他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存。

本诗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歌颂了屈原的爱国忧民之心,赞颂了他一生崇高的思想品质。

不论格律诗或自由诗,写诗时都要在立意上反映时代精神,站在时代的高度,反映我们伟大的时代。这首《端午忆屈原》一诗,歌颂了屈原的伟大精神,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当今我们同样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家,爱人民,爱我们伟大的时代。

这首诗在创作上,摄取了屈原忧国忧民的若干画面,形象地写出了他的胸襟和抱负,以及向往和追求,写出了屈原栩栩如生的形象,全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新的高度,真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

细节描写也很出色。屈原一生事迹颇多,可以写成一部书,但作者颇有匠心地抓住“泽畔吟”、“梦萦深”、“肝肠断”等细节,加以形象地描绘,突出了屈原的伟大形象。高尔基说:“创作——这就是把许许多多细小的东西结合成为形式完美或大或小的整体。”作者以小见大,写出了屈原不平凡的一生。

(邵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