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规诗词的创新特色
2015年新春,我有幸学习了学规先生创作的诗词,令人眼界大开,心旷神怡。它像一阵阵春风扑面而来,使人无限的喜悦,又像步入百花园,处处闻到清纯的芳香。现在,我冒昧地谈谈学规先生诗词的创新特色。
一、视角新颖,主题鲜明
凡古今中外优秀的诗词创作,从哲学的角度而言,有一个共同点:即通过个性来表现共性,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法则。学规先生在遵循这条创作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创新,用全新的视角,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子,创作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地。古人云:“文不按古,匠心独运。”(宋·计有功)他在百花园中培育出许多奇特的花卉。请看《范蠡》:
功成而去真豪杰,放浪烟波天地舒。
恋栈文臣终遇祸,聪明范蠡泛五湖。
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治国,刻苦图强。相传功成之后,离开越国,泛舟五湖之上。文臣,指文种,也是越国大夫,勾践入吴为质三年时,由他主国。后因贪恋权势,勾践赐剑,命他自刎。
这是一个历史典故。诗人将范蠡与文种组合在一首诗里,一个非常睿智,一个极度愚蠢,二人心态不同,结果不同,一个泛舟五湖,一个脑袋掉地。范蠡是一个“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宋·苏轼)的人;而文种却是“因嫌乌纱小,致使锁枷扛”(《红楼梦》第一回)的“阶下囚”。作者用全新的手法,揭示出的主题十分新颖、深刻。联系今天的现实,不失为正反两种教员,对人们也是一种良训。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首诗歌《夏荷》:
骄阳如火失群芳,躁热风吹心欲狂。
君问缘何居碧水?张张绿叶送清凉。
“骄阳如火失群芳,躁热风吹心欲狂。”这两句诗是说,在炎热的夏季,各种花卉都凋谢了,热风吹得一些人头脑发热,心态狂横。“君问缘何居碧水?张张绿叶送清凉。”这是诗人的发问,绿叶为何居在池塘水中,原来夏荷是为了“送清凉”。这首诗赞颂了夏荷淡泊自守、不随世俗的优秀品质。这首诗同《范蠡》的题旨有些类似,但视角是不同的。《范蠡》写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一幅官场生态图;而《夏荷》则从植物的角度观察,一个是“失群芳”,一个是“送清凉”。表现手法也各异:《范蠡》是直接点评是非曲直,揭示主题;《夏荷》则用曲笔,含蓄地进行描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寓意。
上述仅举二例。学规先生写的许多诗篇,都是角度新颖、主题鲜明而深刻的佳作。
创作诗词要做到角度新颖、主题鲜明,不仅仅是个技巧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问题。学规先生是一位德行和学识俱佳的学者。他是一位名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教育工作卓有成效。他热爱我们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热爱我们所从事的崭新事业,所以在他的眼中,对万事诸物常常有新的发现,新的理解。《雨雪》中呈现“河山随处怡人色”,《香山红叶》中又是“满山秋色艳如火”,《浣溪纱·张家界金鞭溪》中更是“山气沁心知畅快,林风拂面悦轻柔,天然灵韵不胜收”。……在诗人的眼中,天涯处处有芳草,人间处处皆胜景。
二、以少胜多,意蕴无穷
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炼的艺术,与小说、散文、故事等文体不同,它们可以铺开来写,有环境描写,情节描写等等。而诗歌仅有短短数行,这就要求作诗填词语言要高度凝炼,以少胜多。对所选用的题材必须典型,要进行剪裁和概括,用寥寥数语,写出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意境,揭示出新鲜而深刻的主题。
学规先生有很高的思想修养和文学素养。他写诗词,能将丰富的题材,通过严格的“过滤”,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选择最富表现力的材料,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意蕴。
我们来看看《春兰》这首诗歌:
蓬艾丛中深不见,风吹才露叶青苍。
素心淡淡朝空谷,一片清纯半缕香。
好一句“一片清纯半缕香”!这七个字用得多么别致、生动!
这是一篇赞颂春兰高贵品质的优秀作品。自古至今,人们爱兰、惜兰、咏兰,留下许多佳作。兰花成了许多文人笔下的题材。兰花是自然界的植物之一,生长在深山峡谷之中,今天也有人进行盆栽。要写兰事是颇多的,作者一概剪去,抓住它的特点:它深藏在花草丛中,从不抛头露面,而是被风吹了之后,才露出它的青苍之色。它的心是素净的,且是淡淡的。它开放的姿势面朝空谷。这样一描写,就将兰花高贵的品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了。全文仅用了28个字,写出了兰花的风骨,描绘出它的美丽的心灵。古语云:“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诗人正是这样一个“慧者”。
要做到以少胜多、意蕴无穷这八个字,就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胆、识两种本领。胆,指诗人应具有的气质和思想修养。诗歌是一种形象思维,它受到诗人气质和世界观的制约,无胆而生怯,欲言而不能。识,就是识别,提炼生活题材、孕育主题的能力。“唯有识,是非明;是非明,取舍定。”学规先生胆识颇高,笔下尽展才华。《太子湾赏樱》不写樱花的“艳”和“奇”,而是另辟蹊径,道出它的“清纯”和“冰彻天宇”的优秀品质;《雪中行》不写它的严寒,而是高度概括为“风清水冽一身轻”。一语双关,意蕴深厚,突出了它的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想象丰富,别开生面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诗人写的《梦荷》:
入梦犹思君作伴,亭亭玉立满湖栽。
今生久有平常愿,我似荷花水上开。
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自己做了一个梦,荷花与他作伴,自己也希望像荷花一样,在湖中绽放着。诗人的想象多么新鲜奇特!
诗歌创作是需要想象的。康德说:“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它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个自然。”这话是很正确的。学规先生写诗,借用想象的方法来表达题旨,可以说是别开生面的,这里再举三例。
(1)虚与实的转化
“虚”指的是抽象的概念,思想等;“实”指的是具体的事物。“虚”有时会导致空泛,不易被理解,一旦转为“实”,即妙不可言。如:
“依旧挺拔风里立,残荷犹作雨中吟”。(《残荷》)“雨中吟”,就是在雨中歌唱的意思,其意是表示残荷的乐观主义精神。“乐观”本指一种情绪、心态,眼中是看不到的,而“雨中吟”人们就有了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十分具体形象。真是“直言易尽,婉道无穷”。
(2)物与人的转化
如:“心甘僻野乐相宜。”(《临江仙·雪梅》)梅花是物,这里却转化成了人,它甘愿住在僻野,有思维活动,将物人格化了,充满了情绪,道出了梅花清廉自守、不求荣华富贵的高尚品质。
(3)远与近的转化
如:“天外吴刚笑称奇。”(《采桑子·桂花》)桂花是地球上自然界的一种植物,而吴刚是传说蟾宫中的人物,两者相距约38万里。诗歌这样写,千万里遥成咫尺。远与近的转化,赞颂了桂花的美好品质。
诗人借助想象力写出的诗词,别开生面,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境界。作者还采取了联想的方法,由此及彼,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了诗词的新意。在《临江仙·清荷》中,我们看到了荷花的美好,联想到人生应该“冰清玉雅”“潇洒万事通”,从《红桃白李》中,我们看到了花朵的色彩,联想到为人应该“心底无私天地阔,从容面世乐融融”……诗人将一幅幅美丽的人生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诗人黄学规将高尚的志向、纯洁的心灵、美好的情操,融入了自己的诗词中,抒发了积极向上的情怀,奏出了新时代奋发进取的乐章。
2015年4月
邵介安:资深诗词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