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创新管理总论

第一章 创新概述

学习目的

■ 掌握创新的概念及不同类型

■ 从系统的角度理解创新管理

■ 学会识别并分析实践中的各种创新及创新系统

引例

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一款通过移动互联网发送语音短信、图片和文字,实现多人群聊的简单手机聊天软件——微信。由于在腾讯QQ好友关系链之上又叠加了手机通讯录关系链,用户可以在广泛的社交关系链之中,以非常低廉的成本,互相发送形式丰富多样的信息。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原有腾讯用户的欢迎。在微信投入市场之前,国内外已经有多款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语音聊天软件,以米聊、Talkbox、Kik、WhatsApp等为代表的应用瓜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可是仅仅只经历了一年时间,微信就远远超越了该领域几乎所有对手。

2011年,微信共发布了45个跨越不同终端的更新版本,平均1.15周发布一个。借助卓越的产品设计以及迅速而持续不断的版本升级,微信的各项功能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满足了用户借助手机进行多媒体沟通的需求。只用了10个月时间,微信便发展了5000万个注册用户。2012年3月29日,微信注册用户已超过1亿,2013年1月15日,腾讯微信宣布用户已达3亿。在功能体验、用户规模等方面,微信把米聊、Talkbox、Kik、WhatsApp等同类应用远远地甩在了后面。现在,微信已经成为一个横跨语音和视频聊天、朋友圈分享、摇一摇社交、地理信息服务、公众账号及开放平台等诸多扩展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大平台。微信从一个单一的产品,几乎在一瞬间就发展为一个综合性平台产品,成为腾讯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级创新产品。在公司CEO马化腾亲自督战之下,微信有望成就腾讯由PC王者向移动终端王者转型。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熄引擎,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持续竞争优势。这对企业创新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创新理论的研究迄今为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创新问题却不到30年。本章首先对创新基本知识做简单介绍,然后着重根据研究创新理论的系统范式,运用系统科学中的复杂系统理论对创新系统进行研究,并依据创新的系统观分析全面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等问题。

第一节 创新的概念及内涵

创新概念的认识源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的创新概念。他在著名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生产其他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意味着以不同的方式把这些原材料和力量重新组合,只要是当‘新组合’最终可能通过小步骤的不断调整从旧组合中产生的时候,那么就肯定有变化,可能也有增长,但是既不产生新现象,也不产生我们所意味的发展。当情况不是如此,而新组合是间断地出现的时候,那么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出现了……当我们谈到生产手段的新组合时,我们指的只是后一种情况。因此,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新的组合。”熊彼特的这段话揭示了创新(innovation)的本质内涵——新的组合,这些新组合包括:①创造一种新的产品;②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新的商业方式;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⑤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自熊彼特之后,研究者从各种角度对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创新的理论体系也逐渐完善。

虽然熊彼特最初提出的创新概念有广泛的含义,但他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上,因此人们习惯上总是将创新狭义地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创造新技术并把它引入产品、工艺或商业系统中去,或者创造了全新的工艺技术以及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广义上理解的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营销、管理、技术、市场和企业组织变化或产业和经济系统的演化。这种认识事实上与熊彼特最初的创新概念是一致的,即广义的技术创新概念等于熊彼特的创新概念。现在的研究者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乱,对创新进行了分类理解,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创新研究学派,如经济学上通常将创新划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管理学则更多地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战略创新、市场创新、文化创新等)。本书是从管理学角度来理解创新概念的。因此,本书创新的概念是指企业为获取更大价值,对各要素、各环节不断地进行新的构想、新的调整和新的组合的行为及其过程。

要全面地认识创新的概念,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创新既有突破性创新,也有渐进性创新

根据创新的程度,创新可分为渐进性创新、激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它们之间的差异见表1-1。从技术创新角度看,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指使用新的技术概念形成新的市场联结方式,它打破了以前产业对新技术的结构性控制和支配,体现了设计概念的持久性和科学作用。例如尼龙、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飞机行业的民航客机DC-3设计、IBM计算机的360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渐进性技术创新表示渐进的、连续的小创新,即对现行技术和生产系统的改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与特性的改进以及企业管理的渐进性创新。如索尼公司的“随身听”。我国联想集团就是通过渐进性创新的积累而实现创新突破的,如表1-2所示。

表1-1 不同层次创新的差异

资料来源:斯蒂芬·M.夏彼洛.永续创新:变革时代企业求生与制胜蓝图.高颖,陈可,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表1-2 联想集团的渐进性创新

资料来源:陈小洪,李兆熙,金占明,等.联想发展之路:渐进创新.管理世界,2000(4):186.

当然,对于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的认识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异。供应商感受的渐进性创新,用户的感受却是突破性创新,这种创新产生的产品被称为影子产品,即在其他核心产品的遮盖下开发出来的,并不是企业努力的核心部分,如3M公司的随贴便条;反之,供应商感受的突破性创新,用户的感受可能是渐进性创新,这种创新产生的产品被称为欺骗性产品,即那些供应商具有宏伟梦想而顾客并不乐观的创新(雅基·莫尔,2002)。

Christensen将创新分为两种:破坏性创新与维持性创新。破坏性创新要么创造新市场,要么提出一种新的价值主张来重塑现有市场;维持性创新则致力于在消费者所重视的维度上对现有产品的改进,向现有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他在其专著《创新者的窘境》中,将“破坏性创新”概念的应用从技术产品延伸到服务和商业模式等领域的创新,分析了连锁折扣商店、廉价航空、网上书店、旅游代理、在线商业教育等市场中的破坏性创新现象,并认为破坏性创新是一种不会为主流市场中的消费者所选择的创新。他指出互联网已逐渐发展为一种基础性技术,并将使颠覆许多行业成为可能,破坏性创新正发生在众多行业领域(Clayton M.Christensen,2014)。

Henderson和Clark(1990)认为创新活动所运用的新知识可能强化现有知识也可能摧毁现有知识,他们采用元件知识(显性知识)与构建知识(隐性知识)两个变量,依据创新对于现有知识破坏和强化的程度将创新活动分为渐进型创新、建构型创新、模组型创新和激进型创新四类。渐进型创新针对现有产品的元件做细微的改变,强化并补充现有产品设计的功能,至于产品架构及元件的连接则不做改变;建构型创新重新设计产品的结构以及元件的连接方式,而对产品的元件以及核心设计基本上不做改变;模组型创新针对现有产品的几种元件或核心设计做摧毁式的创新变革,对产品结构和产品之间的连接不做改变,新的元件可以同时相容于新的产品结构中;激进型创新创造出新的核心设计概念,同时所需的元件、结构及其中的连接都进行变革。这种分类将创新的类型与知识的内涵进行了整合,适合探讨知识管理方法与创新活动类型的互动关系。

二、创新具有多个侧面,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创新包括很多内容,许多研究者根据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给出了创新的不同内容,如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他们认为,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前提条件;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产品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成果;组织创新是企业创新的生命线;服务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新内容,其本质上是一种组织创新(李靖华等,2012);经营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实现条件;市场创新是企业创新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志;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新趋势(司春林,2013)。以上诸如此类的创新既存在着元件层面的创新,也存在着集成创新。企业要实现有效的创新管理,关键点在于对创新组合进行平衡,同时使创新组合与企业的竞争力及技术、市场能力相对应(Joe Tidd等,2002)。

制造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按创新对象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产品创新是指在产品技术变化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通常提供一种能够满足顾客需要或解决顾客问题的新产品,例如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机等(吴贵生等,2009)。工艺创新又称为过程创新,是指生产(服务)过程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通常产生生产和传输某种新产品的新方式,例如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工艺路线及设备所进行的创新(陈劲等,2013)。

当然,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过程,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出现在服务业之中。广义上讲,服务创新是指一切与服务相关或针对服务的创新行为与活动,场景包括服务业、制造业,以及非营利性公共部门;狭义上讲,服务创新指发生在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与活动。例如,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推出创业通贷款业务等(李靖华等,2012)。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商业模式创新是指,对目前行业内通用的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方式提出挑战,力求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吸引新的客户群。例如,亚马逊和当当网利用互联网销售书籍等商品(陈劲等,2013)。

奇虎360的商业模式创新

奇虎360是中国互联网安全软件与互联网服务公司,在2008年7月开始首创性地推出了永久免费的杀毒软件,这一举动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此后,用户无须再去寻找试用版、破解版、盗版杀毒软件,即可享受到免费正版的杀毒服务。

据2010年1月中旬的软件市场数据统计,永久免费的奇虎360杀毒软件在杀毒软件市场份额稳步攀升至33.76%,1.0正式版发布仅一个季度便跃居行业第一,终结了瑞星杀毒软件自2001年起连续9年国内排名第一的辉煌战绩,瑞星的份额跌至30%以下,已经被奇虎360逼到了生死存亡的悬崖边缘。

奇虎360基于免费基础服务,采用增值收费商业模式。其核心竞争力是低营销成本和海量用户,价值主张是让网民享受永久免费的互联网安全软件,不断升级免费软件强化用户对奇虎360的黏性。奇虎360通过基础安全软件永久免费,而对增值软件、服务或广告收费来实现它的盈利模式。奇虎360平台开放,不仅帮用户节约了采购成本,还降低了用户安全进入互联网的门槛,赢取了用户即赢取了市场。奇虎360的网民覆盖率高达75%,360杀毒软件每天的装机量达到200万次,这相当于普通杀毒软件一年的装机量。

这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是一个新模式不断超越旧模式的时代。一种商业模式既可以统摄未来的市场,也可以挤垮当前的市场——在我们这个现代经济社会里,这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资料来源:宁钟.创新管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从系统的角度看,创新系统包括技术、经济、社会三类要素,系统的输入是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而相应的输出可以是知识或物质产品和效益。创新系统运行中未知因素较多,往往难以预测,甚至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目前人们对创新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创新是一种活动”的层面上,也有从比较复杂的层面上将创新看作是流程的一部分,即组织有一套固定的结构可以发掘问题、产生与评估想法,并针对这些想法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进而使组织的问题获得具体且实际的解决。但这两种层面的问题在于,它们的创新行为都处于被动,并不是一种常态;除非有人一声令下,否则创新就不会出现。如果创新成为一种能力,就可以创造出无与伦比的价值。在“创新即能力”的领域中,大家不只是遇到问题时才创新,而是无时不在创新(斯蒂芬·M.夏彼洛,2003)。

总之,创新可以从多维度来认识,图1-1表示的是一个关于创新的三维认识模型。我们完全可以从四维、五维,甚至更高的维度来给创新进行分类。

图1-1 创新的多维性

Joe Tidd等(2002)指出:“创新管理的内在特性表现为跨学科性和多功能性,但长期以来许多文献仅强调创新的某一维度,如研究与发展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等。我们认为,创新管理需要一种整合观念,即将各学科、各职能进行有效整合……仅仅强调创新的某一维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技术、市场及组织变革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

现代企业是开放式网络化企业,开放式网络化企业提出了未来企业十大主题:开放、集成、授权、实时、协作、责任制(承诺)、机构独立、技术专业化、友好性、空间和时间的独立性。相应地,技术上遇到的十大主题是:开放系统、互连、分布式系统、实时控制、协作处理、平等的网络协议、结构化体系、定制平台、用户友好性和全球网络。因此,进行企业的全面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应该成为未来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根本出路。

要想实现企业范围内的全面创新,必须使创新成为一种弥漫于企业各个部门、每个员工的气氛,而不是偶然发生的活动或被动的流程。正如斯蒂芬·M.夏彼洛(2003)所指出的:“尽管数年来企业不断运用创新手段来提高它们的生产力,但这常常是通过单个创新实现的。创新向来都是由上而下,而不是整个组织的集体行为。公司的目标变为生产优良的机器设备,把员工变成机器人,以及优化所有的变量。”《财富》周刊曾调查列出的全美十大最令人敬仰的公司如通用电气公司、可口可乐公司、微软公司、戴尔公司、英特尔公司等都具备这样一个特点:满怀热情地将创新作为信条。

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在研发以及项目控制的过程中,同步观察市场与技术的瞬时变化,把创新发展成为一种全局性、并行性甚至是灵机一动的有趣活动。开放式创新把研发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其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公司内部进行,也可以从公司外部进行。这种创新认为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与内部创意及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项目推行可以来自内部或外部技术资源,并且新技术能从不同层面进入。除了通过公司自己的市场和销售渠道,公司的项目能够以各种方式进入市场化,比如出售知识产权或者建立风险投资公司。IBM、英特尔和宝洁都是开放式创新的典型例子。

三、创新具有多重不确定性

创新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不确定性。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例,其不确定性包括市场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和竞争不确定性。

市场不确定性涉及创新满足什么需求、未来的需求将如何变化、市场是否会采用行业标准、创新扩散的速度有多快、潜在市场有多大等问题。由于存在上述市场方面的不确定问题,因而对市场进行预测常常是不可靠的。例如,Zenith在1988年预测,高清晰度电视(HDTV)在1992年的销售量将达到66000台(占所有电视机总销量的10%),1997年将达到790000台(所有销售掉的电视机都是高清晰度电视)。然而,直到1998年1月,第一台高清晰度电视才被销售掉,其节目才开始播送,而预测1998年的销售量是100000台。技术不确定性包括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新技术是否像所承诺的一样起作用?有副作用吗?是否可以按期完成?卖方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新技术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竞争不确定性是指竞争环境的变化,比如谁会在未来成为新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将会使用什么竞争策略?将会与什么技术竞争等(雅基·莫尔,2002)。

当这三个不确定变量发生交互作用时,会使一项创新的不确定性程度提高,并更加复杂(见图1-2)。任锦鸾等(2003)应用研究复杂适应系统的SWARM模拟平台对创新系统的运转过程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创新的成功必须是不拘泥单一形式的合作,多样性的组合才会产生最大的创新空间,因此最好的创新形式就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提供的良好的创新环境下,各创新主体在自组织机理下,进行相对自由的合作创新。

图1-2 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

四、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企业长期拥有某种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泰普斯科特的预言告诫人们,任何企业都不能安然地沉醉于过去的辉煌,而必须以创新姿态来适应竞争的需要。以产品创新为例,“新产品收入平均占公司收入的33%。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的公司收入来自5年前他们没有销售过的产品。在一些富有活力的行业中,这个数字是100%(新产品定义为进入市场5年或不满5年的产品)。……而这只是一个平均值,调查显示,有些公司做得远比平均值要好,他们成了标杆企业。这些22%的最优公司与余下78%的一般企业对比如下:优秀企业49.2%的销售业绩来自新产品(一般企业只有25.2%);优秀企业49.2%的利润来自新产品(一般企业为22.0%);优秀企业每3.5个创意就有1个获得成功(一般企业每8.4个创意有1个成功)”(罗伯特·G.库伯,2003)。

国际著名企业都把创新视为关键的竞争优势源,大多数都设有负责技术创新管理的副总裁或者直接由总裁负责。很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微软公司和我国的方正集团。世界著名的英特尔公司是企业创新的典范,它的芯片制造厂是世界半导体行业中最先进的工厂。英特尔每年在新制造能力方面的投资数额高达20亿美元,使它的产品控制了世界微处理器市场的75%。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它总保持芯片设计技术的领先地位,不断创新,从而培养了独特的技术、独特的产品和独特的营销手段。其战略最成功之处,就是不断否定自己,而不仅仅是创新领先。比如,它退出自己一手创造的集成电路市场,全力在微处理器市场上发展;当386微处理器在市场上还如日中天时,就决定以486处理器将其取代;甚至在对手刚开始转向奔腾芯片时,又准备生产下一代奔腾芯片(钱肇基,1999)。

因此,一个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要把自己打造成创新型企业。创新对竞争的作用在于它影响企业在现有资源、技能、知识和战略等方面的能力(见表1-3)。以进入障碍为例,一旦创新导致实质性的新技术,进而创造全新的经验曲线时,也会使原来的进入障碍消失(迈克尔·波特,2003),即创新可以获得“先行者优势”,包括资源先取优势(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组织能力)、成本优势(基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学习效应)和创造转换成本的优势(通过可感知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建立良好的声誉或品牌形象等差异化战略,把消费者牢牢捆绑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使消费者不易再转向后来者)(宋岚,2003)。

表1-3 通过创新获取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Joe Tidd, John Bessant, Keith Pavitt.创新管理:技术、市场与组织变革的集成.陈劲,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铱星”——伟大创新的悲惨结局

2000年3月17日,掌握当时最先进通信技术的美国铱星公司宣告破产。

铱星公司,从它的诞生到开通运营,从它的股价狂升至70美元,到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直到最终破产,给人们带来的思考是深远而又长久的。

1987年,摩托罗拉的3位科学家提出用66颗卫星,在7个低地圆轨道上运行,把整个地球覆盖起来,让世界上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与任何人沟通。然而用57亿美元建造的66颗低地轨道卫星组成的铱星系统,开通营运不到10个月,就因为无法偿还于1999年8月11日到期的债务而宣布破产保护,铱星公司股票也于3个月后被纳斯达克交易所“停牌”。美国破产法院当时已经同意一项议案,授权20万美元的价格把铱星在华盛顿公司总部的家具、设备等进行出售。曾经风光一时、世人瞩目的铱星公司已走到山穷水尽的境地。

自从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人类便走进了邮电通信时代。而1898年马克尼的第一次无线电通话,才真正开始了通信事业的新纪元。在此后的100多年间,通信事业才真正得以突飞猛进。但铱星公司的创新,天才般地开启了人们的思路,把人们对通信的理念又提升到更高境界。然而,市场是一个无情的杀手,即使像铱星公司这样的高科技产业,这样伟大的创新也要经过市场的检验——“最好的未必是最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资料来源:陈文安.创新工程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第二节 创新系统

一、创新研究“系统范式”的形成

随着创新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发现企业的实际创新活动呈现出创新主体的复合性以及创新过程的动态化、集成化和综合化等新特征,传统的创新研究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出现的新现象,创新的“系统范式”研究方法也就应运而生,如图1-3所示。

图1-3 创新理论的发展

资料来源:魏军.基于CAS的企业创新管理系统研究.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3.

创新系统研究经历着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的研究过程。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理论都侧重于宏观描述,这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即创新是不同参与者和机构的共同体大量互动作用的结果(李正风等,1999)。因此,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并未以企业创新系统为重点,也没有重视企业创新系统的层次性。帕德莫尔建立了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系统模型,并将创新系统与产业集群联系起来。罗斯韦尔(Rothwell)和扎格维德(Zegveld)将创新的参与者(包括组织和个人)称为创新过程的“行动者(actors)”。他们强调这些行动者在未来的创新中将对技术创新过程施加更大的影响。对创新行动者的研究表明:在质量更高、效能更好、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持续创新产生过程中,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组成的组织扩展成为创新共同体(吴永忠等,2002)。

国内学者对企业创新系统也予以了关注。张华新(2002)指出,企业创新系统是指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和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的集合,它们相互作用于新的知识和技术创造、扩散和使用之中的有机整体。从宏观上讲,它指出了企业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嵌合的有机整体;从微观上讲,它揭示了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内在动力机制,其动力模型主要是借助于系统论、信息论、混沌理论来演绎企业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企业创新系统是由创新的信息系统、动力系统、搜寻与选择系统、过程系统、方法系统、能力系统、支持系统和外部环境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其相互作用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

魏江(2000)认为企业创新系统是指支持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内部环境,由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企业研究与开发体系、人才与培训、资金筹集与动作四个子系统构成。任锦鸾和顾培亮(2002)认为企业创新系统由生产者、经销者、供应者和用户四个主体组成,而物流是联系各主体的主要中介。陈劲(2003)认为,企业创新系统的重点是企业创新系统内部信息和知识等的有效连接,其关键要素有企业家精神、研究和发展体系、科学教育与技术培训、创新资金和企业体制。白洞明等(2000)指出企业发展战略、外部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本身是影响创新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创新并非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在外部的技术知识环境、产品市场、金融环境中由内涵丰富的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

创新系统研究方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艾昆斯特对此进行了概括(刘立,2001;彭宜新等,2002):

● 以创新和学习过程作为研究的核心 创新本质上是一个生产新知识或重新组合现有知识的活动,因此,广义上讲是一个学习过程。

● 采取整体主义和交叉学科的方法 创新系统试图将众多对创新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所以必须采取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创新系统不仅包括经济因素,还包括组织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必须运用多学科来研究。

采取历史的眼光 创新是一个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反馈机制,因此要考虑知识、创新、组织和制度之间的协同进化。

强调系统的差异,而不是系统的最优化 创新系统的研究注重对不同实际创新系统之间差异的分析,而不是比较实际创新系统与理想的或最优创新系统之间的差距。

● 强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非线性机制 所有的组织都不是在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中从事创新的,或多或少地要与其他的组织机构发生互动,这种关系常常是互惠互利的,存在着多种反馈回路。企业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互动受现存法律、法规、规则、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事实上,创新不仅取决于系统的构成要素,而且取决于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包含技术创新又包含组织和管理创新 创新过程涉及许多行为者和组织机构,他们的行为并不都是受利益驱动的,组织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制度创新也就在创新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 是概念框架而非正式理论 认识到创新系统方法尚未达到可以进行正式的或抽象的理论表述的发展阶段,因此强调对于经验的评价。

二、基于复杂性科学的创新系统观

虽然有关创新系统的研究描述了系统的某些特征,但主要关注的是结构或体制方面的因素。在宏观上尽管也提出了整体性、动态性原则,但往往很难在微观上真正将创新系统当作动力系统来处理。创新过程是一个各因素复杂嵌合、确定性与随机性并存的非线性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根本就是一个混沌过程。所以,传统的创新系统定义没能在宏观和微观、有序和无序之间辩证地统一起来,更无法在实际应用中真正有效地体现出系统的动力性特征(林学达等,2002)。约翰·霍兰于1994年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理论对于人们了解和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

CAS是由用规则描述的、相互作用的主体组成的系统。这些主体随着经验的积累,靠不断变换其规则来适应(约翰·霍兰,2000)。CAS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把系统中的成员称为具有适应能力的主体(adaptive agent),简称主体。所谓适应性,是指它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主体在这种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整个宏观系统的演变或进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的、聚合而成的、更大的主体的出现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派生出来的。CAS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由适应性产生复杂性,即所谓复杂适应系统是一大类十分重要的、非常常见的复杂系统。它从一个侧面概括了生物、生态、经济、社会等一大批重要系统的共同特点(许国安,2000)。

创新理论和复杂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演化经济学派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中既有新旧技术范式的竞争,又有各种新技术范式之间的竞争……技术创新过程是在技术范式规定下,沿技术轨道方向发展的一种强选择性的进化活动(张培富等,2000)。创新取决于在大量的潜在组合中进行选择,至于选择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很多情况下是随机的,出其不意的。因此,技术创新具有自组织机制(邬焜等,2001)。

约翰·霍兰使用“涌现”概念对创新进行了分析。认为少数规则和规律生成了复杂的系统,而且以不断变化的形式引起永恒的新奇和新的涌现现象,涌现首先是一种具有耦合性的前后关联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以及这个作用产生的系统都是非线性的。

涌现的本质是由小生大,由简入繁,无法预料、出其不意是涌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创新主要有两步:①找到相关的积木块(基本元件或规则、机制)。②将相关积木块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当选定一系列积木块后,创新取决于在大量的潜在组合中进行选择。John Ziman认为技术创新是一种“hit and miss processes”,是超出理性管理的。“人工制品”和生物的进化一样,“人工制品”也可以从社会环境中自然涌现,技术创新必然是一种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新奇事物的涌现具有先天的不可预测性,有利的社会环境在促进技术创新变化中至关重要(约翰·齐曼,2002)。

林学达等(2002)根据系统论和全息理论做出适当假设后,简要给出知识信息系统简化的软动力学模型。根据此模型及一些核心概念,他们研究了创新系统的复杂性、混沌、演化、形成机制和含义等,并揭示了创新行为与知识信息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尽管软动力学方法在创新理论模型建设中还存在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但作为学术研究是有意义的。

三、企业创新系统分析的新视角——全面创新

将创造知识当作任何创新系统的目标显然是不恰当的,尤其是对企业创新系统而言。众所周知,创新的价值在于实现自身的最大化扩散,而达到这个目的就必然要以具体的确定性知识为软件支撑。

营销专家希尔多·李维特(Theodore Levitt)说,创意是指产生新的想法,创新则是指落实新的想法。企业必须有办法发挥创新的潜能,并把它运用到工作的思考方式上,才能获得最后成功。许多企业的创新之所以一直低迷不振,根本上说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员工缺乏创新的动机,另一个则是员工的创新能力被低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全面创新,因为“改善子系统后整个系统也跟着改善的概率只有25%,完全不受影响的概率有50%,每况愈下的概率则有25%”(斯蒂芬·M.夏彼洛,2003)。全面创新是一种跨能力的创新,是企业的核心专长,进而使企业实现永续创新。根据上文研究,我们认为应该用一种新的视角来分析企业创新系统,即基于全面创新的思想来构建企业创新系统。

(一)从投资者到利益相关者

传统意义上的创新目标是投资者利益的最大化,当我们从全面创新的角度来认识企业创新系统时,越来越需要考虑“企业应最小化利益相关者的潜在破坏、最大化其潜在利益”这个问题,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顾客、员工以及供应商、中间商、监管单位等。Rogers(1996)在全面创新系统设计中就引入了诸多利益相关者因素,许庆瑞等(2003)提出全价值链创新的概念,对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综合的创新资源分析。

盛亚等(2011)在研究ERP和大工程项目等复杂产品系统(CoPS)创新时,对系统集成商、分包商和用户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力进行了深入分析。每个利益相关者在项目过程中的利益和权力大小不同,为有效地管理利益相关者,从而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管理者要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权力联系起来考虑管理问题,开发出战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赋予权力的同时要满足他们的利益要求,使利益和权力对称。

(二)从创新的行为者到创新共同体

创新不仅是企业内部许多职能部门参与的活动,而且是发生于企业内外许多机构之中的活动。创新主体应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创新活动需要实行社会化大协作。因此,对创新主体的考察需要从各个创新行为者转移到创新共同体上来,即那些直接或间接卷入新技术商业化中的所有组织和个人,并对其结构和不同层次变量进行分析。当然,企业创新是整个企业的系统行为,需要企业全员的共同参与,但并没有因此而抹杀个人的作用(吴永忠,2002)。

(三)从系统静态效率到系统动态效率

创新不再是从一个职能到另一个职能的“序列性”过程,而越来越成为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R&D、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化”或“同步化”过程。这种快速同步处理能力,显然要求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更加密切的联系、沟通和合作。虽然其中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非线性关系,但是创新终究是一种有组织的合理性过程。动态地考察企业创新行为,确保创新过程的合理性,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确定性,实现创新的动态效率。

(四)从组织适应性到组织创造性

技术进化与生物进化有一个关键性的区别:不同的生物种类不能相互繁殖,而技术进化常常是由几种以前互补关联的技术创造性地相互结合而实现的。创新是开放型组织的系统行为,它不仅要求个人的创造性,而且需要组织有创造性。OECD报告强调:企业自身正面临着需要变成一个学习组织,为适应新的技术而不断地改进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及技术能力的形势。它们也要加入到创新网络中去。在那里,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在试验和信息交换中的相互学习将是创新的推动力。

四、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研究“系统范式”的新发展。宏观上来看,从“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很大程度上与日本经济追赶和美国再度振兴相关联(曾国屏等,2013)。2004年12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实现繁荣》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innovation ecosystem)的概念。该报告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创新主体、创新模式以及创新环境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家之间和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出现了新的竞合态势,因此,“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杨荣,2014)。

微观来看,以苹果为标志的国外大公司获得的巨大成功,推动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李万等,2014)。苹果缔造了一个以iOS技术标准为平台,以iPhone为终端的多个创新主体共生共赢的一个生态系统。当诺基亚的高层将思维局限在2G时代打电话、发短信等传统“通信”业务的时候,乔布斯已经悄然创建了完全不同的手机生态系统。受此启发,全世界的手机制造商纷纷转变思路,合纵连横,参与到创建各种新型生态系统中来。结果是,除了iOS系统外,Android系统也成为影响手机产业的一支关键力量,诺基亚的Symbian系统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吴金希,2014)。

由此可见,企业创新的成败越来越依赖于它们所在的生态系统,企业之间的竞争演变为生态系统之争(石新泓,2006)。在不同生态系统的激烈竞争中,单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将受到很大影响。而生态系统之争绝不仅是单个企业产品的发明创造、质量及竞争力的问题,其背后涉及产业的技术标准、商业模式、专利锁定、上下游产业互动、消费者体验、品牌忠诚度等相关因素(吴金希,2014)。

创新生态系统在理论研究中是一个新生的概念,概念本身来自生物学的类比,一些学者将其引入了经济管理以及社会学领域。已有研究从不同理论视角切入分析,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创新管理理论三大流派。Moore是第一个系统而又科学地论述企业生态系统的学者,他将企业生态系统定义为一种“基于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梅亮等,2014),认为企业与其他组织结成松散网络,围绕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和共同演化,以实现价值创造(赵放等,2014)。

近十年来,理论界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基于创新过程,Estrin将创新生态系统界定为相互依赖的三大群落:研究、开发和应用;另一类是基于创新主体,Adner等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由核心企业、上游组件供应商、客户和下游互补件供应商四大要素组成的紧密协作的互补性组织网络,如汽车作为核心产品,汽车发动机可称为组件,公路与汽油等可称为互补品,则组件与互补件的创新挑战影响核心产品的创新(欧阳桃花等,2015)。

基于创新过程或创新主体界定创新生态系统,其共同点是将它视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生命体,包括价值逻辑、参与者共生性和制度稳定性三个关键因素:价值逻辑将价值共同创造、分配的概念和开发包含在价值来源中,而创新是创新生态系统价值的主要来源;参与者共生性在共同演化和共生的概念基础上提出,参与者专业化协作、互补和共同演进可实现其共生和价值的创造和分配;制度稳定性体现在核心企业有效协调所有参与者进行价值创造和分享,包括政府合法性、声誉和信任等治理机制(欧阳桃花等,2015)。

以国外大公司为例,苹果、IBM、福特、沃尔玛等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服务、工具、技术、价值网络平台,使得生态系统的其他组织成员参与并获得价值回报,同时强化生态系统总体的创新与生产率提升。伴随成员的共生演化,创新生态系统逐步演变为由一个参与者到为多个核心产品提供互补性资产增值并遵照统一标准的多组织社群,最终创造单一企业无法创造的价值(梅亮等,2014)。

从国内外企业创新实践来看,与单个企业创新相比,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更重要。单个企业发展要加强对自身的战略管理,更要洞察所处创新生态系统的前途和命运,企业要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大框架下对自我发展战略进行定位和再定位。组成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有的承担体系架构师的责任,有的充当创新平台建设的角色,有的从事技术标准设计,有的在缝隙中生存、占据某一个生态位,这些角色的有机合作与良性竞争共同组成了某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本身。各个创新主体如何利用互补性资产,各得其所,共同专业化,既积极争取自身的发展空间,提升自己的生态位,又提升整个生态系统的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对每一个创新主体而言都是挑战(吴金希,2014)。

其中,核心企业对于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它们往往担当平台建设者和体系主导者的角色,因此,其战略取向往往左右了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成功的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深谋远虑的核心企业,如英特尔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做的那样,它们考虑问题不仅仅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是有着强烈的生态利益共同体的思想,想方设法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利益着想,通过公开标准接口技术、免费知识产权使用、限制自己的业务领域、优化体系治理机制等措施,大大降低了整个生态系统创新的成本,提升了平台的吸引力,促进了补足性产品生产者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繁荣(吴金希,2014)。

吕一博等(2015)等对iOS、Android和Symbian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多案例研究,指出核心企业定向性的扫描吸收能力、整合性的协同创新能力、规范性的治理分配能力是不同创新阶段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关键性驱动因素,其分别是并购战略实施、研发联合体和共享平台运行的关键核心能力。核心企业独有的变革型的能人文化、合作型的氏族文化、协奏型的共赢文化是不同创新阶段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保障性驱动因素,其为并购活动、研发联盟活动和商业化平台的运行提供了文化保障。

同方威视的创新生态系统

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源于清华大学,以辐射成像技术为核心,以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安检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安检解决方案和服务供应商。

公司成立伊始,为顺利实现成果转化,同方威视不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而是充分利用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和创新平台,将技术与人才一起移植到公司的项目开发事业中来。

在后来的发展中,该公司通过积极创建“以我为主”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核心能力的持续提升。公司与“清华大学——同方威视核技术联合研究所”、清华大学形成了分工明确的协同研发体系。为利用社会的互补性资产,公司整合全球制造资源,建成了以北京密云总装基地为平台的虚拟全球制造网。欧洲知名企业Volvo、RS Components等公司都是其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对于一些非标零部件配套企业,公司与之协同创新,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现在同方威视已经培育了几百家共生企业,例如济宁恒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依靠这套虚拟制造体系,同方威视的交货期由过去的一年半缩短为6个月。

目前,同方威视已形成了六大产品系列,且多为国际市场的引领者。公司主导编制了IEC标准,成为我国在核技术领域主导完成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公司和清华大学创新团队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等多项中国最高科技奖励。

资料来源:吴金希.从“带土移植”到创建创新生态体系——基于同方威视的探索式案例研究.中国软科学,2015(4):66-75.

就缝隙型企业而言,如何制定自己的利基战略,不在一个系统赌博,提升对其他系统的感知能力、机会抓捕能力和管理威胁的能力,对于保护自己的细分领域,摆脱系统锁定和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y)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多数高技术产业,中国企业往往都是后来者,不是平台的创建者,如何利用既有的创新生态系统,从缝隙占有者到系统的主导者,这的确是个重大挑战。过去二十多年,华为由一个本土“独狼”发展到兼顾国内外“友商”利益的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它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吴金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