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变迁与着装
(一)服装随时代而嬗变
《圣经》告诉我们,人类第一件服装是亚当和夏娃设计的,但这仅是传说而已。根据民族学的调查资料来看,衣服的式样是逐渐发展的。最初先民们利用野生的山草、树皮乃至兽皮,经简单制作,用以御寒护身。而原始的手编又促使纺轮的出现,在河姆渡、庙底沟等中国新石器时期居住的遗址中,都曾发现过各种形制的石纺轮和陶纺轮等许多纺织工具。这表明七千年前的人类就已能用植物纤维来纺纱织布,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着衣状况,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穿着衣裳。中国的原始纺织技术不仅织造出麻织物、毛织物,而且还织造出世界古代史上独特的丝织物。各种纤维材料的应用,为服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学者叶梦珠说:“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其间随时变更,不无小有异同,要不过与世迁流,以新一时耳目。其大端大体终莫敢易也。”[2]
所谓“一代之兴,必有一代冠服之制”,就是指服装的时代性。
中国古代服装类型分为套装式的上衣下裳制以及整合式的上下连属制,形成了服装设计的两种基本形制,各个时期的各种类服装均按照这两种基本形制发展变化。始于周代的章服制度,使服饰成为官职大小与等级身份的标志,如冕服、弁服、元端、深衣、袍、裘等在不同的场合穿着的服装,有很繁细的规定。《管子》一书中说:“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裳者。”[3]这里所谓的“文绣衣裳”即妇女们穿的以绫纨缝制的衣裳,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服装设计和制作的水平以及高度发展的服饰审美意识。春秋战国流行“胡服”;秦代流行“花罗裙”;汉代流行“衣必锦绣”;魏晋南北朝流行“褒衣博带”,此装束尤以文人雅士居多;盛唐出现的袒胸露臂、宽衣大袖,可谓衣褶飘举,富丽堂皇。周濆在《逢邻女》诗中云:“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即是描绘这种装束,足见唐人思想开放的程度;宋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焚金饰、简衣纹,服饰向典雅清秀方向发展;明代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由于恢复汉制,服饰华丽异常,盛行刺绣吉祥图案,追求庄重大方;清代则趋于服饰的繁丽和工艺的精巧。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中,妇女所穿的襦裙、半臂、褙子、比甲流行时间最长,成为唐代至明代千余年妇女穿用的服装。据史载,章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其间虽有增删改易,总体来说还是一脉相承的。到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东行,留学生脱长袍马褂,换西装革履,也都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密切联系。
近代,开始出现西装、夹克、大衣,另外长袍、长衫、马褂、坎肩仍在流行。女服出现了由满族旗人袍服发展变化而来的旗袍,其结构方式由原来的“大裁”,即平面裁剪,演化为拥有省道、装袖、斜肩缝等属于西式服装结构内容的立体裁剪,裁制得合身适体。女子着装配上相应的胸饰、首饰、高跟鞋,体现出秀美的身姿,仍然表现出中国服饰独特的风格和体系。
服装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西方也是如此。古希腊的服装是以一种“不缝纫”的衣服而缓慢沿革的。“缠身型”服装披在身上一种是借助别针、金属扣来固定和系结;另一种是以方形织物制成的大斗篷和小斗篷,靠纺织品悬挂时自然形成的褶裥和皱纹产生丰富多采的外观效果,常用作正式服装。古罗马服装基本继承了古希腊的形式风格,讲究比例、匀称、平衡、和谐等整体效果。14世纪以后的欧洲,建筑对服装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哥特式服装、巴洛克式服装和洛可可式服装。17世纪的宫廷时装风靡一时,在时装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至19世纪后期,法国的时装潮流一直为世人所注目,因此巴黎有“世界时装之都”的美誉。可以说,左右服装发展的不再是君主、政府和宗教,而是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类,他们在设计着自己的外在形象和生存方式。服装在此时才真正与人的身心紧密地结合起来,而这正是服装的本身意义所在。
明代官吏朝服——文一品官礼服。
宋代大罗袖衫、长裙,贵妇穿戴展开图。
新洛可可时代流行的金字塔状的裙子(1850~1870)。
正是由于高级时装业的初步形成,代表着服装设计与其他领域同步跨入了新的时代,开启了以设计师左右时尚的历史。20世纪初期,受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以法国服装设计师保罗·波瓦赫(Paul Poiret)为首的革新派借鉴东方服装的风格,对沿袭19世纪而来的女装进行了造型、色彩、剪裁结构上的重大改良。其主要贡献在于取消了禁锢女性长达三百多年的紧身胸衣,打破了以S造型为主流的服装流行趋势。而在表现形式上,也是西方服装设计师从东方服装中吸取灵感,成功改造西方服装的典型案例。受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法国著名设计师加布里埃·夏奈尔将女装简练化,将一切奢侈和高级感蕴藏于简朴之中,以简朴取代繁琐。受她的影响,更多的设计师在服装设计上进行各种现代主义风格的尝试,追求新的创造性,成为这一时代的特点。尤其是商品化生产使服装成为流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时尚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到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代表了当代文化、审美的变迁。其文化商品实践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领域之一的是时装。随着社会生产力极大的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也发生极大变化,于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成衣时装大行其道,这种批量的时装生产方式成为服装业的主流。它不仅令时装艺术得以在工业化时代发扬光大,而且丰富了工业化成衣的人文内涵。这种设计理念强调材料、意象风格的多元化,从而改变了以高不可攀的上流社会时装为主流的时装文化。服装在各种哲学、艺术思潮的影响下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地球成为一个“村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影响已深深渗透到服装设计领域。计算机在设计上的运用,使设计、配色、面料、排板、打板、推板甚至营销更加快捷简便。
时代,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代者,迭互之意,是历史的更迭和延续。服装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每个时代时尚的服装都是当时人们审美趣味的物化,它与不同的地域、社会、种族、阶级的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形成风格各异的服装文化传统。科学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使服装向更高层次发展。今天的服装设计一方面表现出多元化、艺术化的形态;另一方面向着更有人情味、更强调功能与形式统一的方向发展。
(二)服装的继承与创新
传统是事物已有的经历、经验的积累,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方式方法。从唯物认识论上讲,传统是已有的东西,创新是追求未来的东西。没有传统作为基础和参照就无所谓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创新与传统是事物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服装史上,与时迁移,推陈出新,外来影响,自身代谢,使它变化不居。从纵的方面说,表现为时代性;从横的方面说,表现为流行性。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装束打扮形之于外,人所共见,在诸多因素作用下,一种耳目一新的式样,一个争奇斗艳的变革,很容易造成竞相仿效。
韦斯特伍德借鉴18世纪布袋礼服的褶裥造型和19世纪用填垫方式隔开衣料和身体的技术设计的时装。
20世纪70年代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设计的“毕加索”系列作品。
历史上,许多经典式样对其以后的时装设计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被设计师当作一种母型来进行长期的模仿,从而由当时的时髦变成日后的传统。例如,美国的一种叫做“Shirt-waist”的西式衬衫连衣裙,其特点是上半身包括领型、袖型均采用男式衬衫式样,有长方形的前襟,剪接布腰带。这款式样流行了近一个世纪,成为美国及欧洲大陆时装设计师创新的母型。还有,加布里埃·夏奈尔在1923年推出的“夏奈尔套装”、克里斯汀·迪奥在1947年推出的“新外观”,均以独创的外形,完全领导了世界服装的流行,对以后服装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本身也变成了传统的款式,或者说成为古典的设计。中国的中山装、满族的旗袍、北方农村妇女穿的肚兜等传统式样,在历史上被演绎成具有东方情调的时装,同样颇受新潮男女的喜爱。因此,创新往往是以传统为基础。服装的流行,通常会发生周而复始的变化和演绎。近年来,国际时装流行的“复古”“回归自然”等趋势都是对传统服装的变革和创新。它反映了以下规律:
瓦伦蒂诺设计的经典晚礼服和套装。
借鉴世界各民族的服装,设计出细节优等的时尚品牌。
18世纪下半叶巴斯尔样式的法国贵族男女服饰。
18世纪中期欧洲贵族妇女礼服。
服装的结构美来自于时代的影响。
(1)优秀的传统服装式样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宝贵财富,它的基本设计原则和完美的式样,在历史上经常被借鉴、运用到当代服装中。
(2)历史上某一传统服装式样的复苏,都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和审美趣味。
晚礼服设计效果图。
欧洲传统风格的女装设计。
(3)创新必须着眼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三)走向绿色消费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四大元素。人们把“衣”放在首位,可见衣服对于我们的重要性。中国人口十三亿多,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服装消费市场。当代消费文化的中心就是消费。理论学家詹姆森(Jameson)将后现代描述成全球购物中心,20世纪以后,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最快的时期,社会商品极大丰富,所有人都将被消费所包围。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人们醉心于购买与消费。美国的整合行销传播之父唐·舒尔茨(Don E.Schultz)在《整合行销与传播》[4]一书中认为:在势均力敌的商场上,企业唯一的差异化特色,在于消费者相信什么是厂商、产品或劳务以及品牌所能提供的利益。诸如产品设计、定价、配销等行销变数,是可以被竞争者仿效、抄袭甚至超越的,唯独商品与品牌的价值存在于消费者心中。品牌可以使消费者快速地从无数商品中辨认出自己所需要的,更重要的是品牌可以使消费者在心理上将自己划入某个档次,并因处于这个档次而自豪。正如法国的后现代消费理论学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所认为的那样,在当今的西方社会,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为了构成消费的对象,物必须成为符号”。因此,满足基本的需求和具有符号意义的所指是消费社会的物品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无论是满足需求,还是作为表征的符号,事实上它们都是指向社会的。
消费社会是唤起低碳环保的时代。服装设计发展到今天,随着人们生活理念的提升,已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衣,人与自然,衣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衣不可束缚或加害身体,人也不可破坏自然规律。服装追求自然地遮盖人体,人类本身是一切产品形式存在的依据,产品形式与性能应该适合于人的特征而存在。近年来,提倡的绿色设计(Green Design,简称GD),即所说的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简称ED),要求在人、服装、环境三者组成的系统中,形成相互统一的有机体。这是强调设计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其服用性能中的健康属性。今后的国际服装流行趋势将会强调生态环保与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并贯穿于从原料、生产、加工到设计、穿着、废弃、再利用的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与之相适应、匹配的材料设计和开发,将突出生态化、人性化、功能化和差别化的创新理念。因此,在绿色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生产过程无污染化:即“服装设计→面料选择→工业制作→包装运输→销售”这一流程对产品及生产环境不产生污染。
(2)人体着装无污染化:即“着装→洗涤→再穿着”这一过程对人体健康不能产生不良影响,其有害物质含量不能高于国家和国际的相关标准要求。
(3)废弃过程无污染化:即服装可以循环回收再使用,可做降解处理,废弃处理过程中不能再释放有害物质,以免对空气造成污染。
除以上条件外,在服装领域中,绿色设计还出现了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环保主义风格、自然主义风格与简约主义风格等。这是服装设计向人类自身本质回归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欧盟国家纷纷立法,对本国生产及进入本国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实行环保认证,绿色环保概念的服装在欧洲各国已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