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工业化与工业革命
1.工业化是人类历史重大事件
人类历史有近300万年,但人类的经济大幅增长不到300年的历史,世界人均GDP水平在农业社会的两三千年里基本变化不大,经济增长非常缓慢,经过工业革命之前与工业革命之后对比发现,这完全是两个世界。按照史学家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均GDP大约为445美元(按1990年美元算),到1820年上升到667美元,1800多年里只增长了50%。同期,西欧国家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从公元元年的450美元增长到1820年时的1204美元。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从原来的667美元增长到6049美元[2]。因此,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国际计量史学界的研究成果认为,工业化是三千余年来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3]。
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是农业份额下降和非农业份额上升的过程。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现代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早于工业革命。因此,现代社会的形成一定会受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文化事件的影响。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变革是第一位的。在工业革命前的漫长酝酿期,各种政治与文化变革为现代社会的到来准备了各种要素,但只有当生产力真正得到解放以后,生产方式的变革才开始冲击其他社会要素,并将整个社会加以改造。
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基本符合马尔萨斯循环定律,即人口变动与实际收入变动成反方向的变动,人口的增长引起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从而引起实际收入降低,生产力的下降,于是饥荒、瘟疫、战争出现,使人口急剧减少,随后,人均占有耕地的大幅度回升,收入又再度回升,然后生产力的发展又使人口快速提升,然后收入又开始下降,然后又是饥荒和内乱……这就形成了循环。此时,人类生产力发展更多的是依靠经验技术,因此,经济发展是一个缓慢提升的过程。
在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打破了这个循环,因为工业化使人类可以迂回生产,于是,科学技术能够大规模地推广应用,生产率可以不断提高,财富就能持续积累。此时,生产力的提升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且历次工业革命的前期均有重大的科技突破和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哈特维尔评价工业革命时说:“工业革命明显的和本质的特征是:总产值和人均产值增长率的持续上升,这种增长和以前的增长相比是革命性的。”[4]随着工业的发展,每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进步都与前一次大有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底特律被称为“美国的巴黎”,是世界汽车工业之都,1990年底特律最大的三家企业的总市值为360亿美元,总收入约为2500亿美元,员工总数约为120万人;第三次工业革命后,硅谷作为美国的新兴城市快速成长,2014年硅谷最大的三家企业的总市值高达1.09万亿美元,但是在员工数只有底特律的1/10的前提下,硅谷的总收入约为2407亿美元,与底特律不相上下。更为重要的是今天的社会发展,主要不是表现在GDP统计数字上,而是表现在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表现在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不断改善上。
2.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
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认可首先爆发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工业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放了人类的生产力,而生产力作为基础性的决定性的力量,又推动了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的变革,其连锁反应最终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工业革命之所以重要,是工业的本质就是“革命”,平和一点是“创新”。工业革命前,世界各地的制造业,技术进步的速度都不快,很多传统工艺能保持数百年甚至更久。工业革命的革命性在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大大加快,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旧的技艺乃至旧的工业部门不断消亡,新技术和新产业不断创生。如果说传统手工业更讲究独门技艺的千年传承,那么,现代工业必须以高强度创新作为生存竞争的武器。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了工业革命的革命性,尽管《共产党宣言》出版时,英国也不过刚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已。马克思与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陆地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力中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对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礼赞。
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工业革命之后,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人类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效率的不断提高。借助先进工业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向更高层次的文明迈进。在此过程中,人类社会衍生出语音文字、生产消费、商业贸易、政治制度、法律政策、文学艺术等,都呈现出不同时代新、旧工业技术演变的特征。特别是工业革命带来现代工业文明,从机械化到电气化,从自动化到智能化,从汽车、轮船、飞机到宇宙飞船、空间站,从留声机、录放机、电视机到智能终端、量子计算,从木质家具到智能家居,从“福特制”到精益生产,从质量标准到品牌服务,现代工业在创造巨大物质文明成就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文明成就。
在社会进步方面,英国工业革命前,人类总体处于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部分人甚至还处于原始社会,只有依靠高强度的、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才能勉强糊口。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形态及文化内涵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引发了社会关系的重组与社会文化的重塑。这种变革加速了自大航海时代以来的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的大规模城市化。近300年,人类10%左右的人口真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中国作为一个本来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在不到70年的时间中,建立了一个基本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最伟大的经济成就!
在思想意识方面,工业革命爆发以前,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限,也很少有时间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对所处生存环境的探索更多地停留在猜想层面,缺乏科学的论证能力。因此,人类畏惧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将之视为“神”,同时也塑造“神”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对物质的渴望,并为此做出野蛮、有悖人伦的行为,如用活人祭祀等。工业革命爆发带来制造业飞速发展,为人类探索自然、解释自然现象创造了丰富的工具,提供了更多实践论证素材,使人类对自然现象得到科学合理的解释,特别是科学理性的逐步传播,从而使人的思想摆脱传统意义上“神”的束缚,并使人类得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提升制造业水平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制造业的发展使更多的人可以摆脱传统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将思想解放出来,从事创造性工作,从而促进了人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通过便捷的信息传输工具,先进知识和思想得到普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传播,优秀的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人类整体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随之提升,进而推进全人类的进步。
3.社会发展进步离不开工业
科技突破具有先导性,代表了人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与提高,但科技突破之后的产业化更为重要,因为它将人类认识世界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改造自然的动力、造福人类的工具,形成全世界人民可获得的、可享受的成果,并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最终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的每次更迭,都是一次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而每次生产力的飞跃,又都缘于一场深刻的生产技术变革。特别是工业社会,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都是建立在其发生之前人类文明创造的科技创新成果基础之上的,都是对前一次工业革命的升华。
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要靠工业。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依靠的是率先发展起来的造船、采矿、蒸汽机、纺织、钢铁等工业,为英国殖民地扩张奠定了基础。美国和德国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赶超英国,依靠的是后来居上的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德的钢材产量、铁路里程等均超过英国,在新产品研发和应用方面也远超英国,不仅为美德经济和社会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也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韩国、瑞士等国家的兴起,依然靠的是在全世界具有特色优势的工业,如韩国的消费品和电子产品、瑞士的钟表等制造业一度风靡全球,当今巴西、印度、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无一不把发展工业作为实现经济和社会腾飞的关键举措。
那么蓬勃兴起的文化产业、服务业等是否意味着工业地位的衰退?不是,一方面,它们是工业不断发展的产物。农业实现现代化,文化要变为“产业”,必须走工业化道路,没有农业、文化的工业化,这些目标不可能实现,这不取决于人的意愿,而是由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凡是现代强大的国家,无一不是经由工业化发展阶梯而实现的。工业化还是人类城市化的前置条件,不仅城市建设本身就是工业创造的过程,而且城市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工业化发达程度。另一方面,工业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主要部门,离开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再发达也无法解决人类生存的物质需求。
总之,人类社会进步经历了工具制作、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的历程,工业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人类的命运再也无法摆脱工业——这就是现实,躲开了工业,就是躲开了这个社会,躲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近300万年来的人类实践反复证明,工业是人类创造文化、创造文明的根本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