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形态、地位与本质
1.三种典型形态
(1)工业物质文化。人类创造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态表现出来,如生活用品、交通设施、建筑物、水利工程、娱乐装备、生产工具等,反映了人的需要和科技发展水平,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工业物质文化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包括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具,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事物,即人们的工业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
工业物质文化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即劳动者的工艺技术与劳动工具的结合,它对工业物质文化各个方面起着创造作用。人类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来为自己的生存服务,并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工业物质产品。例如,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为了获取衣、食、住、行等所需的物质资料,就要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使用和创造生产工具,同自然做斗争,改造劳动对象,以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
工业物质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工艺技术的提高,工业物质文化的总体面貌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这从人类使用的器物、服饰、居处及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得到证实。
工业物质文化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心理特点。不同民族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心态自然也不一样。
(2)工业制度文化。制度是管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用以规范社会、政治、经济行为,由非正规制约、正规制约和实施机制三要素构成。非正规制约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在正规制约未定义的场合起着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如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正规制约是为规范社会经济活动行为而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及法律,如行业政策、规章条例、产业标准等。实施机制是指一种社会组织或机构对违反制度规则的人做出相应惩罚或奖励,从而使这些约束或激励得以实施的条件和手段的总称。
工业制度文化所反映的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生产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各种制度都是人的主观意识所创造的,工业制度文化一旦制定后,便带有一种客观性,独立存在,并强制人来服从它,因此,工业制度文化最具权威性,规定着工业文化整体的性质。
工业制度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特点由个体对生产活动的参与形式体现出来。这种参与形式,在阶级社会里又是具有阶级性的。工业制度文化的性质既要受到人们文化心理素质的制约,也要受到物质生产水平的约束。
(3)工业精神文化。工业精神文化由人类在工业生产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因素所构成,是工业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工业精神文化所反映的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即人的内心世界。它又不是一般的愿望、风尚、情感、情趣,而是凝练成信仰、观念、思想的理性的体系。
工业精神文化中尤以工业价值观念最为重要。人们改造自然与社会,创造和享受物质极大丰富的活动无不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所以观念形态的文化是工业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尤其在工业生产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工业价值观更是工业文化的精髓或灵魂,是核心要素。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选择行为方向和目标的标准。人们追求什么、摒弃什么,是由价值观念决定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工业精神文化有相对独立性,但其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而它所达到的历史水平也应该与工业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工业精神文化最终要受工业物质文化的决定和制约。
2.工业文化地位
工业文化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看,工业文化是人类工业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的自然产物,人类文化史是自然史的一部分,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呈现为逐步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些阶段,把人类从最落后到最文明的民族文化彼此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
站在人类历史的层面上看,工业文化有起源、传播、变迁、发展并走向未来的总体运动历程。从生产力水平看人类经历的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自己的主流文化,并产生相应的文明。例如,在公元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的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社会的主流文化是采集和狩猎文化,产生了原始文明(许多学者认为应该始于石器时代之后);公元前21世纪—18世纪下半叶,人类历史进入农业社会,农耕和游牧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相应地产生了农业文明;18世纪下半叶至今,人类历史进入工业社会,工业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相应地产生了工业文明(见表2-1)。总体来看,工业社会的文明、文化并不是人类文明、文化的终结,新的文明、文化形态在工业社会中孕育、生长,以至于形成新的文明、文化形态。
表2-1 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主流和边缘文化
从人类文化发展历程看,工业文化是继原始文化、农业文化之后的文化形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看,工业文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工业社会的客观现象,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从学术角度看,工业文化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艺术和工业科技的结合,具有跨学科、交叉性、总体性的特征,符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跨学科分类中超学科的界定;从产业形态看,工业文化是工业与文化的跨界融合,是新思维、新方法、新产业,并且随着工业科技进步可不断催生工业文化新业态;从发展前景看,工业文化倡导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发展前景是一片蓝海。
广义的工业文化与原始文化、农业文化一样,随着社会的进步迟早会消亡而变成历史。当人类从工业社会完全迈进智能社会时,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就演变成智能文化,原有的工业文化随着时代更迭而丧失。狭义和中义的工业文化,即工业与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文化,只要社会存在第二产业,工业不消亡,就存在工业文化,因此,狭义的工业文化是会永远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
总之,工业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一种体现,与工业生产活动相伴而生,与工业化过程相伴而存,在所有工业生产活动的时间、空间之内都会有其身影,它是贯通时空、普遍地和永恒地存在的东西。
3.工业文化本质
解决本质问题是构建工业文化基础理论的基点,科学解剖工业化社会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规范阐述工业文化的本质是正确理解千姿百态的工业文化现象、形态及系统内部结构层次差异的前提。工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它从人类能动地改造或征服自然开始,在人的思想和人的双手制作出来的物质产品里体现无遗。工业文化的发展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在此过程中,工业文化及其价值一定会落实在具体生产者的个性和工业产品上。生产者在创造工业物质或精神产品的同时,也在产品里物化自己,就如工匠倾注自己的心血完成一件作品一样,这件作品不仅体现了工业的社会本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就这个意义而言,人的每件工业产品都有文化的内涵,哪怕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能折射出上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因此,从人类工业活动中,总能窥探出其中的文化的表征和物化的痕迹。
工业文化的本质体现在人的工业活动中的物质领域、制度领域和精神领域,但工业文化无疑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的,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扩大。尽管如此,人的本质却体现在精神领域,体现在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业生产活动,人不断地自我完善;体现在每个生产者都千方百计地在智力、伦理和美学领域树立工业价值观。
工业文化的本质至少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工业文化是人类工业生产活动过程中衍生或创造出来的。
(2)工业文化是学而知之的。工业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依靠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
(3)工业文化是共有的。工业文化是人类工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性产物,必须为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守,才能成为共有的文化。
(4)工业文化具有结构。工业文化结构是一个群体的工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脉络,体现出一个群体的具体的文化特质,有一定的层次结构。
(5)工业文化是动态的、可变的。工业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6)工业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业文化存在差异,工业强国制定规则、标准,垄断企业可榨取高额利润,资本家可剥削劳动者。
(7)工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性。可以借助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
工业文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一步理解:
(1)工业文化的核心是工业价值观。这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与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念,它以隐形的方式存储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与组织中,但绝不会因为某个或部分个体的分离而走样。工业价值观是构成工业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外化成劳动者的行为方式,通过生产、消费活动与外部社会发生作用。
(2)工业文化是适应工业活动的文化,从根本上说,源于文化创新。企业为适应工业生产的各种要求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用工业文化来改造工业环境。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工业文化,才能适应一浪接着一浪的工业革命。创新在于创造一种新的实践行为,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效率,对工业来说,在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提升工业产品的品质,增强新技术、新产品的供给能力。一旦高效率的创新活动出现,就可能产生模仿,而模仿的结果是获得更多的收益,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种文化。
(3)工业文化体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活动中。物质、制度和精神活动都是工业文化的载体,于是,工业文化就有展现、表达、传递、影响和接受的基础。通过这些载体,潜在其中的文化精髓就渗透到不同的个体中,人们依靠这些载体来表达工业价值观念,相互沟通,延续人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工业生产与活动的态度和知识。
(4)工业文化是工业社会关系,也反映在工业体系结构之中。工业体系结构积淀着工业文化,工业文化则通过工业生产活动反映出来。
(5)工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工业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承和创新都有一定的独立性,依赖工业生产活动的总结和经验的积累,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性。
(6)工业文化有极强的柔性。工业文化有自身演变与传播的趋势和内在的动力,任何一种外来的力量和文化,想要取代或置换一种文化所要受到的阻力,远比一场战争还要巨大。一个国家可以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或战胜一个国家,但不一定能征服一个国家的文化,有时还反过来,被战败国的文化所同化,工业文化的坚韧弹性会消融其对手的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