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工业文化界定

1.文化与文明

工业文化是文化的子集,要探讨工业文化的概念和定义,就必须从文化的内涵、外延开始。在西方,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包含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这个词的含义转变为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也被理解为培养公民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能力。中世纪,文化开始有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区分,但是被神学所遮蔽。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文化指道德完美和心智或艺术成就。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德国古典哲学家把文化同人类理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以此区别于原始民族的“不开化”和“野蛮”。

在东方,“文化”一词很早就见于中国古籍。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文,错画也,修饰也;化,教行也,变也。”汉刘向《说苑·指武篇》首次把“文”和“化”连用:“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上述文化的含义均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功”相对而言。它和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化一词虽有一定关联,实际含义相去甚远。随着对文化一词运用的不断深入,文化概念的含义才逐渐明确起来。在中世纪,已大体与今日的文化概念相当。

17世纪,德国法学家S.普芬多夫提出,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即文化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等提出,文化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19世纪中叶之后,文化人类学兴起,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写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A.克拉伯和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一个成套的系统,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化系统既是限制人类活动方式的原因,又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文化的研究发生了两个历史性转折:一是由注重传统的乡土社会和未来开化社会转向注重现代的都市社会;二是由传统农业文化转向现代工业文化。

中国作家梁晓声认为,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中国学者余秋雨的专著《何谓文化》对文化做出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各类定义众说纷纭,但大体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宗教、历史、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总之,广义的定义着眼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几乎囊括人类的整个社会生活,可用黑格尔的名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来说明;狭义的定义指与人类社会经济基础相对应的精神,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整合、导向、维持秩序、思想传承等功能和作用。对于文化的构成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器物、制度和观念“三层次说”。

(1)器物层次指人类为了克服自然或适应自然,创造了物质文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工具、衣食住行所必需的东西,以及科技创造出来的产品等。

(2)制度层次指为了与他人和谐相处,人类创造出制度文化,即道德伦理、社会规范、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典章律法等。人类借助这些社群与文化行动,构成复杂的人类社会。

(3)观念层次指为了克服自己在感情、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如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宗教信仰等。人类借助这些表达方式获得满足与安慰,维持自我的平衡与完整。

文明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专业化社会分工、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的形成是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演变的结果,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与思维方式的总称。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文化和文明有时候在用法上混淆不清,几百年来,一直有学者在研究其差异。比如,文明偏外,凡是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生活上的表现,以及工艺与科学的成果,可以认为文明的表现。文化偏内,侧重于精神方面,包含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与习俗。这种比较,采用了狭义的文化概念。

一般认为,文化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其产生要早于文明。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或者“高大上”的文化;文明是在文字出现、城市形成和社会分工之后形成的。

关于文明与文化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其一,文化和文明没有多大差别,甚至两者是同义的。其二,文化包括文明,即文化所包含的范畴要比文明更加广泛,在英法两个国家,有以文化取代文明的倾向。其三,文化和文明是属性不同的两个部分。以上三种意见中,第二种目前占上风,即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文明,文化的外延要广于文明。

2.学术界理解

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工业文化作为文化的子集,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同时更具有工业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特殊属性。工业文化是研究人类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文化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揭示工业文化要素对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意义与作用。研究的目的在于厘清工业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内在规律,使人们认识到工业文化是人类在工业发展中创造的独特财富,展现工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特殊关系。

从工业文化创造的角度看,一般要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和总结,当它被某种形式的工业机构采用后,即形成了一整套体现这一思想的生产方式、管理制度。然后通过教化,贯彻到全体生产者中,自觉或被迫形成一系列上行下效、以提升产品价值为目标的,包括管理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价值体系、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哲学、审美观念等在内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的结构一旦形成,也就形成了工业意识的深层结构,或者工业文化素养或积淀。

工业文化往往与特殊的时代、特定的人物和特色的行业活动密切相关,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体现着地域性和时代性。总体来看,全球工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远远滞后于工业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研究停留在基本概念和作用意义上,浅尝辄止,没有成系统、成体系、成效应。

在英语环境中,Industrial Culture 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工业文化;另一种是产业文化。Industrial Cul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1882年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快乐的科学》中。但之后学术界和产业界关于工业文化的研究文献很少,特别是西方涉及Industrial Culture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把Industrial视为产业的或行业的。

中国学术界对工业文化有几种描述:王正林(2006)认为,工业文化不仅指工业社会的精神生产,也不只是工业社会的物质生产,而是包括了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方方面面,以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水平。余祖光(2010)主要从行为和制度文化的角度阐释工业文化的内涵,认为工业文化应包括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合格企业法人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赵学通(2013)认为工业是各种产业、各个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组成的集合体,工业文化包括产业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三个层次。王学秀(2016)认为工业文化是人类在工业社会进程中,通过工业化生产与消费过程逐步形成的共有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工业文明特色的群体行为方式,以及这些信念和准则在物质上的表现。

学者们对“什么是工业文化”这个问题之所以有不同的答案,除了工业文化本身有其复杂多样性和跨学科性,并且在认识上容易产生歧义,也是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工程师、历史学家、科学家、社会学家及文化人类学家等,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工业文化特质的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同中有小异,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3.超学科性特征

“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第一届交叉学科国际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上,Piaget和Jantsch各自陈述了他们的超学科理论框架。Piaget认为“当思维的常规结构和基础模式成熟以后,将形成一种系统或结构的普遍理论”,这就是超学科的理论。Jantsch认为,超学科就是以普遍公理和新兴的认识论范式为基础,在教育或创新系统中对所有学科和交叉学科进行的协调,这样的协调是一种研究、创新和教育间多层次的系统化合作。在Piaget和Jantsch之后,超学科就被看成一种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人类及其所生存的世界服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超学科做了这样的描述:超学科要在不同的学科之间,横跨这些不同的学科,取代并超越它们,从而发现一种新的视角和一种新的学习体验(UNESCO,2003)。

中国学者尤政、黄四民认为工业文化的发展尽管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工业文化研究一直没有建立起其相应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其相关研究碎片化散落在管理学、工业工程、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碎片化的现状意味着该领域将更具跨学科、交叉性、总体性的特征,因此,工业文化研究属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跨学科分类中超学科研究类型[1]。该研究类型,从整合程度看,需要突破学科疆域,实现知识整合;从参与者角度看,需要学术界与非学术界的共同参与。这种研究类型往往需要以“大科学”的方式进行组织,其组织的复杂性与难度甚至超出研究本身。

工业文化产生以后,由于其附着于工业发展中,因而具有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个性,它是工业化进程中所创造和提炼的文化价值观念的集合,往往与特殊的时代、特定的人物和特色的行业活动密切相关,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体现着地域性和时代性。工业文化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这种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性及工业与文化交叉融合的学科背景,使工业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色。

一是工业文化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以特定的或具体的自然现象,以及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工业文化的研究对象更多的是工业中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是人化物而不是自然物。尽管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被纳入工业文化的研究视野中,但它仅仅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及这一行为的成果而被工业文化所关注。

二是工业文化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都以具体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如文学以文学现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经济学以经济现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工业文化建立在工业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以工业与文化交叉融合后产生的现象、行为及演变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外延。

工业文化具有超学科的典型特征,如新的知识生产方式、人本化、知识的统一、现实有不同层次等。工业文化研究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往往受到实际使用、社会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传统学科最多关注现实的一个层次或同级层次,以至于部分,工业文化研究关注的是现实若干层次的同时活动。

总之,工业文化融合文科视野、理科思维、工科技术。从整合程度看,需要突破学科疆域,实现知识整合;从参与者角度看,需要学术界与非学术界的共同参与。

4.工业文化定义

工业文化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可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来理解区分。广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社会的文化,具有典型的工业时代特征。因为任何一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社会形态息息相关,工业文化是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自然演变而来的。

狭义的工业文化是指工业与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文化,它的特征是与工业活动紧密联系的。

狭义的工业文化从产业层面至少包括两类:一类是工业与文化自然融合,如工艺美术、工业设计等;另一类最先是工业科技与产品,但随着应用的普及,逐渐增添了文化元素,如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出现产生的影视文化、网络文化、数字媒体文化等,没有现代工业,就不可能产生这些文化形态。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工业与文化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工业技术与产品融入文化元素后可能形成新的创意业态,如虚拟/增强现实、3D打印、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

总之,工业文化无论是狭义的定义,还是广义的理解,不管是工业社会的文化,还是工业科技与产品支撑的文化,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体现了工业社会的客观现象,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支撑和壮大工业文化形态的工业技术和产品也在不断增多,使得工业文化这个主体的内核越发丰富和饱满。

这里从狭义的角度给出定义:工业文化是伴随着人类工业活动而形成的,包含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对工业文化的形成与创造来说,工业物质文化是基础;工业制度文化是保障;工业精神文化是灵魂。工业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状况对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创造有着极大推动作用。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的中间环节。精神文化是最核心、最稳定的部分,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制约作用。

工业与文化的融合,从驱动因素来看,必然有内因有外因;从时间次序来看,必然有先有后;从业务需求来看,必然有求有应;从演变规律来看,必然有始有终。例如,工艺美术是工业与文化天然融合的产物;工业遗产因为工业产品年代久远而增添了文化、艺术和审美价值;工业会展、大赛、广告是因为推广工业产品而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营销方式;企业文化、制度组织、工业精神是由于工业发展、企业管理而产生的诉求;广播影视、网络游戏是工业科技催生的工业与文化结合的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