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商业创新的框架
企业的价值创新活动需要建立在一个大的系统框架中来讨论。
我们在理论研究中发现,不同的书籍、文献往往都是从某一个侧面在讨论商业的价值创新,试图用某一个理论模型来解读商业的现实,但是实践需要的指导是整体而综合的,企业家需要的不是精彩的理论珍宝,也不是纷繁复杂的理论知识,更不是自相矛盾的理论逻辑,实践中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的是一个能不断迭代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的组成部分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其组成部分的内涵思想一定是不断更新的,它可以解释过去,也可以分析现状,还能够适应未来。
本书的一个核心认知就是:公司的价值来源于持续创新,而创新的逻辑则在于公司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资本模式的高效协同。商业模式关注的是企业赚钱的方式,管理模式关注的是企业如何更有序地去赚钱,而资本模式则关注于企业赚没有赚钱以及如何更迅速地赚钱。公司价值最终源于其创造的未来自由现金流量的贴现值。
正是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构建了四章内容来讨论公司价值及其创新的问题,整个分析系统如图1-1所示。

图1-1 公司价值分析系统
(一)商业模式子系统
在本书的第二章我们将专门讨论公司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关注的是企业赚钱的方式。有时候一个人出发了太久,就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企业总是习惯在一个惯性的道路上赚着毫不经意的现金流,组织总是喜欢麻木地赚钱。但若谁都知道你怎么赚钱,你就会越来越难赚钱,最令人细思极恐的是:你一直都在赚钱,但可能变得越来越不值钱。
组织对商业模式的关注时常提醒着自己,我们的初心在哪里?也就是客户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在商业模式的研究中,我们提出三大核心要素:战略定位、系统设计、精益实施。
创业者或企业家最重要的天赋就是机会感知能力,对好的和坏的机会的感知都很重要。所谓的战略定位,就是找到一个据为己有的细分市场,然后生根发芽,这需要直觉,更需要眼界,借助我们提供的战略管理工具可以让企业自身的思考获得有益的支撑。
同样的定位有完全不同的做法。麦当劳和肯德基看上去都是在卖相似的食品,但是它们背后的商业逻辑却大相径庭。麦当劳更多的具有商业地产的基因,而肯德基则更像一家传统的餐饮企业。因此,在商业世界中,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在系统设计板块,我们会带领大家借助可视化的系统设计工具,高效且有趣地来绘制我们的商业逻辑。
如何让商业想法落地实施,这是当前非常吸引人的研究领域。小规模试错然后再大规模投放是一个合理的策略。企业最大的损失可能是高效率、大规模地生产客户根本不需要的东西。因此,应最小化可行产品,先从“0”到“1”,然后再从“1”到“n”,这就需要公司的管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支撑起组织的成长。
(二)管理模式子系统
在本书的第三章我们将专门讨论公司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研究的是如何让企业更有序地去赚钱。
我们在管理模式中也提出了三大核心要素: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流程程序。
治理结构决定了一个企业到底能够走多远,这是公司的顶层设计,我们会重点讨论两个问题:股权设计和投融资决策的安排。公司股权设计一旦出了问题,好的项目也走不远,合伙人之间从同甘共苦到同舟共济、到同床异梦再到同室操戈最后到同归于尽,这是中国很多民营企业的宿命。如何用动态的股权策略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利益结构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而股权确定之后的投融资决策则需要注意如何避免一系列的心理陷阱。
激励机制决定了一个企业到底能够跑多快,它更多关注的是中低层员工的动力问题。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是自私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组织的管理不是要去消灭人的私心,而是应该懂得如何去点燃员工的热情,让员工在为自己谋利益的时候却一不小心地为公司创造了价值。这里的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策略都非常重要。
流程程序是公司的骨骼,它决定了企业到底能够走多稳。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计分卡是一个非常好的组织管理体系。我们则进一步将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分析工具、商业模式分析工具、战略的落地实施及财务估值模型建立起紧密的逻辑联系,打通了不同理论体系的边界。
(三)资本模式子系统
在本书的第四章我们将专门讨论公司资本模式。
商业模式的构想和管理模式的施行最终都要体现为财务业绩。资本模式研究的是公司到底赚没赚钱及如何更迅速地去赚钱。
我们也提出了资本模式的三大核心元素:财务结构、金融结构和增长结构。
财务结构讨论的是企业到底赚没赚钱的问题。过去很多企业家总认为有了利润就叫赚钱,其实,今天我们更应该从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财富创造,这个板块我们特别为不太懂财务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们简单阐述了会计循环和财务分析的基本逻辑。
金融结构讨论的是企业如何能够更迅速地赚钱。企业的实际经营就像上楼梯,而资本的金融运作则像坐电梯。今天的企业需要有干实业的耐心,也要有做金融的野心,二者一同推进公司价值的增长。
增长结构讨论的是企业赚钱的节奏和步调。我们把企业的成长抽象为两类,一类是对数增长,另一类是指数增长。对数增长模型和指数增长模型交织在一起可以解读所有企业的成长逻辑,这两类增长的组合会形成S形曲线,而双S形曲线则揭示了企业为何难以跨越不连续性。
(四)公司估值与融资协议
公司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和资本模式最终决定了公司价值。对公司价值的估算可以有很多方法,包括现金流的未来折现法、市场乘数法和客户终生价值法等,这些方法是技术性和艺术性的叠加。我们需要理解公司估值的基本原理,这才可以在进行股权交易和拟定融资协议时保持清醒。
公司价值本质上是源于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企业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在创造公司业绩的同时管理好投资人的预期。甚至你今天可以不赚钱,但你得有一个值钱的商业模式,一个值得信赖的管理团队和一个充满遐想的资本路径。商业模式的构建是基于细分客户需求、协同核心资源并组织能力、精益实施的过程,这是从“0”到“1”的成长。管理模式则是在治理结构的安排下通过合适的激励机制推动公司流程持续创造价值,这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资本模式则是通过管理预期将公司的未来打包成一个产品在今天变现的过程,它将对价值“n”的预期转化为今天(now)的估值,化“n”为“n”。
本书的每一章都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内容体系,但是将其组合在一起则会构建一个更加宏大的分析体系,后面的章节我们就来一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