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阶段划分是理解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前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划分,给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客观判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更好的发展,而更好的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新时代的到来具有历史客观必然性。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于2009年超过日本之后稳居世界第二。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各项改革的产物,是各种力量在充分发挥资本积累、人口红利、土地红利和技术引进等因素的基础上取得的。虽然取得了这种伟大的成就,在某些关键性的社会经济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以人均收入为例,美国、日本、德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时,它们的人均收入也位居世界前列。相比之下,我们虽然稳居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人均国民收入却排在第60位(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更低。这样的人均收入意味着整个国家在很多方面的人均指标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此外,给我们带来几十年高速增长的生产方式,其动力机制在逐渐递减,而它积累的弊端却日益凸显,如结构性问题、环境生态问题、财富和收入差距问题等。这两个方面的系列因素结合在一起,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就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我国,急需一次思想和增长模式的深刻变革。在这一关键性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审时度势,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新发展理念,通过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这种新发展理念突出地强调,在客观认识新常态的基础上,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并要通过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和共享发展更好地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这既是对我们以往成功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也是对体制中仍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反思。理论已经证明:在市场上,参与主体不会承认对方在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别,只承认双方都是各自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所有者,在此基础上,各自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他们遵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遵循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只承认市场竞争规律施加于其身上的压力,不承认此外还有什么市场权威;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通过市场价格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激励先进、鞭笞落后的优胜劣汰机制,调动各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有效率地配置稀缺资源,走上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轨道上。因此,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求在经济活动中遵循和贯彻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
当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市场是无边界的,还有一个“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问题。从正面来讲,“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强调的是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强调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优势;从反面来讲,它针对的是现行体制中市场与政府之间存在的某些错位问题,主要表现为供给和需求错位,特别是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教育、医疗、养老等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要素价格扭曲导致资本、土地、劳动力、知识等要素不能流向效率最高的市场主体——大量僵尸企业、落后产能、过剩产能占据大量社会资源。
要解决这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在具体的政策理念中划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在市场与政府的辩证关系中,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构建“有效市场+有效政府”的具体形态。“五大发展理念”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思想指南,相关政策的出台必须以新的发展思想指南为依据,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要求。“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改革开放40年来攻坚克难的重要经验,当前阶段也不例外。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其内在指向都是调动要素资源的积极性、创造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只有解决了发展动力,才能实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才能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引领好经济新常态。正如总书记所说的,“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协调”是增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协调性的必然要求。新时代的协调发展既是手段又是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应该明确,协调发展是按照市场机制引导,发挥地区、产业、要素比较优势,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全面的小康社会虽然不是同步发展的社会,但一定是分工合理、关系协调、发展有序的社会。
“绿色”是要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人们生产活动既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又受到自然天气等环境的制约,有些还带有周期特征。这就要求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即绿色发展。新时代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需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真正让各级政府和市场主体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从而自觉发展绿色产业,放弃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内在动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开放”是提高开放层次,以新姿态引领世界格局的再调整。“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当前,世界经济分化严重,一方面新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应该依据创新掌握产业中高端,在国际分工深化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成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直接后果,因此继续推动全球化,使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就可以赢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此外,通过资本走出去,重新布局世界经济,避免商品贸易带来贸易摩擦。
“共享”发展是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来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分配不公问题、阶层收入差距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人们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面临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原则——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当前阶段的具体表现,更是社会主义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应该看到“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五大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发展要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旨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系统的、整体的发展。“绿色”发展是要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放”发展是要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就是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增强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上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理念逻辑上看,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五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顺理成章、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