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如何高情商地搞定客户
与客户沟通时,我们要锻炼自己的观察力,了解客户的心理,满足客户的需求,达成合作,实现共赢。我们要有很好的反应能力和强大的抗压心理,以客户能够接受的、容易认可的方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客户了解自己的公司和产品,从而促成合作。
沟通中做好铺垫很重要
一个老天使和一个小天使化装成僧人进行长途旅行,途中借宿到一个有钱人家里,却遭到了对方的慢待:让他们住在冰冷的地下室里。在天使们铺床时,老天使看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将其修好了。小天使不甘心,问为什么,老天使说:“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第二天,两个天使借宿到一对穷人夫妇家里,受到了热情的款待。第二天一早,天使们看到穷人一家在哭泣,得知他们唯一的一头奶牛死掉了。小天使生气地对老天使说:“有钱人家什么都有,你还帮他们修补墙洞,穷人家对我们这么好你却不救活他们的奶牛。”老天使回答:“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里面堆满了金块,我不想让那家人得到这笔财富就把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神来召唤女主人,我用奶牛代替了她。”
在两个天使的沟通中,老天使没有直接批评小天使的不谙世事,但是做了重要的铺垫——“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而这句话为老天使想要阐述的重点做了铺垫:有时候真相不是你看到的表面,而是被人忽视的部分,小天使也理解了老天使的意思,从中获得了感悟,这就是高情商的沟通。
在日常交流中,人与人之间难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会严重影响到交流结果,会让对方无法理解自己要表达的重点,因此为了让对方更容易理解自己,最终实现高情商沟通,我们在交流中要做好铺垫。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检验铺垫是否有良好的作用,我们要关注对方是否在交流中理解了你的话,这样才能确保信息的“无损传递”。
如果你是一个化妆品推销员,向客户推荐产品之前,可以先做铺垫:“这位女士您知道吗?如今不少有身份的人都开始使用国际高科技的抗衰老产品,能够让自己保持年轻和美丽,而我们这款产品正是针对您这种有身份、有品位的顾客。”这段话术中表达的重点是“你需要使用这款抗衰老的产品”,而“有身份”和“有品位”则起到了铺垫作用,让顾客无法拒绝,因为拒绝就等于承认自己“没有身份和品位”。由于面向的是客户,他们并非是专业人士,过多地强调抗衰老产品的成分和药理意义不大,也不能通过对方的反馈确认其对产品是否有认同感,所以做好铺垫,更容易达成交易。
沟通中,我们需要和对方保持交流的可持续性,这对于商业营销和情感维系都有重要意义。只要铺垫得当,就能得到对方的肯定和欣赏,自然就会达到我们的沟通目的。当然,铺垫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掌握措辞的方式。
铺垫是为表达重点而服务的,所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是首要的,这涉及一些小技巧,比如在交谈中多次提及对方的名字,这样对方会感到自己被重视,你们之间的沟通氛围会变得融洽,对方也愿意关注你表达的内容。还可以用暗示法,通过暗中传递信息的方式让对方放松警惕,避免因为理性思考而导致双方僵持不下的局面,这就好比在硬木沙发上铺上垫子,坐上去才能感到很舒服。
举个例子,你想跟客户谈论一个招商项目,找到一个中间人想让他帮忙介绍,可是他对招商并不了解,面对这类有话语权却缺乏经验的沟通对象可以这样表达:“我是山东人,性格比较直爽,做事干脆,今天和您见面觉得和您很投缘,您和我的脾气很像,希望在您的引荐下不虚此行。像我们这种跑业务的人,虽然接触的人不少,但是遇到的有魄力的人却不多,您是其中一个。”在这些高情商的话术中,“您和我的脾气很像”就暗示了对方和自己一样“做事干脆”,为表达重点起到了铺垫作用:“既然您是一个做事干脆的人,如果没有异议的话请帮我和招商单位牵线搭桥。”这样一来,对方不仅会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还会帮你加快项目的推进。
·认真倾听对方的表述。
铺垫的最终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你传递的信息,所以要注意对方在沟通中的反应,认真倾听对方的表述,只有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他才会以同样的态度认真听你说话,进而了解你说的重点。高情商的人一定是善于倾听的人,并且善于从对方的话语中找到核心内容。
在倾听中,我们需要关注对方的痛点在何处,这个痛点可以是商业层面的“需求问题”,也可以是日常沟通中的“心结问题”,只有锁定这个痛点并分析成因,才能找准铺垫的表达方式。比如,你想向一位家长推荐幼儿园,对方可能担心孩子会受到虐待,会在沟通中委婉地触及这个话题:“不知道你们幼儿园老师的年龄都多大,是否有孩子。”其实这段话的隐含意思就是:“你们的老师是否已为人母?如果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别人的孩子应该不会太粗暴了吧?”这就是从侧面打探幼教的个人素质状况。为了打消对方的顾虑,你就可以以此为铺垫的目标进行谈话:“我们大部分老师都已婚生育了,也有少部分未婚的,不过都在从业之前积累了照顾孩子的经验,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都很丰富,另外我们的监控系统配备完善,您大可放心。”这就为“我们的幼儿园符合您的要求”这一重点做了铺垫,打消了沟通目标的顾虑,实现了高情商沟通。
·遵循客观的事实。
有些人将铺垫理解为戴高帽、拍马屁,这是错误的认识。铺垫要以事实为根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不能严重脱离事实。如果你是做美容产品的,在赞美一个女客户时,明明对方皮肤黝黑你却夸赞人家皮肤白皙,这会让对方感到你在刻意奉承自己,而你接下来要表达的重点也会被认为是浮夸不真实的,铺垫就起了反作用。其实,人人都有优点,只要仔细观察肯定能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与人沟通,切忌盲目地铺垫。
铺垫的终极目的是为我们表达重点清扫障碍,让我们在一次沟通失败的情况下还有第二次沟通的可能,这就需要我们对沟通目标有一定的了解,在交谈的过程中抱有诚意。可以这样说,铺垫是交流中的“虚招”,只要运用得当,就能为表达重点这一“实招”打好基础。
抓住关键信息,满足对方需求
从前,有个王国的小公主生病了,国王十分着急,小公主告诉父亲:如果她能拥有月亮,病就会好。于是国王召集国内最聪明的人,想要集众人之力拿到月亮。可大家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一位大臣说:“月亮是由熔化的铜做成的,远在三万五千里外,比公主的房间还大,很难拿到。”一位魔法师说:“月亮远在十五万里之外,用奶酪做的,比皇宫还大两倍,不好拿到。”一位数学家说:“月亮又圆又平,像个钱币,有半个王国大,不可能有人能拿到它。”众人争论半天也没有结果,国王只好找小丑弹琴为自己解闷。小丑得知国王心中的烦恼之后说道:“当务之急是要弄清小公主心中的月亮有多大。”于是,小丑便去询问公主月亮有多大。公主说:“大概比她拇指的指甲小一点,是用金子做的。”很快,一条金项链打了出来,小公主得到了她想要的“月亮”,病很快就好了。
在这个故事里,年幼的小公主没有传递给人们最关键的信息——她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导致国王等很多人并不清楚她真正的需求,走了弯路。
在沟通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性格很开朗,但是和他说话时却经常感到烦躁,甚至不想和他说话,因此也就不愿与之建立亲密关系。其实,这种人就是不擅长在沟通中展现自己魅力的人,他们不懂得如何向别人传递关键信息。虽然他们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但都是无价值的内容,处处体现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感受的性格特征。
沟通要讲究效率,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最全面的信息,但前提是关键信息不能丢失,否则会让对方云里雾里,不知道你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因此需要注意以下五方面。
·重点谈结果而非过程。
当我们在谈到个人经历时,往往会把过程说得过于详细而忽略了结果。因为,我们主观地认为结果是既定的,过程才更值得回味。而站在接受方的立场上看,他们更想要知道结果而非过程。这个结果就是关键信息,一旦被弱化就会让对方感到急躁,以至于没有耐心去听你描述事情的整个过程。特别是面对客户时,过多地描述过程往往涉及很多的专业性术语,很难让人听懂,语言自然会缺乏趣味性,难以实现高效沟通。
如果你是一个广告公司的业务主管,准备和甲方沟通广告创意时,对方可能对广告并不了解,所以你在沟通时就要避免过多地谈论创意形成的过程,这样既会让对方觉得你在邀功请赏,也会让对方认为你在卖弄专业内容。其实,客户想要的无非是你们头脑风暴之后的结果,这才是你要表达的关键信息。要想成为具有魅力的沟通高手,必须让沟通目标快速吸收你传递的有价值信息。
·先谈论整体后谈论局部。
很多人在讲话时容易“陶醉”在细节中不能自拔,从而忽略了整体。对沟通对象而言,你描述的细节容易掺杂主观上的认知偏好,并不具有客观性,只有整体才能准确反映事实的全貌,也更容易让对方理解你的意思,抓到你要表达的重点。
如果你是一个向家长推荐课外培训的教师,在介绍学校情况时,不要将重点放在学校的某位老师能力如何出众、某个学生取得了多好的成绩这些局部问题上。因为家长未必会让孩子选择那个老师,那个成绩好的学生也许靠的是个人努力,他们无法代表整个学校。你应当强调的是全体老师的教学能力和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比例,这样才能让家长对学校产生整体认识,下定决心是否让孩子参加培训。
·先谈论近期,再谈论未来。
有些人抓不住关键信息,是因为在谈话中缺少对“时间轴”掌控,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可这无法与当前的实际情况挂钩,对于现在来说是不着边际的事情,会带给人陌生感和距离感。如果你是某公司的客服人员,面对客户的咨询,必须要用近期的案例介绍你们公司,比如:“我们在去年荣获了×××质量认证第一名,在今年年初增添了先进设备。”这样能凸显信息的真实性。如果谈论的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或者对未来的憧憬,就会影响表达效果:“我们公司总经理在十年前申请了三项个人发明,我们公司代理的产品在五年前市场份额第一。”“我们打算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做出一番大事业。”这样的表达只能让对方认为你们近几年毫无成绩,或者只想不做。
·多谈共同点少谈差异性。
如今是一个讲究个性化的时代,人们喜欢标榜自我,让大家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在营销学上,差异化营销也是一种经营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差异性就是关键信息,有时候过多的关注、谈论差异性,反而会让对方产生排斥感:因为没有共同点做基础,自然会觉得双方没有持续沟通的必要。
如果你是一个商界掮客,想要促成甲方和乙方的合作,在向甲方介绍乙方的公司情况时,如果张口闭口都是“乙方的老板长年在海外工作”“乙方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国内同类企业都不同”“乙方的产品开发在国内没有先例”之类的话,那么甲方几乎不可能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你表达的意思——乙方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也就很难判断乙方公司的老板是什么样的人,值不值得合作。这就会降低甲方与之合作的兴趣。这样表达更合适:“乙方公司在国内比较独树一帜,但是和国外的一些企业风格接近,比如×××公司。”“乙方公司的老板海外经历很丰富,不过他曾经在国内的×××企业工作过几年,跟你们公司的×××很像。”运用类比的方式,就会弱化差异性,强调共同性,给予对方参照的标准,既很好地表达了乙方的具体情况,也让甲方对乙方有了一定的了解。
·多谈论常见情况,少谈意外。
有些人在和别人讨论问题时,总喜欢拿特殊案例作为反驳的依据,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你反驳他时觉得个案是很有力的证据,可他却认为这种事很常见,双方也就无法继续沟通下去,那么你反驳的人对你的好感度也会大大下降。多数情况下,人和人的交流都要以普适性为原则,也就是谈论“大概率”而非“小概率”,喜欢拿特例说事的人,要么是故意胡搅蛮缠,要么是有意卖弄个人的经历,会成为沟通中的“泼冷水专业户”,很少有人会愿意与之交流,更不用说理解他话语中的意思了。
如果你要向一位打算投资的朋友介绍某个项目,那你就不要用该项目在某领域的意外成功作为佐证,这只能给对方一种赌博和撞大运的感觉。你应当从项目本身的创意、市场前景出发,让对方觉得前景乐观、企业运行稳定,这样才能说服对方。
沟通的目的在于高效地传递重点内容,这是一个需要主观加工的过程,也是一个容易局限于主观认识的环节。因此我们在筛选重点之前,应当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视角、立场和经验上,判断自己要说的哪些是关键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才能组建清晰的沟通思路,在说的时候才能成功地表达出重点,让别人理解你。
用最大卖点包装重点的秘诀
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自己的生活不顺利,想自暴自弃,她的父亲是一位厨师,听了之后没有说话,而是将女儿带到了厨房,先是往三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将它们放在火上烧。水烧开后,父亲往第一个锅里放了胡萝卜,在第二个锅里放了鸡蛋,在第三个锅里放入碾成粉末的咖啡豆,女儿好奇地在旁边看着。过了一会儿,父亲将胡萝卜捞出来放入碗里,将鸡蛋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里,最后将咖啡放在一个杯子里。随后,父亲问女儿看见了什么。女儿说:“胡萝卜、鸡蛋、咖啡。”父亲摇了摇头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反应却不同,胡萝卜从硬变软,鸡蛋的内在从软变结实,而咖啡豆变成了水,那么你希望成为什么?”父亲通过这个故事为女儿讲述了做人的道理:面对逆境只有勇敢回击才能成功。
营销学有一个专有名词叫作卖点营销,是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一种手段,它是指通过提高语言能力,充分展示商品的卖点的营销方式。一般来说,卖点分为两种,一种是凭借专业的语言和演示才能表现出来,还有一种是依靠消费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凸显出来。卖点具有强烈的排他性,也就是两个同类商品不能具有相同的卖点,因为这就违背了卖点的核心概念:具有竞争优势。
“卖点”是事物的优秀特点,一方面是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是通过包装和策划人为加上去的。对于第一种卖点,基本上不需要投入过多精力,只要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出来就可以了。而对于第二种卖点,我们需要花费心思展现给对方:将它融到沟通中,转变为沟通对象能够理解的形象,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沟通效果。
卖点是沟通的灵魂,也是决定说者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谈话之前,你要准确地找出卖点并将其转化为交流素材。不论是商业性质的沟通,还是社交性质的交流,任何人都希望参与一场充满兴趣的谈话,也希望能够从沟通中得到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收益,这就取决于你是否展示出了卖点。
以汽车广告为例,奔驰将“最尊贵”当成卖点,让购买者将自己定位为尊贵者,以此来勾起他们的购买欲望;宝马则将“驾驶体验”视为卖点,让购买者产生体验驾驶的冲动;沃尔沃将“最安全”当成卖点,从生命安全的角度打动消费者。那么,我们如何在沟通中将表达的重点包装为卖点呢?这需要分四步来完成。
首先,要确认你的表达重点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
美国有一个叫作施丽兹的啤酒品牌,在20世纪20年代和十几个品牌展开竞争,业绩并不突出,在市场竞争中位列第八。当时很多啤酒的宣传语都是“我们的啤酒最纯”,却没有对消费者解释什么是“纯”。后来,施丽兹啤酒聘请了一个市场营销顾问,到酿制厂实地考察,得知施丽兹是从百尺深的自流井中取水酿酒,还开发出了最好的酵母,口感非常不错。于是,营销顾问对施丽兹的管理层说:“你应当将这些独特的酿制方法告知给顾客。”然而施丽兹的管理层却认为没有必要将普遍的做法进行特意宣传,营销顾问说:“现在行业内还没有人这样表达过,而第一个说出故事的啤酒品牌才能打动消费者。”于是,施丽兹采纳了营销顾问的意见,在宣传中解释了“纯”的真正含义,将这个被同行忽视的重点转变为自己的卖点,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从排名第八位升到排名第一位。
其次,要准确地分析卖点。
客户是否会选择你,无非取决于两个原因,一个是你的表达是否充满感染力,另一个就是你的商品或者服务是否真的具有竞争力。只有做好这两项基本功,才能在沟通中巧妙包装卖点,为你建立信息传递优势。如果你觉得自己不擅长寻找卖点,那就在每次沟通前写下一段话,包装你想要表达的信息,然后对价值一般、意义不大的内容进行修改,养成精确表达的习惯。
如果你是一个农用机械的经销商,将自己产品的卖点定为“廉价”,那么面对客户时可以这样说:“我们卖同样的设备,价格便宜三分之一。”再比如,你是生产小家电的企业,“品质”是你们的卖点,你可以在和客户沟通时强调:“我们的小家电一年只生产1000台,其中500台发往欧洲,200台出口到日本,剩下的300台留在国内。”这样就从两个角度包装了卖点:第一,我们具备了出口能力;第二,我们的产品在国内存量极少。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精确表达你想说的重点,还能最大限度引起客户的合作兴趣。
再次,在沟通中继续强化卖点。
在沟通中找到了卖点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想方设法强化它,这样才能突出产品优势,提高沟通对象对它的兴趣,勾起客户的购买欲望。比如你新开了一家健身馆,某个公司想为员工批量办理会员卡作为福利,当你向对方介绍你的卖点——“提供针对上班族的特定健身计划和场地”之后,还可以继续强化它:“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为贵公司提供健身专属食谱,完全根据你们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性质制定,这样能够增强健身效果,让你们的员工对公司的黏着度更高。”这样高情商的表达,就会让客户坚定与你合作的决心。
最后,量力而为。
卖点是支撑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的基础,也是决定沟通效果的关键,但我们绝对不能为了创造卖点而欺骗客户。在营销领域有一句话:“你不可能讨每一个人的欢心,你的产品或服务不能适用于每一个人。”成功的卖点是针对某一客户群体而产生的,在沟通前一定要确认沟通对象是否符合你的要求。
美国有一个叫罗夫的财务顾问,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当时华尔街的很多顾问都只愿意服务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投资者,然而罗夫却走了另一条路线:服务中产阶级。为此,罗夫打出了响亮的口号:我是中产阶级的财务顾问,我知道客户赚钱不易,也知道你们的退休金有多重要,所以我愿意走和别人不同的道路,确保你们的利益得到保护。罗夫不仅敢于独树一帜,而且身体力行,为很多资产不够丰厚的客户进行专业化的服务,赢得了数以千计的中产投资者的信赖,他们纷纷将资金投向罗夫,最终帮助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新闻信息帝国。
卖点营销是沟通话术的“进阶技能”,也是抓取客户、吸引听众注意力的关键。表达重点的核心是“无损传递”,而决定“无损”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说话者是否能够准确地进行描述,另一个就是倾听者是否能全面理解。我们所说的包装卖点正是对信息描述的高度提炼,它能够提升沟通对象对重点的“消化速度”,促进沟通目标的统一,做到高情商沟通。
找到共同话题,才能实现高情商沟通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之一,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只要出现在公众场合,就会有人走过来赞美他是多么伟大、对人类贡献多大,然而爱因斯坦已经听腻了这种空洞的褒扬之词,因此每次都是无动于衷,也不愿意和对方多说话。有一次,一位商人在聚会上巧遇爱因斯坦,商人开口说:“尊敬的爱因斯坦先生,听说您的小提琴演奏得非常好,有机会去拜访您时,能否听您演奏一曲?”爱因斯坦听了以后十分高兴,真诚地邀请这位商人去家里做客。
商人之所以能够打动爱因斯坦,在于他避开了大家普遍所说的、爱因斯坦早就听腻了的言论,找到了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小提琴,这是爱因斯坦一生痴迷的爱好,也是他感兴趣、熟悉的话题,商人抓住了谈话的重点并成功表达,爱因斯坦自然就愿意与之进行交流。
聊天是人和人增进感情的渠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聊天”等于沟通能力强,因为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你传递的信息,并非只是会带动气氛、不冷场、让对方高兴。准确地讲,高情商的沟通是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延伸。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相似吸引,是指人与人因阅历、爱好、生活方式等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而相互吸引的心理效应。在与客户进行沟通时,如果你想要准确表达重点,就需要寻找合适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而这个话题必须是双方都熟悉的事物,才能成为沟通的基础,为此我们需要掌握五大技巧。
·要将话题与对方了解的事情联系起来。
有些人在选择话题时会陷入误区:认为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事情,别人也会了解。其实这是心理学上的“投射”现象:个体会产生自己身上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等,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的心理。即便是身边熟悉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也会因为工龄、专业、分工等因素存在着诸多不同,更别说是初次见面的客户了。如果只谈自己感兴趣和了解的事情,等于将对方当成了听众,无法让其真正参与到沟通中,更无法清晰地传递重点信息。要是和朋友这样说话还好,如果和客户进行交流还用这样的说话方式,那你们之间根本无法达成交易,还会流失很多的潜在客户。所以与客户交流时,要想找出共同话题,就要将话题与对方了解和感兴趣的事情联系起来。
如果你是一个金融顾问,想要向客户推荐投资项目,而对方并不了解金融行业的特点,这时你就要合理构建自己的沟通话术,树立你们之间的沟通基础。你可以从基金理财、股票经济和宏观调控谈起,最后落到和客户有关的实际生活方面,像炒股、购买保险、经济收入变化等,以此来增加对方参与项目的热情,这就是一个兴趣迁移的过程,否则对方就会感觉像在听财经新闻一样,枯燥无味。简而言之,要让客户觉得你谈论的话题和他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才能保持话题的热度和他的参与度,增加他购买产品的可能性。
·要将话题保留“活口”,不能把天“聊死”。
常言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其实就是暗示我们要有引导话题和优化话题的能力,要让话题充满开放性,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不然对方有观点也无法表达,聊天就聊进了“死胡同”,也就自然听不进去你接下来想要表达的重点。比如,你和客户谈论出国教育时,一开场就说:“澳大利亚不适合中国人深造。”这就“堵死”了对方畅所欲言的通道,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澳大利亚确实有很多高校,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只有采用这样的方式才能激发对方的沟通热情。在和客户沟通中,一定要让话题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双方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和话语权,才能达到沟通目的。一定不能为了蒙蔽客户,就吹嘘自己了解的内容,让客户处于“被牵着鼻子走”的状态,那样也不会促成合作。
·切莫在谈论话题时随意转变内容。
有些人在交流前会打好草稿,但是进入正式沟通时,会因为一些意外因素改变之前的想法,引发自由联想,将注意力从原有话题转移到自己的看法上,这就偏离了沟通计划,让对方觉得这不是对话,而是你一个人的即兴演讲。比如,当你和客户就合作流程进行交涉时,谈着谈着突然说道:“一会儿会开完了,我去看看老板在不在,对于这个项目我有自己的新想法,你是否愿意听一下……”表面上看,你仍然和客户谈论合作项目,但话题已经上升到决策层面,和执行层面无关,甚至是关系到了你的职场前途,而这些内容并非是客户和你交流的中心。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是,严格遵循谈话大纲,不要超出既定的话题范围。
·避免线性对话。
什么叫线性对话?就是顺着一个话题进行无意义延伸的沟通模式。比如你与客户第一次见面,却问了一些与合作无关的问题:对方年纪多大,籍贯是哪里,家庭状况怎么样等,这些话题既不礼貌也毫无意义,你得到的不过是对方的被动式回答。或者,当你和客户谈到合作项目时,你问客户是否看好这个项目,接着又问看好项目的原因,最后又问下个季度是否还会进行其他合作。这样的对话只能让客户感觉像在被你审问。线性对话就是一根筋地从一个话题持续深入,最终的结果无非是触及敏感信息,或者引起对方的厌倦,无法达到沟通目的。所以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重点,与客户达到高效沟通,就要避免线性对话,多采用非线性对话交流。
所谓非线性对话,就是采用跳跃性的思维和对方沟通,不断创造新话题或者用新的角度看老话题。比如你问客户:“请问您有什么爱好?”客户回答:“偶尔喜欢打高尔夫。”你说:“看来您崇尚现代中产的生活,怪不得您要牵头做这个项目。”客户回答:“过奖啦,我就是对这个度假村很感兴趣,业余时间也做了不少功课。”这样的跳跃式沟通,就能将不同的话题有机地黏合在一起,构成了多条线性话题同时延伸的沟通模式,让交流对象保持着足够的热情,也能优化沟通氛围,实现高情商沟通。
·不要乱用流行用语。
有些人觉得挖掘共同话题很难,就乱抓一些网络上的流行段子作为谈资,这对于相互熟悉的好友来说无所谓,但是对客户来说就显得不合时宜,因为这会让对方觉得你为人比较肤浅,不会根据场合说话,甚至会认为你很少看书,缺乏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更糟糕的情况是,客户本身就对流行段子不感兴趣,乱用流行语可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面对客户时还要遵循“在商言商”的原则,即便想要进行话题延伸,也要从当前的业务谈起,做到顺其自然。
寻找共同话题并非只局限在一个话题,而是要保持着共同的关注热点,让你的沟通思维充分活跃起来,让对方不会感觉你要表达的内容是生硬无趣的。即便沟通的场合比较严肃,我们也尽量避免机械式的一问一答,要学会在交流中抽取关键词,给予对方参与讨论的空间,只有让客户的思路始终处于开放状态,才更愿意接我们的观点。
学会接话题,让沟通顺利进行
20世纪50年代,一位美国记者访华,在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里看到一支派克钢笔,就有些讽刺地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一听便风趣地回答:“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做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顿时羞红了脸。周恩来总理明为讨论话题,实为转移话题,让对方不得不回想起朝鲜战争留给美国的阴影,巧妙地回击了对方的讽刺。
在正式沟通中,尤其是和客户交谈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和对方谈判的情境,出于捍卫自身权益或者名誉的需要,我们会和对方发生争论,让交流陷入僵局。由于双方对目标的预期存在落差,就会将这种对立的情绪升级为对抗状态。其实,很多僵局都是由一些细节问题引发的,比如双方都比较好面子,沟通时有一方措辞不当等。这时,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原有的立场和态度,会加剧冲突,不利于谈判持续下去。我们应当缓和局面,打破僵局,促成沟通的顺利进行,这就需要一项核心技巧——巧妙地转接话题,主要有7种常见的用法。
·灵活转移。
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对方一定会站在自身的立场上,捍卫自己的权益,从而将矛头指向你,这时沟通中或多或少都带有火药味,如果不能改变这种负面的交流气氛,可能会彻底谈崩。之后想要再弥补势必困难重重,不妨在关键时刻转移话题,缓和气氛之后再进一步商谈。
如果你代表公司参加了一次谈判,和对方就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对方放出“狠话”:希望你能尽快答应他们提出的要求,否则一切免谈。这是一种常见的警告式对话,你不妨这样回答对方:“这个问题我已经强调很多次了,从我们公司的实际出发暂时无法满足你们的要求,希望你们能退让一步。”你的恳求如果不能让对方退让,他反而表示要一走了之,这时你再顺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就毫无意义,不如灵活地转移话题:“您看咱们都谈了一下午了,现在到了晚饭时间,我们先去吃饭,吃完了再谈。”对方同意之后,你就不要再继续和他谈与争议有关的内容,可以聊一些家长里短,缓和双方刚才的对立情绪,这样一顿饭过后,对方即便心里不会退让,至少也愿意听你解释,这就为你争取了转机。
·先发制人。
在沟通中先提出问题的人往往占据主动权,所以当我们陷入谈判僵局时,我们就要在对方完全摊牌之前换个话题,然后不断地征求对方的意见,让对方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从而让对方无暇反驳,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冲突。比如,谈判说到你们合作双方的出资比例时,对方话里话外都表现出对你们提议的不满,但还没有直接说出来,这种情况下你不妨先发制人:“关于出资比例这一块,由于我们双方经营状况和项目完成后的收益不同,比例自然不会一样,您认为怎样划分才合理呢?”这样一来,你就把付出和回报的不对称性言明,表达自己想说的重点,让对方无法回避这一现实,在他整理思路和组织语言的时候,你就有时间研究接下来的沟通方向。
·把握主题。
有些人在谈到涉及自身利益或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往往说话时会刹不住车,造成“跑题”现象。如果你耐着性子听下去会浪费时间,甚至会影响你表达重点。这时,你不妨采取“合理插话”的办法,把握住谈话的主题。比如在与客户谈判中,对方谈着谈着就说到了他们的企业文化,最后顺着这个话题聊到了员工活动上,甚至详细谈到了最近的一次拓展训练……面对这种不着边际的跑题,你不妨趁机插话:“听您这么一说,我也想组织我们的人去玩一玩,不过要等我们手头的工作完事之后……”这样的表达就向对方暗示了谈判的主题是“工作”,就能将其拉回到沟通正题中,你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引开话题。
当对方提出我们不想回答的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高情商的话术来引导对方谈其他事情。简单来说,就是从一个老问题中派生出一个新问题。比如对方想借用你们的社会关系谈一笔生意,你却担心被牵连不愿意做中间人,就可以这样回答:“你刚才说想认识一下×××对吧?你知道他是因为什么在圈子里这么有名气吗?”这时,对方自然会询问原因,你就可以趁机转移话题:“他当初是在×××的手下做事,你应该听说过这个人吧?”对方可能还会追问,这时你就要将话题扯得更远:“当时他们和省内最大的贸易公司做生意,后来……”用这种表达不露声色的方式将话题引开,即便对方反应过来,也会明白你这么做的意思,自然不会再强求你。
·带出情境。
如果你在沟通中消耗了很大精力,难以回答对方的问题,这时不妨采用最直接的办法将对方带出你们谈话的情境。例如,对方正在向你索要专利证书,你一时间拿不出来,不如直接看向窗外:“你看,天要下雨了,我先下去看看带没带伞。”或者无中生有地说:“请您先等一下,刚才好像是王助理叫了我一声,我出去看看。”总而言之,就是将你和对方从谈话的氛围中带出,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外部因素上,就能解决自己当前的尴尬处境。
·模糊表述。
“难得糊涂”一直是很多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在沟通中我们也需要掌握这样的话术技巧,尤其是当对方谈到我们不愿意正面谈论的话题时,比如,公司的经济效益、客户群体或者个人隐私等等。碍于情面,我们不可能甩出一句“无可奉告”,不如模糊地回答对方,规避我们不想谈论的话题,可以假装糊涂:“哦,这事儿啊,我这人糊涂,也描述不清,您容我想想该怎么和您表达清楚……”一般说到这里对方就会明白你在拖延时间,就会自觉地绕开这个话题。如果对方没有领会你的意图或者还是想坚持谈论这个话题,你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这事我倒是挺想说的,可是咱们今天时间有限,要不改天我单独约你谈吧。”这样就会让对方放弃继续谈话的想法。
·举例转移。
这种方法适用于气氛未达到高度紧张的情境,它的巧妙之处在于,让你运用自己或者身边人发生的事情作为转接话题的“拐点”,从而表达你的重点,让别人放弃自己的要求。比如,对方想向你推销一款产品:“您好,我们公司代理的复合功能的打印机非常适合贵公司,咱们也是老熟人了,照顾一下我们的生意好吗?”你可以这样回答:“你还别说,现在生意真是难做,就拿上个月来说,我们产品的销量也有所下降,我这还发愁呢……”借用“做生意”为转接点,举例说明自己最近遇到的烦心事,巧妙地拒绝对方的推销,这样既不显得突兀生硬,又能达到拒绝对方的目的。
转接话题是从原有话题跳入新话题的一种过渡技巧,也可以看成是暗中否定原有话题并开辟新话题的技能,它并非是胡乱打岔或者装傻充愣,而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语言表达策略。当我们具备了转接话题的娴熟技巧之后,就能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让交流顺利进行,拉近双方的距离,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转接话题的核心在于巧妙和自然,不能带有做作的痕迹,至少要让对方觉得你仍然在“有诚意”地和他沟通,而不是敷衍了事。